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jpg


縱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

──蘇軾.赤壁賦


題解

本詩選自《林泠詩集》。不繫之舟,指不受牽繫的小船,語出《莊子.列禦寇》:「飽食而敖遊,汎若不繫之舟」意思是吃飽後便四處逍遙,漂浮如一條沒有繩索牽繫的船。全詩旨在強調個人意志及自由的可貴。

作者寫作此詩時十八歲,已在詩壇嶄露頭角,樹立自己的詩風,詩中不僅傳達青少年對「不繫」的憧憬,更透露對「自我」的追求。詩中以不繫之舟譬喻一種隨意漂流、無所牽絆的狀態,象徵不受拘束的「我」。全詩充滿想像,節奏錯落有致,委婉動人。

配合課程:前赤壁賦


舟子.jpg


不繫之舟

沒有甚麼使我停留
──除了目的
縱然岸旁有玫瑰,有綠蔭,有寧靜的港灣
我是不繫之舟


也許有一天
太空的遨遊使我疲倦
在一個五月燃著火焰的黃昏
我醒了
海也醒了
人間與我又重新有了關聯
我將悄悄自無涯返回有涯,然後
再悄悄離去

啊,也許有一天──
意志是我,不繫之舟是我
縱然沒有智慧
沒有繩索和帆桅


【作品出處】
《林泠詩集》
〈不繫之舟〉
作者:林泠
【作者簡介】
林泠,女,本名胡雲裳,廣東省開平縣人,民國二十七年生。高中就讀北一女中,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博士,曾任職於美國化學界,從事藥物合成研究。現已退休,定居於美國。林泠是一位早慧的詩人,十五歲即有詩作發表於文學雜誌,大學時期完成林泠詩集裡大部分的作品,並與紀弦、鄭愁予等詩人往來,是臺灣重要女詩人之一。林泠赴美前的詩作長於抒情,婉約含蓄,節奏自然流暢,意象明白準確,並在敘述中隱含故事性。赴美後,曾在詩壇沉寂多時,後重拾詩筆,感悟愈深,關懷愈廣。著有詩集《林泠詩集》、《在植物與幽靈之間》。


水邊.jpg


章句賞析

(一)


沒有甚麼使我停留
──除了目的

◎「停留」意味著綑綁、束縛,「沒有甚麼使我停留」呈現少年不喜束縛、不耐羈絆的浪漫情懷,更是對「自我」與「人生」的一種追求。
縱然岸旁有玫瑰,有綠蔭,有寧靜的港灣
◎前三句活用英語文法,將「果」放前,置「因」於後,形成懸宕感,重組還原後中文句式應當是:「縱然岸旁有玫瑰,有綠蔭,有寧靜的港灣,除了目的,沒有甚麼使我停留。」
◎「岸旁有玫瑰,有綠蔭,有寧靜的港灣」象徵值得留戀、牽絆的美好事物,玫瑰代表愛情,綠蔭與港灣代表長輩與家庭的庇護,這些人生中重要的東西,都不能使作者停留。

◎此詩常見類疊,加強情感,達到詠嘆效果。如「縱然岸旁有玫瑰,有綠蔭,有寧靜的港灣」。
我是不繫之舟
◎此句點題,形成承上啟下的效果。
◎「不繫之舟」語出《莊子.列禦寇》:「飽食而敖遊,汎若不繫之舟。」

◎作者將自己比喻為「不繫之舟」(不受任何牽絆的船),象徵著詩人內心對自由的嚮往,期許自我不被事物所拘執。
◎為了突出「不繫之舟」,在首段的句式做了參差的安排,前兩行是短促的音節,再突然將第三行拉長,轉為悠長,然後冷冷道出:「我是不繫之舟」,語意截然而強烈。全詩音韻錯落有致,使本詩的節奏有絕佳的表達。

◎「舟」(船)是個清楚且強烈的象徵,從此岸到彼岸,在兩個世界裡,都無法安定、安居,不屬於那,也屬於這。
◎古希臘神話中,形容人的死亡,是一段從生到死的擺渡過程。
◎但丁《神曲》中描述地獄,入口的景象也是一艘又一艘的船,將剛死的人運送過來。
◎在東方,「渡」也是佛教最重要的觀念,佛正是將人從無明的痛苦中帶出來,從此岸渡到彼岸般,遠離此岸的煩惱。


小舟.png


(二)

