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網路)
外交宴會上友邦賦詩贈禮,他這樣回應恰到好處
在現代社會,出席重大宴會前往往都要穿戴整潔,了解社交禮儀與西餐禮節等;如果是參加國宴就更嚴謹了,稍有不合禮節便會丟臉丟到國外。
但宴會再怎麼高級,大概也很少會有人考你古詩背得熟不熟。假如外國東道主突然吟詩一首,賓客卻聽不懂,豈不是相當尷尬?
不過,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國宴是透過賦詩進行對話的!貴族們賦詩言志是當時一大特點,如果聽不懂對方唱的詩,恐怕會被視為魚目混珠的假貴族。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他說的「詩」特指《詩經》。在當時熟讀詩三百不僅僅是文化水平的體現,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那時的外交場合,貴族往往會引用《詩經》裡的詩作為交際辭令,婉轉地表達想說的話。古人以含蓄為美,如此優雅的交際辭令既文質彬彬又顯得莊重。
秦穆公和晉國公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之間有過一段精彩的國宴,至今讀來依舊引人嚮往。
在講述這場國宴為何舉辦之前,咱們先從重耳的磨難開始講起。
重耳雖然貴為國君之子,但命運之神似乎有意想磨練他,特意給他安排了一趟長達十九年的流亡之旅。期間他輾轉八個國家,有受到優待,也遭過冷落,也遇到過危險,甚至還碰到過變態!
比如到達曹國時,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是像板一樣連在一起的,然後這個智商不在線的國君居然想親自探個究竟,某天竟趁重耳洗澡時走近偷看,相當沒禮貌。
又比如到楚國時,楚成王待重耳不薄,設宴款待他。但楚國的令尹(相當於宰相)子玉察覺到重耳及其隨從非等閑之輩,於是認為留之恐成後患,勸楚成王把他們殺掉。幸虧楚成王沒有同意,說「如果天意讓重耳興起,誰能除掉他?倘若我們做出違背天意的事,必有大災降臨我們楚國。」
之後楚成王將重耳一行人送至秦國。秦穆公對重耳以禮相待,還讓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穆公打算幫助重耳回晉國即位,因此設宴招待。重耳赴宴的隨從人員十分重要,需要挑選精通禮和詩的人才。他身邊幸有一位名叫趙衰的人擅長辭令,在國宴上幫了大忙。
宴會間,秦穆公賦詩,選取的是《詩經》中的《小雅.采菽》這首詩,唱道:
「君子來朝,何錫予之?雖無予之,路車乘馬。」
考驗文化水平的時候到了!若沒讀過該詩,乍一聽可能會覺得一頭霧水,不知如何回應。不過趙衰聽懂了秦穆公的意思,提醒重耳接下來要降拜。什麼是降拜呢?即走下堂,然後表達感謝。
秦穆公引用〈采菽〉究竟是想表達什麼?原來,〈采菽〉記述的是周天子親切接見諸侯、迎接諸侯來朝的盛況。「君子來朝,何錫予之?雖無予之,路車乘馬」的意思是:「這些諸侯來朝見天子,天子用什麼賞賜他們?雖然身邊沒有可賜之物,但也要贈給他們駿馬和車。」趙衰明白,秦穆公即將向重耳贈禮,所以指導他趕快以降拜表示感謝。
之後,秦穆公立即起身走下堂回禮。趙衰於是非常客氣地說:「君以天子之命服命重耳,重耳敢有安志,敢不降拜?」意思是:「您引用周天子賞賜諸侯的詩來許諾給予我家主公饋贈,他怎敢有苟安的想法,怎敢不下堂拜謝呢?」
接下來輪到重耳賦詩回應了。趙衰提醒重耳唱《小雅.黍苗》: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勞之。」
這兩句意為「黍苗長得好茂盛呀,雨水滋潤著黍苗。南行路途遙遠,能得到召伯的慰勞就如同黍苗得到雨水滋潤一般。」《小雅.黍苗》主旨是讚美召伯營治謝邑的功勞。趙衰讓重耳唱這首詩,是委婉地表達對秦穆公的感謝,就像南行的眾人感謝召伯那樣。不得不佩服趙衰的博學。假如不是爛熟於心,現場查詢可是來不及且丟顏面的!
