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png
上圖:糖(圖片引自網路)
甘蔗.png
上圖:甘蔗及蔗糖(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本文出自《天工開物》第六卷〈甘嗜〉。甘嗜,語出《尚書》:「甘酒嗜音」,寫太康被后羿打敗後,太康的五位弟弟和母親被趕到洛河後作〈五子之歌〉,敘失國之事,以表悔改,原意是喜歡喝酒和音樂,此處意指喜歡甜味。〈甘嗜〉內容分別寫:〈蔗種〉、〈蔗品〉、〈造糖〉、〈造白糖〉、〈飴餳〉、〈蜂蜜〉。本文除〈蜂蜜〉另外刊出不予節錄外,其餘列舉如下,文中可看出作者觀察之仔細,是古人觀察記錄甘蔗生態及種植的第一手資料,可與後世植物學互相對照。

《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一部百科全書式(綜合性質)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本書初刊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記載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18卷。並附有123幅插圖,描繪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天工開物》因為被認為存有「反滿」(反對滿清)思想而未被收入《四庫全書》中,因而未能廣為流傳,後來《天工開物》由藏於日本的明朝原版重印刊行於中國,今日已能看重其價值。(編者註:《天工開物》內容是跨領域素養題絕佳材料,同學宜多留意)

宋應星原是一介考生,六試不第,後感於「
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遂不再應試,曾旅遊大江南北,從東北捕貂,到南海採珠、和闐採玉,行跡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新疆等地,實地考察,不重空談而注重實學。宋應星在任分宜縣教諭期間,將他平時所調查研究的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的技術整理成書,在崇禎十年由其友人涂紹煃資助出版。

延伸閱讀:

四百年前蜜蜂生態觀察紀錄----宋應星《天工開物》:甘嗜.蜂蜜(原文+翻譯)

甘蔗田.png
上圖:甘蔗(圖片引自網路)
甘蔗汁.png
上圖:甘蔗汁(圖片引自網路)


甘嗜



宋子曰:氣至於芳,色至於靘,味至於甘,人之大欲存焉。芳而烈,靘而艷,甘而甜,則造物有尤異之思矣。世間作甘之味,十八產於草木,而飛蟲竭力爭衡,採取百花釀成佳味,使草木無全功。孰主張是,而頤養遍於天下哉?


蔗種

凡甘蔗有二種,產繁閩、廣間,他方合併得其十一而已。似竹大者為果甘蔗,截斷生啖,取汁適口,不可以造糖。似荻而小者為糖甘蔗,口啖即棘傷唇舌,人不敢食,白霜、紅砂皆從此出。凡甘蔗來中國不知造糖,唐大曆間,西僧鄒和尚遊蜀中遂寧始傳其法。今蜀中種盛,亦自西域漸來也。


凡種荻甘蔗,冬初霜將至,將甘蔗斫伐,去杪與根,埋藏土內(土忌窪聚水濕處)。雨水前五六日,天色晴明即開出,去外殼,斫斷約五六寸長,以兩個節為率。密佈地上,微以土掩之,頭尾相枕,若魚鱗然。兩芽平放,不得一上一下,致芽向土難發。芽長一、二寸,頻以清糞水澆之,俟長六、七寸,鋤起分栽。

凡栽蔗必用夾沙土,河濱洲土為第一。試驗土色,掘坑尺五許,將沙土入口嘗味,味苦者不可栽種甘蔗。凡洲土近深山上流河濱者,即土味甘,亦不可種。蓋山氣凝寒,則他日糖味亦焦苦。去山四五十里,平陽洲土擇佳而為之(黃泥腳地毫不可為)。

凡栽甘蔗治畦,行闊四尺,犁溝深四寸。甘蔗栽溝內,約七尺列三叢,掩土寸許,土太厚則芽發稀少也。芽發三、四個或六、七個時,漸漸下土,遇鋤耨時加之。加土漸厚,則身長根深,庶免欹倒之患。凡鋤耨不厭勤過,澆糞多少視土地肥磽。長至一二尺,則將胡麻或蕓薹枯浸和水灌,灌肥欲施行內。高二三尺,則用牛進行內耕之。半月一耕,用犁一次墾土斷旁根,一次掩土培根。九月初培土護根,以防斫後霜雪。

