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png

上圖:楚辭章句(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楚辭章句》是東漢文學家王逸為《楚辭》作的注本。是現存最早的對於《楚辭》的注釋版本,也是離《楚辭》創作時代最近的一本注釋。由王逸在 中稱臣,可判斷是在東漢安帝元初年間校書郎任內所完成的官方工作,可能是奉詔命撰修者。由於王逸所在的時代距離《楚辭》的創作時代較近,許多楚國時的習俗仍然保留著,因此王逸的這本注釋中對於《楚辭》內容的背景介紹有重要參考價值。本書在對於《楚辭》的研究中有極重要的地位,後世有許多《楚辭》的注本,比如朱熹《楚辭集注》、《楚辭補註》,是在此書的基礎上補充而成

王逸《楚辭章句》是在西漢劉向編纂《楚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劉向蒐集屈原、宋玉、景差、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褒及劉向個人的作品,共十六卷,《楚辭》成為《四庫全書》集部的總集之祖。王逸把自己的作品〈九思〉與班固二〈敘〉,補在後面,總共是十七卷,並且為每篇作品都作了註解。

王逸在注釋詞語時,主要是根據《爾雅》為標準,亦兼及廣泛地徵引古代經典文獻,用來作為自己注釋的依據。王逸也運用了歷史參證的方法,在《楚辭章句序》中他便說「稽之舊章,合之經傳」,強調他對舊有經典、史傳的考證,更歸納出「屈騷」的「比興符碼系統」,在〈離騷經序〉的末段:「〈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於君;虙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便大體指出屈原的〈離騷〉,其語言的特色是「引類譬喻」,並成為「香草美人」的論述傳統。

 

楚辭.png
上圖:楚辭章句(圖片引自網路)
楚辭.png
製表:本站


楚辭章句序

離騷.序

〈離騷經〉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與楚王同姓,仕於懷王,為三閭大夫。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譜屬,率其賢良,以厲國士。入則與王圖議政事,決定嫌疑;出則監察群下,應對諸侯,謀行職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譖毀之。王乃疏(一作逐)屈原。屈原執履忠貞,而被讒袤(一作邪),憂心煩亂,不知所愬,乃作《離騷經》。離,別也;騷,愁也;經,徑也。言以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依道徑(夫容館本作陳直徑,一云陳道徑)以風諫君也。(一云陳道徑)故上述唐虞三後之制,下序桀紂羿澆(五到反)之敗。冀君覺悟,反於正道而還己也。是時,秦昭王使張儀譎詐懷王,令絕齊交。又使誘楚,請與俱會武關。遂脅(一作脅)與俱歸,拘留不遣。卒客死於秦。其子襄王復用饞言,遷屈原於江南,而屈原放在草(夫容館本作山)野,復作《九章》。援天引聖,以自證明。終不見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濁世,遂赴汨淵,自沈而死。《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饞人妄;靈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託君子;飄(一作飆)風雲霓以為小人。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一作明)。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採,哀其不遇,而閔其志焉。(編者註:學術界同意離騷可確定為屈原作品

九歌.序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怫鬱;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以見之冤結,託之以風諫,故其文意不同,章句雜錯而廣異義焉。(編者註:胡適認為九歌是湘江地區宗教舞歌,與屈原無關,非屈原所作

天問.序

〈天問〉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屈原放逐,憂心愁悴(一作瘁),徬徨山澤(一作川澤),經歷陵陸,嗟號昊旻,仰天嘆息,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人人危(一作譎詭)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何而問之何(一作呵)。以渫憤懣,舒瀉愁思,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論述,故其文義不次序云爾。(編者註:胡適、顧頡剛認為天問非屈原所作

九章.序

〈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於江南之土,思君念國,憂心罔極,故復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陳忠信之道,甚著明也。卒(《釋文》作)不見納,委命自沈,楚人惜而哀之,世論其詞以相傳焉。(編者註:司馬遷認為,哀郢、懷沙為屈原所作,王逸認為都是屈原同一時所作,朱熹認為都是屈原所作但時間有先後。後人多認為其中惜往日、悲回風非屈原所作,可能是稍後的唐勒、景差等人所作,至今作者眾說紛紜仍存疑

