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png

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今我不樂,歲月如馳。
──曹丕.善哉行


題解

古人有所謂「人生如寄」,意思是指人的一生生命短促,有如寓居暫住而已。〈火葬〉一詩本詩,化「人生如寄」為「死亡如寄」、「火葬如寄」,此「寄」則指「寄信」的「寄」。出人意表的構思,風趣生動的譬喻,令人莞爾,無形中把死亡的哀傷淡化,把令人傷痛的火葬,賦予
親切、溫馨、浪漫化的意義,充分展現紀弦現代詩幽默諧謔的本色。

信件.png

火葬

如一張寫滿了的信箋,
躺在一隻牛皮紙的信封裡,
人們把他釘入一具薄皮棺材;

復如一封信的投入郵筒,
人們把他塞進火葬場的爐斗。
──總之,像一封信,
貼了郵票,蓋了郵戳,
寄到很遠的國度去了。


【文章出處】
〈火葬〉
作者:紀弦

【作者簡介】
紀弦(1913-2013年),本名路逾,河北清苑人,享壽101歲。民國37年來台,曾任報社編輯,後於台北市成功高中擔任國文教師至退休,民國65年移居美國。紀弦為台灣現代詩發展史上關鍵人物,創辦現代詩季刊,創立現代詩社,推動新詩革命,主張「以橫的移植取代縱的繼承」,強調知性及詩的純粹,排斥情緒告白,影響詩壇深遠,創作生涯歷八十餘載而未衰,被譽為「詩壇長青樹」。


信.png

賞析

詩,可以通過寫景(或物)敘事抒情。所抒的情,有裸露的,如〈狼之獨步〉,也有從文字上看像只屬敘事,但詩的含義在於抒情,這種情不裸露,卻十分深沉,如〈火葬〉。

〈火葬〉的第一句「如一張寫滿了的信箋」,驟然一看,「寫滿了」之後,好像少了一個「字」字,那是由於慣讀了散文的緣故。詩的語言必須精簡,在可以不把文字寫出來而不引起誤解,反而使句子更含蓄的情況下,寧可把不必要的字、不必要的句子刪掉。信箋之上,「寫滿了」的必然是「字」,因此,作者把它省掉,無損於詩句的完整。

第二句,值得注意的是「牛皮紙的」這個形容詞,它象徵粗糙、廉賤和不可改變。這兩句詩,使讀者聯想到人的一生有起有落和盛衰的遭遇,也有喜怒哀樂的復雜感受,數十年經歷像一張寫滿了的信箋,一旦逝世,屍體放進棺材,由於火葬,所以棺木也不過是粗糙的四塊木板,失了人的價值已成事實,不可改變。從第二句到第三句之間,應該還有一兩句話,但不說也可以,所以不說了,使第三句和第二句出現跳躍的現象。

第二節,「復如」文言複合詞,即「又好像」。第一二句是承接第一節的意義而來的。屍體入殮,好像信箋放進信封;盛祇的棺木被推進焚化爐,好像一封信投進郵箱。這些描寫,非常形象化。詩人描述這個過程,他好像是一個冷眼旁觀者,毫不動情。他的情,留在最後的四句詩表現了出來:

「──總之,像一封信。
貼了郵票,
蓋了郵戳,
寄到很遠的國度去了。」

把死人火化,就像一封貼了郵票,蓋了郵戳而寄出去的信那麼簡單麼?當然不是那麼簡單。但是,人死了,像一國元首死亡,舉行過隆重莊嚴的儀式,儘管舉國含哀,殯儀百里,屍體一旦送進焚化爐(或入土爲安),又不是「像一封信……寄到很遠的國度去了」永不回頭麼?整首詩的含蓄,表現了詩人對於死亡的「沒有悲哀的悲哀」和無奈。


【文章出處】
〈沒有悲哀的悲哀──紀弦《火葬》〉
網址:

https://www.macaudata.com/macaubook/book032/html/03601.htm
作者:不詳

郵箱.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