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戰.png
(圖片引自網路)


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左傳〈燭之武退秦師〉的前因後果

配合課程:燭之武退秦師

一、秦晉圍鄭之前的歷史背景


春秋時代.png
上圖:春秋諸國圖(圖片引自網路)



(一)晉國君位更迭

1.晉獻公(第一代)死,驪姬亂政,諸公子流亡

晉獻公(編者註:晉文公重耳之父。其女(夷吾之姊)穆姬(一說伯姬)嫁給秦穆公,因此晉獻公成為秦穆公的岳父,秦穆公成為晉獻公的女婿,秦晉宗室互相聯姻,故以「秦晉之好」祝賀結為姻親)攻打驪戎,得到驪姬姊妹並加以寵幸。驪姬生子奚齊,為鞏固其地位,驪姬設計陷害世子申生,申生含冤自殺身亡,公子重耳、夷吾於是分別逃亡國外。晉獻公死後,驪姬、奚齊被大夫里克所殺,晉國大亂。


驪姬之亂.png
上圖:驪姬之亂(圖片引自網路)
秦晉之好.png
上圖:秦晉聯姻關係(圖片引自網路)


2.晉惠公(第二代)返國,背信忘恩

晉獻公死後,大夫里克派人欲迎回夷吾,夷吾懷疑里克迎接另有陰謀,怕有生命危險,因此賄賂秦國,請求秦穆公(編者註:晉惠公為秦穆公妻舅)協助歸晉,並承諾返國即位後割讓焦、瑕二地予秦。於是秦穆公派兵護送夷吾回國登基,立為晉惠公(編者註:晉惠公夷吾為晉文公重耳之弟)

惠公生性褊狹狡獪,先是背棄他先前的贈地之信,後又忘秦國賑災之恩:晉惠公返國數年後,晉國發生饑荒,他向岳父秦穆公請求購糧,秦穆公答允。隔年秦國發生饑荒,晉惠公卻不聽慶鄭勸阻,不肯賣糧食給秦國。秦穆公大怒,率兵攻打晉國,生擒晉惠公,晉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夫人穆姬,穆姬哭泣勸阻穆公,秦穆公念在晉惠公是自己妻舅,答應讓惠公世子圉為人質,惠公始被釋回。惠公被釋放回來後即殺死慶鄭,為鞏固君位,又派人刺殺逃亡在外的哥哥重耳。

 

子犯龢鐘.jpg
上圖:子犯龢鐘(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子犯龢鐘.jpg
上圖:子犯龢鐘(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3.晉懷公繼位(第三代),持續防範重耳奪權


晉惠公之子世子圉在秦為質,秦穆公把他女兒嬴氏(懷嬴)嫁給他,意圖影響未來晉國內政。等到晉惠公死,世子圉即刻逃回晉國,是為晉懷公(編者註:晉懷公之父為晉惠公夷吾,夷吾為重耳之弟,故重耳為晉懷公的伯父,晉懷公為重耳之侄)

晉懷公即位,秦穆公怕晉國坐大成為後患,於是迎來在楚國流亡的重耳到秦,意把重耳視為秦國牽制晉國的棋子。懷公畏懼伯父返國奪權,要求跟隨重耳的大夫們回國,訂下期限,聲明不按期歸國的大夫將受到懲罰。狐突的兩個兒子狐毛和狐偃(編者註:狐偃就是〈燭之武退秦師〉末段「子犯請擊之」的「子犯」多年跟隨重耳,懷公向狐突要求叫兒子回來,狐突不願意,懷公遂殺狐突。


重耳流亡.jpg
上圖:重耳流亡路線圖(圖片引自網路)
重耳.jpeg
上圖:晉文公重耳及其流亡隨行大臣(圖片引自網路)


(二)晉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

「驪姬之亂」後,公子重耳因被弟弟晉惠公(夷吾)追殺,無法安居狄國,為了躲避禍害,於是流亡各國。隨行賢士狐偃(子犯)、趙衰(編者註:戰國七雄趙國先祖)、賈佗、先軫、魏犨(編者註:魏武子,戰國七雄魏國先祖)等五賢士,介子推亦是其中之一。
 