遠遊.序

〈遠游〉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於世,上為讒佞所譖毀,下為俗人所困極,章皇山澤(一作人章徨山野),無所告訴,乃深惟元一,修執恬漠,思欲濟世,則意中憤然,文采鋪(一作繡,一作秀)發,遂敘妙思,託配仙人,與俱游戲,周歷天地,無所不到,然猶懷楚國,思慕舊故,忠信之篤,仁義之厚也。是以君子珍重其志,而瑋其辭焉。(編者註:清.吳汝綸認為後人仿作,胡適認為是後人仿作 

卜居.序

〈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體(一作履)忠貞之性(一作節)而見嫉妒,念讒佞之臣,承順君非而蒙富貴,己執(一作獨)忠正而身放棄,心迷意惑,不知所為,乃往至太卜之家,稽問神明,決之著龜,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冀聞(一作審)(一作要)策,以定嫌疑,故曰卜居也。(編者註:今人多認為是楚人在屈原死後所作

漁父.序

〈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間,憂愁嘆吟,儀容變易,而漁父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自樂,時遇屈原川澤之域,怪而問之,遂相應答。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編者註:清.崔述認為非屈原作,胡適、陸侃如、游國恩認為後人所作

九辯.序

〈九辯〉者,楚大夫宋玉所作也。辯者(一作辨),變也,謂陳道德以變說君也。九者,陽之數,道之綱紀也。故天有九星,以正機衡;地有九州,以成萬邦;人有九竅,以通神明。屈原懷忠貞之心而被讒邪,傷君暗蔽(一作昧),國將危亡,乃援天地之數,列人形之要,可履而行也。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閔惜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至於漢興,劉向、王褒之徒咸悲其文,依而作詞,故號為「楚詞」。亦採其以立義焉。

招魂.序

〈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魂者,身之精也。宋玉憐哀屈原,忠而斥棄,愁懣山澤,魂魄放佚,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外陳四方之惡,內崇楚國之美,以諷諫懷王,冀其覺悟而還之也。(編者註:後世眾說紛紜,至今作者仍存疑

大招.序

〈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屈原賦二十五篇,〈漁父〉以上是也。大招恐非屈原作)屈原放流九年,憂恖煩亂,精神越散,與形離別,恐命將終,所行不遂,故憤然大招其魂,盛稱楚國之樂,崇懷、襄之德,以比三王,能任用賢,公卿明察,能薦舉一(無「明」字)人,宜輔佐之,以興至治,因以風諫,達己之志也。(編者註:胡適認為非屈原所作

惜誓.序

〈惜誓〉者,不知誰所作也。或曰賈誼,疑不能明也。《漢書》:賈誼,洛陽人。文帝召爲博士,議以誼任公卿。絳灌之屬毁誼,天子亦疏之,以誼爲長沙王太傅。意不自得,及度湘水,爲賦以弔屈原。賦云:所貴聖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使麒麟可係而羈兮,豈云異夫犬羊。又曰:鳳皇翔于千仞兮,覽德煇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微兮,遙增擊而去之。彼尋常之汙瀆兮,豈容吞舟之魚。橫江潭之鱣鯨兮,固將制於螻蟻。與此語意頗同)惜者,哀也。誓者,信也,約也。言哀惜懷王,與己信約,而復背之也。古者君臣將共爲治,必以信誓相約,然後言乃從(一作從之)而身以親也。蓋刺懷王有始而無終也。(編者註:王泗原、黃靈庚、趙逵夫認為非賈誼作

招隱士.序

〈招隱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偉之士。(《漢書》:淮南王安好書,招致賓客數千人,作爲內外書甚衆)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歸其仁,(《神仙傳》曰:八公詣門,王執弟子之禮。後八公與安俱仙去)各竭才智,(竭,一作擅)著作篇章,分造辭賦,㠯類相從,故或稱小山,或稱大山。其義猶《詩》有《小雅》、《大雅》也。(《漢.藝文志》有淮南王羣臣賦》四十四篇)小山之徒,閔傷屈原,又怪其文昇天乘雲,伇使百神,似若仙者,雖身沈没,名德顯聞,與隱處山澤無異,故作《招隱士》之賦,㠯章其志也。(也,一作云邇)