也許有一天
◎由「也許」可知目前的「我」是不繫、無所牽絆的,仍然甘於不醒、沉醉於遨遊。
太空的遨遊使我疲倦
◎然而,漫遊於人生的過程中,難免會感到疲倦或有所眷戀。
在一個五月燃著火焰的黃昏
◎黃昏燃燒的火焰是彩霞,「火焰」的意象意謂炫麗而令人牽繫的美好事物。
我醒了
海也醒了

◎此詩常見類疊,加強情感,達到詠嘆效果。如「我醒了/海也醒了」,這些反覆如同詩的韻腳,讀來別致有味。
人間與我又重新有了關聯
◎表示放下流浪漂泊,返回人世,象徵從理想返回現實。
我將悄悄自無涯返回有涯,然後
◎表示放下流浪漂泊,返回人世,象徵從理想返回現實。
◎《莊子.列禦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再悄悄離去
◎但是為了追求自由,並不會為岸旁的種種事物停留,所以悄悄再度從「有涯」離去。此兩行前的「也許」代表的是未實現的神思或想像,重新與現實世界接軌連結,然而那只是從無涯的想像返回有涯現實世界的觀望而已,「然後」作者仍繼續去冒險犯難、繼續去探索未知的大千世界。
◎詩人自述雖然暫時屈於現實,但最終仍將回歸自由的本質,充滿「不繫之舟」對自由的嚮往、對理想的執著。
◎詩人在想像的場景之中,不停的作出「確定」隨即「否定」卻又立刻「肯定」的各種話語,充分流露出少年嚮往自由、飄泊流浪的浪漫情懷,同時透露與希求安定之間的矛盾衝突。
◎相對於輪船與帆船需要多人互助航海的大船,「舟」表著非常渺小的個體與自我。最後兩行詩句堅定的闡述自我的決心──縱然我沒有聰明的智慧與豐富的航海知識和技能,也沒有萬全的準備,我仍然要如漂流的不繫之舟般,勇敢的向未知的世界探險與挑戰。


船.png


(三)

啊,也許有一天──
意志是我,不繫之舟是我

◎意志與形體結合,是詩人對自我的期許。
◎意志與行為完全等同,順任著意志而行為,這種自由自在的狀態,近乎古文所言的「任真自得」。

◎此詩常見類疊,加強情感,達到詠嘆效果。如「意志是我,不繫之舟是我」,這些反覆如同詩的韻腳,讀來別致有味。
縱然沒有智慧
◎「智慧」代表航者主觀上需要的知識、技能,也可以代表人為的機巧。
沒有繩索和帆桅
◎「繩索、帆桅」代表萬全的準備、客觀的助力。
◎沒有足夠的人生智慧,沒有繩索和帆桅,也就無所謂停泊與前進。去除了種種裝備的小舟,正如破除種種機巧的心靈,回到單純、自在,達到真正的「不繫」。

◎繩索用以繫岸,帆桅用以行進方向,如今皆可免去,只因無所欲求,只想回歸本來的自我,在天地之間隨機漂流。
◎意志是虛,舟是實;智慧是虛,繩索、帆桅是實,虛實之間展現一往無悔、執著追尋的信念。
◎詩中主題建立在全詩最主要的意涵結構「有/無」之上,作者以「虛/實」交替的手法表現,使得詩中的「舟」不斷擺盪在「繫/不繫」之間。
◎詩人在想像的場景之中,不停的作出「確定」隨即「否定」卻又立刻「肯定」的各種話語,充分流露出少年嚮往自由、飄泊流浪的浪漫情懷,同時透露與希求安定之間的矛盾衝突。
◎若與蘇軾的晚年自況詩〈自題金山畫像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比較,蘇東坡一生際遇坎坷幾乎都在貶謫之中度過,晚年哀莫大於心死,感覺身不由己如不繫之舟,因此以一生經歷的貶謫之地黃州惠州儋州,暗諷其一生的遭遇,令人感傷。
◎相對於林泠的〈不繫之舟〉卻充滿著無比的勇氣、希望與信心。古與今、古典詩與現代詩、老年與少女的心境對照,其有趣的強烈對比值得玩味。《林泠詩集》 大部分完成於其高中、大學階段,這首〈不繫之舟〉寫於林泠就讀北一女中時的作品,是思想臻於成熟的作品,卻完成於令人無法想像的17歳。


船.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