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課本.jpg

對15篇高中文言選文的淺見與牢騷

吵吵嚷嚷了3個月,未來的高中國文15篇文言選文已於10月29日底定,一切煙硝喧騰彷彿隨之落幕,連新聞的關注度也大不如前。

縱觀討論與決選過程,這15篇是文學經典與意識形態諸多角力下的產物,並非全然是去蕪存菁或披沙揀金後的必讀佳作。從30篇到15篇,考量須涵蓋非韻文的各體代表文章,不少好文多因時代名額有限而被割捨犧牲。

當然,國文教學不等於文言文教學,高中國文在讀寫訓練與應用之外,還要進階到高層次的文學欣賞和閱讀理解,更須培養文化內涵和鑑賞能力。畢竟現代的語彙與文化仍有一定比例自古典傳承與演化而來,如果能讀懂文學的言外之意,能知道自古以來某些字詞約定俗成的象徵意涵,怎會看不懂日常書面文字?不論文言或白話,國文課本選文僅是教學底本,從閱讀理解衍生的情意感受、哲理思辨、人文素養等文化價值內涵才是核心精神。這次課綱選文爭議被簡化成文白爭議,有些人警覺已然失焦。

只是未來高中課程的文學發展演變介紹,也勢必在典範缺席中空談,語文與文化脈絡更形支離破碎。而能不能藉著這15篇選文加上白話選文,培育高中生擁有更佳的國文閱讀和表達力,我個人是存疑的。畢竟新興視聽媒體強敵環伺,閱讀已是夾縫求生的窘境,文字表達也趨向輕薄短小,內容農場的聳動標題或是雞湯文更能吸眼球衝流量,眼花撩亂之餘能靜心看完一整本書實屬不易。教育應是守住語表深廣的最後底線,「五嶽歸來不看山」,吃過美食見過精采才懂得糟粕與精華的區別,不過在授課時數縮減和課綱改革下課程內容也逐漸失守,退防到無餘地可退之境。

入選的文章,難道真的就沒有意識形態爭議?

這15篇文章算起來是文言教學的最後一道長城,入選的也未必盡善盡美,只是比較符合教育目標、能融入19項重大議題、沒有不合時宜、沒有立場誤謬,篇數有限下前4時期遺珠不少。台灣時期選文依據「原住民族教育法」,稱原住民為「番」有歧視原住民之意,不只「台灣通史序」,連「東番記」、「記水沙連」、「北投硫穴記」等常見課文都無法入選,但是當時歷史脈絡不正是如此?歷史課本也記載清領時期,將原住民族分類為「熟番」或「生番」等,何以國文課文要避開此一歷史名詞?我不願去臆測是否有史觀或政治立場的因素介入其中。


促進族群融合的〈勸和論〉得以繼續保留,但這篇文章文字表達生硬,勸和理由薄弱,未能直指械鬥核心,提出解決利益爭奪導致民亂的方案;而文章結構和思辨論證的紊亂,每次上到這課都拿來告誡學生不要如此論說,算是另類範文嗎?

至於新入選兩篇,〈鹿港乘桴記〉文字優美,詞彙難度頗高,閱讀理解並不易,感慨深邃,只是一開頭的「有亭翼然」直接挪用「醉翁亭記」語句,想起「醉翁亭記」卻未入選,更不勝唏噓啊!另一篇〈畫菊自序〉因女性和台籍作家雙重保障名額入選,但內容上我實在看不出來「生涯規劃與性別教育之間的連結」,只覺得為何要選一位只能在「相夫教子之餘」從事文藝創作的傳統女性?是否只有家務與自我發展兼顧的女性才算成功?這難道不算性別刻板印象嗎?

未來的屋宇,將建立在什麼之上?

牢騷發完,還是得面對未來國文課程的變化,就如同上個月龍應台演講所論,現在正是「文化的價值革命」時代,一股股沛然莫之能禦的洪流不斷沖刷裂解既有價值。雖然書照教、試照考,生活還得過下去,但總有些悵然空虛「拔劒四顧心茫然」的感受。


我們曾見識過往的雕樑畫棟,感嘆它們將變成口述的神話傳說,下一代無緣得見其美好形制和闊深堂廡;我們又必須在瓦礫中構築新屋宇,在藍圖格局設計偏狹之下,那是否是根砥淺薄的空中樓閣?又要堆砌個幾年之後才能省悟呢?

(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場)

荷花圖(上海博物館藏).png
上圖:荷花圖(上海博物館藏)

【文章出處】
《天下獨立評論》
〈對15篇高中文言選文的淺見與牢騷〉
2017-11-01
網址: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6297
作者:黃琬瑜
【作者簡介】
黃琬瑜,臺灣臺中人,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畢業,臺中市惠文高中國文教師。曾獲高師大中國文學獎、師大紅樓文學獎散文獎、新詩獎,第二十屆全國學生文學獎大專小說組第二名,第十屆臺中大墩文學獎新詩組首獎,第十一屆臺中大墩兒童文學獎,第五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