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成功大學校園
讀中文系的我們,到底在怕什麼?
剛進大學的第一天,有位中文系的教授走進教室來,穿著簡單的白襯衫配寬鬆的西裝褲,再罩上一件軍綠色的大外套。他清清喉嚨說出第一句話:「讀中文系的我們,是使麵包更香的人。到今天我還沒看過中文系的學生有餓死的。」
你為什麼想讀中文系?中文系讀出來能做什麼?這幾個問題總是圍繞著中文系的學生,尤其在現在社會中,大家講求產值,書讀出來要有用。進入中文系的學生,少數熱愛中國文學,多數懷抱著轉系、考跨科研究所的心態,我不能諱言,我也曾是這些懷有二心的其中之人。
在步伐匆忙的21世紀,科技日新月異,產值也節節攀高,會寫程式、分析大數據的人才是搶手的人才,理工科強的大學排名才會高。中文系在這些綜合大學裡,好像只能插花,裝飾一下,使這個大學表面上也重視培育人文素養。
當讀中文系的人不再浪漫
早年,讀中文系的人既浪漫且有情,似乎沒聽過哪位學生抱怨出路窄、高工時、低薪水。
但到了今天,我4年就讀中文系的期間,系上總是有經費不足的問題。以前我們上課,冷氣要早上8點整才能開,中午12點55分一到就準時斷電,一位來自外文系的同學來旁聽,冷氣轟地一聲戛然而止嚇了她一跳,在成大外文系館還沒發生過這種事。除此之外,準時4點50分,中文系館就開始清空教室,不准學生逗留,5點一到四周鐵門都關上,原因推估是中文系人力不足、經費不足,所以我們不可能像電機系館一樣讓學生出入採刷卡制,也許用功的學生還能在實驗室待到半夜。不過這樣下來,中文系也時常蟬聯成大最省電、最環保的科系。
我們的中文系不再浪漫,學生下課不再到老師研究室泡茶、聊天,而是忙著打工、實習或補習公職、研究所,平常上中文系的課程甚至展現出「平生無大志,只求60分」的消極心態,他們把精神花在其他方面,為的是未來能有好出路。
於是,高中生們不再選擇中文系作為大學的主修,教育部祭出減少國文課綱時數的政策,這也讓國文老師傷透了腦筋。一直走在潮流頂端的日本在2015年讀賣新聞的報導之中,在設有人文學系的60所國立大學之中,竟然有26所計畫廢除人文學系或進行轉型。照台灣此前的趨勢,這可能是台灣未來的模樣嗎?
只有技術沒有人文的世界長什麼樣?
在古代,根本沒有所謂的理工科系,只有一個文史哲不分家的中文系,然而透過想像、文字記載,我們也有了天文學、可以發明火藥等技術。現在,我們自然知識更進步了,我們以為中文系老祖宗的東西可以被丟棄了,然而事實上我們對自然萬物所知還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沒了文學我們如何透過神話去解釋剩餘的一切?或是透過文學的想像去推進我們的發明?
沒有文科思維與理科思維間的相互碰撞,我相信就沒有創意和創新,科技的路也將走得不能長遠。像是在月球,只有科學家和太空站,是一個冰冷沒有生機的世界;但卻是美麗的嫦娥帶我們走向了月球,給予我們對於月球的美好想像。
其實文學創意的產值也能遠高於一時的技術,就讀英國文學的JK羅琳,一個想像的故事就能帶動無限的周邊商機,再看看莎士比亞、莫言、馬克吐溫等人,他們甚至可以因此造就了一座城市,吸引各地觀光客朝聖。
讀中文系的我們在怕什麼?
