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JPG
(圖片引自網路)


談「郡望」與「堂號」

(一)郡望

郡望,又稱「姓望」或「地望」,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單位,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範圍內的名門望族或該望族的發源地。

過去,我們提起某姓氏,總是跟該姓氏的郡望聯繫在一起。例如,唐代文學家韓愈(編者註:河南河陽人(今河南孟州)),因其自稱「郡望昌黎」、「昌黎韓愈」(編者註:昌黎,今屬河北省,一說遼寧省義縣),而被稱為「韓昌黎」。郡望,即某郡的名門望族,其源於漢末時期,鼎盛於魏晉南北朝,而衰落於隋唐時期。郡望是世族門閥政治的產物,能夠反映出該姓氏的族源及其當時的烜赫。如在歷史上曾長期影響我國政治的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琅琊王氏等家族。

這些家族的昌盛之地,也就漸漸成了該姓氏的郡望。而也有許多寒門庶族,為抬高家族門第,在其編修家族譜系的時候,也往往想方設法與這些家族扯上關係

由於門閥制度的盛行,各個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認的高門大姓氏,當時稱為「士族」、「右姓」等,為標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他們特意在姓氏的前面標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顯示貴族身份,顯示與同姓氏其他人的區別一個郡可以有多個望族,如陳郡有陳郡謝氏、陳郡袁氏等。同一姓氏,不同地區的家族,則使用各自的郡望,如王氏有瑯琊王氏、太原王氏;崔氏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李氏有趙郡李氏、隴西李氏。

那麼,我國歷史上那些王朝的「國姓」又有哪些郡望呢?


秦王朝:秦氏,天水郡

先秦時期,姓氏有別,姓是用來別婚姻,而氏是用來別貴賤。故而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庶人無氏則稱姓。除了極少數的諸侯國,有氏在得國之前外(如齊、楚等);其他絕大多數的諸侯國,都是有氏在得國之後。所以,大多數諸侯國都是以國為氏(如吳、鄭、魯、衛、秦等)。秦國的先祖非子,因替周王室養馬有功,而被周孝王分封在秦邑(今甘肅天水),非子便以其封邑為氏,此為秦氏的最主要來源。而天水郡(漢朝以後的行政區劃)也成為了秦氏最顯赫的郡望。


兩漢、南朝宋:劉氏,彭城郡、南陽郡

劉氏源於春秋時期晉國范氏的別支,彭城郡為劉邦的故里。而在西漢的宗室中,被封在彭城的楚王劉交這一支脈也最為昌盛,劉裕就屬楚王劉交的支庶。而南陽郡,為漢光武帝劉秀的故里。


魏王朝:曹氏,譙郡

曹氏的最主要來源為姬姓曹國,曹國的始封君為周文王的第六子曹叔振鐸。譙郡為曹操的故里,故而也就成為了曹氏的郡望。


兩晉王朝:司馬氏,河內郡

司馬氏源於官職,為主管軍事的大臣。而兩晉王朝的司馬氏,為楚漢之際的殷王司馬卬之後。司馬卬原為趙將,因平定河內地區有功,又隨項羽入關,而被項羽封為殷王,以王河內。前205年,楚漢相爭,漢軍攻下河內之地,並俘虜殷王司馬卬,以其地為河內郡。次年,楚漢彭城之戰,漢軍大敗,司馬卬戰死。然而,司馬卬的子孫卻在河內定居了下來,並漸成當地的望族。司馬懿即為司馬卬之後,為河內郡溫縣人。

南朝齊、梁:蕭氏、蘭陵郡

蕭氏源於子姓,宋戴公的裔孫大心,因平定宋國內亂有功而被宋桓公封於蕭邑(今安徽蕭縣),為宋國的附庸。西漢開國丞相蕭何,即為蕭叔大心之後。西晉時期,在今山東省棗莊市一帶,置蘭陵郡,蕭何的後裔多聚居於此。其後,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東晉王朝在江南僑置州郡,仍沿用其舊名,在今江蘇省武進縣一帶,僑置了蘭陵郡。南朝齊、梁的皇室皆出自於蘭陵郡。在隋唐時期,蘭陵蕭氏仍是當時的望族,隋煬帝的蕭皇后、唐高宗的蕭淑妃皆是蘭陵蕭氏。

南朝陳:陳氏,潁川郡、汝南郡等

陳姓為我國的第五大姓,分佈很廣,故其郡望也特別多。陳氏最主要的族源為春秋時期的媯姓陳國,為舜的後裔。南朝陳的開國皇帝陳霸先,其祖籍為潁川郡。

隋朝:楊氏,弘農郡

春秋時期,晉國有一支公族子孫,其食邑為羊舌,故以羊舌為氏。而在晉國滅掉楊國後,也將楊地也賜封給了羊舌氏。故而,羊舌氏有一別支為楊氏。如晉國名臣叔向,既被稱為羊舌肸,也被稱為楊肸。其後,晉國六卿家族互相兼併,羊舌氏被滅,楊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於弘農華陰,以其祖宗封地楊為氏。弘農楊氏被稱為楊氏正宗,東漢名臣楊震、三國時期的楊彪、楊修、隋朝楊氏皆出自於弘農楊氏。

