裨海紀遊.png


題解

本文選自《裨海紀遊》〈卷上〉,寫郁永河正月24日自福州出發,抵達廈門後,於2月21日出海航向台灣的經過。

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福州火藥庫爆炸,康熙36年(公元西元1697年)郁永河奉命來台灣採硫礦。本文交代作者來台元委及個性喜愛遊山玩水,可視為《裨海紀遊》全書的序文。

原文無標題,標題為編者擬訂。


裨海紀遊.jpg
上圖:郁永河赴台路線圖


裨海紀遊 赴臺緣起


余自辛未春入閩,由建寧、延津以迄榕城;初秋,又自榕城歷興、泉至漳郡之石馬;未幾,又之漳浦、海澄、龍岩、寧洋諸屬邑暨各沿海村落,還至石馬;又以扁舟渡廈門,五日而返。


壬申,再返榕城,留居司馬王君仲千署中。蓋八閩之轍跡已歷六矣。

癸酉秋,有泰寧之役,維舟邵武城下,信宿而返。

其明年又之汀之武平,由延津溯流而上,登鐵岩之高,涉九礲之險;半歲之間,往返四過,凡山川幽窅之區,罔不足歷而目覽焉。於是八閩游遍矣。

我朝聲施遠被,偽鄭歸誠;台灣遠在東海外,自洪荒迄今,未聞與中國通一譯之貢者,乃遂郡縣其地,設官分職,輸賦貢金,䑸帆往來,絡繹海上,增八閩而九,甚盛事也。余性耽遠游,不避阻險,常謂台灣已入版圖,乃不得一覽其概,以為未慊丙子冬,榕城藥庫災,毀硝磺火藥五十餘萬無纖介。有旨責償典守者,而台灣之雞籠、淡水,實產石硫磺,將往採之。余欣然笑曰:「吾事濟矣。」丁丑春王,遂戒裝行,同人言子聖平右陶、裘子紹衣、胡子慎履、何子襄臣、陳子子蔚、表弟趙履尊、表侄周在魯,皆握手鄭重。有僕役徐文、余興、龍德喜請從;郊送者曹子呂陽;同行者王君雲森也。

二十四日,午刻,出南門;至大橋,會雨,留宿呂陽邸舍。

二十五日,天稍霽,行三十里,渡烏龍江,宿霧初收,江光如練;望海口羅星塔影,如一針倒懸水中,因賦絕句:「浩蕩江波日夜流,遙看五虎瞰山頭;海門一望三千里,只有羅星一塔浮。」晚至坊口,晤石君某、董君贊侯;董君為諸羅令長子,石為董君渭陽,遂訂偕行。

二十六日,度相思嶺;憶余自入閩,已六過此嶺,年來齒髮益衰,憮然興感,賦詩曰:「閩中七載作勞人,六染相思嶺上塵;獨有蒼蒼雙鬢色,經過一度一回新。」晚宿漁溪。

二十七日,曉行,肩輿在晨光薄靄中,村民攜犁牽犢,往來隴上。余買山無日,不勝慨然!賦詩曰:「山色曉逾潔,溪聲靜自流;人言隔隴阪,犬吠出村陬;細雨沾衣濕,輕寒動客愁;白雲真可羨,舒卷在峰頭。」午刻至浦尾,輿夫以肩輿置小舟中,余雖乘舟,實坐輿上。舟人持竹篙挽舟在岸上行,舟去甚疾。岸上撐船,舟中乘轎,一時兩奇事,僅見於此。岸旁多老榕,根株盤結,離奇萬態,有十餘樹排聯半里而仍屬一株者。余嘗維舟其下,至今念之,愛其榮茂如昔,為賦詩曰:「榕陰垂一畝,斤斧慨無施;臃腫多駢幹,𧐖蜷盡附枝;風霜經飽歷,歲月自榮滋。相見長如此,曾無凋落時?」再過涵頭,煙火萬家,亦一大村落。憶余辛未過此,啖荔甚佳,流連信宿而去;今又六年矣!晚宿興化郡。

二十八日,行莆陽道中;早麥已秀,風過成麥浪,蓋四月時令也。嶺南春早,於此可見。賦詩曰:「曉起籃輿逐隊行,今朝差喜得春晴;翻畦早麥初成穗,繞徑寒流自有聲;隴阪雲移青嶂合,郊原風蹴綠波平。年來已識躬耕樂,何事勞勞又遠征?」

