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宋應星(圖片引自網路)
江西古代科技奇才宋應星與沉寂
江西分宜縣,農田、果園、村舍鑲嵌在綠野之中,自古就是禀賦極佳的豐饒寶地。正是這片土地,與數百年前的一位讀書人結下不解之緣,他以心靈的勤奮、浩瀚的精神、活躍的想像、濟世的賢才在此付諸實踐,寫下《天工開物》這部巨著。這本書至今仍閃耀著難以磨滅的史學光澤,令我們一再傾心於樸實滄桑的農耕文化,並激勵著奮發創新的活力。
屢試不第一儒家
16世紀,文藝復興在歐洲進入鼎盛時期,自然科學與藝術改良並舉,將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精神推向了高潮。與此相對應,明朝後期,中國有一群讀書人敏銳地感觸到生產力和技術進步對於富國強民的重要性。他們開始拋開紙上談兵,沉下心來深入實際地考察實踐,做研究、搞發明,這就是「實學」。李時珍、徐光啟、徐霞客都是「實學」的代表人物,宋應星便是其中之一。
出生於奉新郡宋埠鎮的宋應星,幼時聰穎好學,「數歲能韻語」。他熟讀經史及諸子百家,在程頤、程灝、周敦頤、朱熹及張載這宋代五大家中,他獨推張載的「關學」,所以,從小就打下了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根底。他對天文學、聲學、農學及工藝製造之學興趣甚濃,曾熟讀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沈括的《夢溪筆談》。此外,他也喜歡音樂、詩詞,常與同窗好友赴風景名勝處郊遊,相互催詩,縱論天下事。
萬曆四十三年,宋應星與兄宋應升參加乙卯科鄉試。在一萬多名考生中,29歲的宋應星考取全省第三名舉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諸生中只有他們兄弟中舉,故稱「奉新二宋」。鄉試的成功使宋氏兄弟備受鼓舞,當年秋他們便前往北京應隔年丙辰科會試,但卻名落孫山。為了作好再試準備,宋應升、宋應星等人前往九江白鹿洞書院進修。萬曆四十七年,兄弟倆與江西其他考生齊會京師,但仍未及第。此後,他們再試多次,均告失敗。
宋應星前後五次參加會考,足跡幾乎遍佈中原和東南、中南、華南各省,沿途風土各異、世態萬象,讓他大開眼界。面對應接不暇的新鮮事物,宋應星驚喜地感嘆:「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聞。」而正是這些跋涉於求仕之途的田間、作坊調查,為宋應星日後編寫《天工開物》,累積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民間筆耕田
宋應星多次科場失利,已經看透了科舉制度的弊端,開始鄙視那些死讀經書、不懂生產的「學者」,因此意絕科舉之念。放棄科考後,他的主要志趣仍在調查研究工農業生產技術上。宋應星認為,財富就是物質生產,只有物質極大豐富了,老百姓才會過得富足,國家才會強。因此,凡是有益於國計民生的生產活動和生產技術,他都很感興趣。
民間考察期間,宋應星決定謀一公職,藉以資助他完成「實學」研究的志工。崇禎四年,他由吏部鈰選任浙江桐鄉縣令,四年後任袁州府分宜縣縣學教諗,這是個未入流的官職,類似於現在某些不坐班的學校教員,授課後的餘閒時間較多,同時又能接觸到一些圖書資料,這為他從事寫作資料,這為他從事寫作條件。
或許,智慧迸發於絕望。不再應試科考的宋應星經常在田間、作坊自由行,與鄉民嘮嗑交流,一邊享受耘禾耕田的生活景緻,一邊調查農業生產知識,樂哉悠哉地從事著極其繁雜的著述工作。
宋應星認真利用數據說明生產的品質和效率,現代科學研究的方法。他推近一畝稻秧供給移植的及稻秧生長秧的時日;比較了胡麻、工業麻子等、樟樹子的榨油量;記載了手、農業工具的大小。如此廣泛使用數據來說明問題,在他之前是少見的。
宋應星注重利用數據說明生產的品質和效率,接近近代科學研究的方法。他推算了一畝稻秧可供移植的面積及稻秧生長的時日;比較了胡麻、蓖麻子、樟樹子的榨油量;記載了手工業、農業工具的尺寸等等。這樣廣泛使用數據來說明問題,在他之前是不多見的。
