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羅拍攝過程.png
上圖:《斯卡羅》拍攝過程(圖片引自網路)



一部左右台灣命運的史詩!看《斯卡羅》前,你可以知道的9件事

一部片子不可能去承載所有歷史的真相若能帶動觀眾先感到興趣,使得議題有機會被討論,讓被遺忘的歷史拼圖一片片補上,才是影視製作的價值。」談起拍攝《斯卡羅》(Seqalu:Formosa 1867)的心路歷程,曾執導過《一把青》、《孽子》的導演曹瑞原(編者註:曹瑞原,導演,早年擔任過攝影師、也拍攝紀錄片,後投身電視劇拍攝,曾改編白先勇小說為電視劇《孽子》《孤戀花》《一把青》,2021年推出講述台灣1867年多元族群與國際的歷史劇集《斯卡羅》這麼說。

改編自小說《傀儡花》的公視戲劇《斯卡羅》,以歷史事件「羅妹號事件」(Rover Incident)為原型,描述客家、排灣族混血少女「蝶妹」與法裔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相識(編者註:李仙得,法語Charles W. Le Gendre,或譯李讓禮、李善得,1830—1899,法裔美國人,曾投軍參與美國南北戰爭,官拜准將,後擔任外交官,曾擔任美國駐廈門領事。羅發號事件(或譯「羅妹號事件」)時曾來台灣,與台灣道臺吳大廷、總兵劉明燈討論如何處理。清方藉口原住民難以直接管轄來推辭拖延,李仙得遂在英國商人必麒麟陪同下,自行前往恆春,與斯卡羅酋邦酋長卓杞篤交涉,簽定南岬之盟。李仙得認為台灣將會是非常具有價值的殖民地,因此積極蒐羅臺灣地理、物產、歷史、語言等資料,他調查臺灣時特別著重各種特殊地質,例如硫磺坑、石油井等,也測量地形與緯度,繪製台灣地圖。其後赴日受聘日本外務省顧問,倡議攻占臺灣,並編纂《台灣紀行》書稿,於八瑤灣事件(或稱牡丹社事件)後協助日軍出兵台灣),並在這段過程中追尋身分認同的故事,故事發生於150年前的南台灣,但或許是因為多數觀眾甚少在影視作品中見過19世紀台灣的面貌,因此不論是故事場景、人物、語言,乃至文化景觀,對現代的台灣人而言,都顯得相當陌生,甚至有在觀看異國故事的感覺,因此難以體會羅妹號事件對台灣的歷史意義。

以下BeautiMode綜合整理了與《斯卡羅》有關的9件大小事,讓你在欣賞這部作品時,更能體會《斯卡羅》的歷史重量,以及它對台灣影視產業的意義。

1.「羅妹號事件」是台灣命運的轉捩點

羅妹號事件發生於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在恆春外海觸礁發生船難,倖存的14名船員搭救生艇漂流至瑯嶠(今恆春,原住民稱斯卡羅)上岸,被龜仔甪(Kuarut)社的排灣族人殺害,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因此向清廷抗議,要求懲罰兇手,不過清廷卻表示瑯嶠並未收入版圖,所以無法受理此事,建議美方自行處理,同年6月,美國發動福爾摩沙遠征(Formosa Expedition)。然而,美軍因不諳地理且屢遭斯卡羅戰士伏擊而大敗,海軍少校麥肯齊(Alexander Slidell MacKenzie)戰死後,美軍被迫撤退。

李仙得於是再度向清政府施壓,清政府在美方的壓力下,責令台灣地方官員劉明燈率兵500人進軍瑯嶠協助李仙得,並且於1867年10月抵達台南府,瑯嶠十八社聞清軍兵至車城之後,也集結部隊準備對抗。當地漢人與平埔族擔心被戰火波及,力勸雙方息事罷兵。美方李仙得同意採取外交手段,與十八社頭目卓杞篤(Tokitok)進行多次會談,最終雙方簽訂條約達成共識,史稱「南岬之盟」,所達成的內容為:卓杞篤所轄下瑯嶠十八社承諾,保護往後漂流到海岸的所有歐美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卓杞篤與李仙得簽訂的《南岬之盟》,是台灣脫離中國,進入國際政治的角力場的轉捩點,因為它象徵著美國承認台灣島內不受清廷管轄的原住民,是能夠簽訂外交條約的主體