七諫.序

〈七諫〉者,東方朔之所作也。(昔枚乘作七發,傅毅作七激,張衡作七辯,崔駰作七依,曹植作七啓,張協作七命,皆七諫之類。李善云:七發者,說七事以起發太子也。猶《楚辭.七諫》之流。五臣云:七者,少陽之數,欲發陽明於君也。《前漢》:東方朔,字曼倩,爲太中大夫,免爲庶人。後常爲郎,上書自訟不得大官,欲求試用)諫者,正也,謂陳法度以諫正君也。古者,人臣三諫不從,退而待放。屈原與楚同姓,無相去之義,故加爲〈七諫〉,慇懃之意,忠厚之節也。或曰:〈七諫〉者,法天子有爭臣七人也。東方朔追憫屈原,故作此辭,以述其志,(一作意)所以昭忠信、矯曲朝也。

哀時命.序

〈哀時命〉者,嚴夫子之所作也。夫子名忌,(忌,會稽吳人,本姓莊,當時尊尚,號曰夫子,避漢明帝諱曰嚴。一云名忌,字夫子)與司馬相如俱好辭賦,客遊於梁,梁孝王甚奇重之。忌哀屈原受性忠貞,(一云受命而生)不遭明君而遇暗世,斐然作辭,歎而述之,(一云追以述之)故曰〈哀時命〉也。

九懷.序

〈九懷〉者,諫議大夫王襃之所作也。(襃,字子淵,蜀人也,爲諫大夫)懷者,思也,言屈原雖見放逐,(一作流放)猶思念其君,憂國傾危而不能忘也。襃讀屈原之文,嘉其溫雅,藻采敷衍,執握金玉,委之污瀆,遭世溷濁,(溷,一作泥)莫之能識。追而愍之,(一作諸)故作〈九懷〉,以裨其詞。(《釋文》作埤,作䛐。埤,頻彌切)史官録第,遂列于篇。(一作編)

九歎.序

〈九嘆〉者,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之所作也。向以博古敏達,典校經書,辯章舊文,(辯,一作辨)追念屈原忠信之節,故作〈九嘆〉。歎者,傷也,息也。言屈原放在山澤,猶傷念君,歎息無已,所謂讚賢以輔志,騁詞以曜德者也。(讚,一作贊。輔,一作鋪。曜,一作燿)

九思.序

〈九思〉者,王逸之所作也。逸,南陽人,(一作南郡)博雅多覽,讀《楚辭》而傷愍屈原,故爲之作解。又以自屈原終没之後,忠臣介士遊覽學者讀離騷九章之文,莫不愴然,心爲悲感,高其節行,妙其麗雅。至劉向、王襃之徒,咸嘉其義,(一云︰咸嘉歎之)作賦騁辭,㠯讚其志。則皆列於譜録,世世相傳。(皮日休《九諷敍》云︰屈平既放,作〈離騷經〉。正詭俗而爲〈九歌〉,辨窮愁而爲〈九章〉。是後詞人摭而爲之,若宋玉之〈九辯〉,王襃之〈九懷〉,劉向之〈九歎〉,王逸之〈九思〉,其爲清怨素豔,幽快古秀,皆得芝蘭之芬芳,鸞鳳之毛羽也。楊雄有〈廣騷〉,梁竦有〈悼騷〉,不知王逸奚罪其文,不以二家之述爲〈離騷〉之兩派也)逸與屈原同土共國,悼傷之情與凡有異。竊慕向、襃之風,作頌一篇,號曰九思,以裨其辭。未有解說,故聊敍訓誼焉。(一無「敍」字)辭曰︰(逸不應自爲注解,恐其子延壽之徒爲之爾)(編者註:楚辭章句編者自承為其自作

楚辭.png
上圖:楚辭章句(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楚辭章句.序
原作者:王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