蔗品

凡荻甘蔗造糖,有凝冰、白霜、紅砂三品。糖品之分,分於甘蔗漿之老嫩。凡甘蔗性至秋漸轉紅黑色,冬至以後由紅色轉褐,以成白。五嶺以南無霜國土,蓄甘蔗不伐以取糖霜。若韶、雄以北,十月霜侵,甘蔗質遇霜即殺,其身不能久待以成白色,故速伐以取紅糖也。凡取紅糖,窮十日之力而為之。十日以前其漿尚未滿足,十日以後恐霜氣逼侵,前功盡棄。故種甘蔗十畝之家,即製車、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廣南無霜,遲早惟人。

造糖

凡造糖車,製用橫板二片,長五尺,厚五寸,闊二尺,兩頭鑿眼安柱。上榫出少許,下榫出板二三尺,埋築土內,使安穩不搖。上板中鑿二眼,並列巨軸兩根(木用至堅重者),軸木大七尺圍方妙。兩軸一長三尺,一長四尺五寸,其長者出榫安犁擔。擔用屈木,長一丈五尺,以便駕牛團轉走。軸上鑿齒分配雌雄,其合縫處須直而圓,圓而縫合。夾甘蔗於中,一軋而過,與棉花趕車同義。

甘蔗流,再拾其滓,向軸上鴨嘴扱入,再軋,又三軋之,其汁盡矣,其滓為薪。其下板承軸,鑿眼,只深一寸五分,使軸腳不穿透,以便板上受汁也。其軸腳嵌安鐵錠於中,以便轉折點凡汁漿流板有槽梘,汁入於缸內,每汁一石下石灰五合於中。凡取汁煎鍋,並列三鍋如「品」字,先將稠汁聚入一鍋,再逐加稀汁兩鍋之內。若火力少束薪,其糖即成頑糖,起沫不中用。

造白糖

凡閩、廣南方,經冬老蔗糖,用車同前法。榨汁入缸,看水花為火色。其花煎至細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試,粘手則信來矣。此時尚黃黑色,將桶子盛貯,凝成黑沙,然後以瓦溜(教陶家燒)置缸上。其溜上寬下尖,底部有一小孔,將草塞住,傾桶中黑沙於內。待黑沙結定,然後去孔中塞草,用黃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內,溜內盡成白霜。最上一層厚五寸許,潔白異常,名曰洋糖(西洋糖絕白美,故名),下者稍黃褐。

造冰糖者將洋糖煎化,蛋青澄去浮滓,候視火色。將新青竹破成篾片,寸斬撒入其中。經過一宵,即成天然冰塊。造獅、象、人物等,質料精粗由人。凡白糖有五品,「石山」為上,「團枝」次之,「甕鑑」次之,「小顆」又次,「沙腳」為下。

飴餳

凡飴餳,稻、麥、黍、粟皆可為之。《洪範》云:「農夫作甘。」及此乃窮其理。其法用稻麥之類浸濕,生芽暴乾,然後煎煉調化而成。色以白者為上,赤色者名曰膠飴,一時宮中尚之,含於口內即溶化,形如琥珀。南方造餅餌者,謂飴餳為小糖,蓋對甘蔗漿而得名也。飴餳人巧千方以供甘旨,不可枚述惟尚方用者名「一窩絲」,或流傳後代不可知也。

【文章出處】
《天工開物》
甘嗜.蔗種
原作者:宋應星


甘蔗.png
上圖:甘蔗(圖片引自網路)
甘蔗.png
上圖:黑甘蔗(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宋子(宋應星自稱)曰:氣至於芳,色至於靘(青黑色),味至於甘,人之大欲存焉。
譯文:
宋先生說:芳香馥郁的氣味,濃艷美麗的顏色,甜美可口的滋味,人們對這些東西都有強烈的慾望。