2.美國領事李仙得也是「牡丹社事件」的重要人物

羅妹號事件7年後,1874年,琉球王國因船員遇船難且在牡丹社附近遭殺害,同時向清廷與日本兩國請求懲兇,清廷置之不理,而此時已辭去美國領事之位的李仙得正旅居日本,受日本政府邀請成為顧問,他向日本政府表示,清廷統治並不觸及原住民各社,因此日本可逕行以懲兇為由出兵台灣,最後李仙得帶領日本軍隊二度來台,史稱「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對台灣的命運,以及亞洲局勢都影響重大,它是日本明治政府首次成功的海外遠征,後來也成為日本南進政策的起點此外,琉球王國也從此成為日本屬地。而對於台灣來說,此事令清廷意識到不能置台灣島上原住民控制的「番地」不管,因此派遣沈葆禎來台建立砲台、開山撫「番」,最終促成台灣建省

對屏東的排灣族人而言,牡丹社總頭目戰死導致當地貴族家系更動,早年為因應入侵者而組成的攻守同盟的制度被破壞,漢人開始大規模遷入

3.《斯卡羅》是高額製作的「台灣大河劇」

2017年9月,公共電視宣布將改編小說《傀儡花》為不下10集的電視劇,參照日本大河劇的形式,帶領台灣民眾認識自身故事。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補助下,以每集約新台幣1,550萬、共斥資1.55億的預算製作,是公視節目製作招標案史上罕見的高額。

公共電視董事長陳郁秀女士指出,她長期觀察日本大河劇,發現台灣許多觀眾因大河劇對日本歷史瞭若指掌,但對台灣的歷史卻不甚了解,所以希望能透過製作大河劇,讓大家更了解台灣。

「《南岬之盟》這個合約,現在還被收藏在美國國家圖書館,但這些事我們都不知道。」陳郁秀說,「我之所以選擇《斯卡羅》,是因為它是1867年發生的國際事件,而且促成了國際承認斯卡羅王國的統治,但這段歷史我們都不知道。而這段我們不知道的歷史,卻是台灣歷史上重要的轉捩點,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要從這個點開始,認識台灣的歷史。」

陳郁秀表示,《斯卡羅》這部影集對台灣人而言,有三個價值,其一,故事中出現了非常多族群,包括排灣、卑南、閩南、客家,以及西洋人,顯示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家;第二,它可以讓大家認識,那時的台灣有斯卡羅王國這個政權;第三,這個是個有完整文獻記錄,將台灣置於國際舞台上重要歷史事件。

「因為這三點,即使這部影集收視率不太高,我仍然會覺得非常有價值。」陳郁秀說。

4.《斯卡羅》原名叫《傀儡花》

《斯卡羅》改編自小說《傀儡花》,而《傀儡花》是台灣醫師兼小說家陳耀昌(編者註:陳耀昌(1949年—),台灣著名的血液疾病專家、台灣史小說家與政治人物,自稱有西拉雅族與荷蘭人血統。曾任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三十多年,為台灣骨髓移植先驅所撰的長篇歷史小說,故事以羅妹號事件為主題,描述排灣族斯卡羅頭目卓杞篤、法裔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簽訂《南岬之盟》的歷史事件,以結合正史和虛構角色的手法,描寫當時台灣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與西方國家等多個族群間的衝突、協調與發展。

