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jpg


題解

1961年,自詡為一半的江南人、在詩作中多次提到江南「多蓮的湖」的余光中,從美國回到臺灣,第一次見到蓮花。他被蓮那「既冷且熱」、「自成世界」的神性深深震撼,在熱愛的澎湃與感動的冷雋中寫下這首詩──〈蓮的聯想〉及她「一胎雙嬰」的散文〈蓮戀蓮〉。

研究者對於在余光中〈蓮的聯想〉前後的詩歌分期的總結和主旨的概括是相對一致的,即在〈蓮的聯想〉前後,余光中的詩風發生了一次較大的轉型。如劉裘蒂在1986年的論文〈論余光中詩風的演變〉中指出:1960-1961年是餘光中詩歌的虛無時期,1961-1963為新古典主義時期。黃坤堯在1996年提出:1955-1960年是余詩的重西化階段,1961-1974年為重認傳統和民族探索的階段。余光中在〈蓮戀蓮〉中也有云:「那天,蒼茫告退,嘉祥滋生。」可見作者本人也認同〈蓮的聯想〉是標誌著其詩風從「蒼茫」轉向「嘉祥」的詩作。

在蓮的新古典主義時代開始之前,是水仙的虛無時代。這一時期的余詩在意象選取上具有明顯西化的現代性;情感主旨迷惘和憂鬱,帶有始終無法調和傳統與現代的糾結。具有代表性的詩作有〈新大陸之晨〉〈我的年輪〉〈天狼星〉等。

1961年,在與洛夫關於現代詩發展問題的論爭後,余光中寫下〈再見,虛無〉一詩作為回應,宣佈了向現代主義虛無詩風的告別。如果把這看作余光中1961年詩風過渡的承上部分,〈蓮的聯想〉則下啟發掘和發揚東方美學的新古典主義時期

關於新古典主義,余光中在〈迎中國的文藝復興〉一文中提出「回頭的浪子」一說:「回頭的浪子」既非「守株待兔的孝子」,也非只知向西方取經「流亡海外的遊子」,而是對於「新的活的傳統」的追尋,是一種「志在役古,不在復古」的美學追求。
 
上文所述對詩風轉變的宣告和新的美學取向在〈蓮的聯想〉都有體現。下面對這首詩進行細讀分析:


荷.jpg


蓮的聯想

已經進入中年,還如此迷信
迷信著美
對此蓮池,我欲下跪

想起愛情已死了很久
想起愛情
最初的煩惱,最後的玩具

想起西方,水仙也渴斃了
拜倫的墳上
為一隻死蟬,鴉在爭吵

戰爭不因為漢明威不在而停止
仍有人歡喜
在這種火光中寫日記

虛無成為流行的癌症
當黃昏來襲
許多靈魂便告別肉體

我卻拒絕遠行,我願在此
伴每一朵蓮
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

是以東方甚遠,東方甚近
心中有神
則蓮合為座,蓮疊如台

諾,葉何田田,蓮何翩翩
你可能想像
美在其中,神在其上

我在其側,我在其間,我是蜻蜓
風中有塵
有火藥味。需要拭淚,我的眼睛

──1961.11.10


【文章出處】
《蓮的聯想》

蓮的聯想
作者:余光中
【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福建泉州永春人,生於中國江蘇南京,時為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自稱「茱萸的孩子」。來台後,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與覃子豪等人共同創立臺灣藍星詩社,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其次為詩,並有評論、翻譯,著作等身,暮年仍創作不輟,有多首膾炙人口的現代詩傳世,知名度與影響力甚大,梁實秋稱其「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為兩岸三地文學界巨擘。曾於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淡江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後接任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政治立場傾向藍營,在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中引起若干爭議。


