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網路(經過後製處理)
未來升學關鍵字「學習歷程檔案」這樣準備,大學最愛
111學年大學申請入學,佔了50%採計比重的關鍵,是記錄著學生高中3年修課、多元表現的「學習歷程檔案」。它和備審資料有哪裡不同?要如何打造一份受大學青睞的學習歷程?
學習歷程檔案是108課綱的升學關鍵字,但引起的爭議也最大。
主要是111學年大學申請入學時,大學對學習歷程檔案的採計比重將達50%。不管高中生或家長,都得努力打造一份受大學青睞的學習歷程檔案。
什麼是學習歷程?「就是學生的學習軌跡,」高教司長朱俊彰說。包括由學校登錄的學生基本資料、修課紀錄,和學生每學年上傳6件課程學習和10件多元表現,也有人形容是現行備審資料的升級版。
既然有備審資料制度,為何還要建立學習歷程檔案?
一方面,過去的考試分發,只看一次考試成績,無法細緻關照到高中的學習過程,挑不出大學想要的人才,而學習歷程則是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性。
改善現行考招的弊病
更重要的是,學習歷程檔案能改善過去備審資料的弊病。
不少學生高三下考完學測,才急就章匆忙準備備審資料,不但缺乏可信度,資料也不能對準科系需求。還有大學教授反映格式不統一,導致增加評閱負擔。
學習歷程讓學生每年選出6件實作作品或書面報告,經授課老師認定後,上傳到教育部資料庫存放。申請入學時,再由學生針對科系需求,從18件學習成果裡自行勾選3件送交大學審查。
至於多元表現每年最多上傳10件,不需經過老師核定,但要附上獎狀或修課證明。
很多父母擔心學習歷程會變成軍備競賽。「不會,」朱俊彰斬釘截鐵說,學習歷程以不花錢的校內課程或活動學習為主,場域、次數不重要,而是孩子在過程中學到什麼。也有家長害怕,學習歷程檔案的書面審查不公,但實際上已有超過30所大學訂定「評量尺規」,規範教授書面審查的評分基準。
「幼兒園學期末,老師給的叫學習成果,大學要的是歷程式的紀錄,」當過教育部協作中心規劃委員的大園國際高中校長朱元隆認為,唯有素養導向教學,才有辦法讓學生記錄過程,老師的責任是協助學生闡述學習歷程。
不只問結果,幫孩子學會反思
學習歷程注重「反思」,也就是如何學到,要串接歷程檔案,說出一個真實且與大學串接的故事。
想讓大學教授眼睛為之一亮,朱元隆建議學生,平時在課堂中要注意,自己如何學會學科概念和知識,並在活動中審視自己學到了什麼能力?活動前後有什麼差異?才能寫出歷程反思。
改變與孩子的對話內容,是家長幫助孩子學會反思的方法。「不要一回到家就問孩子成績,那是結果,要問孩子向老師或同學提出什麼問題,」朱元隆提醒。
有家長擔心,孩子太晚找到興趣或興趣一換再換,是否不利於累積學習歷程?
「重質不重量,」朱元隆當初參與規劃時,就和大學教授確認過,3件就足以辨別,特別還由老師認證,可信度很高,面試只是確認資料的正確性。
以「客製化師資培育」見長的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藍偉瑩認為,好的學習歷程檔案,就是用高中3年的學習經歷,說一個好故事,孩子可以描述自己從多方嘗試到終於找到興趣的過程。
有些聽過專家座談的家長,樂得輕鬆,因為學習歷程檔案大幅減輕短時間整理備審資料的壓力。
「哥哥今年考大學,我和先生忙得要死,還做了三折頁,才申請上清華,」一位媽媽開心說,有了學習歷程檔案,只要讓小兒子按部就班上傳資料即可。
說好故事,比那張證明重要
有些家長卻更焦慮,既然無法施力在課程學習,就把腦筋動到幹部經歷上,放話要孩子每學期爭取當幹部。
「說故事比那張證明重要,你要告訴大學教授,好幹部的特質是什麼?你為了當一個好幹部,做了哪些事?」朱元隆舉例。
此外,聽演講並不能稱為學習歷程,還要再加上後續,「你問了演講者什麼問題?他如何回答?你回去又針對這個主題查了什麼資料做深入研究?」他提醒家長,千萬不能拿國中升高中那個模式套用到高中升大學。
(圖片引自原文)
【文章出處】
《天下雜誌》685期
〈未來升學關鍵字「學習歷程檔案」 這樣準備,大學最愛〉
2019-11-04
網址: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7544
記者:王一芝
- Jan 31 Wed 2024 11:44
▲未來升學關鍵字「學習歷程檔案」這樣準備,大學最愛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