原本影集將與小說同名,不過,由於「傀儡」一詞,被指為過去漢人對原住民族的蔑稱,劇組經考量後,決定啟動更名計畫,在徵集所有人意見,選出100多個備選名稱後,最終將影集定名為《斯卡羅》。(編者註:「傀儡花」,「傀儡番」的諧音,是台灣南部客家人早期對原住民帶有歧視的用詞,指現在分布於屏東的排灣族和魯凱族在清朝時期被稱呼的蔑稱,當時認為原住民常在山林間行走攀爬形似傀儡;也有一說是原住民並未開化沒有人性有如傀儡,如今仍在南部漢人口中仍會說著「烏傀儡仔」

「斯卡羅」被認為是一個在恆春半島南端的統治貴族,由四大家族統轄瑯嶠地區各部落,日本人類學家描述為「排灣化的卑南族」,具有跨族群與跨文化的意涵。斯卡羅北起楓港溪,南至鵝鑾鼻的恆春半島,其脊骨是中央山脈尾稜,低降的山巒起伏,與海岸線交錯,古稱「瑯嶠下十八社」,是排灣族群世居之地。

《斯卡羅》重要角色之一「阿杰」(Bungekaic Garuljigulj,漢名潘文杰)第六代子孫Masaw Garuljigulj,擔任改名計畫的評審之一,他表示,希望藉由這個故事,讓大家知道知道屏東半島有斯卡羅這個族群的存在,也希望大家可以學習,互相尊重,透過這個更名計畫,他看到台灣真的是非常民主的國家。

5.這是一個發生在恆春的故事

恆春舊稱「瑯嶠」,瑯嶠這是排灣族語的漢字音譯,最早見於荷蘭史料,早期文獻常稱的「瑯嶠下十八社」,是排灣族群世居之地,主要指四大社,豬朥束社,射麻里社,貓仔社,龍鑾社,以及四大社又統轄的十八社。

除了瑯嶠下十八社外,還有客家聚落保力、統領埔,閩人聚落柴城,以及主要由馬卡道族與閩南移民的後代,當時泛稱為「土生仔」組成的社寮。社寮位於保力溪出海口南岸,是一處天然海灣,也是瑯嶠地區的重要港口。

6.從籌備到完工,《斯卡羅》前後花了3年時間完成

製作團隊為了還原154年前的臺灣樣貌,花費很大的力氣跟時間,從文史的一些蛛絲馬跡,去推敲、去尋找脈絡。

「如果掌握不住時代的氛圍,包括服裝、道具、場景,做出來的東西都是假的、都沒有靈魂。」曹瑞原導演表示。

《斯卡羅》在屏東、台南、新北、苗栗等地拍攝長達135天,殺青後又經歷近2年的後製期。曹瑞原導演分享,自己在殺青後,有長達3、4個月不敢看任何畫面,「因為任何一個畫面,都會把我帶回當時的那個情景中,後期開始剪接的時候,我會覺得滿孤單的,好像暗夜中,你後面有一群人跟著你走,走著走著走到三更半夜,發現後面都沒有人,只剩下你一個人在走。」

「這整部片是一種共振,是我們大家一起完成了這整部片子。」他說。

7.《斯卡羅》場景逼真宛如穿越時空

劇中所呈現的府城聚落、原住民部落,以及閩、客、平埔村莊,皆由美術指導許英光親手打造,「我為這部戲蓋的房子,應該超過100間。」他說,「因為如果搭的間數太少,就不能形成一個部落。」

「我們工作的時間永遠都不夠用。」許英光說,「首先是府城、豬朥束社、柴城、社寮、保力客家、龜仔甪,這些一個個部落,全都要從零開始。」許英光說。

許英光表示,規畫《斯卡羅》場景時,最困難的工作是考證,因為有相當多的資料是文字史料中找不到的。

「我們得去問一些老人家,當初這些東西是怎麼做。」許英光說,「很多物品車床做不出來,得用手工慢慢做出來,所以我們請了一批原住民朋友,把它的形狀、手感慢慢抓出來。」

飾演卓杞篤的查馬克法拉屋樂(編者註:查馬克.法拉屋樂,生於臺灣屏東縣來義鄉丹林部落,排灣族人,屏東泰武國小教導主任,也是排灣族古調歌謠「古謠傳唱隊」指導老師,曾獲全國原住民木雕大賽首獎、師鐸獎,在《斯卡羅》片中飾演瑯嶠十八社大股頭「卓杞篤」,2021年8月19日因罹患淋巴癌過世,享年42歲,是屏東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指導老師,在進入場景時,對於美術組高度還原當年的聚落,也感到相當震撼。