唐朝:李氏,隴西郡

戰國末期,秦國有名將李信,遷徙到成紀(今甘肅東南),其後有西漢名將李廣,李氏漸成為當地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註重門第宗望,「崔盧王鄭」其時為北方四大姓。直至唐朝建立後,山東士族仍推崔氏為首,這引起了李唐皇室的極大不滿,下令重新評定門第,便以李氏為首。其中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與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等並稱為「五姓七望」。


後周:郭氏,太原郡。郭氏源於姬姓,西周時期,周武王封其叔虢仲於西虢(今陝西寶雞附近,周平王時期,遷至今河南省三門峽附近,史稱南虢,後被晉國所滅)、封其叔虢叔於東虢(今河南滎陽附近,春秋時期為鄭國所滅)。在古代,虢通郭,該兩支虢國滅亡後,其後裔子孫便以郭為姓,郭氏的最有名郡望為太原郡。

宋朝:趙氏,天水郡、涿郡等

趙氏源於伯益之後造父,造父因替周穆王駕車有功,而被賜封於趙城,便以趙為氏。造父七世孫叔帶,見周幽王無道,便去周適晉,是為晉國趙氏之祖。而後,趙氏在晉國昌盛,成為晉國六卿家族之一,便最終與韓氏、魏氏三分晉國,建立了趙國。趙氏的郡望也比較多,有天水郡、涿郡等。宋太祖趙匡胤為涿郡人。

後梁、明朝,朱氏、沛郡

朱氏源於曹姓邾國,邾國也稱鄒國,與楚國同祖。戰國後期,邾國為楚國所滅,其後裔子孫四處逃散,為銘記亡國之痛,便去邑(阝,為邑字部首,指城邑)稱朱。朱氏的郡望有沛郡、吳郡等,後梁與明朝皇室皆源於沛郡。朱氏亦向來為吳郡大姓,在三國時期,顧陸朱張,即並稱為吳郡四姓。

高門子弟用來標明其身份地位的郡望多產生於魏晉時代,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州、郡、縣名稱與隸屬關係也不斷的變化,到北朝時他們居地的名稱難免與舊有的郡望不合,這些名門後代為「高自標置」,仍然抱著舊貫不放,這種風氣不僅流行於安頓死者的墓誌銘中,世間也是一樣,國史正傳亦深受影響。《魏書.裴延俊》傳稱裴延俊為「河東聞喜人」而不是「正平聞喜人」,《魏書.李寶傳》稱李寶為「隴西狄道人」而不是「武始狄道人」,《魏書.鄭羲傳》稱鄭羲為「滎陽開封人」而不是「滎陽苑陵人」,《魏書.陽尼傳》稱陽尼為「北平無終人」而不是「漁陽無終人」,都是這種例子。


劉知幾認為碑文中的籍貫和封爵的名稱有很多造假,比如記載姓袁的就自稱陳郡袁氏,姓杜的就自稱京兆杜氏,姓劉的都自稱是彭城劉氏,姓魏的都說是鉅鹿魏氏,這是一種流行的不當風俗,忘記了史書傳記的舊有體例。至明代,籍貫方才徹底替代郡望

士族是具有時間縱度的血緣單位,強調郡望以區別於其他家族,猶如一家百年老店強調金字招牌一般,郡望與士族相始終。

延伸閱讀:

什麼是「郡望」?
「郡望」與「堂號」有什麼關係?

【文章出處】
1.《維基百科》
郡望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83%A1%E6%9C%9B
2.《搜狐》
列朝皇室姓氏的郡望及其主要族源

網址:

https://www.sohu.com/a/302540608_389361#google_vignette
作者:不詳
(編者註:二篇內容已經過編者重組)


郡望.jpg
上圖:各姓郡望(圖片引自網路)


(二)堂號

堂號即祠堂的名稱或稱號,主要用於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來源主要有:地名(一般表示宗族的發源地)、典故(與本族祖先相關的故事或傳說)、訓詞和祖先名等。堂號除在祠堂使用外,還會在宅院、族譜、禮簿、燈籠、牌位、墓碑等處使用。

「堂號」也叫「郡號」。郡是行政區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後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因此立「堂號」而為信。「堂號」究竟有多少,已難確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聲稱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二堂、二百六十七姓。
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點如下:

濟陽堂:丁、卞、、柯、卻、陶、庾、。後漢設濟陰國,晉改濟陽郡,在山東定陶縣地。
西河堂:卜、苟、、卓、宰、靳。漢時的郡名,今內蒙古(綏遠)鄂爾多斯地方,以及陝北、山西離石一帶。
河南堂:於、山、方、毛、元、平、向、利、苟、、俞、陸、褚、廉、種。今河南陽縣。
東魯堂:孔。孔子生於魯,地因人而名,故叫東魯。
雁門堂:文、田、童、農。戰國時為趙地,漢為郡,地當山西舊代州,寧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帶。
隴西堂:牛、辛、、時、彭、董。秦郡名,地當甘肅舊蘭州、鞏昌、秦州諸府。
天水堂:尹、皮、艾、狄、桂、姜、秦、莊、、嚴、上官。漢時郡名,在甘肅渭縣境,即今伏羌地。
平陽堂: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三國魏郡名,在山西臨汾縣境。
吳興堂:水、尤、、明、姚、。三國吳郡名,今浙江省吳興地。
太原堂:、羊、祁、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高平堂:巴、范。漢時國名,今安徽省盱貽縣境。
南陽堂:白、束、呼、姬、隆、、翟、、樂、鄧。秦時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陽及湖北襄陽一帶。
京兆堂:申、史、宋、別、冷、杜、車、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舒、雍、壽、酆、黎、皇甫。 漢三輔之一,地轄長安以東至華縣一帶。
渤海堂:甘、封、、歐陽。漢郡名,地領河北省河間、滄縣、安次各地,南至山東吳棣境。
汝南堂:左、言、汝、、南、殷、商、梅、廖、袁、藍。漢郡名,地轄河南舊汝寧、陳州二府及安徽潁州府。
武陵堂:冉、華、龍、龔、顧。漢時郡名,今湖南省常德縣地。
上黨堂:包、尚、連、鮑、樊。秦時郡名,在山西東南部,今長子縣境。
陳留堂:伊、阮、虞、。漢時郡名,晉為國,今河南陳留縣,後移至開封。
上谷堂:成、侯、冠、榮。秦郡名,地轄保定、易州、宣化、順天諸府,均在河北省。
沛國堂:朱。漢時設郡,後漢改國,在安徽宿縣境。
晉陽堂:匡、唐、景。秦漢時縣名,今山西太原地。
新安堂:古。三國吳郡名,在浙江省淳安縣。
武威堂:石、安、賈。漢武帝時郡名,即甘肅省武威縣地。
樂安堂:任。南朝宋郡名,隋廢,在山東廣饒縣。
馮翊堂:吉、雷。漢時郡名,為左馮翊轄地,即陝西大荔縣地。
中山堂:仲、湯、藺。春秋時國名,屬北狄鮮虞國地,今河北省正定縣境。
西平堂:池。東漢郡,今甘肅西寧縣。
安定堂:伍、胡、席、梁、程。漢時郡名,在甘肅舊平涼、固原、涇州境。
東海堂:有、茅、。漢時置郡,地當山東兗州東南,江蘇邳縣以東。
河東堂:、薛、裴、儲、聶。秦時郡名,即山西西夏縣地。
下邳堂:余、闕、。後漢時國名,即江蘇邳縣地。
延陵堂:吳。春秋時吳邑,季札受封延陵,今江蘇武進縣地。
廬江堂:。漢時郡名,在安徽廬江縣境。
北海堂:邢、郎。漢郡名,東漢改國,地領山東益都以東至掖縣一帶。
平陵堂:孟。春秋時齊邑,今山東歷城縣境。
彭城堂:金、、錢。漢郡名,今江蘇銅山縣地。
清河堂:房、傅、張。漢時郡名,地當河北清河、故城、棗強、南宮諸縣及山東清平、恩縣、冠縣、高唐、臨清、武城一帶。
東平堂:花。漢國名,即山東省東平縣。
博陵堂:邵。晉國名,後改郡,今河北省安平縣境。
山陽堂:岳。漢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縣,曹丕篡漢,廢獻帝為山陽公。
滎陽堂:昌、潘、。戰國時韓地,今河南省滎陽、成皋一帶。
臨海堂:屈。三國吳,分會稽東部置臨海,在浙江省,舊稱台州。
范陽堂:鄒、、燕。范陽是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縣地。
齊郡堂:查、晏、覃、富、譚。漢時郡名,後改為國,今山東臨淄地。
高陽堂:、紀、耿。漢時縣名,今河北省高陽縣地。
敦煌堂:洪。漢時郡名,今甘肅西部敦煌縣。
魏郡堂:柏。春秋時國名,在山西芮城縣境。
扶風堂:馬、班、祿、萬、魯。隋時置郡名,今陝西省扶風、鳳翔一帶。
千乘堂:倪。漢時郡名,在山東地城、益都一帶。
會稽堂:夏。秦郡名,地當江蘇東部、浙江西部,即今紹興。
河內堂:苟、荀、司馬。漢郡名,地當河南省黃河與太行山之間,今武陵、沁陽一帶。
廣陵堂:貢、盛。漢國名,後改郡,今江蘇都縣地。
薛郡堂:海。秦時郡名,地轄山東西南部、江蘇東北部。
河間堂:凌、章、詹。漢國名,後魏改郡,在河北獻縣及河間一帶。
南昌堂:塗。漢縣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塗氏為豫章望族。
豫章堂:。漢郡名,在江西南昌縣地。
潁川堂:、鄔、賴、鍾。秦郡名,地轄河南舊許州、陳州、汝寶、汝州諸府,蓋指潁水流域。
護國堂:逢、邊、戴、稽。春秋時陳焦邑,今安徽省亳縣地。
餘杭堂:隗。隋郡名,唐復為杭州,今浙江杭縣。
汾陽堂:。漢地名,唐併入陽曲,在山西省,唐將郭子儀受封於此,因而名傳。
瑯琊堂:符、雲、諸葛。秦郡名,地轄舊山東兗、音、沂、萊四府,後漢為國,在臨沂縣境。
廣平堂:、賀、談。漢郡名,後改為國,今河北雞澤縣地。
江夏堂:費、。漢郡名,在湖北雲夢境。
遼西堂:項。秦郡名,地轄永平、承德、朝陽、錦州、新民一帶,在遼寧與河北間。
平原堂:東方。漢郡名,在山東舊武定、濟南二府之西,及樂陵、長清一帶,即平原縣地。
頓丘堂:葛、司空。春秋衛邑,在河南省濬縣。
弘農堂:。漢時郡名,在河南省靈寶縣境。
百濟堂:福。春秋時國名,在今朝鮮半島。
內黃堂:駱。漢時縣名,今河南省內黃縣地。
江陵堂:熊。春秋時楚郢都,漢置縣,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鉅鹿堂:魏。秦郡名,晉為國,今河北鉅鹿、寧晉一帶。
蘭陵堂:。晉時郡名,在山東嶧縣,南朝宋移昌盧,在滕縣境。
解梁堂:關。春秋時晉邑,地領山西解縣、臨晉、虞鄉諸地,後漢關羽,即解人也。
燕山堂:竇。遼時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領河北省北部及東北部。
武功堂:蘇。漢郡名,在陝西郿縣境,今設武功縣。
始平堂:翁、馮、龐。晉郡名,三國魏改始平,在咸陽附近。
梁國堂:墨、橋。漢時梁國,後魏改郡,唐改宋州,在河南商丘縣境。
濟南堂:伏、寧。漢初置郡名,即今山東歷城縣境。
平昌堂:紅、孟、管、離。三國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東安丘縣地。
濮陽堂:爰。漢縣名,後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陽縣及山東濮縣一帶。
著存堂:。福建省詔安縣秀篆鎮。
殷禮堂:宋。陝西西安市,陝西西河郡。


