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網路)
從〈種樹郭橐駝傳〉看教育
柳宗元筆下有位郭橐駝,他很奇特,得了佝僂病,駝背,人們給他取外號叫橐駝,他非但不生氣還特別地開心,自己把名字就改成了郭橐駝。他是位職業種樹專家,他種的樹即便是移栽的成活率也是百分百,而且樹枝繁葉茂還結果既早又多。別人在旁邊看着他栽樹都學不到他的方法。
有人問他,你的祕訣就是什麼呢?怎麼我們都學不來了?他說我沒有什麼特殊的本事,不過是「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順天致性」,這四個字非常重要。其實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需要如此。順應孩子的天性,發展孩子的天性。否則,我們越努力越是損害孩子的天性。
要做到「順天致性」,第一需要了解孩子的特點。就像郭橐駝要了解樹的根部需要舒展,土要平整,需要舊土,搗土要緊密;我們也要了解孩子的特點。童年就是孩子的一生的根,一輩子的幸福都和童年的密碼有關。所以童年要過得舒服快樂,不宜過得太緊張、太忙碌。他的眼睛在觀察,耳朵在傾聽,心在感知,手在撫摸,腳在踩踏,這都是學習。這些學習會爲孩子的未來提供無盡的滋養。而童年完全浸泡在各種輔導班裡的孩子看似獲得了智力的發展,其實那是用一生的不快樂、對世界缺乏迴應、情商較低、親子關係疏遠作爲代價換來的。德國法律規定不允許給學齡前兒童教授學科知識(,)就是基於對童年的特殊作用的重視而制定出來的。童年是成人之父,其實說的就是童年的意義。目前的減負的初衷也是想保護童年,極力保護和發展孩子的好奇心、熱愛這個世界的天性。所以在童年過度開發智力,「雖曰愛之,其實害之」。
第二,橐駝的樹是讓樹自己去成長,而橐駝的培育是「不害其長」。「不害其長」,就是不妨礙、不干涉樹的成長。「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愛他就是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像對待孩子一樣,然後就不打擾那棵樹,讓樹兒自己去成長,放在那裏彷彿被拋棄了一樣。彷彿被拋棄而不是真正的被拋棄,橐駝在暗暗觀察它,在需要澆水需要治蟲時出現在樹兒的面前。對孩子也是一樣,我們不能代替孩子去做選擇,更不能代替孩子去成長。他的世界讓他去體驗感知,成人在旁邊觀察,必要時才出面提供幫助。可是,有時候我們成人卻做不到,好像總是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害怕他犯錯誤,一遍一遍地叮囑孩子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最後孩子記憶最深刻的事情恰恰是那些我們不讓做的事情。我們以爲一遍遍地叮囑是爲了孩子好,可是卻激起的是孩子的反感。如何做到「其置也若棄」確實是學問。我上課時,問到學生,你的父母有沒有什麼事情他們覺得完全是爲了你好,你卻覺得不那麼好呢?這時候教室裏可熱鬧了。有人說,我父母經常用各種理由進我的房間,或送水果啦、牛奶啦,還說你怎麼做得這麼慢,其實他已經打擾我好幾次啦。想一想,其實我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
第三,舒服不舒服是樹說了算。樹兒不會說話,那它們如何表達自己呢?看長勢。根部舒服的果樹,會長得茁壯、早結果而且果子多。孩子用什麼來表達自己呢?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有時並不是真的,孩子的表情才是真的。開心不開心都在臉上,極少有能控制感情不在臉上表達出來的孩子。我們看看咱們的孩子上學的表情,我們就知道孩子們不那麼舒服。當然,不舒服的原因一定是學業負擔過重嗎?也不一定。我覺得可能還和作業的方式,作業的加工程度有關。一篇課文抄一遍可能要不了多長時間,但是給孩子帶來的乏味感卻很長。寫一篇文章要兩個小時,對沉浸其中的孩子來說就是一個享受。所以,減負不能一刀切,而要真正的瞭解不同的孩子,真正根據孩子的發展來制定他合適的方案。