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大昕潛研堂.png
上圖:錢大昕故居.潛研堂


題解

師道是古代知識分子非常重視的問題,唐朝韓愈一篇〈師說〉成為古文名篇,清代錢大昕也寫過一篇〈與友人論師道書〉,對自己所處時代的師道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自古以來,學界都有投拜之風,然而,每個時代投拜者的動機和目的都不一樣。錢大昕在講到當時的投拜問題時,認為有些人投拜,對被投拜者的學行道德並無所知,而是借重其身份和地位,以圖某一方面的利益。但錢大昕對學術之間的平等交往,還是持肯定態度,只是以此表現對當時受扭曲的投師拜門風氣,表達個人反感。


錢大昕(昕,音ㄒㄧㄣ)生於雍正六年(1728),卒於嘉慶九年(1824),江蘇嘉定人,晚號潛研老人,清代史學家及語言學家,是乾嘉學派代表人物。傳世著作有《潛研堂文集》、《潛研堂詩集》、《潛研堂詩續集》、《廿二史考異》等。

錢大昕晚年辭官退歸「潛研堂」後,總結人生,抒發感懷,認為現在求學的人讀古人的書,常常非議古人的錯誤;和同時代人相處,也喜歡說別人的錯誤。人無完人,如若彼此交換位置來相處,心平氣和地估評,就能夠認識別人的失誤,也能看到自己的錯誤。

錢大昕另有一個齋名「十駕齋」。典出《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十駕」為馬駕車走十天的路程。「駑馬十駕」其意比喻鍥而不捨。錢大昕取齋名「十駕」,既為自謙,也為自勉,意在勉勵自己鑽研學問,當堅持不懈,鍥而不捨。


配合課程:師說


錢大昕著作.png
上圖:錢大昕著作.二十二史考異

 

與友人論師道書

日者,足下枉過僕,僕以事他出,未得見。頃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僕為師,僕弗敢聞也。

師道之廢久矣,古之所謂師者,曰經師,曰人師;今之所謂師者,曰童子之師,曰鄉會試之師,曰投拜之師。人生五六歲,始能識字。稍長則習業之文,父兄皆延師教之。父兄曰:「汝師之。」吾從而師之。非必道德之可師也,巫醫百工之人皆有師。童子之師,猶巫醫百工之師,稱之曰師可也。鄉會試主司、同考之於士子,朝廷未嘗許其為師,而相沿師之者,三百餘年。然甲令又有外官、官小者迴避之例,則固明予以師之稱矣。漢人於主有為之制服者,而門生之名,唐宋以來有之。語其輩行,則先達也;語其交誼,則知己也。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長者之號,稱之曰師,亦可也。

今之最無謂者,其投拜之師乎!外雅而內俗,名公而實私。師之所求於弟子者,利也,傳道解惑無有也,束脩之問,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藉於師者,勢也,質疑問難無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師矣。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顏而為師,而橫目二足、販脂賣漿之子,皆引而為弟子。士習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師道由此而壞。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古之好為師也以名,今之好為師也以利。好名之心,僕少時不免,迄今方以為戒,而惟利是視,則僕弗敢出也。足下於僕,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師之。僕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為足下師,而勢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僕以納交一二巨公,俾少為援手,則僕之硜硜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僕固不欲自誤,而亦何忍以誤足下乎?如以僕粗通經史,可備芻蕘之詢,他日以平交往還足矣。直諒多聞,謂之三益。不識僕之戅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文章出處】
《潛研堂文集》
與友人論師道書
原作者:錢大昕


潛研堂文集.png
上圖:錢大昕著作.潛研堂文集


註釋翻譯

(一)


日者,足下(您)(委屈)(拜訪)(我),僕(我)以事他出,未得見。頃(不久)遇某(我)舍人云,足下(您)欲以僕(我)為師,僕(我)弗敢聞也。
譯文:
前些日子,您委屈自己來拜訪我,我因為事情到其他地方去了,未能相見。不久前我的門客說,您想要以我為老師,我不敢聽這件事(表示委婉拒絕)。

 

錢大昕潛研堂.png
上圖:錢大昕故居.潛研堂


(二)

師道之廢久矣,古之所謂師者,曰經師,曰人師;今之所謂師者,曰童子之師,曰鄉會試之師,曰投拜之師。
譯文:
師道廢棄已經很久了。古時候所說的老師,是傳授經書的老師,是德行學問為人表率的老師;現在所說的老師,是教童子試的老師,是教鄉試與會試(編按:清代科舉考試考八股文)的老師,是接受學生投拜的老師。

人生五六歲,始能識字。稍長則習業之文,父兄皆延(請)師教之。父兄曰:「汝師(拜師學習)之。」吾從而師(拜師學習)之。
譯文:
人長到五六歲,才開始能識字。漸漸長大後,就要學習科舉考試的知識,父親兄長都會請老師來教他們。父兄會說:「你要跟老師學習。」於是我跟隨老師並以他為師。