趙衰接著說:「重耳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陰雨也。若君實庇蔭膏澤之,使能成嘉穀,薦在宗廟,君之力也。君若昭先君之榮,東行濟河,整師以復彊周室,重耳之望也。重耳若獲集德而歸載,使主晉民,成封國,其何實不從。君若恣志以用重耳,四方諸侯,其誰不惕惕以從命!」大意是,如果重耳在秦國庇護下順利回晉國即位,晉國將以實際行動報答秦國,向秦國開放過境通道,不再遮斷秦國向東行進的道路,而且也將幫助秦國實現霸業。
秦穆公聽到這番報恩承諾後,很謙虛地說:「如果貴國公子順利回國即位,那是其命中應有的福分啦,怎是寡人一人的功勞呢?!」
之後,秦穆公賦〈鳩飛〉,即《小雅.小宛》首章:「宛彼鳴鳩,翰飛戾天。我心憂傷,念昔先人。明發不寐,有懷二人。」詩意原本表達的是徹夜未眠,一直想著父母在世的恩情。秦穆公在此藉以表達,念在重耳已故的父親晉獻公與亡姊穆姬的情份上,一定會幫助重耳返國。穆姬是晉獻公的女兒,嫁給秦穆公作夫人,所以重耳的父親就是秦穆公的岳父。這裡他指的「二人」是岳父和妻子。
接著重耳賦詩道:「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該句出自《小雅.沔水》,原意是形容滿溢的河水滔滔不絕地流向大海,此處是想對秦穆公說,等他回到晉國後一定會像流向大海般朝事秦國。
聽到重耳對自己及秦國的敬意,秦穆公大為感動,於是又唱〈六月〉,詩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王於出征,以匡王國」、「王於出征,以佐天子」、「共武之服,以定王國。」秦穆公藉此想表達對重耳的祝福,相信重耳回國後一定能稱霸諸侯,匡佐天子。
這時,趙衰又提醒重耳再降拜一遍,秦穆公也以降辭回應。趙衰再度表達感謝與決心,說「您(秦穆公)能夠相信重耳有佐天子、匡王國的大好前程,重耳怎麼能懶惰懈怠呢?一定會不負期待!」
整個過程看似繁瑣,實際上莊重有禮,言談含蓄卻充滿力量,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詩經》的魅力與實用性。其實學詩的意義不只限於讀懂詩的原意,還在於每逢重要或休閑場合引用並表達自己想要吐露的心聲。
東周時期類似這樣賦詩言志的場合還有許多。比如《左傳》中記載的「申包胥乞師」的故事,亦是相當令人難忘!
吳國的軍隊攻破楚國首都郢之後,楚國的申包胥跑到秦國乞求秦哀公出兵救楚。秦哀公一時拿不定主意,於是對申包胥說:「我知道你說的情況了,請你暫時到賓館休息,我們考慮好後再給你答覆。」
但忠心耿耿的申包胥此時一分一秒都等不了,說「楚王現在還在逃亡途中,無安身之地,我怎麼能休息呢?」之後他日夜不停地哭,沒喝一口水,哭了整整七天!
秦哀公被申包胥感動,於是以〈無衣〉這首詩給他答覆。申包胥一聽到詩的內容就不再哭了,跪地叩頭九次以示感恩。為何當時他不繼續哭呢?因為他聽懂了秦哀公藉《無衣》傳達的弦外之音,知道秦國要發兵相救了。
〈無衣〉全詩為: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簡單概括,該詩表達的是士兵們同仇敵愾、共同抵禦外侮的決心。
開個玩笑,假如申包胥沒聽懂啥意思,或者學識不夠,愣在原地不表達任何謝意,試想那個場面該有多尷尬!足以說明,文化修養在救人救國的關鍵時刻有多麼重要。
那個時代在民族碰撞與融合的進程中,也出現了少數民族出口吟詩的有趣現象!其學識未必比漢人差。比如《左傳》中記載的「駒支不屈於晉」的故事。
這位賦詩言志的少數民族是當時北方姜戎族的首領駒支。晉國的大夫范宣子某天狠狠把駒支罵了一頓,指責戎人恩將仇報,懷疑戎人是各諸侯疏遠晉國的罪魁禍首。駒支覺得受冤,解釋說:「你們晉國多次出兵征戰的時候,我們戎人各部一向都緊跟其後,時時都追隨你們,依然像殽之戰時那樣,怎麼會背離你們呢?如今你們的軍官可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導致諸侯叛離,而你們卻把責任推到我們身上!」
然後駒支引用《詩經》中的《小雅.青蠅》,含蓄地告誡晉國人切勿聽信謠言與誹謗。范宣子聽後馬上意識到自己冤枉了人家,於是立即向駒支道歉。
《小雅.青蠅》開頭是「營營青蠅,止於樊。豈弟君子,無信讒言。」意思是,令人討厭的蒼蠅嗡嗡叫個不停,但飛到籬笆處就不再往前飛了;謠言止於智者,正如蒼蠅止於籬笆,真正的君子不該輕信讒言。
值得注意的是,駒支引用這首詩既起到了反駁的作用,也盡量不加劇矛盾,不卑不亢。詩中說「豈弟君子」不會輕信讒言,其實是給范宣子一個台階下,話外之音是「您是個正人君子,應該懂得這個道理」,警告得恰到好處,不容易令范宣子感到被冒犯。可見,在發生矛盾時,甚至是外交場合,借用合適的古詩可以起到緩和衝突的作用。
延伸閱讀:
沈鴻鑫:妙筆可言----古時的詩歌外交
杜若:諸侯會盟禮節:引用《詩經》篇章答賦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澳洲生活網》
〈外交宴會上友邦賦詩贈禮 他這樣回應恰到好處〉
2023-09-11
網址:
https://www.auliving.com.au/zh-tw/202309/179583.html
作者:不詳
- May 16 Thu 2024 10:10
▲外交宴會上友邦賦詩贈禮,他這樣回應恰到好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