芳而烈,靘而艷,甘而甜,則造物有尤異之思矣。
譯文:
有些芳香特別濃烈,有些顏色特別艷麗,有些滋味尤其可口,這些滋味在大自然有著特殊的安排。

世間作甘之味,十八產於草木,而飛蟲(此指蜜蜂)竭力爭衡(牠竭力與草木爭奪在甘甜一味中的地位),採取百花釀成佳味,使草木無全功。
譯文:
世間具有甜味的東西,十之八九來自於草木,而蜜蜂卻極力爭先,採集百花釀成佳蜜,使草木不能全部佔有產出甜味的功勞。

孰主張是(是誰主持著這一切),而頤養遍於天下哉?
譯文:
到底是誰在主宰這件事,而使天下人都為之受益呢?


甘蔗.png
上圖:甘蔗(圖片引自網路)
甘蔗.png
上圖:甘蔗(圖片引自網路)


(二)

蔗種


凡甘蔗有二種,產繁(盛產於)閩、廣間,他方合併得其十一(十分之一)而已。
譯文:
甘蔗大致有兩種,主要盛產於福建和廣東一帶,其他各個地方所種植的,總共合起來也不過是這兩個地方總產量的十分之一而已。


似竹大者為果甘蔗,截斷生啖(吃),取汁適口,不可以造糖。
譯文:
其中甘蔗形狀像竹子又粗大的,叫做果甘蔗,截斷後可以直接生吃,汁液甜蜜可口,但不適合於造糖。


似荻(蘆荻)而小者為糖甘蔗,口啖即棘傷唇舌,人不敢食,白霜(白糖)、紅砂(紅砂糖)皆從此出。
譯文:
另一種像蘆荻那樣細小的,叫做糖甘蔗,生吃時容易刺傷唇舌,所以人們不敢生吃,白砂糖和紅砂糖,都是用這種甘蔗製造的。
◎白甘蔗與紅甘蔗兩者並不是指「白糖」與「紅糖」的差異。白甘蔗外皮呈綠色,糖分高,不過質地粗硬、水分較少,多用來製糖;紅甘蔗表皮呈暗紫紅,多汁嫩脆,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榨成甘蔗汁。

凡甘蔗來中國不知造糖,唐大曆間,西僧鄒和尚遊蜀中遂寧始傳其法
譯文:
在中國古代還不懂得如何用甘蔗造糖,唐朝大曆年間,西域僧人鄒和尚到四川遂寧縣旅遊的時候,才開始傳授製糖的方法。
◎此處有兩處錯誤:一、鄒和尚不是西僧,而是華人;二、據南朝梁時陶弘景《本草經》注,中國以甘蔗製糖早在六朝時已開始,不始於唐。

今蜀中種盛,亦自西域漸來也。
譯文:
現在四川大量種植甘蔗,這也是從西域逐漸傳播開來的。


種甘蔗.png
上圖:種植甘蔗(圖片引自網路)
種甘蔗.png
上圖:種植甘蔗(圖片引自網路)


(三)

凡種荻甘蔗,冬初霜將至,將甘蔗斫(砍)伐,去杪(尾端)與根,埋藏土內(土忌窪聚水濕處)。
譯文:
種植荻甘蔗的方法是,在初冬將要下霜之前將荻甘蔗砍倒,去掉頭和尾,埋在泥土裡(注意不能埋在低窪積水潮濕的地方)。

雨水前五六日,天色晴明即開出,去外殼,斫斷約五六寸長,以兩個節為率(準則)
譯文:
在第二年「雨水」節氣的前五、六天,趁天氣晴朗時將荻甘蔗挖出,剝掉外面的葉鞘,砍成五六寸長一段,以每段都要留有兩個節為準。

