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素養教育投入大量的資源與人力,但是PISA排名卻不如預期。其實我們的孩子不是沒閱讀,而是沒理解。先別急著管PISA排名,老師要建立「閱讀即是處理資訊」的觀念,才能引導孩子,在碎片化的訊息中進行流暢的閱讀,成為一位數位時代的學習者。
剛公佈的2015 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成績,台灣學生「閱讀素養」表現大幅退步,從第8名退步到第23名。這次的排名固然令人錯愕,但是若我們只看到排名的成績,那我們心態上依然陷在多年教育只重視成績排名的思維。教育的目的不是追求排名而已,更要透過學生的表現,來檢視學習的障礙與教學上的不足。這觀念正是PISA國際評量的核心價值,以學生學習成就,作為檢視國家或區域教育體制並且進行改善的依據。
這次「閱讀素養」成績退步,媒體上指出兩個原因:
1,電腦考試學生不熟悉。今年首次改以非紙本、數位化測驗,與臺灣學生平時考試經驗不同。
2,閱讀題數增加,文字多。今年「閱讀素養」題數從2012年的44題,提高了一倍到88題。
但是仔細想一下,若全世界74個國家施測學生評量的方式、題目數與時間都相同,我們很難將這共同條件歸為退步的主要原因。
我們在閱讀教育上,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又有哪些方向是應該改進與努力的呢?我提供幾個更貼近教育現場的觀察與建議 :
1,先別急著管排名,要建立學生「處理訊息資料」的能力。
面對這次的結果,第一個問題不是要急著問:「如何改善?」,而是要問:「閱讀素養教育的內涵是什麼?」
過往閱讀教育建立在語文教育中「情意內容」的理解,但在今日,閱讀素養代表的是學生有能力「處理訊息資料」。訊息資料的範圍極廣,呈現形式也相當多元,包括知識、數據??等,而情意僅是訊息資料的一種,建立理解,還需要了解各訊息背後的關聯性,以探究作者的思維與敘述脈絡。有了這基礎,閱讀素養便可以支持各科的學習。所以,閱讀素養教育的內涵,其實是讓孩子在面對各類議題與資料形式,都有能力透過辨識、提取、統整,建構出意義,作為學習與探究的歷程。而這個閱讀教育的內涵,目前在教學現場還沒形成共識。
2,數位時代來臨,正視數位閱讀的挑戰與價值
談閱讀素養教育需要一個基本認識:「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是建立在片段訊息的統整」,而數位時代的閱讀,更明顯的呈現這個事實。
數位閱讀的特質是片段、跳躍、破碎的,如何在碎片化的訊息中進行流暢的閱讀,建立嚴謹的脈絡;理解詞彙之外,更著重文章背後所帶出的寓意,對閱讀內容或文本形式進行思辨與批判,這非常考驗學生的理解能力,並非讓孩子「自己上網」就可以自然培養,需要教學者先建立「閱讀即是處理資訊」的觀念,才能引導孩子建立在數位時代的閱讀能力,成為一位數位時代的學習者。
3,題型改變,表示「應用知識」的能力更重要
素養評量的題目的確與過往題型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若僅解讀為「改變題型」,那完全誤解了理解型評量的意義,更無助於孩子未來的學習。
過去題目設計的目的,是要了解學生對知識精熟的條件,這是合理的。但是,現今的趨勢更重視的,是學生是否有「應用知識」的能力,為了評量學生使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題目在設計上需要提供模擬真實情境的訊息,以評量學生理解、思考要應用哪些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者若沒有這層認知,就會忽視培養能力與素養的基礎 ;套用重複做練習卷的模式,將會誤導學生學習任務,並且背離了教學的目標。
4,素養能力怎麼教?為教師增能迫不及待
過去兩年,每一年我都有超過130場到校的分享與交流,台灣教育現場第一線老師的努力讓人感動,但是他們的挑戰與困境,也正是台灣閱讀教育的挑戰與困境。
幾乎每次到學校拜訪,都有不同科別的老師問我:「素養能力要怎麼教?」、「有層次的理解型題目要怎麼出?」、「學生發散的回答要如何引導收斂?」、「問一個好問題不夠啊,要如何連續問好問題?」,教師甚至還要解決學校段考題目的答案與家長認知不同的爭議。
有些教學者將閱讀策略當作知識教導,忽略了真實閱讀及感受與思考的重要性。教學者的增能是迫不及待該做的事,當老師有足夠的能力,學生才有學習能力的機會,否則老師的困境,就成為學生學習的困境。
5,考招制度不改革,閱讀素養教育難以推動
台灣有許多認真的老師,各自努力推動閱讀素養教育,卻經常是一人孤軍奮戰,還要面對家長的質疑,「這跟考試有關嗎?」
不可諱言,還是有一些老師或家長,對閱讀教育抱持觀望的態度,反映了這些朋友對教育主管機關過往推動改革的態度。台灣是一個對教育體制缺乏信任的社會,我可以理解這心態,但是最有影響力可以化解的,是教育當局的態度,這不僅表現在教育政策的擬定,更需要在教學現場與家長重視的升學評量上,反映出新指標的價值。
教育思考的不是名次,而是國家未來,未來才是度量當前教育的量尺!
這些是閱讀素養教育的問題,也是台灣教育的核心問題。
---親子天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