非必道德之可師也,巫醫百工之人皆有師。童子之師,猶巫醫百工之師,稱之曰師可也。
譯文:
不一定只有品德修養的人才可以當老師,巫醫百工之類的人也都有他們的老師,教童子試的老師,如同巫醫百工的老師,稱呼他們為老師,是可以的。


鄉會試主司、同考之於士子,朝廷未嘗許(同意)其為師,而相沿(沿用)師之者,三百餘年。然甲令(法令)又有外官、官小者迴避之例,則固明予以師之稱矣。
譯文:
鄉試、會試的主考官、同考官對於讀書人,朝廷未曾同意他們可以被稱為老師,而沿用至今稱呼他們為老師,已有三百餘年了。然而法令又有「京城外的地方官、官職務低的官員迴避」的慣例,就很久以來明確用老師的稱呼他們了。


漢人於主有為之制服者,而門生之名,唐宋以來有之。
譯文:
漢代學子對舉薦自己的主考官,有為他服喪的制度,而門生的名稱,唐宋以來就有了。


語其輩行,則先達(有道德學問的前輩)也;語其交誼,則知己也。
譯文:
談論他們的輩分,就稱他們為前輩;談論他們的交情友誼,就稱是知己。


因其一日之知(多一天、多一點的見識),而奉之以先生、長者之號,稱之曰師,亦可也。
譯文:
因為他多一天的見識,就把先生、長者的稱號獻給他,稱呼他為老師,也是可以的。


錢大昕著作.png
上圖:錢大昕著作.十駕齋養新錄


(三)

今之最無謂(最沒意義、最沒道理)者,其投拜之師乎!
譯文:
現在最沒有說道的,是那些投拜之師了。

外雅而內俗,名公而實私。
譯文:
表面高雅而內心庸俗,名義上為公,而實際上為私。

師之所求於弟子者,利也,傳道解惑無有也,束脩(拜師之禮)之問,朝至而夕忘之矣。
譯文:
老師對學生所求的是利益;傳授學問解除疑惑,是沒有的。談到拜師的禮節,早晨到了傍晚就忘了。


弟子之所藉(借)於師者,勢也,質疑問難無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師矣。
譯文:
學生向老師借助的是權勢;提出疑問討論問題,是沒有的。今日得志,而明日就背離老師了。

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顏(面色嚴正)而為師,而橫目二足(人類)、販脂賣漿之子,皆引(招)而為弟子。
譯文:
所以朝廷統一任命的官員,都可以面色莊嚴地當起了老師;而普通老百姓、小商、小販的兒子,都招來做學生。

士習由此而偷(苟且敷衍),官方由此而隳(毀),師道由此而壞。
譯文:
讀書人學習從此苟且敷衍,官方風氣從此毀壞,師道由此而壞從此敗壞。


文選.png

乾嘉學派.jpg


(四)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譯文:
孟子說:「人的壞毛病,在於喜歡當別人的老師。」


古之好為師也以名,今之好為師也以利。
譯文:
古時喜歡當老師,是為了名聲;現在喜歡當老師,是為了利益。


好名之心,僕(我)少時(年輕時)不免,迄今方以為戒,而惟利是視,則僕(我)弗敢出也。
譯文:
喜好名聲的想法,我年輕時候不免也有,到現在就把喜好名聲引以為戒了,然而只唯利是圖,就不是我敢生出的想法。

足下(您)於僕,非有(沒有)一日之好(交好),而遽(急著)欲師(以我為師)之。譯文:
譯文:
您跟我並沒有當過一天的好朋友(編按:或譯認識不到一天,即交情並不夠深),卻急於想以我為老師。


(我)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為足下(您)師,而勢力又不足以引(引薦)(提拔)足下(您)
譯文:
我自己思量,文章道德不足以成為您的老師,而權勢能力又不足以去引薦提拔您。


若欲藉(藉由)(我)以納交一二巨公(權臣),俾少為援手,則僕之硜硜(鄙陋頑固)自守,不干(求)人以私,友朋所共知。
譯文:
如果想藉由我來結交一兩個有權勢的官臣,我很少能成為援手,因為我淺薄固執以自保,不用私事去麻煩別人,這事朋友們都知道。


(我)(本來)不欲自誤,而亦何忍以誤足下(您)乎?
譯文:
我本來不想自己犯錯,又怎麼忍心來讓您犯錯呢?


如以僕粗通經史,可備芻蕘(鄉野鄙陋之人)之詢,他日以平(平等)交往,還足(足夠)矣。
譯文:
如果您認為我粗通經史,可以準備草野鄙陋的意見來供您詢問,往後以平等的身份往來相處,就足夠了。


直諒多聞,謂之三益。不識(不知)(我)之戅直,得附足下(您)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譯文:
正直、誠信、見識廣博,叫做三種有益的朋友,不知道迂愚剛直的我,能不能攀附您當您的一個益友呢?希望得到您的裁斷審察。


錢大昕.png
上圖:錢大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