1.重耳先至衛國,衛文公不禮遇他,途經五鹿,向野人乞討,卻受其侮辱得黃土一抔,重耳大怒欲殺野人,隨臣趙衰(編者註:後成為戰國時代趙國之先祖)稱此黃土是天賜之土,要他善待百姓勿輕啟殺戒,重耳只好接受。重耳逃入衞國國境時,鳧須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重耳無糧,飢餓難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養重耳。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成就忠義之名,史稱「割股奉君」。
 
2.後重耳輾轉至齊國,齊桓公以宗女許配重耳,並賜予車乘,重耳忘了自己流亡在外而沉迷於聲色。後齊桓公過世,齊國內亂,在宗女妻的暗助下,與隨從將重耳灌醉後逃出齊國,開始另一段流亡生活。
 
3.重耳過曹國,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緊密相連,趁重耳洗澡而窺視之,得大夫僖負羈之援得逃離曹國。(編者註:後重耳返國即位後,派兵攻打報仇雪恥)
 
4.重耳經宋國,雖宋襄公因泓水之戰剛剛被楚國打敗,國勢衰頹,但襄公仍以國君的禮節相待重耳,並贈與車馬二十乘。(編者註:後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即位後的重耳求救,重耳感念昔日恩情率兵救宋,晉楚爆發城濮之戰,奠下晉文公霸業)
 
5.重耳經過鄭國,鄭文公不禮遇他,種下後來的秦晉圍鄭之禍。(編者註:此即為〈燭之武退秦師〉「以其無禮於晉」的原因)

6.重耳至楚國,楚成王以諸侯之禮待之,並於宴飲之間質問重耳將來如何報楚國禮遇之恩。重耳承諾將來若晉楚兵戎相見,必先退避三舍(編者註:此即「退避三舍」典故出處。舍為長度單位,一舍九十里,三舍共九十里),若楚國依然苦苦相逼,則晉國必左手執鞭,右手持箭,與楚國周旋到底。

7.重耳至
秦國,此為重耳流亡十九年的最後一站,秦穆公將其女嫁給重耳,在其幫助之下返回晉國,細節詳見下文。


晉文公復國圖.png
上圖:(傳)李唐.晉文公復國圖(局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圖片引自網路)
晉文公復國圖.jpg
上圖:(傳)李唐.晉文公復國圖(局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圖片引自網路)
晉文公復國圖.jpg
上圖:(傳)李唐.晉文公復國圖(局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圖片引自網路)


(三)秦穆公助公子重耳登基,成為晉文公

晉惠公過世,原在秦國當人質的世子圉拋下懷嬴,潛逃回晉即位,是為晉懷公。秦穆公遂迎回當時流亡楚國的重耳,將懷嬴(編者註:即世子圉(後來的晉懷公)之妻懷嬴)及宗女五人許配給重耳(編者註:亦即中老年的重耳娶了侄兒晉懷公之妻,懷嬴分別嫁給有伯侄關係的晉懷公與晉文公,這是懷嬴第二度改嫁,秦穆公成為晉文公的岳父,晉文公成為秦穆公的女婿),並計劃資助重耳回國,晉懷公的心腹臨陣倒戈,懷公被迫出奔,重耳遂順利回國登基,是為晉文公,十九年來輾轉周折,備歷艱難險阻,最終返國,成為日後的春秋五霸之一。但流亡國外的晉懷公很快被伯父晉文公派人殺死,死時只有22歲。


介之推.png
上圖:介之推(圖片引自網路)
潤餅.png
上圖:潤餅(圖片引自網路)
草仔粿.png
上圖:草仔粿(圖片引自網路)


