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jpg

別被「教育的未來(Did you know)」嚇呆了

(一)

「教育的未來(Did you know)」這部短片曾經在台灣轟動一時,製作人是美國公立高中Arapahoe的科技中心負責人Karl Fisch。這個短片其實是純文字的簡報檔,動態播出,毫無噱頭而內容卻極為震撼人心。譬如,該短片提到:「2010年最熱門的十大工作在2004年時還不存在」,「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還沒被發明的技術,解決迄今尚未被發現的問題。」這個挑戰很少有老師知道該怎麼因應,更別說是在學的學生或剛畢業的年輕人。這個聳人聽聞的挑戰,乍看似乎是未來絕不可避免的事實,其實卻是充分利用了製作者、傳播者和觀眾的錯覺。

這一部短片之所以能達到聳人聽聞的效果,其實是因為使用了許多容易引發錯覺的對比,以及對數字的錯誤解讀。譬如說,「2010年最熱門的十大工作在2004年時還不存在」,這好像意味著每個2004年進入高中的學生都必須在高一時就知道自己七年後大學畢業時的工作,以及該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其實,這完全只是假象。

事實上,2010年時99%以上的工作是2004年就已經存在的,甚至可能有50%以上是一百年前就已經存在了的(譬如:餐飲業、醫護人員、金融服務人員、律師、教師、航空、航海、車輛以及其他電子、機械產業等)。這些行業也許有些設備和服務項目跟一百年前不一樣,但是它是漸進而連續地演變,而非不連續的突變。其次,2010年最熱門的十大工作,很可能用的還是2004年就已存在的學理和技術,它們只不過是舊學理與舊技術的新應用而已。譬如,2009年上市的HTC Dream智慧型手機的核心技術是最新進的作業系統 Android,而這個作業系統早在2003年就已經存在,而且其中部分技術可能屬於1999年就已註冊的專利。此外,作業系統 Android是利用Linux 核心發展出來的,而Linux核心更是1991年就已經存在了的。這真的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2018年最搶手的行業為生醫工程師、網路系統與資料傳輸工程師、獸醫、電腦軟體工程師、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師、土木工程師、護士、會計師、財務分析師與景觀設計師。其中生醫工程師是新興的行業,但是相關學理與技術早已存在數十年,而其他九項行業根本是老早就有的行業。

即使是像HTC Dream智慧型手機這樣的產業,2002年進入高中的美國學生當然不會在當時就知道七年後會有這種手機的誕生。但是他們只要乖乖學好基礎數學與基本的電腦程式,就可以在2005年進入大學時開始學習早已流傳於全世界的Linux語言,並且嘗試使用 Linux核心與Android作業系統去發展自己的作業系統或其他程式寫作。等他在2009年畢業時,那些在大學時代熟悉Linux核心與Android作業系統的畢業生就可以順利地進入HTC Dream智慧型手機這樣的產業。

產業的變遷是連續而漸進的,大學教育的課程內容也是連續而漸進的;儘管產業界的應用性技術往往領先大學,但是大學的基礎學術研究與教學則領先業界,因此有在注意產業變化趨勢的大學生,畢業後跟產業界需求脫節的機會很小。而且,假如一個大學在2000年到2010年之間所有課程內容都不改變,學生也都不肯自修,那麼她的畢業生或許無法到最搶手的十大行業裡工作,但是較優秀的學生絕對還有一大堆可以挑的工作機會。

Karl Fisch 的數據之所以嚇人,是誤導讀者進入一個錯誤的想像:他假定高中生在2004年到2010年之間像睡美人一樣地中斷生活與學習,因此他在2004年所學的高一課程內容,就是他在2010年進入頂尖企業工作時所需要的專業知識。這個想像中完全忽略一個事實:2004年入學的高中生未來七年將持續地學習,跟隨著產業變化的腳步而累積新知識,並且在這過程中逐漸縮小學校知識跟產業需求間的落差。

因此,高中教師只要把基礎物理、化學與數學教好,頂多再教會學生基本的電腦程式寫作能力,讓他們畢業時銜接得上大學的課程就頂夠了。至於「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還沒被發明的技術,解決迄今尚未被發現的問題」,這根本不是事實――頂多只不過是 Karl Fisch 過度自我膨脹的杞人憂天罷了。

短片中也提到「他們在大一所學的東西,大三時至少有一半將會過時。」這個說法根本是悖逆事實的危言聳聽。以台灣的大學課程為例,大部分科系的基礎科目都是在大二修習,而這些科目的內容都是數十年來少有更易的基礎理論。除非宇宙的定理有天翻地覆的改變,否則物理和化學基礎定理不會變,人類的數學原理可以增加而不會過時;即使經濟學、政治學與社會學等學科,也很難相信大二所學在未來十年內能有多大的錯誤(過時);而人文領域更是千古不變,除非人類的本性在未來十年內有徹底的物種變化,否則如何過時?