二十九日,渡洛陽橋,至泉郡。值陸師提督吳公英以詰朝蒞任,五營兵將兜鍪櫜鞬,臨郊列伍以迎;而子衿亦傾城爭出,趨蹌恐後。因賦所見:「百里金戈競路斜,紛紛鐵騎亂如麻;無端呫嗶咿唔者,也曳藍袍候使車。」晚宿郡城。

二月朔日,宿沙溪。

初二日,行四十里,至劉五店,即五通渡也。渡實支海,廣十餘里。登舟,群風驟至,巨浪如山,帆掠水三尺,傾斜欲覆,浪入舟中,衣冠盡濕。

抵岸即廈門地,顧視日影,已墮崦嵫;復行三十里,抵水仙宮,漏下已二十刻。旅舍隘甚,無容足地,姑就和鳳宮神廟,坐以待曉。

明日(初三日),假水師裨將公署館焉。晤蕭山來子衛,為余覓舟,為渡海計。值大風不輟,聞萬石、虎溪二岩為廈門山水之勝,拉石君、董君、王君往游。至萬石岩,巨石林立,欹斜合沓,若連楹復室,而回環曲折,一徑可通,逼仄處,傴僂匍匐,俯首側體然後度;有時瀑流淙淙,橫拂肩袖間,其實在澗底石下行也。洞中宏敞,在石几可憑,清泉可濯。奴子陳肴核,歡飲竟日。抵暮,循舊路返。每值陡隘處,令一人當關,眾以猜枚鬥勝;勝者得斬關度,童子進酒飲不勝者,至前隘處易勝者守關,而令不勝者奪之。凡奪十七關始出洞,而新月一彎,已挂林杪矣。相共踏月歸,賦詩曰:「何年月黑風狂夜?吹落含岈覆一溪;詩裏未經摩詰畫,袖中難倩米顛攜;雲流石罅疑天近,瀑濺衣裙識洞低;盤礡不知春日永,欲尋歸路幾番迷。」

初四日,復偕訪虎溪岩。登其巔,巨石大可一二畝,高十餘丈,圍圓似鼓;曲磴緣石旁可登,有巨石斜覆鼓上,壁立插漢,位置殊怪,不知造物何以設想,與萬石岩各擅其奇。賦詩曰:「絕頂多奇石,巑岏聚一叢;懸崖臨巨壑,迭嶂吼長風;屐折危欄轉,笻支曲磴通;扶桑遙在望,落日晚潮紅。」岩畔頹垣小徑,云是偽鄭公子錦舍、聰舍讀書處,惟有砌蟲唧唧草間。銅駝廢井,何地蔑有?祇為游人增慨。

然萬石、虎溪二岩,巨石雖多,絕無峰巒峭態,小如拳、大如屋,率皆圓鈍椎魯物;即有層迭而上者,望之亦累卵耳。廈門孤懸海中,周廣二三百里,步步皆山,岩石無小大,悉作卵形,亦山川情性然也。余以登陟致勞,腰疾復作,掖而後行者累日。
 
十六日,小瘥,風亦暫止,舟人促行,遂登舟。俄而急雨驟至,雨過,風復橫。海舶在巨浪中,搖曳震蕩,凡三晝夜無寧息。登舷望港口,左為廈門支山,右為海澄縣古浪嶼山,兩山對峙,蜿蜓入海;盡處有小山矗起中流,舟子言是大旦門,海舶出洋必由此。余曰:「詩不云乎『鳧鷖在亹』,疏曰:『水流峽中,兩岸如門,謂之亹。』是大旦門與金門、廈門,悉應從亹,不當從門也。」若以形勢言,大旦門為廈門門戶,金廈門又漳泉門戶矣。
 