宋應星在分宜縣當了四年縣學教諭,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階段,他的主要著作都是在這一期間發表的。勤奮出真知,經過艱苦磨礪,《天工開物》這部著作應運而生。
崇禎十一年,宋應星分宜任期已滿,考列優等,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後又出任南直隸鳳陽府亳州知州,然此時正值明亡前夕。崇禎十七年,他辭官返回奉新。此後,宋應星亦無意戀官一直過著貧困的隱居生活,拒不出仕,康熙五年(1666年),80歲的宋應星患病,時至秋冬,落葉紛紛,暮色沉沉,一代巨匠病逝家鄉。
浪跡天涯千古篇
《天工開物》發行後,很快就引起了學術界和刻書界的注意。 「明末四公子」中的方以智曾在《物理小識》中引用《天工開物》的有關論述。宋應星的朋友陳弘緒任晉州(今河北晉州)知州,守城時,就曾依照其中旋轉型火箭彈「萬人敵」的製造法,製成此種兵器,打敗了清兵的圍攻。
宋應星以「天工開物」命名他的書,是想以此表達一種科學思想,這種思想強調自然力與人工互補、自然的運作與人類活動相協調,透過科技從自然資源開發物產,從而使人在自然面前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曠世奇書《天工開物》分上、中、下三卷,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耕種和工業生產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技術經驗,既有大量確切的數據,又繪製了一百二十三幅精美插圖,甚至對金、銀、銅、冶鐵、錫、鉛、鋅等金屬礦產的開採、水修和精修、冶煉、冶煉和鋼煉技術以及對鋼煉的全書在敘述各領域工藝技術的同時,也發展出了「窮究試驗」的研究方法,對迷信神怪、荒誕舊說進行批判,為社會進步注入了嶄新的科學氣息,這也是《天工開物》開一代先河的最大特色。
然而,滿清入關後,清王朝統治者為鞏固異族的統治,消滅漢族主體意識,文字獄大行其道。他們因忌諱《天工開物》中的某些言辭而未將其收入《四庫全書》,並列入銷毀之列。從而使得這本曠世巨著在數百年間的官方書架中一度散佚,在國內甚至找不到《天工開物》初刻本。
從此,經過清朝將近三百年的統治之後,《天工開物》已經從中國徹底消失,連知道這本書的人都很少。直到民國初年,一位學者從《雲南通志》中發現《天工開物》的引用內容,才追根溯源在日本朋友家中發現這本書的日文版。後來,他在法國國家圖書館裡找到《天工開物》明朝最初的原刻本。依照原刻本,《天工開物》得以回國、回家印行,重見天日。
《天工開物》享譽世界,卻在國內沉寂了300多年,這就是明代一位飽含心酸經歷的科技奇才研究成果的漂泊史。
進入新世紀後,《天工開物》仍備受矚目。 2011年,《天工開物》古文原文、現代漢語譯文與英文譯文對照本被收入《大中華文庫》在國內外發行。同年,德國學者薛鳳以英文撰寫《開萬物之技藝.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全面而深入地介紹了宋應星和《天工開物》,掀起了當代西方研究《天工開物》的新高潮。今天,勤勞智慧的新餘人繼承並刷新了《天工開物》的精神瑰寶,實施了同樣具有世界影響的光伏(太陽能)產業。這項高起點、大手筆的「天工開物」鉅作正在新餘全面鋪開,必將對新能源應用普及和環境永續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江西學習平台》
〈江西古代科技奇才宋應星與沉寂〉
2019-02-19
網址:
https://article.xuexi.cn/html/6689245545587723979.html?study_comment_disable=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share_to=weibo
作者:不詳
- May 16 Fri 2025 14:36
■江西古代科技奇才宋應星與沈寂百年又享譽世界的《天工開物》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