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李仙得(中)與《斯卡羅》劇中的李仙得(圖片引自網路)
國民黨為何這麼討厭《斯卡羅》?
耗資新台幣2.2億,公視改編自小說《傀儡花》的史詩旗艦影集《斯卡羅》,描述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在恆春半島南端琅嶠地區擱淺,船員登岸求生,卻因誤闖了當地原住民的領地而遭斬首,14名登岸船員僅1人倖存。
事後美軍對台灣展開軍事報復,史稱「福爾摩沙遠征事件」。在法裔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的調停下,排灣族斯卡羅頭目卓杞篤,允諾將來的海事受難者,可用「紅旗」為信號求援,原住民就不視為入侵者,雙方並簽訂了《南岬之盟》的歷史事件。
8月14日晚間《斯卡羅》首播之後,鄉民們一片叫好。因為劇中除了部分正史裡提到的人物,也結合了編劇虛構的角色,把當時台灣原住民、河洛人、客家人與西方國家來台的冒險家(或者說是掮客),不同族群間的衝突、協調與發展,描繪得栩栩如生。也讓鄉民們對台灣土地的歷史,能有了「大一統」之外更深刻的省思。
但小說《傀儡花》在改編影集後,會被改名為《斯卡羅》,是因劇組考量「傀儡」一詞是過去漢人對原住民族的蔑稱,才從100多個備選名稱裡挑出《斯卡羅》。(編者註:「傀儡花」,「傀儡番」的諧音,是台灣南部客家人早期對原住民帶有歧視的用詞,指現在分布於屏東的排灣族和魯凱族在清朝時期被稱呼的蔑稱,當時認為原住民常在山林間行走攀爬形似傀儡;也有一說是原住民並未開化沒有人性有如傀儡,如今仍在南部漢人口中仍會說著「烏傀儡仔」)
「斯卡羅」是恆春半島南端的一群統治貴族,大致是由四大家族統轄瑯嶠地區各部落。日本人類學家描述為「排灣化的卑南族」,具有跨族群與跨文化的意涵。
黨國媒體人內心深處的「小警總」
然而改名為《斯卡羅》之後,並沒有皆大歡喜。因為「斯卡羅」三個字,隱含的四大家族與外來統治者,立即觸動了黨國媒體人內心深處的「小警總」。
這些滯台中國人抨擊公視,企圖討好民進黨與台派鄉民,刻意放大了清朝官員把蕃界視為化外之地的無知,利用《斯卡羅》的戲劇,迎合綠營切割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政治主張。
其實「一個台灣,多種歷史」,不是解嚴後才有的現象。半世紀前在我家六口裡,就已經是這樣。當年我爸爸罵我們4姊弟太浪費,說起小時候飛機轟炸時,有什麼就吃什麼,哪裡有得挑;我媽媽在一旁幫腔,也說起小時候躲空襲的慘況。
不過我們從小也就知道,我爸爸是外省人,轟炸他的是日本飛機;我媽媽是本省人,轟炸她的是美國飛機。但歷史本來就是這樣,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自然會有不同的史觀。
不知那些義憤填膺的黨國媒體人,在看《延禧攻略》或《後宮甄嬛傳》時,也會這麼在乎史實嗎?公視之前不也播過洋溢著黨國情愁的《一把青》(編者註:原為白先勇小說,曹瑞原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嗎?為什麼觀眾只能看你們認為的「正確政治」,公視卻不准播你們不認同的「政治正確」呢?
國共兩黨為何總是口徑一致?