密佈地上,微以土掩之,頭尾相枕,若魚鱗然。
譯文:
把它們密排在地上,稍微蓋上少量土,讓它們像魚鱗似的頭尾相枕。


兩芽平放,不得一上一下,致芽向土難發。
譯文:
每段荻甘蔗上的兩個芽都要平放,不能一上一下,致使向下的種芽難以萌發出土。
◎印象所見的甘蔗,都是直直挺立的模樣,其實甘蔗是要「橫躺著種」。因為甘蔗是從「節」開始發芽,這些芽就是作為種植用的「殖種」。將砍下的甘蔗莖桿放入土裡,發芽點放在側面,芽點會自然向上生長,若是向上或是向下擺放的話,會導致莖受壓,無法順利生長。

芽長一、二寸,頻以清糞水澆之,俟(等到)長六、七寸,鋤起分栽。
譯文:
到荻甘蔗芽長到一、兩寸的時候,要注意經常澆灌清糞水;等到長至六、七寸的時候,就要挖出來移植分栽了。


甘蔗.png
上圖:黑甘蔗(圖片引自網路)
白甘蔗.png
上圖:白甘蔗(圖片引自網路)


(四)

凡栽蔗必用夾沙土(沙壤土),河濱洲土為第一。
譯文:
栽種甘廬必須要選擇沙壤土,而靠近河川河邊的沙泥土是最適合的。

試驗土色,掘坑尺五許,將沙土入口嘗味,味苦者不可栽種甘蔗。
譯文:
辨別土質的方法是,挖一個深約一尺五寸左右的坑,將坑裡的沙土放入口中嚐嚐味道,味道苦的沙土不能用來栽種甘蔗。

凡洲土近深山上流河濱者,即土味甘,亦不可種。
譯文:
靠近深山的河流上游的淤積土,即便是土味甘甜,也不能用於栽種甘蔗。

蓋山氣凝寒,則他日糖味亦焦苦。
譯文:
這是因為山地氣候寒冷,將來製成的蔗糖的味道也會是焦苦的。

去山四五十里,平陽洲土擇佳而為之(黃泥腳地毫不可為)。
譯文:
應該在距離山四五十里的平坦寬闊、陽光充足的沙泥土中,選擇最好的地段來種植(黃泥土根本不適合於種植)。


甘蔗.png
上圖:黑甘蔗(圖片引自網路)
甘蔗.png
上圖:黑甘蔗(圖片引自網路)


(五)

凡栽甘蔗治畦,行闊四尺,犁溝深四寸。
譯文:
栽種甘蔗時要整地造畦,畦壟耕成行距四尺、深四寸的溝。

甘蔗栽溝內,約七尺列三叢,掩土寸許,土太厚則芽發稀少也。
譯文:
把甘蔗栽種在溝內,約七尺栽種三株,蓋上一寸多厚的土,土太厚出芽就會稀少些。


芽發三、四個或六、七個時,漸漸下土,遇鋤耨時加之。
譯文:
每株甘蔗長到三、四個或六、七個芽,就逐漸將兩旁的土推到溝裡,每次中耕鋤草時都要培土。

加土漸厚,則身長根深,庶免欹倒之患。
譯文:
培土越來越厚,甘蔗稈長高而根也深了,這樣就可避免倒伏的危險。

凡鋤耨不厭勤過(越勤越好),澆糞(肥)多少視土地肥磽。
譯文:
中耕除草的工作不嫌次數多,施肥的多少就要看土地的肥瘦程度了。

長至一二尺,則將胡麻或蕓薹枯(芝麻餅或油菜籽餅)浸和水灌,灌肥欲施行內。
譯文:
等到甘蔗苗長到一兩尺時,就要把胡麻或油菜籽枯餅浸泡後摻水一起澆灌,肥要澆灌在行內。

高二三尺,則用牛進行內耕之。
譯文:
等到甘蔗苗長高到兩三尺時,則要用牛進入行間耕作。

半月一耕,用犁一次墾土斷旁根,一次掩土培根。
譯文:
每半月犁耕一次以切斷一次旁根,翻土一次,培土一次。

九月初培土護根,以防斫後霜雪。
譯文:
到了九月初則要大培土保護甘蔗根,以防甘蔗砍收後的宿根被霜雪凍壞。

◎俗語常用「倒吃甘蔗」來表示事情漸入佳境,是因為甘蔗在越接近根部的地方甜度越高,原因是甘蔗在生長過程中,會一邊提供養分自行生長,一邊將多餘的養分儲存起來,這些養分大多是醣類,而主要儲存的地方正好是在根部,加上甘蔗的葉子需要不斷蒸發水分,因此上端水份也較底部多,醣份被稀釋。


