窮人.jpg
想像示意圖


題解

這首詩作於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月,杜甫得到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任命。十一月,杜甫從京城長安去奉先縣(今陝西蒲城)探家,安祿山恰在此時造反。杜甫經驪山時,安史之亂的消息還無從知曉,唐玄宗和楊貴妃正在驪山華清宮避寒享樂。久已積壓在心頭的政治危機感和大亂將臨的預感,為沿途所見榮枯之異和到家後得知幼子餓死等事所激發,於是創作了這首名詩。 

全詩凡五百字,而其中敘述自京師出發,過驪山,就涇渭,抵奉先,不過數十字,其餘都是議論或感慨,因為題目畢竟是「詠懷」 。作為杜甫五言古詩中的代表作,全詩所詠之懷,主題有二:一是敘說他素懷濟世之志,卻不得伸展,雖艱難困苦,仍不改初衷。二是對正在驪山行宮中肆意揮霍享樂的玄宗君臣提出責難,對社會上嚴重的貧富分化,及動亂的苗頭表示了沉重的憂慮。全詩以「窮年憂黎元」 為主線,標誌著詩人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創作思想已經形成,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杜甫困居長安十年生活與思想的總結,在藝術上也已達到純熟境地。 


窮人.JPG
想像示意圖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内熱。
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云缺。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
胡爲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干謁。
兀兀遂至今,忍爲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
沈飲聊自適,放歌頗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
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樛嶱。
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
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慄。
況聞内金盤,盡在衛霍室。

中堂舞神仙,煙霧散玉質。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聲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

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爲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未登,貧窶有倉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作品出處】
《杜工部集》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原作者:杜甫


饑荒.jpg
想像示意圖


註釋翻譯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譯文:
我這個住在杜陵的布衣之士,年紀越來越老大,心思反而越來越笨拙。

許身(自許、自期)一何愚,竊比稷(后稷,堯時賢臣,是教民播種五穀的農官)與契(舜時賢臣,任司徒,掌管教化,推行文化教育)
譯文:
我對自己的期許是多麼愚蠢,竟然暗自比為稷和契這兩位賢臣。


說明:
開篇以「詠懷」寫起:前兩句是自謙之詞,隱含懷才不遇之慨;後兩句為自嘲之詞,詩人自嘲自己立下的志願是何等愚昧,私自比擬上古的稷、契,也隱含自述生平大志之意。卑中有傲,怨中帶憤,卻表達得委婉曲折。杜甫的遠祖杜預是杜陵人,杜甫在長安時,居住在杜陵東南的杜曲,所以他自稱杜陵布衣。所謂「老大」帶有慨歎,因為杜甫當時才四十四歲。而「拙」同樣也是飽含辛酸的憤怨之詞。


居然成濩落(原謂廓落,即空廓而無用、大而無當,引申為淪落失意),白首甘契闊(勤苦,勞苦)
譯文:
果然是大而無當,最終落空失敗、一生沒什麼成就了,但我明知定要失敗仍甘之如飴,寧願這樣困苦終老。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希望能達到)
譯文:
如果死了就罷了,倘若還未蓋棺,還有一口氣,我還是有實現自己濟世愛民理想的一天。  


說明:
詩人表明如今果然到老而一事無成,但蓋棺才能論定了結,這個志願還是有希望實現的。詩人志在聖賢事業,而不為人所理解,自然要淪落失意了。《新唐書.杜甫傳》說:「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故為世俗所不容。


窮年(終年)憂黎元(百姓),歎息腸内熱(內心煎熬)
譯文:
一年到頭為百姓而擔憂,內心火熱又歎息難過。

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譯文:
自己的志向常被同學們所取笑,但我唱出理想之歌卻更加激昂高亢。

說明:
詩人關心百姓疾苦,甘願為百姓耗盡自己的一生,但憂民情懷當時卻常為不知者所嘲笑,縱然如此,詩人還是矢志不移,表現出追求理想的執著信念。


非無江海志(指浪遊天下,隱居不仕),瀟灑送日月。
譯文:
我並不是沒有隱逸江湖、浪跡天涯的志趣,不是不願過那種瀟灑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譯文:
只是因為生逢堯舜一樣聖明的君主,不忍心掉頭,永遠離開。


說明:
這幾句表現詩人得君濟民、積極用世的志向。「堯舜君」 對應上文所說的稷與契,欲為稷契,就要下救黎元,上輔堯舜,這是全篇主旨所在。江海之士遺世自保,朝中之臣尸位素餐,杜甫卻始終憂國憂民,這是他的精神所在,也是為人取笑,不被理解的原因。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云缺。
譯文:
既然遭逢堯舜一樣的聖主明君,當今朝廷中有的是撐拄巨廈的棟樑之材,難道說缺少我這一塊料嗎?