電腦.jpg

(二)

Karl Fisch第二個重大的錯誤在於:誤把資訊當知識。雖然「Google每個月要處理 27 億次的搜尋」,但是其中絕大部分是資訊(一週天氣預測、台北美食推薦等),而非知識。「我們每天傳輸的簡訊數量已經超越全球總人口數」,但是妳所需要知道的就只不過是傳到妳手機上的那幾則而已(我每個月收不到五則)。「現在英文字彙的總數大約是莎士比亞時代的五倍」,但是其中絕大多數是特定專業領域內的術語,只要你不在那一行,就不需要知道。「美國每天有超過 3,000 本新書出版」,但絕大多數是不看也無所謂的「休閒讀物」。「紐約時報一週的資訊量可能超過十八世紀一個人一生可能接觸到的總量」,資訊是爆炸了,但知識的膨脹速度遠遠低於資訊的膨脹。此外,人類知識的總量在急遽膨脹,但是人類的分工也同等級地膨脹中,使得每一個人一生所需要用到的知識在絕大多數人能負擔的範圍內。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在資訊爆炸而知識膨脹的時代,需要注重的並非無止盡的資訊或知識,而是搜尋、篩選、過濾、彙整資訊的能力,以及理解、吸收與活用新知識的能力。儘管知識可以一再創新,資訊可以無限制地膨脹,但是知識創新的法則與原理數百年來變化不大。抓住原理和理解力,才能「以簡御繁,以一馭萬」

不管是中、小學、大學或研究所,學習的目的首在思考與推理能力的養成,二在基礎原理、知識的吸收與活用。只要掌握住這兩個能力,再多的資訊也能應付自如,而不需要捨本逐末地去追逐一大堆根本用不著的資訊。

在這個電腦計算能力與網路搜尋引擎極端發達的年代裡,所有電腦能做的事都可以交給電腦,人只要培養電腦所沒有的能力就可以了――至少要善用電腦來減輕自己學習上的負擔。與其鉅細靡遺地記住一本書的內容,不如充分吸收、理解其原理後,把細節交給搜尋引擎與其在狹小的學科領域內鑽研瑣細的知識,不如大開大闔地跨領域涉獵各種學理、知識的梗概以便在需要任何具體知識時可以迅速地判斷出哪個學科領域可能已有長足發展,以及查索資料庫時最相近的關鍵字人可以愈來愈倚賴理解力和創意,而較少倚賴記憶力,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完全不需要任何知識。

嚴長壽在高中畢業後就失學,卻能夠一路拔升到美國運通台灣區總經理、圓山飯店總經理與亞都麗緻大飯店總裁,靠的是他的自修和聰明,絕非僅憑聰明而不需要基本知識。比爾‧蓋茲雖然在大三時輟學,但是他在高中與大學二年級時已經累積可觀的軟體寫作相關知識與原理。創意經常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很少是「閉門造車」――即使最無拘無束的軟體業亦然。

商業周刊第 1028 期「學校沒教的大能力」這篇文章裡強調:「《富比世》2007年的全球富豪榜在三月出爐。名列前三十名的富豪,有一大半是放棄文憑的輟學生!」確實,賺錢可以僅憑聰明與創意,而不靠知識與學歷,軟體業尤其如此。而且,聰明是打出娘胎就改變不了,而創意是學校無法教的。因此,急著想賺大錢的人大可以在大學畢業前就把握機會出去創業。問題是,妳有像比爾‧蓋茲、甲骨文總裁艾利森、戴爾電腦董事長麥可‧戴爾,或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那麼聰明嗎?假如沒有,還是得安分地想一想:要不要善用大學的資源培養自己的就業技能。畢竟對於絕大多數並非天才的人而言,大學還是培養謀生技能最快速的地方。

更何況,大學並非僅僅只是培養就業技能的地方,她還可以讓我們培養跟幸福有關的多種能力。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曾說:「上學其實浪費在很多跟管理學生有關的事上,學排好隊、不要跟同學講話……。」這話說得太過頭了,上學也是我們認識朋友、結交知己、墜入愛河的地方,即使排路隊都還具有社交功能。


未來.jpg

【文章出處】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別被「教育的未來(Did you know)」嚇呆了〉
2011-05-30
網址:

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05/did-you-know1.html
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05/did-you-know2.html
作者:彭明輝
【作者簡介】

彭明輝,臺灣作家、社會評論家。新竹中學畢業、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士、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所碩士、英國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學系榮譽退休教授。彭明輝關注臺灣農業與發展問題,著有《台灣糧食危機關鍵報告》、《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