甘蔗.png
上圖:甘蔗發芽(圖片引自網路)
種甘蔗.jpg
上圖:甘蔗發芽(圖片引自網路)


蔗品

凡荻甘蔗造糖,有凝冰(冰糖)、白霜、紅砂三品。
譯文:
用荻甘蔗可以造出冰糖、白糖和紅糖三個品項的糖。


糖品之分,分於甘蔗漿之老嫩。
譯文:
糖的品項不同,是由荻甘蔗的老嫩不同來決定。

凡甘蔗性至秋漸轉紅黑色,冬至以後由紅色轉褐,以成白。
譯文:
荻甘蔗的外皮到秋天就會逐漸變成深紅色,到了冬至以後就會由紅色轉變為褐色,然後出現白色的蔗蠟。

五嶺以南無霜國土,蓄甘蔗不伐以取糖霜。
譯文:
在華南五嶺以南沒有霜凍的地區,荻甘蔗冬天也被留在地里而不砍收,讓它長得更好些以用來製造白糖;

若韶、雄以北(廣東的韶關和南雄以北,即五嶺以北),十月霜侵,甘蔗質遇霜即殺,其身不能久待以成白色,故速伐以取紅糖也。
譯文:
但是在廣東韶關、南雄以北地區,十月份就會出現霜凍,甘蔗糖質一經霜凍就要受到破壞,那些地區的荻甘蔗就不能在地裡留很長時間等它變成白色再收穫,因此要趕緊砍伐用來製造紅糖。

凡取紅糖,窮十日之力而為之。
譯文:
要製造紅糖,必須在十天之內全力完成。

十日以前其漿尚未滿足,十日以後恐霜氣逼侵,前功盡棄。
譯文:
因為十天以前荻蔗的糖漿還沒長足,十天以後又怕受霜凍的侵襲而導致前功盡棄。

故種甘蔗十畝之家,即製車、釜一副以供急用。
譯文:
所以種甘蔗多達十畝的人家,就要準備榨糖和煮糖用的車和鍋以供急用。

若廣南無霜,遲早惟人。
譯文:
至於在廣東南部沒有霜凍的地區,荻甘蔗收割的早遲,就隨人自主安排了。


天工開物.png
上圖:天工開物(圖片引自網路)
天工開物.png
上圖:天工開物(圖片引自網路)


造糖

(一)


凡造糖車(軋漿車),製用橫板二片,長五尺,厚五寸,闊二尺,兩頭鑿眼安柱。
譯文:
造糖用糖車的形制和規格,是用每塊長約五尺、厚約五寸、寬約二尺的上下兩塊橫板,在橫板兩端鑿孔安上柱子。

上榫出少許,下榫出板二三尺,埋築土內,使安穩不搖。
譯文:
柱子上端的榫頭從上橫板露出少許,下端的榫頭要穿過下橫板二至三尺,這樣才能埋在地下,使整個車身安穩而不搖晃。


上板中鑿二眼,並列巨軸兩根(木用至堅重者),軸木大七尺圍方妙。
譯文:
在上橫板的中部鑿兩個孔眼,並排安放兩根大木軸(用非常堅實的木料所製成),做軸的木料的周長大於七尺為最好。