葵藿(向日葵)傾太陽,物性固莫奪(改變)
譯文:
即便如此,我還是像那向日葵始終跟著太陽轉一樣,因為物的本性是難以改變。


說明:
既然朝廷不少杜甫一人,詩人卻偏要躋身其中,這是進一步說明其積極用世之心。詩人將此歸為天性,其忠君愛國、匡國利民之情之志堅不可移。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
譯文:
回過頭看一看,那些螻蟻輩只知道尋求自己的洞穴。

胡爲慕大鯨,輒擬偃溟渤(大海)
譯文:
我為什麼就羡慕那大鯨,總想在大海裡遊息?


說明:
接下來予以自剖及一連串反思:忠君愛國發乎天性,固然很好,是不是過於熱衷功名呢?為何要羨慕大鯨,時時嚮往遊向大海?從另一個角度看那蛄螻螞蟻,只尋求自己的洞穴不也是很好?只是向日葵永遠傾向太陽,這種本性是很難改變的。當今治理國家的人才濟濟,怎能說缺少為朝廷服務的人才?詩人說只是他這輩子生逢像堯、舜那樣的聖君,不忍棄絕仕途、永不做官。鯨魚之志冠以「胡為」,這一正話反說,也是杜甫自嘲其拙。


以茲悟生理(道理),獨恥事干謁。
譯文:
從中我領悟人生處世隨遇而安之道,唯獨恥於屈身拜謁權貴。

兀兀(勞苦不息貌)遂至今,忍爲塵埃沒。
譯文:
也正因此,艱難困苦的生活延續至今,忍受像塵埃一般的被埋沒。


說明:
杜甫悟出了什麼「生理」呢?他領悟到人生貴賤不同,應隨遇而安,各守本分,但自己偏偏恥於向權貴干祿求謁。自己雖有用世之心,可是恥於奔走權門之路,落得埋沒風塵。


終愧巢(巢父)與由(許由),未能易其節。
譯文:
終究愧對巢父和許由這兩位高士,我實在不能改變積極入世的大節。

沈飲聊自適,放歌頗愁絕。
譯文:
只好沉飲,聊以自遣;放聲歌唱,但還是憂愁難絕。

說明:
巢父和許由是古代兩位避世隱居的高士。雖愧對巢由之高,但也不肯歸隱,進退躑躅之際,只好飲酒自醉以遣散愁憂,放聲高歌來消除鬱悶。詩人表明
終究愧對巢父與許由,仍不能改變淑世濟眾的志節。開篇至此,詩人在回顧往事的萬般感慨中,自傷抱志莫伸,傾吐了不遇之悲和身世之感。以下寫途經驪山的見聞和感想。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
譯文:
時當年末,百草凋零,猛烈的北風凍裂了高山岩石。

天衢(天空,一說天街)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譯文:
天空烏雲密佈,寒氣陰森。半夜時分,我從長安啟程出發。


說明:
長安的街道寒氣嚴峻,客居的遊子指杜甫夜半動身。歲月進入寒冬百草凋落,強勁的風刮得高崗崩裂。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譯文:
嚴酷的霜雪凍斷了衣帶,凍僵的手指難以再把它繫上。

凌晨過驪山(在長安東六十里處,山中有溫泉,建有華清宮,為皇帝避寒之所),御榻在嵽嵲(高峻的山)
譯文:
凌晨時我路過驪山腳下,皇上的臥榻正設在高峻的山上。


蚩尤(傳說中的古代九黎族首領,與黃帝戰于涿鹿,決戰時霧塞天地,失敗被殺,這裡以人代物,借指霧)塞寒空,蹴(踩踏)蹋崖谷滑。
譯文:
寒冬中霧氣彌天,崖谷路滑;每走一步,都提心吊膽。

瑤池氣鬱律(煙霧蒸騰貌),羽林相摩戛(摩擦)
譯文:
而行宮裡的瑤池溫泉卻暖氣蒸騰,宮外的羽林禁衛密集擁擠,如林的兵器相互碰撞。


說明:
通過這些敘述,不僅令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行旅風霜之苦,而且反襯出驪山華清宮內的暖意,使宮內宮外的苦樂之別形成強烈的反差。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盛大厚重)樛嶱(深遠廣大貌)
譯文:
驪山上的音樂歌舞昇平,樂聲四處蕩漾,君臣留在行宮裡通宵達旦的歡樂。

