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孟子.jpg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一)論失敗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
語譯:凡是行事有不能如願的時候,就應該回過頭來在自身上探求原因。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語譯: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放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使他身家備受窮困匱乏之苦,行為做事總是被違逆阻撓而不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


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孟子盡心上)
語譯:人的德行、智慧、道術、才智,往往是從災患中磨鍊出來的。

(二)論出處之窮達進退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孟子盡心下)
語譯:遊說達官貴人,就得輕視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樣子放在眼裡。


 (三)論仁

唯仁者為能以大事小,……唯智者為能以小事大。(孟子梁惠王下)
語譯:唯有仁德的國君,才能以大國去事奉小國,……唯有明智的國君,才能以小國去事奉大國。=>「以大事小」靠度量包容,「以小事大」靠靈活機智。


以德服人。(孟子公孫丑上)

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
語譯:空有仁心卻沒有仁政,就不足以治理國家;空有仁政卻沒有仁心,仁政也不能自動施行。

(四)論內心之純真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下)
語譯:道德高尚的人,永遠不失去他如嬰兒般純真無偽的心。
 
(五)論利益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語譯:全國上下交相爭取私利,那國家就危險了。
 
(六)論比較

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孟子梁惠王上)
 
(七)論基礎工夫的重要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孟子離婁下)
語譯:做再偉大的師傅教人做木工,一定要用最基本的圓規和矩尺。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離婁上)
語譯:以離婁那麼好的視力,公孫輸那麼好的技巧,如果不用規矩工具,仍畫不了方圓,以師曠那樣的耳力,如果不用六律,仍無法正確辨認五音的不同。
 
(八)論快樂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語譯:樂是因為天下而樂,憂是因為天下而憂。=>范仲淹岳陽樓記化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九)論犯錯
 
人恆過,然後能改。(孟子告子下)
語譯:人常常犯了過錯,才知道改過的可貴。
 
(十)論勇氣擔當
 
捨我其誰。(孟子公孫丑下)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

(十一)論抉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
 
(十二)論人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十三)論群己關係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語譯: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同樣回報你。=>後世將「出爾反爾」另解為沒有信用。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語譯:站在正義的一方,就能獲得更多幫助;站在邪惡的一方,就無法獲得更多幫助。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孟子滕文公上)
語譯:上面的人喜好某種東西,下面的人就一定比他喜好得更厲害。
 
(十四)論君臣關係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在封建皇權下相當難得的「民本」思想。
 
(十五)論天時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離婁上)
 
天時不知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十六)論人生境界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爲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孟子盡心上)
=>唐代「元稹」化引為「曾經滄海難為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