兩軸一長三尺,一長四尺五寸,其長者出榫安犁擔。
譯文:
兩根木軸中一根長約三尺,另外一根長約四尺五寸,長軸的榫頭露出上橫板用來安裝犁擔。


擔用屈木,長一丈五尺,以便駕牛團轉走。
譯文:
犁擔是用一根長約一丈五尺的彎曲的木材做成,以便套牛軛使牛轉圈走。


軸上鑿齒分配雌雄,其合縫處須直而圓,圓而縫合。
譯文:
軸端鑿有相互配合的凹凸轉動齒輪,兩軸的合縫處必須又直又圓,這樣縫才能密合得好。


夾甘蔗於中,一軋而過,與棉花趕車(壓棉機)同義。
譯文:
把甘蔗夾在兩根軸之間一軋而過,這和軋棉花的趕車的道理是相同的。


甘蔗.png
上圖:甘蔗(圖片引自網路)
甘蔗.png
上圖:甘蔗(圖片引自網路)


(二)

甘蔗流,再拾其滓,向軸上鴨嘴扱入,再軋,又三軋之,其汁盡矣,其滓為薪。
譯文:
甘蔗經過壓榨便會流出糖漿水,再把甘蔗渣插入軸上的「鴨嘴」處進行第二次壓榨,然後又壓榨第三次,甘蔗汁就會被壓榨盡了,剩下的甘蔗渣可以用做燒火的燃料。


其下板承軸,鑿眼,只深一寸五分,使軸腳不穿透,以便板上受汁也。
譯文:
下橫板用來支撐木軸,裝木軸的地方只鑿了一寸五分深的兩個小孔,使軸腳不能穿透下橫板,以便在板面上承接甘蔗汁。

其軸腳嵌安鐵錠於中,以便轉折點(轉動
譯文:
軸的下端要安裝鐵條和錠子,以便於轉動。

凡汁漿流板有槽梘,汁入於缸內,每汁一石下石灰五合於中。
譯文:
經由下橫板上的槽導,讓蔗糖汁流進糖缸裡,每石甘蔗汁加入石灰約五合。

凡取汁煎鍋,並列三鍋如「品」字,先將稠汁聚入一鍋,再逐加稀汁兩鍋之內。
譯文:
取用甘蔗汁熬糖時,把三口鐵鍋排列成成品字形,先把濃甘蔗汁集中在一口鍋裡,然後再把稀甘蔗汁逐漸加入其餘兩口鍋。

若火力少束薪,其糖即成頑糖(即膠糖,無法結晶),起沫不中用(沒有用處)
譯文:
如果是柴火不夠火力不足,就算只少一把火,也會把糖漿熬成品質低劣的膠糖,滿是泡沫而沒有用處了。


白甘蔗.png
上圖:白甘蔗(圖片引自網路)
甘蔗田.png
上圖:甘蔗田(圖片引自網路)


造白糖

(一)


凡閩、廣南方,經冬老蔗糖,用車同前法。
譯文:
我國南方的福建和廣東一帶,有過了冬的成熟老甘蔗,它的壓榨方法與前面所講過的方法一樣。


榨汁入缸,看水花為火色。
譯文:
將榨出的糖汁引入糖缸之中,熬糖時要注意觀察甘蔗汁沸騰時的水花來控制火候。


其花煎至細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試,粘手則信來(信來,火候已到)矣。
譯文:
當熬到水花呈細珠狀,好像煮開了的羹糊似的時,就用手捻試一下,如果黏手就表示已經熬到火候了。


此時尚黃黑色,將桶子盛貯,凝成黑沙,然後以瓦溜(教陶家燒)置缸上。
譯文:
這時的糖漿還是黃黑色,把它盛裝在桶子裡,讓它凝結成糖膏,然後把瓦溜(請陶工專門燒製而成)放在糖缸上。


其溜上寬下尖,底部有一小孔,將草塞住,傾桶中黑沙於內。
譯文:
這種瓦溜上寬下尖,底下留有一個小孔,用草將小孔塞住,把桶裡的糖膏倒入瓦溜中。


待黑沙結定,然後去孔中塞草,用黃泥水淋下。
譯文:
等糖膏凝固以後就除去塞在小孔中的草,用黃泥水從上淋澆下來。


其中黑滓入缸內,溜內盡成白霜。
譯文:
其中黑色的糖漿就會淋進缸裡,留在瓦溜中的全都變成了白糖。


最上一層厚五寸許,潔白異常,名曰洋糖(西洋糖絕白美,故名),下者稍黃褐。
譯文:
最上面的一層約有五寸多厚,非常潔白,名叫「西洋糖」(西洋糖非常白,因此而得名),下面的一層稍帶黃褐色。