十九日,風息波平。石君、董君皆至。方共敘三日闊,董君忽委頓,伏艎底大嘔。舟人伐鼓鳴鉦,揚帆起椗。約行二十里,抵向所見大旦門。有十二舶,皆依山泊宿。

二十日,無風,不能行。

二十一日,黎明,聞鉦鼓聲,披衣起視,已乘微風出大旦門。

【文章出處】
《裨海紀遊》卷上
赴臺緣起
(編按:原文無篇名,篇名由編者暫擬訂)
原作者:郁永河


福州城門.png
上圖:福州城門


註釋翻譯
 
余自辛未(編按:康熙三十年,西元1691年)春入閩,由建寧、延津以迄榕城(福州);初秋,又自榕城歷興(編按:興化府,位於今福建莆田、仙遊一帶)、泉(編按:泉州府,今福建泉州,位於莆田與廈門之間)至漳郡(編按:漳州府,今福建彰州,位於廈門西側內陸)之石馬;未幾,又之漳浦、海澄、龍岩、寧洋諸屬邑暨各沿海村落,還至石馬;又以扁舟渡廈門,五日而返。
譯文:
我從辛未年春天來到福建,從建寧、延津到了省城榕城(福州);初秋,又從榕城經過興化、泉州到漳州的石馬;不久,又到漳浦、海澄、龍岩、寧洋所屬的各地區以及各沿海的村落,又回到了石馬;接著又搭小船渡到廈門,五天之後返回。


壬申(編按:康熙三十一年,西元1692年),再返榕城,留居司馬(知縣)王君仲千署中。蓋八閩(編按:福建省元代分為八路,明代改為八府,故稱八閩)之轍跡已歷六矣。
譯文:
壬申年,我又回到榕城,留居在司馬(知縣)仲千君的官署中。大概八閩該走的路,我已經走了六閩了。

(等到)癸酉(編按:康熙三十二年,西元1693年)秋,有泰寧之役(公務之事),維(繫)舟邵武城下,信宿(連宿二夜)而返。
譯文:
等到癸酉年秋天,到泰寧縣工作,我繫舟在邵武城下,過了兩晚才回來。


其明年又之汀(編按:汀州府,今福建汀州,位於福建西部內陸近江西處)之武平,由延津溯流而上,登鐵岩之高,涉九礲之險;半歲之間,往返四過,凡山川幽窅(音ㄧㄠˇ,幽遠貌)之區,罔(無)不足歷而目覽焉。於是八閩游遍矣。
譯文:
過了一年,又到汀州的武平,從延津逆流而上,爬上鐵岩的最高處,渡過九礱險要;半年之間,往返四趟,凡是山川幽深的地區,沒有不完全經歷、親自遊覽的。終於,我把八閩都遊歷一遍了。


福建全圖.png
上圖:清代福建全圖


我朝聲施遠被,偽鄭歸誠;台灣遠在東海外,自洪荒迄今,未聞與中國通一譯之貢者,乃遂郡縣其地,設官分職,輸賦貢金,䑸帆往來,絡繹海上,增八閩而九,甚盛(大)事也。
譯文:
我大清皇朝聲威遠播,偽鄭投降以後;臺灣遠在東海外面,從洪荒時代到今天,未曾聽說與中國用語言相通或者是前來朝貢的事情,於是設郡縣在台灣,並且設官分職,要求台灣人繳納賦稅,進貢金錢,從此,船帆往來台灣與內陸,絡繹在海上,福建就由八閩而增加到九閩,實在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了。


余性耽(沉迷)遠游,不避阻險,常謂台灣已入版圖,乃不得一覽其概(概況),以為未慊(音ㄑㄧㄝˋ,滿足)
譯文:
我的本性一向耽溺於遠遊,從來不逃避阻險的風景,常常說臺灣已經收入大清版圖,卻不能大概遊覽一番,自認為不能滿足心願。

(適逢)丙子(編按: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冬,榕城(福州)藥庫災,毀硝磺火藥五十餘萬無纖介(絲毫)(遺留)。有旨責償(索取賠償)典守者,而台灣之雞籠、淡水,實產石硫磺,將往採之。
譯文:
恰巧丙子年冬天,榕城的火藥庫發生大火,燬損了硝石、硫磺火藥計五十餘萬斤,沒有絲毫留存下來。上級曾經指責看管的單位,並且要看管單位自行補償,而恰巧臺灣的雞籠、淡水出產石硫磺,知縣王仲千就決定前去開採。

