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jpeg


題解

端木賜(前520年-前446年)(編按:子貢死後43年即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戰國開始),複姓端木,春秋末年衞國人,字子貢。孔子「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在孔門四科十哲中以「言語」聞名。

子貢利口巧辭,善於雄辯,辦事通達。曾任魯、衞兩國之相國。他善於貨殖,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之首富,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對子貢經商事有記載。與陶朱公范蠡齊名,為儒商初祖,後世題辭輓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常以「端木遺風」題之。「萬仞宮牆」典故,即出自子貢稱讚孔夫子之學問高深。孔子去世前,子貢未能趕到,孔子去世後,眾弟子為孔子服三年,惟獨子貢守喪六年,為孔子弟子中為孔子守喪最長者。

本文節選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為〈仲尼弟子列傳〉孔子諸位弟子文字記錄最多者,司馬遷以濃墨重彩,詳記「子貢存魯」一段,原文無標題,標題為後人所加。由本文可知子貢名列孔門「言語科」當之無愧,也開啟戰國縱橫策士論辯之先河,與後來的蘇秦、張儀相比,也不惶多讓。

文中子貢先出使齊國,說服田常,讓其同意放棄攻打魯國而先攻吳國。又到吳國說服吳王夫差先放棄攻打越國而先攻齊國,再分別說服晉國養兵以待吳國、越國偷襲吳國。最終吳敗齊,晉敗吳,越滅吳,魯國存。太史公所謂:「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子貢圓滿完成孔子交付保存魯國的任務,也間接改變了天下諸侯的興亡,也因此讓他聞名於諸侯。然而,本文中所記若干時間史實前後矛盾(如子貢遊說越王勾踐時,當時伍子胥尚未死),也使得這段歷史的部分真實性,令後世有質疑討論的空間。


春秋各國.png
上圖:春秋各國形勢圖


史記 子貢存魯

端木賜,衛人,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

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

遂行,至齊,說田常曰:「君之伐魯過矣。夫魯,難伐之國,其城薄以卑,其地狹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偽而無用,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此不可與戰。君不如伐吳。夫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甲堅以新,士選以飽,重器精兵盡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

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常,何也?」

子貢曰:「臣聞之,憂在內者攻彊,憂在外者攻弱。今君憂在內:吾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聽者也。今君破魯以廣齊,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而君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於主。是君上驕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難矣。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卻,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君之立於齊危矣。故曰:不如伐吳。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空,是君上無彊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孤主制齊者唯君也。」

田常曰:「善。雖然,吾兵業已加魯矣,去而之吳,大臣疑我,奈何?」

子貢曰:「君按兵無伐,臣請往使吳王,令之救魯而伐齊,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許之,使子貢南見吳王。

說曰:「臣聞之,王者不絕世,霸者無彊敵,千鈞之重加銖兩而移。今以萬乘之齊而私千乘之魯,與吳爭彊,竊為王危之。且夫救魯,顯名也;伐齊,大利也。以撫泗上諸侯,誅暴齊以服彊晉,利莫大焉。名存亡魯,實困彊齊。智者不疑也。」

吳王曰:「善。雖然,吾嘗與越戰,棲之會稽。越王苦身養士,有報我心。子待我伐越而聽子。」

子貢曰:「越之勁不過魯,吳之彊不過齊,王置齊而伐越,則齊已平魯矣。且王方以存亡繼絕為名,夫伐小越而畏彊齊,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難,仁者不窮約,智者不失時,王者不絕世,以立其義。今存越示諸侯以仁,救魯伐齊,威加晉國,諸侯必相率而朝吳,霸業成矣。且王必惡越,臣請東見越王,令出兵以從,此實空越,名從諸侯以伐也。」吳王大說,乃使子貢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問曰:「此蠻夷之國,大夫何以儼然辱而臨之?」

子貢曰:「今者吾說吳王以救魯伐齊,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無報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報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發而先聞,危也。三者舉事之大患。」

句踐頓首再拜曰:「孤嘗不料力,乃與吳戰,困於會稽,痛入於骨髓,日夜焦脣乾舌,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孤之願也。」遂問子貢。

子貢曰:「吳王為人猛暴,群臣不堪;國家敝以數戰,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內變;子胥以諫死,太宰嚭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今王誠發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寶以說其心,卑辭以尊其禮,其伐齊必也。彼戰不勝,王之福矣。戰勝,必以兵臨晉,臣請北見晉君,令共攻之,弱吳必矣。其銳兵盡於齊,重甲困於晉,而王制其敝,此滅吳必矣。」越王大說,許諾。送子貢金百鎰,劍一,良矛二。子貢不受,遂行。