讀中文系的我也一度想要轉系,身邊確實也有大一超級認真,然後大二就轉到企管系、法律系、工設系、都市設計系的同學。在成大轉系率最高的,台文系和中文系絕對榜上有名。
前幾天,我有個機會能與成大第10任校長翁政義老師對話。當我自我介紹是中文系的同學,校長馬上關心我畢業後同學大部分的出路為何?我回答,同學約有1/6繼續讀中文所,其他就業的人大部分想考公職或是當老師,不過這些人都還在努力階段,畢竟這幾年國、高中老師的缺額比較少,但是能做的行業還是很多元的。
我有同學大四的時候應徵某集團的儲備幹部,現在在東莞成了一個小主管,平時工作項目很雜,除了分析財務報表、向各國客戶簡報之外,還自己親自畫分鏡圖幫公司拍攝廣告。他說:「我承認總是被人問到讀中文系在幹嘛?我也得說,我們沒有實驗數據、沒有理論、沒有證書,甚至沒有辦法量化所學。可是,我學習到的是閱讀與思考。這是人生必修的課題。大學學費裡,人文學院的學費總是最便宜的。但請別忘了,如果沒有文史哲,則人類哪有歷史,所謂的過去也無人借鏡,而生活缺乏美感。在錢途之外,更要緊的是學會體驗生活。」
我不敢說自己是一個多有理想的人,但是中文系這個科系我越讀越堅定、越讀越勇敢,當別人問起我讀的科系時,我也越來越有自信能夠回答,「我們是讓麵包更香的人」。我們怕的是這個社會對於中文系學生的不理解,也曾有同學抱怨雖然是大學畢業,可是讀了中文系根本有讀和沒讀一樣,畢了業沒有一項技能符合公司開出來的要求。我想這也許與現今社會講求技術、快錢的不平衡發展有關係,台灣本就是技術起家的,導致整個社會重理工輕人文,所以凡是像文學、歷史這一類沒有實際作為的科目和能力則一向不被重視,然而各種的「偏廢」都會導致某些危機,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千萬不要犯了「涸澤而漁,焚林而獵」這種短視近利的錯誤。
中文系的學生能做的,絕對比想像中多元
台灣的中文系面臨今天的存亡窘境,不外乎很多人不了解中文系能學到什麼可應用在現代商業的東西。我覺得身為一個中文系的學生,需要有開闊的心胸去規劃自己的未來。18歲的年紀懵懵懂懂進入大學,很多人從高壓的環境上來,一下子根本不知道怎麼學習,所以在這期間應該給自己一些時間去了解自己,包含多選一些跨領域的課程、社團等。
大學的時候,我選修了很多課程,包含工設系的品牌設計與管理、外文系的西洋文學概論、翻譯、英文新聞、企管系的國際金融、新聞學程、華語教學、教育學程等,畢業的時候雖然只有一個中文系的學位,但一個128學分就能得到的畢業證書,我狂修了184學分,於是申請研究所的時候我很幸運的在企管、行銷、創意產業、新聞與傳播等領域的研究所都榜上有名,而這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所有科目其實都是奠基在中文系深厚的人文培養之中,我很感謝中文系的老師們對於我這個不務正業的學生給予包容和無限的關懷,才讓我們有自由去闖蕩的心。
除此之外,成大中文系本身的訓練也是有趣且開放的,例如我們有每兩年舉辦一次的「鳳凰樹劇展」,學生必須自編、自導、自演,然後四個年級來一場奧斯卡頒獎式競爭。當時我擔任演員,得到舞台劇臨場反應、聲音、表情、肢體動作等的訓練,而其他導演、編劇等也有相對應的組織學習。有位中文系畢業的學姐是某幾部熱門鄉土劇的編劇,也來與我們分享編劇的心酸血淚史。平時課程我們有創作、有理論,一般認為枯燥的文字學課程也被老師設計得非常有趣,每人自己製作一本甲骨文的描摹册,每當用鉛筆和透明紙描摹甲骨文時,就有一種當考古學家的浪漫感。期末我們和工設系的同學合作,利用文字學學到的概念設計產品,也是時下最流行的文創課程,這樣的中文系你還能說他「食古不化」嗎?
我有好幾位同學在就讀中文系的過程中修習了華語教育學程,畢業後有些赴泰國、有些到越南、也有些在菲律賓教華語,還有人用創意設計咖啡店的菜單、進入廣告設計領域。中文系一樣可以活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而追求理想最難受的不是努力的過程如何,而是不被外人所理解的苦悶。在中文系的存廢問題鬧得沸沸揚揚之際,我想問問大家,為什麼覺得我們不需要中文系?請不要因為對中文系的偏見抹滅了中文系學生們的自信!
【文章出處】
《天下獨立評論》
〈【投書】讀中文系的我們,到底在怕什麼?〉
2017-03-13
網址: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5439
作者:徐尚方
【作者簡介】
徐尚方,北京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碩士,電視台記者。
- Oct 27 Fri 2017 16:41
▲徐尚方:讀中文系的我們,到底在怕什麼?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