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網路)
妙筆可言:古時的詩歌外交
在兩千五六百年前,我國出現了第一部燦若明星的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各地方的民間歌謠;雅是寫政事興廢的作品;頌是歌頌君王功德和祈求神祇賜福的詩篇。《詩經》總共三百零五首,其中大部分是人民的創作,小部分是貴族的製作。
古代貴族階級很重視詩學,把詩與禮、樂並列。他們學詩有實用的目的,除了諷諫、歌頌和典禮的需要外,還常常借詩言志、引詩為證、以樂歌相語,也就是用詩來表情達意。春秋列國還有不少在外交場合借賦詩表達意向的例子。有時只用來酬酢,有時則完全借詩句來進行外交活動。在《左傳.文公十三年》中就記載著這樣一段故事。
借〈鴻雁〉詩求助
春秋時期,邦國林立,各自為了爭當霸主,呈現出複雜的政治局面。魯文公十三年是公元六三八年的事情。當時地處山西的晉國通過經濟、軍制的改革,逐漸強盛起來,它企圖戰敗另一個強國楚國,從而達到稱霸的目的。而地處河南滎陽一帶的鄭國是個小國,它很怕晉國吞併它。這時,鄭國的國君與地處山東的魯國國君魯文公相會在棐這個地方。鄭君想和晉國修好,但要找一個說客,他希望魯君到晉國去為他說說情。那天晚上舉行宴會,席間,鄭國大夫子家(即公子歸生)先賦了《詩經》中《小雅.鴻雁》這首詩。這首詩的第一章是這樣的: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
子之于征,劬勞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這首詩寫侯伯哀恤鰥寡的征勞之苦,是一首反對統治者強徵徭役的詩。子之就是指被徵服役的人,劬勞指艱苦的勞動,矜人意思是可憐人。在荒涼的原野上,鴻雁沙沙地拍著翅膀飛向遠方,人們卻在服繁重的勞役,連鰥夫、寡婦也不例外,像牛馬一樣在田野裡幹活。子家賦這首詩是取侯伯能哀恤鰥寡劬勞於野的意思,暗示鄭國寡弱,希望魯文公體恤他們,為他們去晉國說情。
以〈四月〉詩婉拒
子家賦完鴻雁詩,魯國大夫季文子說:「寡君未免於此。」並即答賦了一首《小雅.四月》。這首詩的一二兩章是: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先祖匪人,胡寧忍予。
秋日淒淒,百卉具腓。
亂離瘼矣,爰其適歸。
這是一個丈夫歷述自己行役、憂亂、遭禍、思隱種種複雜心情的詩歌,詩中說四月已是夏天,六月進入了盛暑,先祖不是他人,怎麼能忍心讓我受苦。秋天涼風淒淒,百草都枯萎了,亂離憂傷纏著人,哪裡是我們的歸途?這首詩共有八章,從夏日遠行,觸及心中隱痛,埋怨祖先不能默佑。季文子賦這首詩是取行役窬時,思歸祭祀的意思,就是說我魯國亦有微弱之憂,婉言拒絕鄭國的要求。
再次以〈載馳〉詩請求
接著,子家又賦了《鄘風.載馳》一詩的第四章: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
控於大邦,誰因誰極。
這首詩寫衛國被狄人破滅以後,由於宋國的幫助,遺民們在漕邑立了衛戴公為新的國君。戴公的妹妹許穆公夫人為了衛國的安全向大國發出求援。這幾句是說,我走在祖國的原野上,一片碧綠茂盛的麥田,我要把國難向大國傾訴,希望他們急人所難前來救援。這裡子家取其小國有難,盼望大國救助的意思,再次請求魯國幫助。
季文子以〈採薇〉答賦
這時受感動的季文子答賦〈採薇〉的第四章: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
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這是一首寫戍邊兵士的詩,前面寫將士遠別家室,歷久不還;這一章寫將帥車馬服飾之盛和戍卒不敢安居之勞。路邊開遍美麗的棠棣花,四匹公馬拉著高大的兵車,然而為了戰鬥,豈敢安然住下,一個月中轉移了三趟。季文子取其「豈敢定居」的意思,表示允諾了鄭國的請求,願為鄭國奔走。
於是,這場交涉宣告成功,鄭君拜謝魯君,魯君答拜鄭君。這一場外交談判不用普通的語言,而是全借賦詩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真是典型的「詩歌外交」。從這個饒有趣味的故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詩經》在春秋時代流傳和影響之深廣,詩在當時生活中用途之廣泛。孔子所說「不學詩,無以言」,確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反映。
延伸閱讀:
外交宴會上友邦賦詩贈禮,他這樣回應恰到好處
杜若:諸侯會盟禮節:引用《詩經》篇章答賦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文匯報》
〈妙筆可言:古時的詩歌外交〉
(編者註:各節小標題略作增補)
2004-09-08
網址:
http://paper.wenweipo.com/2004/09/08/WH0409080004.htm
作者:沈鴻鑫
- May 16 Thu 2024 09:45
▲沈鴻鑫:妙筆可言----古時的詩歌外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