賜浴皆長纓(繫冠的帶子,結在頷下,代指達官顯貴),與宴非短褐(貧賤者所穿衣物,代指平民百姓)
譯文:
被皇帝賜浴溫泉的都是達官顯貴,參與宴飲的沒有一個是平民百姓。


說明:
這幾句記述君臣在驪山的遊樂之跡。


彤庭(亦作彤廷,彤為朱紅色,漢代宮廷,因以朱漆塗飾,代稱朝廷)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譯文:
朝廷賞賜給臣子的絲綢絹帛,本是貧寒的織女所織成。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京城的宮闕,指代首都長安)
譯文:
官吏橫徵暴斂,鞭撻其夫家,搜刮聚斂這些絲織品進貢給宮廷。


說明:
據史書記載,天寶八載,玄宗因為國庫充實,視金帛如糞土,經常大量賞賜貴寵之家。


聖人(對皇帝的習慣稱呼)筐篚(均為盛物的竹器)恩,實欲邦國活(猶甦醒,代指治理) 
譯文:
皇帝把一筐筐絹帛恩賜給群臣,本意是想獎勵他們努力工作以使國家興盛。

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譯文:
作臣子的如果忽視這一道理,分帛而不分憂,這難道不是皇帝把這些東西白白扔掉了?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慄。
譯文:
眾多官吏站滿了朝廷,有良心的人見到這種單純追求賞賜而不為國家分憂的現象,應該會感到後果的可怕。

況聞内金盤,盡在衛(衛青)(霍去病)室。
譯文:
何況聽說宮廷裡的貴重器物,都已流落到皇親國戚的家裡。


說明:
詩人譏諷賞賜氾濫的同時,暗示出當時國庫空虛的重要原因。「多士」句,照應上文的「當今廊廟具」。衛青、霍去病是漢代外戚,此指楊氏皇親貴族。 


中堂舞神仙(舞女歌伎代稱),煙霧散玉質。
譯文:
宮廷殿堂廳上,樂伎在翩翩起舞,透過散發輕煙一般的舞衣,潔白晶瑩的肌膚隱約可見。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譯文:
賓客貴冑們穿著輕暖的貂鼠裘衣,高雅動人的管弦樂一曲接著一曲演奏。


說明:
從文武百官、禁宮大內再到皇帝寵妃,詩人一步逼緊一步,言其享樂生活,雖未直言皇帝,其心情可想而知。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譯文:
酒宴間勸賓客品嚐駝蹄羹,飯後又端上一盤盤霜橙和香橘。

朱門(古代王侯以朱紅塗戶,代指富貴之家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譯文:
豪門之家酒肉堆積變了味,宮外路上橫陳著凍死者的屍骨。


說明:
「朱門」一聯,形象而凝煉,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揭露了盛世虛幻的帷幕,又是整個社會貧富懸殊對立的概括。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譯文:
咫尺之間就有如此的榮華貧枯之異,我的心惆悵之極,難再訴說。


說明:
「榮」指門第高貴,申說上面朱門之尊榮,「枯」指低賤貧困,申說上面路有凍骨。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譯文:
向北行進,來到涇渭二水會合處,官府設置的渡口又移動了位置。

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
譯文:
(我只好改道尋找,找到新的渡口卻又無船可渡,)只見層層冰塊從西面漂流而下,放眼望去,上游的漂來的浮冰像山一樣高。


說明:
以下寫詩人繼續北上辛苦跋涉的情狀及到家後的境況。官府在涇、渭二水的匯合處(陝西臨潼)設渡口,因水勢不定,渡口常移。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譯文:
彷彿是從崆峒山順流而來,水勢洶湧真擔心會撞斷天柱!


