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島頭公園日出.png
上圖:關渡附近社子島島頭公園日出(圖片引自網路:https://www.tripadvisor.com.tw/LocationPhotoDirectLink-g13806879-d10784646-i332834051-Shezi_Daotou_Park-Shilin_Taipei.html
社子島日出.jpg
上圖:社子島日出(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本文選自《裨海紀遊.卷中》,寫清康熙36年(公元1697年)郁永河奉命來台灣採硫礦,沿西部平原上初抵淡水後,在關渡一帶蓋了20多間茅屋居住,於農曆五月初二日乘船經關渡進入台北盆地的經過。

甘答門,又稱甘豆門,即今日關渡,是扼守淡水河口進入台北盆地的要塞,水道兩側分別是關渡與獅子頭,是大屯山餘脈及觀音山餘脈所夾的峙天然水門,傳統風水上稱為獅象守水口。

郁永河在文中記錄了當時台北盆地為一大湖泊,此即學者所稱的康熙台北湖,這是台北地區疑似曾在康熙33年(西元1694年)康熙大地震導致出現的湖泊假說,由地理學家陳正祥教授提出,地質學家林朝棨教授所命名。康熙56年《諸羅縣志》的〈干豆門與靈山宮圖 〉中可見台北盆地有個與海相連的湖泊,與《裨海紀遊》的描述完全一致,在雍正12年間繪製的《雍正台灣輿圖》也清楚描繪台北當時是個海灣湖。

但1654年荷蘭人繪製的《大台北古地圖》、清康熙38年至43年間繪製的《康熙台灣輿圖》並無此湖之存在,因此也有學者反對這個康熙台北湖的說法。

原文無標題,標題為編者擬訂。以下為郁永河《裨海紀遊》〈初探甘答門記原文,原文後附各段翻譯,便於讀者閱讀參考。

康熙台灣輿圖.jpg
上圖:康熙台灣輿圖(局部)(國立台灣博物館藏,圖片引自網路)
康熙台北湖.jpg
上圖:康熙古台北湖地圖(圖片引自網路)


裨海紀遊.初探甘答門記

五月朔,張大來告屋成。

初二日,余與顧君暨僕役平頭共乘海舶,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行十許里,有茅廬凡二十間,皆依山面湖,在茂草中,張大為余築也。余為區畫,以設大鑊者二,貯硫土者六,處夫役者七,為庖者二,余與王君、顧君暨臧獲共處者三;為就地勢,故錯綜散置,向背不一。張大云:此地高山四繞,周廣百餘里,中為平原,惟一溪流水,麻少翁等三社,緣溪而居。甲戌四月,地動不休,番人怖恐,相率徙去,俄陷為巨浸,距今不三年耳。指淺處猶有竹樹梢出水面,三社舊址可識。滄桑之變,信有之乎?既坐定,聞飛湍倒峽聲,有崩崖轉石之勢;意必有千尋瀑流,近在左右,晝夜轟耳不輟;覓之累日,不可得見。

初五日,王君從海岸馳至,果得冶器七十二事及大鑊一具,餘其問之水濱矣。

【文章出處】
《裨海紀遊》卷中
初探甘答門記
(編者註:原文無篇名,篇名由編者暫擬訂)
原作者:郁永河

關渡.jpg
上圖:關渡劃流(出自同治年間淡水廳志,圖片引自網路)
關渡.jpg
上圖:關渡古地圖(圖片引自網路)
1963年前關渡舊照.png
上圖:1963年前關渡舊照(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五月朔(農曆初一),張大(編者註:淡水總社原住民頭目或通事)來告屋成。
譯文:
五月初一日,張大來報告說房屋蓋好了。

五股溼地.jpg
上圖:關渡附近五股溼地(圖片出處:http://blog.udn.com/mcyehlon/6557338
關渡社子島.jpg
上圖:關渡社子島雲海(遠處為大屯山及面天山)(圖片引自網路)


(二)