余欣然笑曰:「吾事濟(成)矣。」丁丑(編按: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年)春王(春王,指正月),遂戒裝行,同人言子聖平右陶、裘子紹衣、胡子慎履、何子襄臣、陳子子蔚、表弟趙履尊、表侄周在魯,皆握手鄭重。有僕役徐文、余興、龍德喜請從;郊送者曹子呂陽;同行者王君雲森也。
譯文:
我高興地笑著說:「我的心願有實現的機會了!」丁丑年春天一月,就穿上出遊的戎裝、備好行李,同事言子聖(字右陶)、裘紹衣、胡慎履、何襄臣、陳子蔚、表弟趙履尊、表侄周在魯,都來握手道別。有僕人徐文、餘興、龍德喜請求跟隨;曹呂陽則送我到郊外;與我一起同到台灣的有師爺王雲森君。

福州羅星塔.png
上圖:福州閩江及羅星塔


(三)

二十四日,午刻,出南門;至大橋,會(遇)雨,留宿呂陽邸舍。
譯文:
二十四日,午時,從榕城南門出發;到南臺大橋,遇到了雨,留宿在呂陽的旅舍。


二十五日,天稍霽(放晴),行三十里,渡烏龍江,宿霧初收,江光如練(白練,潔白的絲絹);望海口羅星塔(編按:福州閩江北岸羅星山上,是一樓閣式石塔)影,如一針倒懸水中,因賦絕句:「浩蕩江波日夜流,遙看五虎瞰山頭;海門一望三千里,只有羅星一塔浮。」晚至坊口(編按:福建閩侯縣青口鎮坊口村),晤石君某、董君贊侯;董君為諸羅令長子,石為董君渭陽(渭陽,母舅的代稱),遂訂偕行。
譯文:
二十五日,天稍微放晴,走三十里,渡過烏龍江,隔夜的霧氣剛剛散開,江上的陽光如同白色的綢緞;望向海口,羅星塔彷彿一根針,倒懸在水中,我因此寫了一首絕句說:「這裏可以看到浩蕩的江波日夜不停奔流,也可以遠望五虎門的山頭;至於望向海門那邊則是三千里平波,只有羅星塔的影子倒映在水中。」晚間,我們到了坊口,會晤石先生、董贊侯先生;董先生是諸羅縣令的長子,石先生為董先生的舅父,就決定一起同行到台灣。


二十六日,度相思嶺;憶余自入閩,已六過此嶺,年來齒髮益衰,憮然興感,賦詩曰:「閩中七載作勞人,六染相思嶺上塵;獨有蒼蒼雙鬢色,經過一度一回新。」晚宿漁溪。
譯文:
二十六日,度過相思嶺;回想我從來福建到今天,已經六次經過這個山嶺,近年以來,年紀老大身體更加衰弱,心情在悵然中有了許多的感懷,因此寫了一首詩,說:「我曾經在福建七年,做一個辛勞的人;也曾六次經過相思嶺。如今只剩下白蒼蒼的雙鬢;每經過一段時間,面貌就有另一個新樣。」夜晚,我們宿在漁溪。


肩輿.jpg
上圖:肩輿


二十七日,曉行,肩輿在晨光薄靄中,村民攜犁牽犢,往來隴上。余買山(買一塊地來耕種)無日(無一日,指天天如此),不勝慨然!
譯文:
二十七日,破曉的時分出發,在晨光薄靄中,我坐在肩輿上頭,看到村民攜帶著犁具、牽著牛犢,在田隴上來來往往耕種。對我來說,買一塊地來耕種,是不可能有實現的一天,因此覺得不勝感慨!

賦詩曰:「山色曉逾潔,溪聲靜自流;人言隔隴阪,犬吠出村陬(音ㄗㄡ,偏遠處);細雨沾衣濕,輕寒動客愁;白雲真可羨,舒卷在峰頭。」
譯文:
因此,寫了一首詩,說:「山色在破曉時分顯得更加鮮潔,溪聲淙淙安靜地流著;人們的談話聲隔著斜坡傳了過來,犬類的吠叫聲也傳到村郊外;細雨沾濕了我的衣裳,微微的寒氣牽動了作客者的憂愁;那飄飛的白雲真可羨慕啊,自由自在地舒卷在峰頭。」