以上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聲稱查考所得,另有其他姓氏堂號如下(姓氏為上述未見者):
中山堂:甄。
平陽堂:曲。
南陽堂:滕。
濮陽堂:孫、汲。
譙國堂:

愛蓮堂:
濂溪堂:
四書堂:

編者註:根據台灣省文獻會主委林衡道的看法,「郡望」和「堂號」還是有所差別。他認為,「郡望」是以兩千年前秦漢時的郡名,作為整個家族追溯發祥之地的表記;而在一般情形下,只要是同一姓氏,所屬的郡望便完全一樣;「堂號」則是家族中某一支派另具深意的特殊表記,像著名的楊姓「四知堂」,是漢代大學者楊震的後裔,楊震在東萊太守任內,曾拒收王密的賄禮。當王密回應稱賄賂無人知曉時,他正色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羞愧而出。謝姓的「東山堂」,是奉晉代名相謝安為始祖,謝安性情恬淡,不喜作官,辭了官職隱居在東山。朝廷屢次要他再度出仕,他都加以婉拒。直到後來,才接受桓溫的召請重新出仕,成為成語「東山再起」典故出處。(出處網址:
https://meiyuan989.pixnet.net/blog/post/39219299-%E9%83%A1%E6%9C%9B%EF%BD%9E%E5%A0%82%E8%99%9F%E7%9A%84%E7%94%B1%E4%BE%86%E5%92%8C%E6%BC%94%E8%AE%8A%EF%BD%9E%E5%B9%B4%E8%BC%95%E7%9A%84%E4%B8%80%E4%BB%A3%E8%83%BD%E7%9E%AD%E8%A7%A3

【文章出處】
《維基百科》
堂號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0%82%E5%8F%B7

郡縣.png
(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