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png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莊子.內篇.養生主)

庖丁解牛

庖丁替文惠君解剖牛,他的手腳肩膝的動作和刀子出入筋骨縫隙的聲音,無不完美,像是古代桑林的妙舞。當庖丁解剖完了以後,牛不知道它已經死了。

文惠君看了,大為嘆服,說道:「真想不到你的技術已到這樣的化境。」

庖丁把刀子放下來以後,慢慢的說道:「我解剖年所使用的不是技術而是道。」文惠君大為驚奇。

庖丁說:「我最初解剖牛的時候,眼中看見的就是一條牛。但三年之後,我解剖的牛多了,眼中看見的不再是一條牛(編按:成語「目無全牛」典故出此),而是牛身上的筋骨脈絡的結構。從此之後,我解剖牛便用心神意會,而不用眼睛看了。」文惠君越聽越入迷。庖丁又說道:「普通的廚子,一月要換一把刀,那是因為他又砍又割。好的廚子,一年才換一把刀,那是因為他只割而不砍。我的刀用了十九年,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鋒利,那是因為我不割更不砍。我的刀鋒只在牛身上的筋骨縫隙遊來遊去(編按:成語「游刃有餘」典故出此),任意活動,所以我解剖牛的時候,牛完全沒有痛苦,它身上的骨肉掉下來,就好像泥土從它身上掉下來一樣,最後牛便不知道它已死掉了。這時,我就把刀子拭乾淨,好好收藏起來。」

文惠君說:「好極了!你的話提供了我,最好的養生的道理。」

說明:

1. 莊子用牛身子的結構,比喻人世的錯綜複雜。不會操刀的人殺牛,硬砍硬割,就好像不懂道理的人,在世上橫衝直闖一樣。徒然地損耗形神。

2.庖丁解牛,游刃有餘,便提示養生的自然妙理,必至目無全牛,然後天地萬物乃豁然開解,使你無入而不自得。

3.「牛不知其死也」,是很精彩的一句話。但一般版本的莊子,都缺了這句話。本文是參考王叔岷的「莊子校釋」補上去的。


庖丁解牛.jpg


【文章出處】
《哲學的天籟──莊子》(時報出版)
庖丁解牛
1983-11-10
作者:羅龍治
【作者簡介】
羅龍治,1942年生,台灣苗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輔仁大學歷史系、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今台灣科技大學)副教授,現已退休。創作文類包括論述、散文。以歷史系的學院訓練,進出文史領域,其散文創作亦以討論歷史與文學為主,曾自稱著書用意是「使歷史和文學大眾化,藉此普及大學以下的學生和社會群眾的客觀知識。」作品富於現代知識分子的自覺與入世的情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