 
報吳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內不自量,抵罪於吳,軍敗身辱,棲于會稽,國為虛莽,賴大王之賜,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謀之敢慮!』」

後五日,越使大夫種,頓首言於吳王曰:「東海役臣孤句踐使者臣種,敢修下吏問於左右。今竊聞大王將興大義,誅彊救弱,困暴齊而撫周室,請悉起境內士卒三千人,孤請自被堅執銳,以先受矢石。因越賤臣種奉先人藏器,甲二十領,鈇屈盧之矛,步光之劍,以賀軍吏。」

吳王大說,以告子貢曰:「越王欲身從寡人伐齊,可乎?」

子貢曰:「不可。夫空人之國,悉人之眾,又從其君,不義。君受其幣,許其師,而辭其君。」吳王許諾,乃謝越王。於是吳王乃遂發九郡兵伐齊。
 
子貢因去之晉,謂晉君曰:「臣聞之,慮不先定,不可以應卒;兵不先辨,不可以勝敵。今夫齊與吳將戰,彼戰而不勝,越亂之必矣;與齊戰而勝,必以其兵臨晉。」

晉君大恐,曰:「為之奈何?」子貢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晉君許諾。

子貢去而之魯。吳王果與齊人戰於艾陵,大破齊師,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果以兵臨晉,與晉人相遇黃池之上。吳晉爭彊。晉人擊之,大敗吳師。

越王聞之,涉江襲吳,去城七里而軍。吳王聞之,去晉而歸,與越戰於五湖。三戰不勝,城門不守,越遂圍王宮,殺夫差而戮其相。破吳三年,東向而霸。
 
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貲。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常相魯衛,家累千金,卒終於齊。


【文章出處】
《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節錄)
原作者:司馬遷


春秋各國.png
上圖:春秋各國形勢圖


註釋翻譯


端木賜,衛人,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
譯文:
端木賜,衛國人,字子貢,比孔子小三十一歲。


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
譯文:
子貢能言善辯,巧於辭令,孔子常常駁斥他的言辭。......


車.png


存魯

田常(編按:田成子,齊國大臣,本名陳恆,田陳音近,後避漢文帝諱改田常,其曾孫田和為戰國田齊開國始祖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
譯文:
田常想要在齊國叛亂,卻害怕高昭子,國惠子,鮑牧,晏圉的勢力從中作梗,所以想轉移作亂的軍隊移作他用,去攻打魯國。孔子聽說這件事,對門下弟子們說:「魯國,是我們祖宗墳墓所在的地方,是我們父母居住的國度,如今我們的祖國危險到這種地步,諸位為什麼不挺身而出呢?」


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
譯文:
子路請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張、子石也請求前去救魯,孔子還是不答應。子貢請求前去救魯,孔子同意了。


子貢.png
上圖:子貢辭行


亂齊

遂行,至齊,說田常曰:「君之伐魯過矣。夫魯,難伐之國,其城薄以卑,其地狹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偽而無用,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此不可與戰。
譯文:
子貢就出發了,來到齊國,遊說田常說:「您攻打魯國是錯誤的。魯國,是難以攻打的國家,它的城牆單薄而矮小,它的護城河狹窄而水淺,它的國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們虛偽而不中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害怕打仗的事,這樣的國家不可以和它交戰。

君不如伐吳。夫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甲堅以新,士選以飽,重器精兵盡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
譯文:
您不如去攻打吳國。吳國,它的城牆高大而厚實,護城河寬闊而水深,鎧甲堅固而新造,士卒經過挑選而精神飽滿,可貴的人才、精銳的部隊都在那裡,又派英明的大臣守衛著它,這樣的國家是容易攻打的。」


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常,何也?」
譯文:
田常頓時忿怒了,臉色一變說:「你認為難,人家認為容易;你認為容易的,人家倒認為困難。你用這些話來指教我,是什麼用心?」


子貢曰:「臣聞之,憂在內者攻彊,憂在外者攻弱。今君憂在內:吾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聽者也。
譯文:
子貢說:「我聽說,憂患在國內的,要去攻打強大的國家;憂患在國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國家。如今,您的憂患在國內:我聽說您多次被授予封號,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為朝中大臣有人反對你了。

今君破魯以廣齊,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而君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於主。
譯文:
如今您要攻佔魯國,來擴充齊國的疆域,若是您打勝了,您的國君就更驕慢,齊國佔領了魯國土地,齊國國內的大臣就會更尊貴,而您的攻勞都不在其中,這樣您和國君的關係會一天天疏遠。