荷花.jpeg


章句解析

已經進入中年,還如此迷信
迷信著美
對此蓮池,我欲下跪

這首詩寫於1961年,余光中33歲,嚴格意義上講還算不得「中年」人,這裡以「中年」自居,目的在於表達一種「中年」的情緒,既有對少年時 「不識而強說愁」的虛無時代的反思;也含著一種隱隱的迷惘與無奈。這種迷惘不同於少年時代幼稚的感傷,而源於對世界人生更加深刻成熟的認識和思考。
 

想起愛情已死了很久
想起愛情
最初的煩惱,最後的玩具

這段對愛情的描述十分值得玩味:余光中詩歌中的愛情,或是小兒女嬌嗔的甜蜜美好,或是悲劇之中的真誠忠貞;新古典主義時期的詩歌中,愛情更是美麗典雅,含蓄淒婉。而在此處,余光中罕見地對愛情令人苦惱和虛偽的陰暗面進行了描寫和批判。

想起西方,水仙也渴斃了
拜倫的墳上
為一隻死蟬,鴉在爭吵

◎「水仙」這個意象來自希臘神話中俊美自戀,化為水仙的美少年納息塞斯(Nacissisus)(編按:一般通譯為納西瑟斯)。在〈蓮戀蓮〉中余光中將虛無時期的自己稱為「心中供著水仙」的納息塞斯。「水仙」是余光中在年輕時的寫作中偏愛、常用的意象。他曾在〈四月,在古戰場〉一文中將戀人范我存形容為「一朵瘦瘦的水仙」;詩作〈每次想起〉中也曾提到年輕時對水仙的情愫。(編按:其他如時年46歲所寫的水仙操──弔屈原)
◎散文〈蓮戀蓮〉中「那朵(水仙)自戀死了」的句子,與本詩中「水仙也渴斃了」互為注解。意在表明:「我」的詩歌創作虛無自戀的時代已成為過去。
◎「拜倫」是余光中虛無時期的寫作中另一個常用的西化意象,這種意象選擇或多或少受其學生時代的譯介拜倫的詩作,在台大外文系任教時教授英國文學史,英國詩歌等經歷影響。代表性詩作有〈放逐記〉和〈敬禮,海盜旗〉。
◎總體把握,這一段是詩人對現代詩西化虛無的創作風格進行的反諷和告別。既表白自己的立場,又對前一陣洛夫與自己關於詩歌現代性的論爭耿耿於懷。這種諷刺意味,不難從「為一隻死蟬,鴉在爭吵」這一句體會出來。


戰爭不因為漢明威不在而停止
仍有人歡喜
在這種火光中寫日記

◎余光中在大陸出版的詩中出現的「戰爭」中,相當一部分是「抗戰」或對抗戰的追憶和感慨的抒寫,如〈燈下〉〈周年祭〉〈嘉陵江水〉等。也有一些詩作體現了其與海明威相類的對戰爭的反思,如〈灰鴿子〉〈飛將軍〉和〈如果遠方有戰爭〉。
◎在本段,厭戰、反戰的思想傾向也很明顯,只是這個戰爭不一定是具體意義上的戰爭,也可作文藝上的論爭,思想上的鬥爭等多重理解。


虛無成為流行的癌症
當黃昏來襲
許多靈魂便告別肉體

詩到第六段,詩人終於提出了「虛無」這個詞。在這裡,對現代詩現代主義的西化和虛無的批判態度和與之分道揚鑣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不需贅述。

我卻拒絕遠行,我願在此
伴每一朵蓮
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

◎此處的「遠行」,是指現代詩人盲目追求西化的詩風,如「雲遊海外的浪子」只知向西方取經。這「小千世界」是相對「大千世界」而言,強調大與小的對比,喻指詩歌創作相對於雲遊世界的回歸中國。
◎這一段「拒絕遠行」「守住神秘」表達的是詩人從此回歸中國蓮一般自成世界、帶有神秘和神性之美的古典和傳統、從古典文學中擷取精華而向西化詩風挑戰的意願。


