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jpg
上圖:牡丹亭(劇照)


湯顯祖與臨川四夢.牡丹亭

《牡丹亭》的直接根據是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敘寫南宋時江西南安太守杜寶的獨身女麗娘,受《詩經關雎》啟發,青春覺醒,私遊後花園,夢中與一書生幽會,從此春情難遣,抑鬱而死。杜寶升官離任,在花園中為麗娘造一墳墓,並建一梅花觀。三年後,嶺南書生柳夢梅遊學赴考,過南安借宿於梅花觀。某日閒遊花園,拾得麗娘自畫像,日夜觀賞呼喚,和畫中人的陰魂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還魂回生。二人結為夫婦,同往臨安。柳生應試,因金兵南侵,放榜延期。柳生受麗娘之託,到淮安拜見杜寶。杜寶視柳生為騙子和盜墓賊,吊打拷問。後聞柳生已中狀元,才將他釋放。但杜寶不相信麗娘復活,更不承認女兒的婚事。最後鬧到皇帝面前,反復考察,杜麗娘與柳夢梅遂成合法夫妻。

劇中主人公杜麗娘為自由愛情而出生入死,表現了封建社會的青年男女對自由生活的強烈追求,控訴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合理的生活欲望的扼殺,宣佈為理想的愛情而奮鬥的「至情」可以超越生死界限,對封建禮教的統治是一種強烈的衝擊,在當時和後世產生過極大影響。明萬曆年間,曾因《牡丹亭》的巨大成功而掀起過對湯顯祖劇作品評的熱潮。沈璟、臧懋循、徐日曦、馮夢龍等,都曾為《牡丹亭》曲詞有不合格律之處而加以改訂,但舞台上流傳不朽的仍是湯顯祖的原作。

牡丹亭.png

上圖:牡丹亭(劇照)


玉茗堂和湯劇寫作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七月,湯顯祖從文昌里舊宅移居城內沙井玉茗堂新居,從此專門從事他的文學與戲曲創作。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沙井闌頭初卜居,穿池散花引紅魚。春風入門好楊柳,夜月出水新芙蕖。」詩人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湯顯祖將自己創作、會客和排練演出傳奇的場所命名為玉茗堂,顯然是借玉茗以自喻,表示自己不屑與時俗同流合污,惟願有玉茗一樣高潔純白的花魂。湯氏名其堂為「玉茗」,就和早年名其館為「紅泉」一樣,都取義於南朝宋臨川太守謝靈運的舊遊地,更因為感到黃庭堅《後白山茶賦》中有一種「類楚人橘頌」的高潔情操,和自己高隱的心情如出一轍。傳說湯顯祖故居旁栽有玉茗,其枝幹雖然高出屋簷,卻總是不見開花,待到湯顯祖寫完《牡丹亭》後召伶人演唱時,「是夕花大放,自是無歲不開」(楊恩壽《詞餘叢話》)。他在自己的居所玉茗堂裡,起居簡樸,「歌詠俯仰自得其樂」,同時「託諸聲曲以寄意」,用寫戲、賦詩來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與罪惡。


牡丹亭.png


創作背後

《牡丹亭》顯然是湯顯祖在玉茗堂嘔心瀝血創作的戲劇。他在寫作中把全部感情和心思都用進去了,以致到了「忘我」的地步。傳說有一天他忽然「失蹤」了,一家人到處尋找,從荷塘到竹林,從長廊到假山,從樓上到樓下,都沒有蹤影。後來,一個長工到柴間去抱柴禾,聽到附近有哭泣的聲音,尋聲找去,只見湯顯祖正臥在柴禾上,用衣袖遮着臉痛哭。原來,他正在寫《牡丹亭》第25齣《憶女》,當寫到「賞春香還是你舊羅裙」一句時,想到被世俗禮教摧殘、多情而不幸死去的杜麗娘,便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感情,身不由已地臥薪痛哭了。

要瞭解《牡丹亭》的創作主旨,其第一齣《標目》的開場詞《蝶戀花》是至關緊要的:

忙處拋人閒處住,百計思量,沒個為歡處。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玉茗堂前朝復暮,紅燭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


此闕之地位與功能猶如清代小說《紅樓夢》卷首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又如《紅樓夢》第一回「自又云」:「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一段,實際相當於作者自序。「世間只有情難訴」,是湯顯祖的文學思想與《牡丹亭》創作主題的高度概括,「玉茗堂前朝復暮」則表現了他創作的甘苦。

戲劇衝突

《牡丹亭》寫了兩代人的鬥爭,鬥爭的焦點在於,是要「情至」新觀念,還是堅持封建主義性理。湯顯祖在劇中所肯定和讚美的是「情至」,但在現實世界中,這種新觀念是不合法的,因為它與封建主義性理是水火不相容的。至於杜麗娘的為情而死,為情而復生,以至作為鬼魂又與柳夢梅幽媾,這在現實世界當然都是不存在的。可是,人們看到這些關目,卻不以為幻,不以為非,反而深受感動,引起強烈的共鳴。這充分說明,湯顯祖的這種浪漫主義奇思異想是有其生活作堅實的基礎,它真實地反映了晚明社會的某些本質方面。

《牡丹亭》的戲劇衝突是什麼?人們的理解並不一致,或曰:杜麗娘、柳夢梅與以杜寶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對立、矛盾和鬥爭。但劇作的藝術實際是,杜麗娘、柳夢梅與杜寶發生正面衝突之時,戲已過去了一大半,接近高潮和結局了。或以為杜麗娘與封建禮教的衝突,且主要表現在她內心的矛盾鬥爭,構成了劇作的戲劇衝突。在我們看來,「情至」觀念與封建主義性理的矛盾鬥爭,構成《牡丹亭》的戲劇衝突。如果說,《紫釵記》是「情至」與強權的矛盾鬥爭,最後是「情至」戰勝了強權的話,那麼《牡丹亭》就是「情至」與封建主義性理的矛盾鬥爭,最後是「情至」戰勝了封建主義性理。在劇中,這種「情」與「理」的矛盾鬥爭,主要體現在女主人公的內心,亦反映在男主人公的身上;當然,也表現在杜麗娘、柳夢梅與杜寶的正面衝突上。


牡丹亭.jpg
上圖:牡丹亭(劇照)


情節結構

如果把「臨川四夢」比作春夏秋冬四季的話,《牡丹亭》便是一齣熾熱的仲夏夜之夢。劇中主人公杜麗娘為情而死的經歷說明,從現實到夢境,從死去到復生,始終貫穿着現實的要求,亦即通過自己的追求,去創造一個符合自己理想的現實世界。不難看出,杜麗娘的形象正是那個為實現自己理想鍥而不捨奮鬥了一生的湯顯祖的影子,甚至在某些細節上湯顯祖與杜麗娘也不無相像,他不但把自己多病多夢的身體特徵賦予了杜麗娘的形象,而且也把自己通過夢境對超現實力量的尋求與杜麗娘夢境中的花神聯繫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創作的《牡丹亭》正像杜麗娘的「寫真」一樣,是要通過作品向世人展示他熾熱的真情,表白自己的忠貞和追求!

《牡丹亭》是一部充滿生死夢幻奇情異彩的浪漫主義劇作,表現理想是其思想的精髓。作者賦予愛以無比巨大的力量,使愛情衝破了在現實生活中實際上不可能衝破的阻力,而最終取得了勝利,這就是理想之所在。為了表現這一現實問題,作者採用了非現實的藝術手法。全劇的情節結構抓住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的「同夢」,關鍵則在杜麗娘的死生之際,寫兒女之情可謂別出心裁:先寫杜、柳「同夢」──柳生在夢中見杜女,杜女在夢中與柳生幽會;繼而寫杜女為情而死,在幽冥間尋找柳生,柳生則拾畫、叫畫,並與畫中的杜女幽會;最後由人鬼相戀到復生結合。如此構思和處理,當然是超現實的、浪漫主義的。


