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器.png
上圖:六器(圖片引自網路)


祭祀天地四方的玉器

在觸摸一塊玉時,感受到的是冰涼與堅硬;凝視它時,看到的是柔美與溫潤。世界上沒有任何物質,比它更經得起歲月的淘洗,也沒有任何物質,比它更寄託更多濃厚的情感與深邃的理念。

遠在七、八千年前,遠古先民認識了「玉」是「美而不朽」的石頭,先民相信美玉含有豐富的「精氣」或「能量」。將美玉按照心目中陽、陰二氣運行的模式,琢磨出圓璧與方琮,甚至雕刻出神祇、祖先的模樣,刻畫上「密碼」式的符號,希望經由「制器尚象」發揮「同類感通」的法力,可以與天帝對話,相信玉具有「通靈」的特殊靈性。玉器從遠古展現華夏民族敬天法祖的宗教倫理,中世紀以後的六朝、隋唐時,接受來自異域文化的洗禮,玉器藝術才有了極大的轉變,褪去以玉通靈的神秘色彩,也擺脫以玉比德的儒學教條。


「六器」之說始於《周禮.春官.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皆有牲幣,各放其器之色。」意指:以玉作為六種禮器,以祭祀天地四方:用蒼色的「璧」禮拜天,用黃色的「琮」禮拜地,用青色的「圭」禮拜東方,用赤色的「璋」禮拜南方,用白色的「琥」禮拜西方,用黑色的「璜」禮拜北方。上下四方都各有牲品幣帛,各依據其器的顏色。

璧、琮、圭、璋、琥、璜這六種玉器,分別代表天地和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但是古人究竟如何使用這些玉器來進行祭祀禮拜,已經無人知曉。

此外《周禮.春官.宗伯》又有「六瑞」之說:「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璧,男執蒲璧。」是指不同爵位級別分別配戴不同玉器。作為封建統治者的天子,通過六種玉器對天地四方進行祭祀,祈禱長治久安,社稷昌隆,並以六器作為印綬,分封文武百官,作為傳達旨意的憑證。


以下分別以圖片及文字,說明何謂「六器」:

璧.png
上圖:雙身龍鳳紋玉璧(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璧.png
(圖片引自網路)




玉璧是一種環形狀的祭天玉器,但是,不代表所有中間有孔的圓形玉佩都叫玉璧。邊寬大於孔徑的才是「璧」;孔徑大於邊寬則為「瑗」;若邊寬與孔徑一致則為「環」。一部分民俗學家認為,玉璧是「平安扣」的前身。


上圖所示台北故宮典藏的雙身龍鳳紋玉璧,年代約為戰國中期至西漢,原為碧玉,現呈深褐色,原因除了早先埋藏受沁變色之外,收藏流傳過程中可能也略有染色。此類雙身獸紋玉璧於戰國中期開始出現,西漢廣為流行。常見於貴族墓穴,或作為棺上嵌件,或枕於墓主人頭部下方及前胸後背。此外,也常見於祭祀遺址中,可知此類大璧雖然製作看似簡略,但規格極高,絕非一般之物。乾隆皇帝對此玉璧詳加觀察考釋,並賦詩於玉璧器緣和木座背面。

琮.png
上圖:玉琮(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琮.png
上圖:玉琮(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琮,音ㄘㄨㄥˊ
玉琮是祭祀大地的中空方形玉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所以用圓形的玉璧祭天,用方形的玉琮祭地。玉琮的最大特點在於圓形的中空設計,具體的用途已經失傳。


上圖二所示台北故宮典藏的玉琮,年代約為良渚文化晚期(西元前2500-2000),高47.2公分,長度甚長,為目前已知舉世第二大尺寸,一般所見較為肥短,應是在十九世紀入藏清宮的,故器表沒有乾隆皇帝的題詩,因此保留它的原貌。它以深碧綠色泛深淺赭斑的閃玉琢成。表面還留有最初切璞時的圓弧形凹陷痕。高方柱體,略呈上大下小。中有對鑽孔,以四個方轉角為小眼紋的中心,自上而下,雕琢十七節小眼面紋,玉琮上共有六十八個小眼面紋。有時在這類高琮的上射口處,以極輕的、斷續的細陰線,刻出神秘的符號。如這件玉琮的上射口上,就有這樣的符號。其中之一為每條邊線都略呈內凹的菱形;相對的另一邊,則刻一上大下小的立柱,下方接著五個小圓圈。其內涵或與當時人們信奉的「神鳥」有關。

圭.png
上圖:玉圭(圖片引自網路)
圭.png
上圖:玉圭(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玉圭是一種級別很高的玉器,只有帝王和三公才可以持有和使用,象徵對東方的祭祀。古時候的中國君王會把玉圭作為國禮送給稱臣的周邊國家,比如朝鮮、越南、琉球等。


上圖所示台北故宮典藏的玉圭,年代為西漢,高18.56公分,玉質青灰色閃玉,表面微受沁,分佈許多淺褐沁斑。全器呈長方帶三角尖厚板狀梯形,尖首、兩側平齊、平底。近底部處,有一小圓孔,平素無紋。此件漢玉圭,青灰閃玉質,表面分佈許多淺褐沁斑。全器呈長方帶三角尖形厚板狀。近底部處,有一小圓孔。平素無紋。漢代玉圭僅見於貴族大墓,於祭祀遺址中與玉壁相伴出土,是探討漢代禮制的重要文物。本件尺寸大,甚為稀有。

璋.png
上圖:玉璋(圖片引自網路)
璋.png
上圖:玉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玉璋和玉圭看起來很相似,所以文獻中常常將圭、璋並稱,它的形狀有如一把刀,又有些像半邊的圭,因此又有「半圭為璋」的說法。玉璋在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等考古遺址均有發現,
大約在南北朝時逐漸變成首飾,父母會把小型玉璋佩件給幼兒把玩,期望他長大後成為手握大權之人。而恭賀別人家添麟兒的成語──弄璋之喜,可能就是源於這種風俗。


上圖所示台北故宮典藏的玉璋,青玉質,玉色青綠泛黃,有片狀白斑及赭色裂璺。全器做不對稱梯形,刃部為斜直線,柄部平直。器身下半部有大小兩孔,大孔位中央,小孔較偏邊緣。

琥.png
上圖:玉琥(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琥.png
上圖:玉琥(圖片引自網路)




玉琥是祭祀西方的玉器,同時也是兵符,封建統治者握有玉琥,就象徵著掌握著軍權,可以通過玉琥這種印信來指揮或者調動軍隊。

玉琥為扁平體,呈虎形,昂首,躬身,屈足,作行走狀,長尾後卷。上圖所示台北故宮典藏的玉琥,年代為清代的舊玉新雕作品。


璜.png
上圖:璜(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璜.png
(圖片引自網路)




玉璜是一種半圓形的玉器,源於上古神話傳說,是一種原始信仰的神器。又有些像半邊的璧,因此又有「半壁為璜」的說法,但其實大多數的璜只有璧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玉璜被一部分學者認為是玉珩的前身。兩者看起來極為相似,但形制不同。玉珩的出現要比玉璜晚很多年,而且玉珩不具備祭祀的作用,只作為玉組佩的組成部分,用來裝飾。

上圖所示台北故宮典藏的玉璜,年代約為齊家文化(西元前2300-1600年)青白玉質,局部沁成褐色,有璺。呈兩側對稱條弧形,邊緣不平整,兩側各鑽一孔。


六器.png
上圖:六器(圖片引自網路)


【資料整理】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