冰糖.png
上圖:白冰糖(圖片引自網路)
冰糖.png
上圖:白冰糖與黃冰糖(圖片引自網路)


(二)

造冰糖者將洋糖煎化,蛋青澄去浮滓,候視火色。
譯文:
製造冰糖的方法是:將最上層的白糖加熱溶化,用雞蛋清澄清並去除掉面上的浮渣,要注意適當控制火候。

將新青竹破成篾片,寸斬撒入其中。
譯文:
將新鮮的青竹破截成一寸長的篾片,撒入糖液之中。


經過一宵,即成天然冰塊。
譯文:
經過一夜後,就自然凝結成天然冰塊那樣的冰糖。

造獅、象、人物等,質料精粗由人。
譯文:
製作獅糖、象糖及人物等形狀的糖,糖質的精粗就可以隨人們自主選用了。


凡白糖(似指冰糖)有五品,「石山」為上,「團枝」次之,「甕鑑」次之,「小顆」又次,「沙腳」為下。
譯文:
白(冰)糖中分為五等,其中「石山」為最上等,「團枝」稍微差些,「甕鑑」又差些,「小顆」更差些,「沙腳」則為最差。

◎黃冰糖,又叫老冰糖,蔗糖初級提煉結晶而成,顏色呈淡黃色或黃棕色,沒有經過深度除雜脫色,保留了蔗糖大部分營養和微量元素,但也有少許雜質,所以最後結晶時是多晶冰糖,晶體造型不規則。在中醫上,它有養陰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多用於滋補煲湯之類,或者用於熬冰糖雪梨、紅棗銀耳粥。
白冰糖,經過多次精鍊、除雜、脫色。純淨度高,幾乎無雜質,但也失去大部分營養,只保留甜度。產出的冰糖絕大多數都是單晶冰糖,造型比較一致,顏色晶瑩微透。

麥芽糖.png
上圖:麥芽糖(圖片引自網路)
麥芽糖.png
上圖:麥芽糖(圖片引自網路)


飴餳

凡飴餳(音ㄧˊ ㄒㄧㄥˊ,麥芽糖),稻、麥、黍、粟皆可為之。
譯文:
飴饞可以用稻米、麥、黍和粟來做成。


《洪範》云:「農夫作甘。」及此乃窮其理。
譯文:
《尚書.洪範》中說:「用五穀食糧製造甜美的東西。」現在可明白五行生五味的道理了。

其法用稻麥之類浸濕,生芽暴乾,然後煎煉調化而成。
譯文:
製作飴饞的方法是,將稻麥之類泡濕,等到它發芽後曬乾,然後煎煉調化而成。

色以白者為上,赤色者名曰膠飴,一時宮中尚之,含於口內即溶化,形如琥珀。
譯文:
色澤以白色的為上等品,紅色的叫做膠飴,在皇宮內一時很受歡迎,這種糖含在嘴裡就會溶化,外形像琥珀一樣。

南方造餅餌者,謂飴餳為小糖,蓋對甘蔗漿而得名也。
譯文:
南部製作糕點餅乾的稱飴饞為小糖,大概是以此區別於蔗糖所取的名字。

飴餳人巧(人巧,技巧)千方以供甘旨用來調製甜點),不可枚述(無法一一敘述)
譯文:
飴餳製造的技巧和方法很多,人們巧妙地將飴餳製成各種美味食品,多得不能一一列舉。

惟尚方用者名「一窩絲」,或流傳後代不可知也。
譯文:
但是宮廷中皇族們所吃的叫做「一窩絲」的糖,有沒有流傳到後世,就不知道了。


糖.png
上圖:各種不同顏色的糖(圖片引自網路)
黑砂糖.png
上圖:蔗糖(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