是君上驕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難矣。
譯文:
這樣的話,您對上使國君產生驕慢的心理,對下使大臣們更加放肆,想要因此成就大業,那太難了。


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卻,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君之立於齊危矣。
譯文:
國君驕慢就要無所顧忌,大臣放肆就要相互爭鬥,這樣對上您與國君在感情上產生裂痕,對下您和大臣們相互爭鬧。到了這地步,您在齊國的處境就危險了。


故曰:不如伐吳。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空,是君上無彊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孤主制齊者唯君也。」
譯文:
所以說,不如攻打吳國。假如攻打吳國不能取得勝利,百姓在外效死,大臣率兵作戰,朝廷勢力空虛,這樣在上沒有強臣對抗,在下沒有百姓的非難,孤立國君、專制齊國的只有您了。」


田常曰:「善。雖然,吾兵業已加魯矣,去而之吳,大臣疑我,奈何?」
譯文:
田常說:「好。雖然如此,但是我的軍隊已經開赴魯國了,現在從魯國撤軍轉而進兵吳國。大臣們疑心我,那該怎麼辦?」


子貢曰:「君按兵無伐,臣請往使吳王,令之救魯而伐齊,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許之,使子貢南見吳王。
譯文:
子貢說:「您只要按兵不動,不要進攻,請讓我為您出使去見吳王,讓他出兵援助魯國而攻打齊國,您就趁機出兵迎擊吳國。」田常採納子貢的意見,就派他南下去見吳王。


古城.png


破吳

說曰:「臣聞之,王者不絕世,霸者無彊敵,千鈞之重加銖兩而移。
譯文:
子貢遊說吳王夫差說:「我聽說,施行王道的王者,不能讓諸侯屬國被人滅絕,施行霸道的霸主,不能讓另外的強敵出現,在千鈞重的物體上,再加上一銖一兩的些微分量,也可能產生移位(編按:暗指國際間的均勢局面被打破)


今以萬乘之齊而私千乘之魯,與吳爭彊,竊為王危之。
譯文:
如今,擁有萬輛戰車的強齊,還要私下再去佔有千輛戰車的弱魯,和吳國來一爭高低,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險。

且夫救魯,顯名也;伐齊,大利也。以撫泗上諸侯,誅暴齊以服彊晉,利莫大焉。名存亡魯,實困彊齊。智者不疑也。」
譯文:
況且去援救魯國,是顯揚名聲的機會;攻打齊國,是能獲得巨大利益的事情。這樣一方面安撫泗水以北的各國諸侯,一方面討伐強暴的齊國,用來鎮服強大的晉國,沒有什麼事比這樣做獲利更大的了。名義上是保存危亡的魯國,實際上阻遏了強齊的擴張,這個道理,聰明的人是不會懷疑的。」


吳王曰:「善。雖然,吾嘗與越戰,棲之會稽。越王苦身養士,有報我心。子待我伐越而聽子。」
譯文:
吳王夫差說:「很好。雖然如此,可是我曾經和越國作戰,越王退守在會稽山上棲身,他自我刻苦,教養士兵,有報復我的決心。你等我攻打越國後,再按照你的話行事罷。」


子貢曰:「越之勁不過魯,吳之彊不過齊,王置齊而伐越,則齊已平魯矣。
譯文:
子貢說:「越國的力量不如魯國,吳國的強大不如齊國,大王把齊國擱置在一邊而去攻打越國,那麼齊國早已平定魯國了。

且王方以存亡繼絕為名,夫伐小越而畏彊齊,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難,仁者不窮約,智者不失時,王者不絕世,以立其義。
譯文:
況且大王正借著『使滅亡之國復存,使斷絕之嗣得續』的名義作號召,卻去攻打弱小的越國,反而害怕強大的齊國,這不是勇者的表現。真正的勇者不迴避艱難,仁者不讓別人陷入困境,智者不失掉機會,施行王道的王者不會讓一個國家滅絕,他們憑藉這些來樹立道義。


今存越示諸侯以仁,救魯伐齊,威加晉國,諸侯必相率而朝吳,霸業成矣。
譯文:
現在,保存越國向各國諸侯顯示您的仁德,援助魯國而去攻打齊國,向晉國展示您的威力,到時候各國諸侯一定會競相前來吳國朝見,稱霸天下的大業就成功了。