午刻至浦尾,輿夫以肩輿(轎子)置小舟中,余雖乘舟,實坐輿上。舟人持竹篙挽(拉)舟在岸上行,舟去甚疾。岸上撐船,舟中乘轎,一時兩奇事,僅見於此。
譯文:
午時到浦尾,抬輿的腳夫把肩輿放在小船中,我雖然搭船,實際上等於還坐在肩輿上面。船伕在岸上拿著竹篙,卻拉著船在岸上行走,船走得很快。在岸上撐船,在船中坐著轎子,同時發生兩件奇事,僅有這個地方可以遇到。


澎湖通樑古榕.jpeg
示意圖(澎湖通樑古榕)


岸旁多老榕,根株盤結,離奇萬態,有十餘樹排聯半里而仍屬一株者。
譯文:
岸旁有許多老榕,根株盤繞糾結,千姿萬態顯得離奇,有十幾棵樹排連在一起有半里那麼長,但是實際上仍然屬於一棵。


余嘗維(繫)舟其下,至今念之,愛其榮茂如昔,為賦詩曰:「榕陰垂一畝,斤(斧)斧慨無施;臃腫多駢(成雙)幹,𧐖蜷盡附枝;風霜經飽歷,歲月自榮滋。相見長如此,曾無凋落時?」
譯文:
以前我曾經繫舟在這片樹下,到現在還念念不忘,由於愛惜它榮茂一如往昔,就做了一首詩,說:「榕樹的樹蔭低垂有一畝之廣,真感謝斧頭從來不砍伐它;如今它臃腫肥茂有了許多並排的枝幹,在蜷曲中附生了許多的樹枝。它經歷了許多的風霜,在歲月的變遷中自己繁榮滋長;我歡喜再度與它見面時能長得如此美好,我要問榕樹:難道你不會有凋零的時候嗎?」

再過涵頭,煙火萬家,亦一大村落。憶余辛未(編按:康熙三十年,西元1691年)過此,啖荔甚佳,流連信宿而去;今又六年矣!晚宿興化郡。
譯文:
又過了涵頭,可說萬家煙火,算是一個大村落。回憶我辛未年經過這裡,荔枝的風味甚好,當時流連了兩夜才離開;只是距離現在又經過六年了!晚上,在興化郡過夜。


二十八日,行莆陽(莆田山南)道中;早麥已秀(吐穗開花),風過成麥浪,蓋四月時令也。嶺南春早,於此可見。
譯文:
二十八日,行路在莆陽的道中;早麥已經開花結穗,風一吹過,形成麥浪,這時才只是四月時分啊。嶺南的春天來得特別早,在這裏就可以看出來端倪。


賦詩曰:「曉起籃輿逐隊行,今朝差喜得春晴;翻畦早麥初成穗,繞徑寒流自有聲;隴阪雲移青嶂合,郊原風蹴(音ㄘㄨˋ,踩)綠波平。年來已識躬耕樂,何事勞勞又遠征?」
譯文:
我因此寫了一首詩,說:「破曉起行,我坐的籃輿跟在隊伍的後面,今天早上歡喜能看到春天的晴光。只見田畦裡的早麥剛剛結成翻滾的麥穗,在小徑中走著冷風也發出了聲響。那邊的坡上青山圍繞、白雲移動,郊外原野上的風兒也吹動了綠波。這些年來,我更加能瞭解躬耕的樂趣,又為了什麼偏要勞勞碌碌地奔走遠方呢?」

二十九日,渡洛陽橋,至泉郡。值陸師提督(地方武職最高長官)吳公英以詰(次日)朝蒞任(上任),五營兵將兜鍪(音ㄉㄡ ㄇㄡˊ,戰士頭盔)櫜鞬(音ㄍㄠ ㄐㄧㄢ,裝弓箭的袋子),臨郊列伍以迎;而子衿(學子)亦傾城爭出,趨蹌(疾奔)恐後。
譯文:
二十九日,渡過洛陽橋,到了泉州府,恰巧陸軍提督吳英在清晨時到任,五營的兵將就穿著戎裝,配著刀劍,在城郊列隊來迎接他,而年輕的秀才們也都由城裏爭相跑出來觀禮,快步而行,惟恐落後。