說明:
 「崆峒」,山名,在今甘肅省平涼縣西,涇河發源於此山。詩人以水勢「天柱折」 這一典故,隱喻當時國家形勢的危急。「天柱折」,典出《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河梁(河橋)幸未坼,枝撑聲窸窣(細碎斷續的動搖聲)
譯文:
幸好橋樑沒有斷裂,但是橋架支柱已窸窣作響。

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譯文:
行旅之人相互幫忙攙扶走在上面,真擔心不能平安通過這麼寬的河面。


老妻寄(客居)異縣(指奉先縣,杜甫將妻小安置於該地),十口隔風雪。
譯文:
老妻寄居在他鄉,嚴冬的風雪隔斷了一家十口的音訊。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
譯文:
身為丈夫及人父,誰能長期不在家照顧他們?我多希望前往與他們同饑共渴。


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譯文:
剛一進門就聽到嚎啕痛哭,原來我的小兒已被活活餓死。我豈能忍住哀痛,街坊鄰居也為此而嗚咽流淚。


說明:
按照禮節,杜甫不應為夭折之子通痛哭,但他按捺不住內心悲痛,捨棄禮節而放聲哀哭。


所愧爲人父,無食致夭折。
譯文:
所感愧的是我作為孩子的父親,能生他不能養他,致使這小小生命竟因沒東西吃而夭折。

豈知秋未登,貧窶有倉卒。
譯文:
哪料想到秋糧收成的時節,我們貧苦人家仍然不免於意外的變故!


說明:
變故指小兒子去世、喪事又辦不起。


生常免租税,名不隸征伐。
譯文:
雖然像我這樣的貧苦寒士一生免徵租稅,也不用被徵調當兵。

撫跡(撫想)猶酸辛,平人(平民)固騷屑(騷動不安)
 譯文:
但撫想自身經歷已是這樣的辛酸,至於一般的平民百姓,他們的日子當然是更動盪不安了。


說明:
詩人由自己的不幸看到社會的普遍不幸,不僅見出推己及人的「仁者之心」,而且在「平人」 的擾亂不安中,透出整個社會的悲劇。「平人」即平民,唐人避太宗李世民之諱,改「民」為「人」。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譯文:
我默默地想著那些流離失所的人,還有那些扔下一家老小遠戍邊塞的士卒。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譯文:
我的憂愁與高聳的終南山齊巔,像無窮無邊的大海,又怎能收斂!


說明:
想想失去土地的農民,已經是傾家蕩產,又想想遠守邊防的士兵,還不是缺吃少穿。憂民憂國的情緒千重萬疊,高過終南,浩茫無際。


饑荒.png
想像示意圖


評解

此為杜甫詩史巨篇,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高度評價這篇作品,說:「是為集中開頭大文章,老杜平生大本領,須用一片大魄力讀去。……通篇只是三大段,首明齎志去國之情,中慨君臣耽樂之失,末述到家哀苦之感,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張溍更稱讚這首詩是「文之至者,止見精神,不見語言,此五百字,真懇切到淋漓沉痛,俱是精神,何處見有語言。」  

這首詩以詩人所經過的路線為綱,所見所聞為目,首句至「愁絕」 句,是自敘其志向,雖然落魄不遇,仍希望實現濟世的理想。「歲暮」 至「再述」,敘述沿途所見宴遊之事,所聞奢靡之風,以感切時政。「北轅」 至最末,敘述歷險赴家,而有幼子饑死之慘劇,念及窮民,而憂及國事。 


 全篇言言深切,字字沉痛,感時憂國,披寫滿懷,有千里一曲之勢,而筆筆頓挫,一曲中又有無數波折。用今天大家常用的話說,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沉鬱頓挫,這也是杜詩的主要風格特徵。杜甫是繫念國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詩人。動亂的時代,個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觸,則悲慨滿懷。他的詩有一種深沉的憂思,無論是寫生民疾苦、懷友思鄉,還是寫自己的窮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闊大的。他的詩,蘊含著一種厚積的感情力量,每欲噴薄而出時,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養,所形成的中和處世的心態,便把這噴薄欲出的悲愴抑制住了,使它變得緩慢深沉,變得低回婉轉。詩中先敘抱負之落空,仕既不成,隱又不遂,中間四句一轉,感情波瀾起伏,待到鬱勃不平之氣要爆發出來,卻又撇開個人的不平,轉入對驪山的描寫。由驪山上的奢靡生活,寫到貧富懸殊,不平憤懣之情似乎又是要噴薄而出了,但是沒有,感情迴旋,變成了「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的深沉歎息。至「幼子餓已卒」,悲痛欲絕的感情,看來似乎要難以自製了,最後由個人的悲痛轉為對百姓苦難的深沉憂思,留下無窮的餘韻。

【文章出處】
《中文百科在線》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編按:文字段落已經調整)
網址: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103
作者:不詳

侯門深似海.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