且王必惡越,臣請東見越王,令出兵以從,此實空越,名從諸侯以伐也。」吳王大說,乃使子貢之越。

譯文:
大王果真畏忌越國,我請求到東面去會見越王,讓他派出軍隊追隨您,這實際上使越國內部空虛,名義上追隨諸侯討伐齊國。」吳王夫差聽了很高興,於是派子貢到越國去。


子貢.png
上圖:子貢


霸越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問曰:「此蠻夷之國,大夫何以儼然辱而臨之?」
譯文:
越王勾踐清掃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貢,親自駕馭著車子,到子貢下榻的館舍致問說:「越國是個偏遠落後的國家,您這位貴客怎麼屈辱自己莊重的身份,光臨到這裡來了呢?」


子貢曰:「今者吾說吳王以救魯伐齊,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
譯文:
子貢回答說:「現在我已勸說吳王援救魯國而去攻打齊國,他心裡想要這麼做卻害怕越國,說:『等我攻下越國才可以這麼做。』像這樣,吳國攻破越國是必然的事了。

且夫無報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報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發而先聞,危也。三者舉事之大患。」
譯文:
況且要是沒有報復人的心志,卻反而使人懷疑他,這也太拙劣了;要是有報復人的心志,又讓人知道他,這就不安全了;事情還沒有發動卻先叫人知道,這就太危險了。這三種情況是辦事的最大禍患。」


句踐頓首再拜曰:「孤嘗不料力,乃與吳戰,困於會稽,痛入於骨髓,日夜焦脣乾舌,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孤之願也。」遂問子貢。
譯文:
勾踐聽罷,叩頭到地再拜說:「我曾不自量力,和吳國交戰,被圍困在會稽,這種痛恨深入骨髓,我日夜不休生聚教訓,只打算和吳王決一生死,這就是我唯一的願望。」於是越王勾踐問子貢該怎麼辦。


子貢曰:「吳王為人猛暴,群臣不堪;國家敝以數戰,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內變;子胥以諫死(編按:此時伍子胥實尚未死),太宰嚭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
譯文:
子貢說:「吳王為人兇狠殘暴,大臣們難以忍受;國家多次打仗,弄得疲憊衰敗,士兵不能忍耐;百姓怨恨國君,大臣內部發生變亂;伍子胥因諫諍被殺死,太宰嚭執政當權,順應著國君的過失,用來保全自己的私利:這是殘害國家的政治表現啊。

今王誠發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寶以說其心,卑辭以尊其禮,其伐齊必也。
譯文:
現在大王果真能出兵輔佐吳王,以投合他的心志,用重金寶物來獲取他的歡心,用謙卑的言辭推尊他,以表示對他的禮敬,他一定去攻打齊國。

彼戰不勝,王之福矣。戰勝,必以兵臨晉,臣請北見晉君,令共攻之,弱吳必矣。其銳兵盡於齊,重甲困於晉,而王制其敝,此滅吳必矣。」越王大說,許諾。送子貢金百鎰,劍一,良矛二。子貢不受,遂行。
譯文:
如果那場戰爭不能取勝,就是大王您的福氣了。如果打勝了,他一定會趁勝帶兵近逼晉國,爭霸中原,請讓我北上會見晉國國君,讓晉國一同來攻打吳國,一定會削弱吳國的勢力。等他們的精銳部隊全部消耗在齊國,重兵又被晉國牽制住,而大王趁吳國疲憊不堪的時候攻打它,這樣一定能滅掉吳國。」越王非常高興,答應照計行動。送給子貢黃金百鎰,寶劍一把,良矛二支。子貢沒有接受,就逕自走了。

 
報吳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內不自量,抵罪於吳,軍敗身辱,棲于會稽,國為虛莽,賴大王之賜,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謀之敢慮!』」
譯文:
子貢回報吳王夫差說:「我已鄭重地把大王的話告訴了越王,越王非常惶恐,說:『我很不走運,從小就失去了父親,又不自量力,觸犯吳國而獲罪,軍隊被打敗,身受屈辱,困處在會稽山上,國家成了荒涼的廢墟,仰賴大王的恩賜,使我能夠捧著祭品而祭祀祖宗,我至死也不敢忘懷,怎麼另有其他的打算!』」


後五日,越使大夫種,頓首言於吳王曰:「東海役臣孤句踐使者臣種,敢修下吏問於左右。今竊聞大王將興大義,誅彊救弱,困暴齊而撫周室,請悉起境內士卒三千人,孤請自被堅執銳,以先受矢石。因越賤臣種奉先人藏器,甲二十領,鈇屈盧之矛,步光之劍,以賀軍吏。」
譯文:
過了五天,越國派大夫文種前來吳國,以頭叩地對吳王夫差說:「東海罪臣勾踐謹派使者文種,來修好您的屬下近臣,託他們向大王問候。如今我私下聽說大王將要發動正義之師,討伐強暴,扶持弱小,制裁殘暴的齊國,安撫周朝王室,請求出動越國境內全部軍隊三千人前來效命,勾踐請求親自披掛鎧甲、拿著銳利的武器,甘願在前面去冒箭石的危險,為大王打前鋒。因此派越國卑賤的臣子文種,進獻祖先珍藏的寶器,鎧甲十二件,斧頭、屈盧的矛、步光的劍、用來作貴國軍吏的賀禮。」