就像我們現在在講《三國演義》,對於剛讀《三國演義》的孩子,梳理情節是負擔,需要很長時間。但是對於《三國演義》讀了幾十遍的孩子,你再要他梳理情節,他也煩,因爲太簡單了,這也是「負擔」。同樣是「負擔」,都減去就行了嗎?對於第一種孩子,那是他小時候沒看書,這時候再減負,他就真會成文盲了。後一種孩子,不是要減負,而是加負擔,才不妨礙他的成長。你得讓他當小老師去給別人講,去寫評論文章,甚至去研讀《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別,他才感到開心。因此,如今,減負的呼聲一定要認真研究,負擔重不重,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切不可矯枉過正。
第四,好的動機,並不一定都是好的結果。我們愛樹,去「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看看樹還活著沒有,看看根部的土是不是搗得夠密,我們去「爪其膚,搖其本」,都是爲了樹兒好。可是,實際上,抓破樹皮,樹的營養會流失;搖動樹的根部,根會被搖斷,這都會妨礙樹的成長。我們對孩子也是,出發點是好的,絕大數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所有在愛孩子的動機下的行爲都是對的嗎?都會帶來好的結果嗎?不盡然。很多是在愛的名義下,進行著「其實害之」、「其實仇之」的事業。下面的故事我估計不只發生在我家。
在學校裏值班回來,就聽到家裡想起了辯論的聲音。
爸爸:你現在後悔當初沒聽爸爸的話了吧?要是聽了,你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狼狽了。
女兒:我爲什麼後悔?我自己的爛攤子我自己收拾。如果是因爲聽了別人的話而沒做好,我會很討厭自己。
爸爸:那你現在就會很辛苦,別人的經驗你爲什麼不吸取呢?我是你爸爸,怎麼可能會害你呢?你爲什麼不聽呢?
女兒:你是我爸爸就沒有錯誤嗎?你不想害我,就一定不會產生對我有害的結果嗎?
爸爸:我願意我的女兒健康快樂,這怎麼會激起你的反感呢?
女兒:你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嗎?小時候你逼我跳舞、逼我滑輪滑,我就一點也感覺不到快樂!
雖然我們很注意自己的方法,但是具體到孩子那裡(,)遠不是那麼回事。這就是教育非常複雜的根本原因。教育原則是對的,到具體的教育對象那裡也不一定就有效。因此,因材施教顯得格外重要。未來理想的教育一定是需要老師針對每一個個體制定出獨特的教育方案。那時候一個老師可能只指導幾個人。整體性的作業批改估計可以用人工智能替代。
在課堂上我給學生講了一個出自《莊子》的故事:
在魯國的郊區有一隻鳥,魯國國君特別喜歡,於是把它抓來,供養在宗廟裡,給它喝酒,給它祭祀的豬牛羊肉喫,讓它聽《九韶》這種音樂。可是鳥兒一點不高興,不喫肉、不喝酒,三天就餓死了。莊子說,這是「以人養養之,非以鳥養養之也」。
這個故事,經常提醒我要反省,我們採取的自以爲正確的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那要對教育對象做非常細緻的研究,明白最適合教育對象的方式是什麼,否則,只會重複魯公的錯誤,用美味佳餚雅樂害死了鳥兒。
我們每個人都在種樹,都需要向郭橐駝學習種樹之道,真正知道「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才行,真正知道何爲孩子的「根」才行。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雪花新聞》
〈從《種樹郭橐駝傳》看教育〉
2018-06-03
網址:
https://www.xuehua.us/a/5eb8443986ec4d4eda8aa063?lang=zh-tw
作者:唐中雲
【作者簡介】
唐中雲,中國北京二中語文老師,高級教師,熱愛課堂,熱愛古文。
- Oct 27 Wed 2021 11:05
■太難是負擔,太簡單也是負擔----唐中雲:從〈種樹郭橐駝傳〉看教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