因賦所見:「百里金戈競路斜,紛紛鐵騎亂如麻;無端呫嗶咿唔(讀書聲,指書生)者,也曳藍袍(藍衫,生員所穿)候使車。」晚宿郡城。
譯文:
我寫了一首詩,來紀念我所看到的盛況,說:「真是可笑得很!那些轉戰百里的兵將競相擠在路旁,騎兵也紛紛擾擾亂成一團;就是那些孩不懂書中真義、肚子裏沒有多少墨水的學子,也穿著藍色長袍前來迎接新上任的提督。」(編按:頗有《世說新語》管寧割席之意)夜晚,宿在泉州府城。


泉州.jpg
上圖:昔日中國第一大海港:福建泉州


二月朔日(農曆初一),宿沙溪。
譯文:
二月朔日,在沙溪過夜。

初二日,行四十里,至劉五店,即五通渡也。渡實支海,廣十餘里。登舟,群風驟至,巨浪如山,帆掠水三尺,傾斜欲覆,浪入舟中,衣冠盡濕。
譯文:
二月初二日,走了四十里,到劉五店,就是所謂的五通渡了。渡過實支海,廣有十幾里。登上船以後,羣風突然來到,巨浪如山,海船掠過船帆上有三尺,船傾斜了,幾乎翻過去,大浪打入船中,使得衣冠都被打濕。

抵岸即廈門地,顧視日影,已墮崦嵫(日落西山);復行三十里,抵水仙宮,漏下已二十刻。旅舍隘甚,無容足地,姑就和鳳宮神廟,坐以待曉。
譯文:
到達岸上,就是廈門了,看看太陽的蹤影,已經墮向西山;又走了三十里,抵達水仙宮,時間已經過了二十刻。旅舍相當窄,無法容納我們,姑且就在鳳宮神廟,坐著等待破曉。

明日(初三日),假(借)水師裨將公署館(安頓)焉。晤蕭山來子衛,為余覓舟,為渡海計(計畫)
譯文:
第二天(注解:初三日),借了水師裨將公署暫住下來。會晤了蕭山的來子衛,請他為我找船,來完成渡海到台灣的計劃。

廈門萬石山.png
上圖:廈門萬石山(萬石岩)
廈門萬石山.jpg
上圖:廈門萬石山(萬石岩)


值大風不輟,聞萬石、虎溪二岩為廈門山水之勝,拉石君、董君、王君往游。
譯文:
此時,遇到大風不停,聽說萬石、虎溪是廈門山水最優勝的地方,就拉著石君、董君、王君一起前去往遊賞。

至萬石岩,巨石林立,欹(音,傾斜不正)斜合沓(音ㄊㄚˋ,重疊),若連楹復室,而回環曲折,一徑可通,逼仄(音ㄗㄜˋ,迫近)處,傴僂匍匐,俯首側體然後度(通過)
譯文:
到了萬石岩,果然巨石林立,山石彼此相互斜倚堆疊,彷彿一個房子連接著一個房子,曲折迴繞。有一條小徑可以通行,在狹窄的地方,必須傴僂著身子,或者是匍匐在地上,或是低頭側身,然後才可以走過去;

有時瀑流淙淙,橫拂肩袖間,其實在澗底石下行也。洞中宏敞,在石几可憑,清泉可濯。
譯文:
有時瀑流淙淙,那水流彷彿橫向拂過吾人的肩袖部位,其實是我們在溪流的石頭底部行走的原因。石洞中寬敞,有石桌可以坐下,有清泉可以洗腳。

奴子陳肴核,歡飲竟日。抵暮,循舊路返。
譯文:
奴僕陳設食物蔬果,大家整天歡飲。到了黃昏,我們才循著舊路返家。

每值陡隘處,令一人當關,眾以猜枚鬥勝;勝者得斬關度(通過),童子進酒飲不勝者,至前隘處易勝者守關,而令不勝者奪之。凡奪十七關始出洞,而新月一彎,已挂林杪(音ㄇㄧㄠˇ,樹枝末端)矣。
譯文:
每遇到陡峭窄隘的地方,就叫一個人當關,眾人用猜拳來決定勝負;贏的人就算斬關通過。又叫另一個人扮成童子,進酒給輸的人喝。再到前面窄隘的地方就叫贏的人把關,輸的人就前來猜拳奪關。共計奪了十七個關隘才出洞,此時,一彎新月已經掛在林梢了,大家一起踏著月色回家。

