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jpg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作品出處】
《東坡樂府》
蝶戀花
原作者:蘇軾


花.jpg


註釋翻譯

(一)


花褪殘紅青杏小。
譯文:
春日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上已長出了小小的青澀果實。

◎詞一開篇即呈現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衝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
◎詞的上片寫了暮春的景象,「花褪殘紅青杏小」,花凋零了,但此「凋零」不同於一般詩詞,作者以「花褪」來表示這個過程,這一「褪」字隱含着花的脫落、消失,同時也意味着花的衰敗已經過去,故有「青杏小」一說。花落後,已經是長出果實的暮春了──花落固然讓人傷感,但新生的青杏卻讓人感受到了那種帶着生機的希望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譯文:
不時還有燕子掠過天空,這裏的村落人家有一彎清澈溪流圍繞。

◎接著,作者將目光從一花一枝上移開,轉向不遠處更加開闊的地方。只見燕子掠着水面低飛,綠水環繞着人家的牆院。寥寥幾筆,便勾畫出春意未盡的鄉村圖景。飛動的燕子爲畫面增添了動態之美;「綠水人家」則帶來了生活的氣息,並爲後文「牆裏佳人」的出現作好了鋪墊。
◎「綠水人家繞」一句中的「繞」字,曾有人以爲應是「曉」。通讀全詞,並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著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着一「繞」字,則非常真切。

◎先寫到花褪殘紅,似乎情緒低落,之後寫到生長的青杏,翻飛的燕子,在房前屋後盤繞的綠水,情緒又從低落中慢慢走出來,變得不再消沉


枝上柳綿(柳絮)吹又少。
譯文:
眼見着柳枝上的柳絮,被風吹得越來越少,(但是請不要擔心)

◎上片寫傷春:觸目紅花紛謝,柳綿日少,青杏初結,普天芳草,充滿了繁華易逝、「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
◎蘇軾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這一「又」字,表明了詞人對春天的關注,因爲擔心春天離去,所以一次次去關心柳絮是不是越來越少了。


天涯何處無芳草。
譯文:
(春天總還會到來的,)不久,天涯到處又會再度長滿繁茂的芳草。(又譯:枝頭上的柳絮隨風遠去,愈來愈少,普天之下,哪裏沒有青青芳草呢?)

◎本句是詞中最爲人稱道之句。「天涯何處無芳草」典出自於屈原的《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意思是說屈原你何必留戀故國,而不遠走高飛呢?蘇軾用這個典故,包含了他遭受貶謫而泰然處之的豁達胸懷,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致。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與上句所表達的意蘊有相似之處。代表着春天的柳絮越來越少了,柳枝上還殘留的一些也行將消失了。而結果果然不出所料。此處又出現了一個轉折,雖然柳絮快消失了,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但春天並沒有因此走遠;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於此可見。


(二)

牆裏鞦韆牆外道。
譯文:
圍牆內,有人正在盪著鞦韆。牆外道上走著行人,牆裡飄來清脆的歡笑聲。

◎上片着重寫景,下片則着重寫人。

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譯文:
圍牆之外的行人聽到那笑聲,(忍不住去想像少女盪鞦韆的歡樂場面)。

◎「牆內」二字絕妙,令人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給人們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間。
◎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係。這裡,他只寫露出牆頭的鞦韆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與讀者去想像,在想像中產生無窮意味。
◎小詞最忌詞語重複,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牆裡」、「牆外」分別重複,竟佔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
◎牆內是家,牆外是路;牆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牆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我們已感受到一種冷落寂寞。


笑漸不聞聲漸悄。
譯文:
慢慢地,牆裡的笑聲不再,行人內心惘然若失。

◎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牆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
◎佳人的笑聲引起了路人的注意,之後笑聲卻慢慢消失了,空留給多情的路人無限的惆悵和失落。牆內少女的歡笑引發了詞人美好的聯想,而笑聲的消失,被挑撥起來的情緒也無可依附了,空留下了無奈。


多情卻(反而)被無情惱。
譯文:
彷彿自己的多情,反而被少女的無情給傷害了。

◎言牆裏佳人之笑,本出於無心情,而牆外行人聞之,枉自多情,卻如被其撩撥。
這裏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嚮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爲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
◎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麼樣的思緒呢?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嚮往,也許是對君臣關係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並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讀者去回味,去想像。

◎下片寫傷情,借「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意象,寓有對朝廷一片癡心,卻被貶官遠謫的惆悵,似乎含蓄地表達出作者仕途坎坷、飄泊天涯的失落心情。
◎蘇軾除寫豪放風格的詞以外,還寫了大量的婉約詞。可是卻總被「無情」所惱。這正說明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忘情於現實世界。他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傷感,正是基於對現實人生的熱愛。


落英繽紛.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