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教育部(圖片引自網路)
還有比爭論「必讀古文」更為根本且深遠的課綱議題
邏輯的謬誤
北一女中國文老師區桂芝日前在一場記者會中直指國文必讀清單缺少顧炎武的〈廉恥〉,因而論斷108課綱是「無恥」課綱。此一批判,隨即因牽連政治議題或選戰攻防而引發熱議。涉及政治或選戰的爭執,難斷是非,但屬於國文課程或國家課程綱要的議題顯然才是焦點,應回歸教育層面進行思辨與探討,方是務本之道。
基本上,從必讀清單未列入〈廉恥〉一文,或是學生不再知道「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因此推導出108課綱是無恥課綱,此番思維存在著邏輯謬誤,亦即使用線性因果推論,卻誇大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將「可能性」轉化為「必然性」,從而得出不合理的結論!針對課綱的缺失,我們當然可以多方批判,但論證、論據還是得講究,否則流於意氣之爭,只會導致治絲益棼。
三種不同的知識觀
檢視108課綱的國文課程目標,其實是由兩個面向組成,一是能力面向,主要是培養抒發情感、審美、思辨、表達與溝通意見等能力;另一個是內涵面向,主要涵蓋人生課題、文化傳承、生命意義,以及公共事務等。兩個面向理應是雙向互動、相輔相成的。不過,因欠缺〈廉恥〉而引發議論的思路顯然偏重內涵,強調品格,尤其是涉及公共事務參與的「士」之品格,並且認定這等品格必須經由傳統文化的精緻學習才得以建立;至於針對能力面向的關注,則相對鮮少。
基於文化傳承的教育旨趣,當然值得尊重,但從教育史的角度來省思,學校課程規劃大略可區分三種知識觀取徑,包括:重視菁英、經典的「傳統人文主義」,關心學生良好地適應當代生活而有用於社會的「社會效率派」,以及強調社會正義,志在啟蒙學生進行批判及改良的「社會重建論」。如果我們比對108課綱的國文課程目標,顯而易見地,傳統人文主義取徑並非唯一立場,多多少少已經融入社會效率派或社會重建論的主張。再者,即使就傳統人文主義取徑而言,哪些作品屬於經典、在必讀清單上該做出何種取捨,恐怕同一陣營中也可能「當仁不讓」。
針對傳統人文主義取徑,或更具體地說,針對文言文、古文的學習,其價值自然不應否認,但現在的思辨焦點應是:在法規上,高中教育已定位為國民基本教育,不再是過往的學術預備教育,換言之,培育菁英或所謂的「士」,到底還要如何地看重,或者更化約地說,到底該保留多少篇古文等,這些考量已成議題,而非不容碰觸的前提了。
由此可見,區老師批判欠缺〈廉恥〉的「氣壯」及「詞嚴」,無論就邏輯思辨或課程規劃的理路而論,都未必「理直」且「義正」。
課程時數的有限
課程內容之所以面臨取捨,原因在於時數總是有限,這是一直無解的老問題;若以教育哲學的學術議論來呈現,這正是關於「什麼知識最有價值」的議題,早已困擾好多世代的心靈。每一個學科當然都可以各自宣稱對於人生、人類整體社會及文化發展具有偉大價值,但課程時數是有限的,學生的心智成長是有序階的,而且他們的能力或性向是有差異的,然而,幾乎所有的學科卻都會宣稱其偉大的價值是「全部學生」都必須學習的。這個意思更直白的說,就是在學校課程結構中該學科應該是必修課,授課時數越多越好,甚至在升學考試中也應該必考。如果不這樣規劃,那麼人生、社會、文化、乃至人類等,勢將面臨莫大危機。當各個學科均抱持「舍我其誰」的勇氣,於是課程時數的爭奪廝殺,便赤裸裸地在課綱制定、學校課程規劃等場合處處上演,可謂「烽火連天」。
區老師認為教育部選了必讀古文15篇,書商揣摩上意,自然就只會編入這15篇,不再安排〈廉恥〉等未在清單中的文章,「雖然課綱從來沒有說要刪掉什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顯然區老師很清楚,列入必讀才是正辦,而且她不僅在意〈廉恥〉未在清單中,也相當在意選文數量太少、國文課程時數不足等問題。
如何教比教什麼更關鍵
108課綱為了呼應高中教育的「國民基本教育」定位,頗為「革命性」地刪減許多學科原來的授課時數(學分數),騰出時間給校訂必修、多元選修、彈性學習時間等,並強調自主學習、跨學科領域學習、探究與實作,確定融入了社會效率派或社會重建論的主張。這樣的轉變是否適當,其實才應該是批判的焦點,一直拘泥在是否應選入〈廉恥〉、必讀古文應從15篇恢復為30篇等,甚至上綱為「知恥vs.無恥」的判分,這都不是表達與溝通意見的理性方式,更無益於核心議題的思辨與梳理。
如果我們再更深一層來思辨,古文如何教,以便可以建立跨越時空的文化生命主體,並進而涵養今生今世無數個人的生命意義呢?這個課題,恐怕比選哪幾篇古文、多少篇古文要來得更關鍵吧!
3S的觀照
理想上,當今課程規劃應同時關照「3S」,包括Subject、Student、Society,分別代表博大精深或淵遠流長的學科知識、活潑生動、差異多元的學生發展,以及寬廣且變動不居的社會脈絡。相對地說,傳統人文主義較為關注學科知識的經典,社會效率派較為關注學生的各安其位、各盡其能,而社會重建論則較為關注社會的轉化,力圖消除社會再製,三者各有所好,也各有所長。因此,身為教育人員的真正挑戰應該是:如何以溫和、適中的態度審時度勢,在三者中進行取捨,或在三者間加以斟酌與調配等,以便提供妥適的知能給15~18歲不同稟性的年輕世代,讓他們自信地邁向往後可能長達70年的生涯?
就此而論,因區老師一番言論而先後參與這場爭執的各方人士,其實都只是選擇了一場比較碎片化、淺碟化的輕鬆論辯,但嚴謹而深遠的教育議題卻已拋諸腦後。在此呼籲每隔一段時間便會爆發的類似爭議應予以擱置,大家踏踏實實地聚焦在「3S」議題思辨,並一起努力形塑共識,讓學校課程可以回歸兼具歷史視野與哲學視野的妥適發展。
上圖:區桂芝(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風傳媒》
〈點教育》還有比爭論「必讀古文」更為根本且深遠的課綱議題〉
(編者註:各段標題為編者另加)
2024-01-01
網址:
https://www.storm.mg/article/4967628?mode=whole
作者:諄筆群主筆
- Jan 02 Tue 2024 10:15
▲還有比爭論「必讀古文」更為根本且深遠的課綱議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