「在踏入部落的時候,我嚇了一跳。」查馬克法拉屋樂說,「因為在部落裡,工作人員反而變得格格不入。」

飾演「水仔」的吳慷仁則表示,場景的高度還原,對演員的表現影響非常大,「實景拍攝,加上每個人都髒兮兮、晒得像黑炭,就有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8.《斯卡羅》中至少出現4種語言

《斯卡羅》發生在150年前的台灣,當時族群混雜,加上故事描繪的是國際事件,因此角色間使用的語言格外多元。以女主角「蝶妹」為例,她是客家與排灣族混血,生活在以閩南語為主的府城,又因為擔任英國醫師萬巴德爵士(Sir Patrick Manson)的僕人,因此同時能說客家、排灣、閩南、英語四種語言。

「一開始我真的以為,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原住民語實在太難學了。」飾演「水仔」的吳慷仁苦笑著表示。「水仔」這個角色在劇中被稱為「土生仔」,意即是閩南人與瑯嶠馬卡道平埔族原住民的混血後代,為了在數個族群之間討生活,因此也必須通曉各種語言。

就連代表美國政府來台的美國領事李仙得,族群背景其實也不如表面上那麼單純,因為他雖然是美國官員,但因為其法裔的背景,一直無法完全融入美國社會。

「其實我跟李仙得滿像,法國出生、美國長大,然後來亞洲。」飾演李仙得的法比歐(Fabio Grangeo)說,他表示,因為法裔美籍的身分,李仙得終其一生都在尋求認同,這也是他與劇中人物的共同之處。

9.拍攝環境異常艱苦

除了複雜的語言令演員們感到格外具挑戰性之外,《斯卡羅》大量的野外拍攝,也讓許多人苦不堪言。

飾演龜仔甪部落首領「巴耶林」的九天民俗技藝團余竺儒表示,為了要適應赤足在野外拍攝,在準備期間他們必須在正中午光腳在柏油路上跑,才能讓自己的雙腳適應野外的環境。

「因為你必須要讓腳的耐熱、耐痛度夠高。」余竺儒說。

「很多拍攝地地上都是珊瑚礁,非常割腳。」吳慷仁說,「但是這讓我們看見原住民朋友奔馳在山林裡,就像是以前活在那裡的人一樣。」

「從影以來,沒有遇過哪個導演,要求那麼細膩,那麼高的。」飾演漢人最大聚落「柴城」領袖朱一丙的資深鄉土劇演員雷洪說,「太累了,但是值得!」

導演曹瑞原說,「台灣是一個世界少有的美麗島嶼,眾多文化在此交織,可惜我們還沒有讓每個文化都綻放他們的瑰麗與光芒。原住民對於土地、自然的虔敬,敬天畏神的智慧,非常值得大家學習,而《斯卡羅》的定名就是互相尊重的開始,也感謝祖靈保佑拍攝順利。」

《斯卡羅》全劇共12集,預定於2021年8月14日起,每週六晚間9點至11點在公視首播,每週連播2集;公視+、LINE TV 每週六晚間10點播出;8月15日起Netflix(台灣)、myVideo 每週日晚間6點一次上架2集;8月22日起中華電信MOD、Hami video每週日晚間6點一次上架2集。

曹瑞原導演.png
上圖:《斯卡羅》導演曹瑞原(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BeautiMode
一部左右台灣命運的史詩!看《斯卡羅》前,你可以知道的9件事
2021-08-09
網址:
https://www.beautimode.com/article/content/88580/
作者:BeautiMod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