《斯卡羅》尚未開播,前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楊渡,就先針對《傀儡花》中的李仙得,發表評論〈賣台第一人──李仙得〉一文。強調李仙得(編者註:李仙得,法語Charles W. Le Gendre,或譯李讓禮、李善得,1830—1899,法裔美國人,曾投軍參與美國南北戰爭,官拜准將,後擔任外交官,曾擔任美國駐廈門領事。羅發號事件(或譯「羅妹號事件」)時曾來台灣,與台灣道臺吳大廷、總兵劉明燈討論如何處理。清方藉口原住民難以直接管轄來推辭拖延,李仙得遂在英國商人必麒麟陪同下,自行前往恆春,與斯卡羅酋邦酋長卓杞篤交涉,簽定南岬之盟。李仙得認為台灣將會是非常具有價值的殖民地,因此積極蒐羅臺灣地理、物產、歷史、語言等資料,他調查臺灣時特別著重各種特殊地質,例如硫磺坑、石油井等,也測量地形與緯度,繪製台灣地圖。其後赴日受聘日本外務省顧問,倡議攻占臺灣,並編纂《台灣紀行》書稿,於八瑤灣事件(或稱牡丹社事件)後協助日軍出兵台灣)在牡丹社事件時,因為熟悉琅嶠18社的地形,除了奉獻詳細的地圖給日軍,還針對戰略提出重要建議。編劇若把李仙得英雄化、美化:
「那簡直是對被屠殺的原住民再次的侮辱。而且是對被出賣的台灣人尊嚴的踐踏。……他等於是一個殖民帝國的引路人。台灣原住民不應該遺忘的第一個出賣者,賣台第一人。」
楊渡為何要把李仙得定位為「賣台第一人」?說穿了也不難明白。因為在李仙得主導下,美國與斯卡羅簽訂的協議,完全排除了當時統治台灣西部平原的清朝政府。這就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最近要對美國政府說的: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美國違背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當局簽約,這一行徑無異於開歷史倒車,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台灣問題事關中國核心利益,在這一問題上,中方不會作出任何妥協、退讓。
中國政府和人民實現祖國統一的決心不可動搖,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紅線不容觸碰。美國應當充分認識到台灣問題的極端重要性和敏感性,及時意識到在台灣問題上玩火的嚴重後果。」
台灣人不管是漢人移民或後裔,還是原住民,只要是跳過中國的「中央」,與世界上任何一國締約,都是國民黨要反對的。尤其是與美國之間的條約,不用看內容,國民黨就已經先斷定這是「賣台第一人」,這一點國共兩黨就已不只是「92共識」,是「百分百共識」了。
楊渡為何這麼急著「扣帽子」?
戒嚴時代國民黨的文膽很好做,反正只要共產黨說什麼,國民黨也就說什麼。在「台灣問題」上,國共兩黨的立場完全相同,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的差異而已。
但解嚴後,尤其總統民選後,國民黨在台灣也需要選票了。過去那一套與共產黨一樣的說詞,當然不能沿用了。
李仙得是美國駐華外交官,離職後擔任日本政府的顧問。他當美國外交官時,考慮的是美國的國家利益;他當日本顧問時,考慮的是日本的國家利益。
把琅嶠18社說成是「化外之民」或「化外之地」的是清國官員。他們都已對外國宣示,台灣原民部落不是清國領地,那麼按萬國公法,「無主地」不是誰都可以先佔嗎?
鄉民們確實不必如楊渡所說,刻意去英雄化或美化李先得。在大航海時代,一個買辦去全球各處尋找適合金主投資與搶佔的地點,所做的就跟我們在職場一樣,拿誰的薪水辦的事。
但要像楊渡說的,替李先得冠上「賣台第一人」的帽子,又未免太誇張了。李先得就不是台灣人,他是要怎麼「賣台」呢?
李仙德在「羅妹號事件」中,擔任美國駐廈門領事,有美國人民因船難漂流到台灣卻被殺害,他來協助談判,最後還簽了協定,這應該也沒什麼美化吧?
至於多年後「牡丹社事件」,《斯卡羅》的劇情裡,會不會拍到那麼晚期?本魯不知。但楊渡要在《斯卡羅》尚未開播,就先把李先得定位為「賣台第一人」,說穿了也就只是要配合國民黨的「大一統」思想,先對台灣人洗腦「美國不可靠」吧?
上圖:李仙得(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Newtalk新聞》
〈國民黨為何這麼討厭《斯卡羅》?〉
2021-08-24
網址: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8-24/625689
作者:管仁健
【作者簡介】
管仁健(1963年4月16日—),專欄作家、時事評論員,籍貫山東莒縣、出生於臺北市北投區,臺北市中國市政專科學校(今中國科技大學)公共衛生科畢業,服役後插班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史學組碩士,曾任出版社主編,專研臺灣與中國文史,強調小民史觀,反對中國民族主義,作品多為現代小說與散文,近年致力於臺灣歷史、臺灣政治方面的評論。
- Aug 26 Mon 2024 16:42
■管仁健:國民黨為何這麼討厭《斯卡羅》?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