是以東方甚遠,東方甚近
心中有神
則蓮合為座,蓮疊如台

◎蓮被詩人視為是東方宗教的神性、文化的含蓄的彰顯。在〈蓮戀蓮〉中,亦有「蓮為神座。如來垂目合十,結跏趺坐與蓮花之上。觀世音自在飄蓮渡海,前往普陀。」「蓮經,蓮台,蓮邦,蓮宗,何一非蓮?」等語 。
這一段,抒寫詩人為蓮神性的美所震撼,而產生對於神秘東方歷史、宗教、文化的神思飄渺的遐想,蘊藉著哲思的深邃和神性的莊嚴。

諾,葉何田田,蓮何翩翩
你可能想像
美在其中,神在其上

◎再引〈蓮戀蓮〉中的話語為注:「對我而言,蓮是美,愛,和神的綜合象徵。」「藝術、宗教、愛情,到了頂點,實在是一種境界,今乃備於蓮的一身。」吟詩至此,與蓮的人生初見的震悚、欣然、愛慕、敬畏再難抑制,前文的慨歎、批判、思考、祈願至此全部化為悠揚的抒情,本段當以舒緩悠長的語調讀之方得其意。

我在其側,我在其間,我是蜻蜓
風中有塵
有火藥味。需要拭淚,我的眼睛

──1961.11.10

◎「蜻蜓」意象是配合「蓮」的意象的新得同時出現在余詩之中。甚至,在余光中一些以蓮為中心意象的詩中,「蜻蜓」是必會出現的配角,作為詩人的化身,傳達詩人本人的情緒,可參考〈滿月下〉〈幻〉。
◎此結尾段深得中國古曲之妙:琴曲結尾處曲音輕靈,節奏自由,情緒靜穆,以若有所思的餘味悠悠收束。本段在朗讀節奏上不再是上段的悠長抒情,是絮絮自語的整齊四字短句。在情緒激越的高潮後沉靜下來,回歸淡淡憂思。從這種憂鬱中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新選擇的道路亦有隱隱的擔憂,這或許已是〈迷津〉中「蓮已死盡,則佛坐在何處/仁慈坐在何處,我坐在/何處......迷津蒼茫」的陰鬱幻滅情緒的萌芽了吧。
◎本詩順情緒流動的順序而寫,興於喜悅,終於智慧。詩人「見蓮之美-聯想現實之惡-宣告告別虛無,回歸傳統的立場」的思緒變化清晰明瞭。
  ◎而在詩歌寫作方法上,本詩是余詩三聯句結構的典型。三聯句是現代詩在第一、二句做平行並置或強烈對比的雙聯,第三聯在另一層面作出遷躍式的提升的詩歌結構。在余光中的新古典主義詩歌中,這種結構方式尤為常見。本詩的第一二段是典型三聯句,前兩句詞彙連鎖,第三句陡然深入;最後兩段是連鎖性三聯句,在情思意味上環環相扣,輪回遷化。全詩句式整齊而富有變化,精悍之中兼具韻律舒緩和情思深邃之美。
◎此外,〈蓮戀蓮〉這篇散文在本詩的細讀分析中多次被提及。這是余光中在〈繆斯的左右手〉中提到的「一胎雙嬰」、「詩文雙絕」──同時用詩歌和散文表現一個題材,兩種文體互為補充,互為注解。余是一位「以文為詩」散文家詩人,論者普遍認為余光中的散文造詣高於詩歌,因而在解讀余光中詩歌時,應有意識採用這種詩文並解、互解的研究思路。
 ◎〈蓮的聯想〉不僅具有語言、結構、韻律等來自文本的美感,在余光中詩歌風格從虛無向新古典主義的轉型中也有著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


【說明出處】
《中國博客》(世界邊緣的樹林的博客)

《蓮的聯想》及其前後余光中詩風的轉型──余光中《蓮的聯想》細讀
(編按:說明按段落重新組織編排)
2013-10-25
網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fa2fe330101av0b.html
作者:不詳

荷花.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