相共踏月歸,賦詩曰:「何年月黑風狂夜?吹落含岈(音ㄒㄧㄚ,深邃貌)覆一溪;詩裏未經摩詰(王維,善詩畫)畫,袖中難倩(代人做事)米顛(米芾,善書法,北宋四大家)攜;雲流石罅疑天近,瀑濺衣裙識洞低;盤礡不知春日永,欲尋歸路幾番迷。」
譯文:
我寫了一首詩來紀念這件事,說:「誰記得哪一年月黑風狂的夜晚,大風吹入空空的石穴中,充滿了整條溪谷呢?吾人的詩裡如果沒有王維的味道,作畫時就很難有米癲的境界;那次遊覽萬石山,白雲流入石隙能叫人感覺距離天空很近,瀑布濺濕衣裙時才知道洞口是在低處;隨意坐坐渾然忘記了春日永在,在尋找歸路時竟然迷失了好幾次。」

廈門虎溪岩.png
上圖:廈門虎溪岩舊照(通士達光影藝術館藏)
廈門虎溪岩.jpg
上圖:廈門虎溪岩


初四日,復偕訪虎溪岩。登其巔,巨石大可一二畝,高十餘丈,圍圓似鼓;曲磴(音ㄉㄥˋ,石階)緣石旁可登,有巨石斜覆鼓上,壁立插漢,位置殊怪,不知造物何以設想,與萬石岩各擅其奇。
譯文:
初四日,大家又一起去虎溪岩遊玩。登上山巔,巨石將近有一、二畝廣大,高有十幾丈,圓圓的形狀好像一個鼓;沿著巨石旁邊有彎彎曲曲的石階可以爬上去,還有其他的巨石又斜斜傾覆在鼓上,壁立蒼穹,位置非常奇怪,不知道造物主為何有這種設想,竟能讓千千萬萬岩塊各有奇妙。

賦詩曰:「絕頂多奇石,巑岏(山勢高聳)聚一叢;懸崖臨巨壑,迭嶂吼長風;屐折危欄轉,笻(竹,可做拐杖)支曲磴通;扶桑(東洋)遙在望,落日晚潮紅。」
譯文:
因此,我又寫了一首詩,說:「虎溪岩的山崖絕頂上有許多奇石,尖尖的岩石聚成一叢;懸崖就臨在巨壑的旁邊,疊嶂怒吼著大風;我的雙腳在危欄中前進,支著竹杖在彎曲的石級上行走;扶桑東洋遙遙在望,落日使得晚間的潮水一片粉紅。」


岩畔頹垣小徑,云是偽鄭公子錦舍(鄭經)(編按:鄭成功嫡長子)、聰舍(鄭聰)(編按:鄭成功次子)讀書處,惟有砌(音ㄑㄧˋ,台階)蟲唧唧草間。銅駝廢井(銅製的駱駝,古代置於宮門外。形容國土淪陷後殘破的景象,何地蔑有?祇為游人增慨。
譯文:
岩石旁邊有一條頹垣小徑,有人說是從前偽鄭公子錦舍、聰舍讀書的地方,此時卻只有石隙裡的蟲兒在叢草裡唧唧叫著。家國淪喪後所留下來的遺蹟,哪個地方沒有呢?只是給遊人增添感慨罷了。


然萬石、虎溪二岩,巨石雖多,絕無峰巒峭態,小如拳、大如屋,率皆圓鈍椎魯物;即有層迭而上者,望之亦累卵耳。
譯文:
不過,萬石、虎谿二個高巖,巨石雖然很多,卻全無一般山峰陡峭的姿態,到處是小如拳、大如屋的石塊,大抵都是圓狀或椎狀的魯鈍物;即使有向上層層堆疊的山,看上去也好像是用卵堆起來的一樣。


鼓浪嶼.jpeg
上圖:廈門鼓浪嶼


廈門孤懸海中,周廣二三百里,步步皆山,岩石無小大,悉作卵形,亦山川情性然也。
譯文:
廈門本來就孤懸在海中,周圍有二、三百里,步步都是山,岩石無論小大,都是卵形的,這是山川性情所形成的自然現象。


余以登陟(音ㄓˋ,登高)致勞,腰疾復作,掖(音ㄧㄝˋ,攙扶)而後行者累日(連日)
譯文:
這次,我因為登山導致了疲勞,腰病又發作起來,整天靠人扶持走在大家的後面。