初二日,余與顧君(編者註:作者友人顧敷公)暨僕役平頭共乘海舶(船),由淡水港入。
譯文:
五月初二,我與顧敷公君以及僕役共同乘坐海船,由淡水港溯河前進。

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
譯文:
往前望去,有兩座山夾住的地方,叫做甘答門,水道相當窄隘,進入甘答門後,河水忽然寬廣起來,漫漶成為一個大湖,渺渺無際了。

行十許里,有茅廬凡(共)二十間,皆依山面湖,在茂草中,張大為余築也。
譯文:
又行十幾里,發現有茅屋二十間,依山面湖建造,都搭蓋在在茂密的荒草中,原來是張大為我所蓋的房子。

余為區畫(分配),以設大鑊(大鍋)者二,貯硫土者六,處夫役者七,為庖(廚房)者二,余與王君、顧君暨臧獲(奴僕)共處者三;為就地勢,故錯綜散置,向背不一(座向不一)
譯文:
我為房子做了分配,架設大鍋子的二間,裝貯硫土的六間,工人隸役用的七間,廚房二間,我、王雲森君、顧敷公君以及僕人共用三間;為了屈就地勢,所以房屋蓋得錯綜散置,正面背面不一致。

張大云:此地高山四繞,周廣百餘里,中為平原,惟一溪流水,麻少翁(編者註:今士林西側、社子島一帶)等三社,緣(沿著)溪而居。甲戌(編者註:康熙三十三年,西元1694年)四月,地動(地震)不休,番人怖恐,相率徙去,俄陷為巨浸,距今不三年耳。
譯文:
張大說:「這個地方高山環繞,周圍廣闊百多里,中間有一個平原,只有一條溪流經過,住著麻少翁三個番社,沿著溪流居住。甲戌年四月,地震連續不停,番人感到恐懼,相率遷走了,不久地面就陷落成大湖,距今還沒有超過三年。」

指淺處猶有竹樹梢出水面,三社舊址可識。滄桑(滄海桑田)之變,信(確實)有之乎?
譯文:
它指著淺水的地方還有竹梢、樹梢露出水面上,三社的舊社址依然可以辨識。由這個事實來看,滄海桑田的變化,豈不應該信其有嗎?

既坐定,聞飛湍倒峽聲,有崩崖轉石之勢;意(猜測)必有千尋(八尺為一尋)瀑流,近在左右,晝夜轟耳不輟;覓之累日,不可得見。
譯文:
我們坐定後,就聽到飛瀑轟響的聲音,似乎有崩裂山崖、移動石塊的聲勢;心想必有千丈的瀑布就在附近不遠的地方,才會造成晝夜轟耳不停的現象;不過,我們找了一整天,都找不到。

關渡自然公園.jpg
上圖:關渡自然公園(圖片引自網路)
關渡自然公園.jpg
上圖:關渡自然公園(圖片引自網路)


(三)

初五日,王君從海岸馳至,果得冶(冶煉)器七十二事及大鑊一具,餘其問之水濱矣。
譯文:
五月初五日,王雲森君從海岸趕到,果然找到冶煉硫黃土的器具七十二件以及大鍋子一具,其餘大概都沉沒在海邊了。

五股獅子頭.png
上圖:新北市五股獅子頭景觀平台遠眺台北盆地(圖片引自網路)
淡水夕照.jpg
上圖:淡水河口夕照(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台文戰線》
〈〈裨海紀遊卷中〉白話翻譯〉
(編者註:段落重新安排,部分文字略作更動)
2016-05-27
網址:
https://twnelclub.ning.com/profiles/blogs/3917868:BlogPost:39210
原作者:郁永河
譯者:宋澤萊

【譯者簡介】
宋澤萊(1952年2月15日-),本名廖偉竣,台灣作家,雲林縣二崙鄉大義村的詔安客家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彰化縣福興國中,獲吳三連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聯合報小說獎(今改稱聯合報文學大獎)、台灣國家文藝獎等獎項。宋澤萊的創作以小說、論述為主,也有新詩及散文問世,是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末期的代表性作家,也是台灣佛教批判文學的先驅。宋澤萊相當關注台灣本土意識及新文化的發展,往後開始走向台語文學之母語書寫的道路,是台灣本土意識及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推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