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課.JPG



近日吵得沸沸揚揚的新課綱國文領域,文言文與白話文之爭,很多人著重在到底什麼樣的比例才是合理?但近年來大力推動青少年「閱讀理解」的黃國珍卻認為,文白之爭是一場「失焦的戰爭」,藝文界付出慘痛代價,而教育圈的問題未解。未來大學入學考試,將打破過去單一學科命題的模式,增加「跨領域」學科的比重。真正該去探討的,是我們期待新課綱下的國文課,展現出何種面貎?學生在課程中該學會的,又是什麼能力和素養?

作者:黃國珍(《閱讀理解》雜誌總編輯,長年推廣校園青少年閱讀工作者)

 

近日國文課綱中文言文與白話文應佔比例的問題,引發各界熱烈的討論,甚至引起多位我素所敬重的作家們,彼此之間激烈的文字駁火。作為後輩既感到不忍,又不願見到如此激烈討論的過程中,真正核心問題因為失焦而被遺忘。因此,我想從有別於訴求重要性或價值的脈絡,進一步對這問題提出思考,重新聚焦被比例所掩蓋的國文教育問題上。

這次爭議著眼點似乎都在「比例」這個詞,所以我就從「比例」來談。

「比例」在數學中有複雜卻清晰的說明,簡單來說,是用在說明兩個非零數字對應一個常數的比率關係。這原本是個中性的表述,例如空氣主要由78%的氮氣、21%氧氣、還有1%的稀有氣體和雜質組成的混合物。但是在一般語言文字使用習慣的認知中,「比例」隱含著關於重要性「比重」的概念,這就讓比例分配成為「重要」與「不重要」的量化呈現。然而,對於「重要」的感受,每個人的條件、順序和經驗都不同。不如我先假設一個公平的比例,文言文、白話文各佔50%,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檢視這個比例的條件是否成立和盲點何在。

1.生活情境中較少出現純文言文

先從生活情境來看,我在生活中雖然已經較少接觸純粹的文言文,但也不時片段性的看到或感受到它的影響。很遺憾,我一直沒找相關的研究說明這樣的情況應該佔多少比例,所以我自己的經驗先假設它為15%。所以,若以出現率與使用率的結果來計算,原先文言文佔50%的設定似乎偏高了。

2.日常書寫多以白話文為主

接著換另一種條件,我從影響文化涵養,人格養成的面向來想,許多文言文作品的內涵詮釋與作者生命故事的啟發,學生不一定要閱讀原文,因為有許多以白話文書寫的著作同樣可以閱讀學習,而且現在日常書寫多用白話文為主,這似乎更讓白話文的重要性提升不少。因此,原先白話文佔50%的似乎不夠反映其重要性。

3.文言文在歷史和文學上有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第三種情況,若是從歷史文化與文學藝術的學習來看,那文言文就有無可取代的重要性了,這比例應該要遠遠超過白話文,因為白話文發展的歷史也就是以百年來計,而文言文存在與使用的時間卻是數千年,在這個觀點下,文言文完勝。

依上述三種比例考量來看,我以個別具差異化的經驗來決定文、白的比例,這中間實在難有交集。但是「比例」也應用在另一種情況,例如營養補充或藥劑成分的比例調配,用以調製達成預期效果的組合,這似乎跟教育比較相像。不過這種用於創造成效的比例,需要從結果來進行設計,正如目前素養為核心課程設計的觀念「以終為始」,以學生的能力素養學習為核心。文、白比例之爭,不應為重要性或意識之戰。若比例有其必要,需要檢視這比例是否符合預期中,學生要達到的學習成果。若沒有明確的目標為依據,那接下來的問題也都跟比例有關,將更為難解。

從學生閱讀選擇比例上來看,翻譯作品已經超過本地作家創作,為什麼沒有翻譯作品?

現在財經資訊在生活中多少比例?學生需要看懂經濟報導嗎?為什麼沒選相關內容?

新世代的書寫中,火星文使用比例甚至多於文言文,那它應該在課本選文佔多少比例?

若白話選文佔55%,小說要佔多少比例?民國38年前、後各佔多少比例?

廣告文本生活中的閱讀佔極高的比例,要不要算在內?「葉佩文」如何判斷真假?

為什麼比例是30%、45%、55%這些數字,為什麼不是35%?依據何在?

為什麼三年內容72篇就夠了?72篇以外就不重要了?72篇的數字合於比例嗎?合於什麼比例?

為什麼是這些篇章,而不是那些沒選上的?⋯⋯

比例迴避了真正該面對的問題

引發文言文與白話文論戰,貌似科學的「比例」,其實微妙的被利用來迴避國文課程延宕多年,幾個需要面對的核心問題:

「我們國文課要培養學生具備什麼能力和素養,用以發展個人,參與真實的世界」?

「傾向人文涵養,藝術賞析的文學內容和傾向多元應用的閱讀書寫能力,是否需要區分為不同課程」?

「國文教學應以課本為本位,在經典選文中學習或是以素養為核心,發展有綱無本的主題教學」?

當這些核心問題有明確的方向,老師更能落實新課綱的內涵,有效接軌到課程設計與教學改變,減少各自解讀的遲疑。

期待一堂有情意、有論述的國文課

閱讀教育需要培養和關注的,是學生透過閱讀建構意義和思辨的能力。在閱讀的領域,文言、白話一樣重要,都有經典足以陶冶心性、啟迪人心、反省時代、展現生命與文化高度。而圖表、數據也同等重要,幫助我們具體有據的進行理性的認知。我們都要有能力在這些訊息內容中理解這個世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行反思以作為下一次學習的開始。

我期待一堂這樣的國文課,如果以「學習」為主題,我們能選擇文言文,唐朝作家韓愈的名篇《師說》,節選美國哲學家與教育家約翰.杜威先生的著作《民主與教育》,節選紀伯倫著作《先知》教育的部分,分享雷夫.艾斯奎先生《第56號教室的奇蹟》與王政忠老師的《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的故事,介紹當前翻轉教育風潮,以及媒體上關於台灣教育相關的分析數據圖表,引導討論文、白論戰中雙方的論述,最後反思個人對教育與學習的觀點。這選文中有文言,有白話,有翻譯,有論述,有情意,有實例,有思辨,這堂課沒有比例,更為豐富!關心教育的你,難道不期待嗎?


---親子天下。2017-09-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