十六日,小瘥(音ㄔㄞˋ,病痊癒),風亦暫止,舟人促行,遂登舟。
譯文:
十六日,小病,風也暫時止住了,船工催促我們啟程,就上船。


俄而急雨驟至,雨過,風復橫(音ㄏㄥˋ,強)。海舶(船)在巨浪中,搖曳震蕩,凡三晝夜無寧息。
譯文:
忽然來了一場急雨,雨過了以後,風又橫向吹來。海船在巨浪中,搖曳震盪,經過三個日夜沒有寧靜的時刻。

登舷望港口,左為廈門支山,右為海澄縣古浪嶼山,兩山對峙,蜿蜓入海;盡處有小山矗起中流,舟子(船夫,水手)言是大旦門(編按:金門大膽島),海舶出洋必由此。
譯文:
登上船舷瞭望港口,左邊就是廈門的支山,右邊就是海澄縣的古浪嶼山,兩山相互對峙,河流蜿蜓流入海中;在盡頭的地方有一座小山在海流中矗立著,船工說那就是大旦門,海船如果要放洋,就由這個港口出海。


金門廈門.png
上圖:金門與廈門(出處:google衛星地圖)
金門廈門.png
上圖:大旦門(出處:google地圖)


余曰:「詩不云乎『鳧鷖在亹(音ㄇㄣˊ,峽中兩岸對峙如門的地方』,疏曰:『水流峽中,兩岸如門,謂之亹。』是大旦門(編按:大擔島,位於金門、廈門之間)與金門、廈門,悉應從亹,不當從門也。」
譯文:
我說:『《詩經》不是說過『鳧鷖在亹』嗎?注疏說:『水流在峽中,兩岸就構成了一個門的形狀,就叫做亹。』。所以大旦門與金門、廈門,都應該寫成亹,不應當寫成門啊。」


若以形勢言,大旦門為廈門門戶,金廈門又漳泉門戶矣。
譯文:
假如從地形來看,大旦門是廈門的門戶,金門、廈門又是漳州、泉州的門戶了。

十九日,風息波平。石君、董君皆至。方共敘三日闊,董君忽委頓(疲困委靡)(編按:暈船現象),伏艎(大船)底大嘔。
譯文:
十九日,風浪止息,波平浪靜。石君、董君都來閒坐。大家正在談三日不見的經過,董君忽然委靡不振,伏再船底大大嘔吐起來。


舟人伐鼓鳴鉦,揚帆起椗(通碇,繫船的石墩或鐵錨)。約行二十里,抵向所見大旦門。有十二舶,皆依山泊宿。
譯文:
終於船工敲響鼓鉦,揚帆起椗了。船走了二十里,抵達不久前所見到的大旦門。有十二艘將要去台灣的船,都靠山停宿在那裡。


二十日,無風,不能行。
譯文:
二十日,無風,不能行船。


二十一日,黎明,聞鉦鼓聲,披衣起視,已乘微風出大旦門。
譯文:
二十一日,黎明的時候,聽到鉦鼓的響聲,我披著衣服起身觀看,船已經趁著微風吹起,離開大旦門了。

大膽島.jpg
上圖:金門大膽島今景
大膽島.jpg
上圖:金門大膽島今景
大膽島.jpg
上圖:金門大膽島今景


【文章出處】
《台文戰線》
〈〈裨海紀遊卷上〉白話翻譯〉
(編按:段落重新安排,文字錯誤處已予更正)
2016-05-21
網址:

https://twnelclub.ning.com/profiles/blogs/3917868:BlogPost:38917
原作者:郁永河
翻譯者:宋澤萊

【譯者簡介】
宋澤萊(1952年2月15日-),本名廖偉竣,台灣作家,雲林縣二崙鄉大義村的詔安客家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彰化縣福興國中,獲吳三連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聯合報小說獎(今改稱聯合報文學大獎)、台灣國家文藝獎等獎項。宋澤萊的創作以小說、論述為主,也有新詩及散文問世,是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末期的代表性作家,也是台灣佛教批判文學的先驅。
宋澤萊相當關注台灣本土意識及新文化的發展,往後開始走向台語文學之母語書寫的道路,是台灣本土意識及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推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