(四)介之推的死

介之推(?—前636年),一作介之推,又稱介子、介推,春秋時期晉國人。晉文公重耳的輔臣,驪姬之亂發生後,他跟隨重耳出奔,歷盡艱辛,忠心輔佐重耳得以返國,介子推卻淡泊功名,歸隱山林。其「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高尚品行深得世人懷念。

重耳得到秦穆公相助,得以返國時,與介之推一起追隨重耳十九年的狐偃(子犯)擔心先前出奔在外,多有冒犯重耳之處,假意請辭。介子推認為晉君歷盡艱險,重返王位,乃上天相助,狐偃身為臣子,攜功要君,惺惺作假,介之推鄙其邀功行徑,恥於與之同船,遂自行渡河。等到晉文公歸國後,賞賜跟從他逃亡的人,介子推不談俸祿回報。攜母隱居入綿山,直到他去世人們都再也沒有見過他。(編者註:《史記.晉世家》:「至死不復見」)於是晉文公將綿山封給介子推,號曰介山。民間傳說,晉文公得知介之推隱居綿山後,非常懊悔,親自去綿山尋找,但介之推始終避而不出。於是晉文公下令焚山,企圖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卻堅不下山,最終抱在一棵柳木上死去。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

據傳後悔焚山的晉文公還以紀念介之推為由,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此即寒食節的起源,此節日位於清明節前一或二天。寒食,意指禁火,只能吃冷的或事先煮好的食物,清明節祭拜吃的潤餅及草仔粿、艾粄,顏色都是綠色的,與原料的產季有關之外,吃冷食的習慣又與寒食節密不可分。


對陣.png

(圖片引自網路)
退避三舍.png
(圖片引自網路)



(五)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稱霸


晉文公即位後兩年,楚國攻打宋國,並逼迫曹衛兩國簽訂盟約。晉國先是攻打曹國,生擒曹共公,後又討伐衛國,促使衛人驅逐衛君。楚王原本計劃退兵,而楚將子玉執意與晉軍對決,兩軍遇於陶丘,楚軍進逼,而晉文公為報昔日楚王禮遇之恩退避三舍。晉軍至城濮與秦齊軍隊會合,晉文公製造晉軍畏懼撤退的假象,誘使楚軍出擊,並趁機截斷楚軍側翼,進而擊潰其主力軍,晉於城濮之役大敗楚軍,旋即在踐土(今河南滎陽)大會諸侯,請周天子蒞會,周天子遂策命其為侯伯(諸侯之長),已至暮年的晉文公因而稱雄中原,成為春秋五霸。(編者註:城濮之役鄭國曾派兵協助楚國,晉文公稱霸後,以鄭國背信之由,秋後算帳,聯合秦國圍鄭,才有後來燭之武說秦君之事)

 

燭之武退秦師.png
(圖片引自網路)



二、燭之武退秦師

春秋經:僖公三十年,晉人、秦人圍鄭。

左氏傳(左傳):(課文)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有二心)於楚也。晉軍(駐軍)函陵,秦軍(駐軍)氾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冒昧)以煩執事(您)。越(跨越)(晉國)以鄙(以......為邊邑)(鄭國),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增加好處)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東道上的主人),行李(使者)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意近於過河拆橋)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饜,滿足)之有?既東封(擴充土地)鄭,又欲肆其西封(土地)。若不闕(損害)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秦伯說(悅),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防守)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無)夫人之力不及此。因(靠著)人之力而敝(損害)之,不仁;失其所與(親善),不知(智);以亂易(代替)整,不武。吾其(還是)(回去)也。」亦去之。

這一次圍鄭退兵的舉動,也讓秦國跟晉國之間的矛盾浮上檯面,雙方關係出現裂痕,種下日後秦晉殽之戰的種子

延伸閱讀:

弱國靠外交----《左傳》:燭之武退秦師(原文+翻譯解析)

三、秦晉圍鄭之後的歷史發展
 

燭之武退秦師.png

(圖片引自網路)