吳王大說,以告子貢曰:「越王欲身從寡人伐齊,可乎?」
譯文:
吳王夫差聽了非常高興,把文種的話告訴子貢,說:「越王想親自跟隨我攻打齊國,可以答應嗎?」


子貢曰:「不可。夫空人之國,悉人之眾,又從其君,不義。君受其幣,許其師,而辭其君。」吳王許諾,乃謝越王。於是吳王乃遂發九郡兵伐齊。
譯文:
子貢回答說:「不可以。使人家國內空虛,調動人家所有的人馬,還要人家的國君跟著出征,這是不道義的。您可接受他的禮物,允許他派出軍隊,辭卻他的國君隨行。」吳王同意了,就辭謝越王。於是吳王夫差就是調動了九個郡的兵力,北上去攻打齊國。


越王勾踐劍.png
上圖:越王勾踐劍


強晉

子貢因去之晉,謂晉君曰:「臣聞之,慮不先定,不可以應卒;兵不先辨,不可以勝敵。
譯文:
子貢隨後離開吳國前往晉國,對晉國國君說:「我聽說,不事先謀劃好計策,就不能應付突然來的變化,不事先訓練好軍隊,就不能戰勝敵人。

今夫齊與吳將戰,彼戰而不勝,越亂之必矣;與齊戰而勝,必以其兵臨晉。」
譯文:
現在齊國和吳國即將開戰,如果那場戰爭吳國不能取得勝利,越國必定會趁機擾亂它;和齊國一戰取得了勝利,吳王一定會帶他的軍隊逼近晉國。」


晉君大恐,曰:「為之奈何?」子貢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晉君許諾。
譯文:
晉君聽了非常緊張,說:「那該怎麼辦呢?」子貢說:「整治好武器,休養士卒,等著吳軍的到來。」晉君依照他的話做了。


車戰.png
 

使勢相破,五國各變

子貢去而之魯。吳王果與齊人戰於艾陵(吳救魯伐齊,在艾陵大敗齊軍。此役《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繫於吳王夫差七年(公元前489年),《左傳》則載於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5年),大破齊師,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果以兵臨晉,與晉人相遇黃池之上(編按:艾陵之戰以後,吳王夫差與晉定公爭奪霸主,在黃池大會諸侯,史稱「黃池之會」。這次會盟《史記》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和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繫在吳王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吳晉爭彊。晉人擊之,大敗吳師。
譯文:
子貢離開晉國回去魯國。吳王夫差果然和齊國人在艾陵打了一仗,把齊軍打得大敗,俘虜了七個將軍的士兵,而不肯班師回國,果然接著帶兵近逼晉國,和晉國人在黃池(河南封邱)相遇。吳晉兩國爭雄,晉國發動突擊攻打吳國,大敗吳軍。


越王聞之,涉江襲吳,去城七里而軍。吳王聞之,去晉而歸,與越戰於五湖。三戰不勝,城門不守,越遂圍王宮,殺夫差而戮其相。破吳三年,東向而霸。
譯文:
越王勾踐聽到吳軍慘敗的消息,就渡過江去襲擊吳國,直打到離吳國都城七里的路程才安營紮寨。吳王夫差聽到這個訊息,馬上離開晉國返回吳國,和越國軍隊在五湖一帶作戰。一連打了多次戰役吳國都失敗了,連城門都守不住,於是越軍包圍了王宮,殺死吳王夫差和他的國相。滅掉吳國三年後,越國向東稱霸。

 
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譯文:
所以,子貢這一出行,保全了魯國,擾亂了齊國,滅掉了吳國,強大了晉國,使越國也稱霸。子貢一次出使,使各國形勢發生了相應變化,十年當中,齊、魯、吳、晉、越五國的形勢,各自有了變化。

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貲。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常相魯衛,家累千金,卒終於齊。......
譯文:
子貢擅長囤積居奇,賤買貴賣,隨著供需情況轉手謀取利潤。他喜歡宣揚別人的長處,也不隱瞞別人的過失。曾出任過魯國和衛國的國相,家產積累千金,晚年死在齊國。......


子貢.jpg
上圖:子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