(一)秦國突襲鄭國,蹇叔哭師,預言秦軍必敗

秦退兵的第三年,鄭文公與晉文公相繼過世,兩國繼任者分別為鄭穆公與晉襄公。協防鄭國的秦國大夫杞子(編者註:事見〈燭之武退秦師〉末段「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馮孫、楊孫戍之,乃還」一句)派人告訴秦穆公,他已掌控鄭國都城北門的防務,且認為機不可失,秦軍若暗中發兵前來,當可裡應外合,達成秦國滅鄭心願。

秦穆公非常動心,但又想徵詢大臣意見,詢問大夫蹇叔有何看法,蹇叔以為征途遙遠,勞師動眾,難掩行蹤,事必不成,所以極力反對此一軍事行動。穆公一意孤行,遂以孟明、西乞、白乙丙為將,打算率兵襲鄭。

蹇叔哭送軍隊,並嘆秦軍一去,恐將不見回鄉。又與其兒子哭泣並且預言:「晉國防禦軍隊必在殽山,殽山有二座山峰:南邊山峰是夏朝天子皋的墳墓;北邊山峰是周文王當年躲避風雨之地。秦軍必盡喪於此,我將會來殽山替你收屍。」秦軍於是東出函谷關伐鄭。

 

城關.png

(圖片引自網路)


(二)王孫滿預言秦軍必敗
 

秦軍出函谷關後一路向東推進,行經周天子都城雒邑(洛陽)北門。依照周禮規定:「諸侯國軍隊只要行經周天子都城時,除了戰車駕駛員外,一律都要脫去頭盔,全程下車步行」。當時秦軍雖有照做,但後來三百輛戰車士兵走到一半又跳回車上。大夫王孫滿當時年紀雖幼,他卻經由觀察秦軍的態度向周襄王斷定秦師必敗,其理由為秦軍態度太過輕佻,表示主帥會缺少謀略;而兵士缺乏禮節,表示主帥遇事疏忽。

軍隊.png
(圖片引自網路)


(三)鄭國弦高犒師

秦軍接著一路行經滑國,偶遇鄭國商人弦高,愛國的弦高假托鄭伯之名,以四張熟牛皮、十二頭牛犒勞秦軍,讓秦國誤以為鄭國已有準備,暗中則派人將消息緊急回報鄭國。

鄭穆公聞訊,馬上派人去查探杞子等人館舍,發現他們已經磨礪武器、整裝備戰。鄭穆公因而藉機暗示杞子諸人,鄭國已得知秦軍來襲之事。於是杞子逃到齊國,逢孫、楊孫則逃到宋國。


軍隊.png
(圖片引自網路)


(四)秦晉決裂,秦晉殽之戰,秦兵大敗


孟明見事跡敗露,恐怕用兵不利於己,於是在滅滑國之後,撤軍回國。此時晉國大夫先軫、欒枝為了是否伏擊秦軍而產生爭執,最後晉襄公決定出兵擊秦。秦、晉兩軍於殽山遭遇並發生會戰,結果秦軍全軍覆沒,晉軍俘虜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位秦將;此一結果,正應了蹇叔所言。秦國經此大敗,國力元氣大傷,精銳喪失殆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向東發展。

後來,晉國釋放孟明等三人回秦,秦穆公著喪服至郊外迎接,恢復他們的官職,對他們更加厚待,以示悔悟之心。


秦晉殽之戰.png
(圖片引自網路)


(五)秦穆公打敗晉國,秦國復仇成功

多年後,秦穆公為報仇雪恥再次派孟明等人率兵攻伐晉國,渡黃河後焚毀船隻,以示決心,終於打敗晉軍,名列春秋五霸。

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雄才偉略,卻因臨終前一個錯誤,導致秦國260年無力東征。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於雍,臨終前下令殉葬,人數多達一百七十七人,秦穆公雖是明主,但殉葬之舉卻導致秦國人才大量凋零,《左傳》文公六年這樣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延伸閱讀:

活人殉葬的輓歌----《詩經.秦風》:黃鳥(原文+翻譯)

秦穆公.png
上圖:秦穆公(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