牡丹亭.png
上圖:牡丹亭(劇照)


思想和藝術

《牡丹亭》以55齣的篇幅,敷演了生死夢幻的奇情異彩──「夢中情」、「人鬼情」、「人間情」。全劇通過杜麗娘現實生活中的悲劇和幻想中的喜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的殘酷,表現了封建禮教的叛逆者衝決禮教羅網的決心,歌頌了他們為追求理想的婚姻所作的不屈不撓的鬥爭。可以說,《牡丹亭》這部悲喜劇,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透露了要求個性解放的最初資訊。

和全劇深邃的思想內容和浪漫主義的基調相吻合,《牡丹亭》還善於運用情景交融、意境幽深的曲文,採用抒情詩的手法,傾瀉人物內心的感情。我們讀《驚夢》、《尋夢》、《寫真》、《鬧殤》、《冥誓》等齣時,更多地像讀一首首蘊藉雋永的抒情詩而不像在看劇本。用寫詩的手法寫戲本來是中國許多戲曲作家寫作的共同特徵,而湯顯祖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如《驚夢》一齣:

﹝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捲,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明媚爛漫的春日園林景色,使杜麗娘觸景生情,無限惆悵,感嘆深閨中人不知春天可貴,不懂愛惜春光,因而越發感到深閨生活的寂寞和青春消逝的憂鬱。她漸漸覺醒,更加要求擺脫封建禮教桎梏的束縛,渴望婚姻自由的幸福。作者描繪杜麗娘遊園驚夢,就是從春景引起春情,又由春情引起春夢,一步一步發展,真切自然,使人們洞悉這個少女的內心隱秘。典雅華麗的唱詞把讀者不知不覺帶入詩情畫意之中,讓人獲得極度的美感享受。《牡丹亭》繼承了《西廂記》等戲曲的傳統技法,創造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以情抗理

從《牡丹亭》的全部劇情看,湯顯祖鮮明地以合乎自然、合乎正義、合乎被壓抑人們要求的「情」的思想來反對封建專制,反抗封建頑固勢力宣揚的性、理之學。湯顯祖傾其心血於《牡丹亭》,塑造了一個強烈地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自由的藝術形象杜麗娘。湯顯祖認為杜麗娘是天下最有情的人,自然,她便是情的化身了。這個舉止嫻雅而內心熾烈的閨閣小姐,一旦青春覺醒,便投向了大自然,在「嫋晴絲吹來閒庭院」的歌唱中,享受着生命的春光,在「沒亂裡春情難遣」的幻夢裡,得到了自由的愛情。從此,她便不惜以生命來反抗和追求:「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並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得個梅根相見。」(第12齣《尋夢》)堅強的意志終於使她戰勝了死亡,最後與心上人柳夢梅結合。還魂──自由,是湯顯祖為杜麗娘創造出來的實現愛情自由的最好去處;而這種「幽境」實際上也是他──湯顯祖,以及她──杜麗娘那個時代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解脫之地。人活着,卻無法品嘗愛情的甘果,人性的真正復歸,竟需要在陰間才能實現,這是作者對當時社會所給予的最辛辣的諷刺和最深刻的批判。這種「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豐富想像,反映了當時男女青年渴望美好生活的滿腔熱情,表現了以個性解放為主要內容的反封建思想的力量。這是資本主義已開始萌芽的晚明時代精神之所在,也是湯顯祖比同時代作家更深刻地把握和反映現實本質的特點之所在。

.個性解放

湯顯祖力求把在冷酷的現實世界中不能實現的進步思想,寄託在絢麗幽美的夢境中,通過杜麗娘生前的不屈抗爭,真實地反映出明代青年婦女的苦悶;通過她死後的繼續追求,表達了她們對生命、自然、愛情、自由的熱愛,代表了那個時代千千萬萬婦女的意志,體現了個性解放的要求和強烈的時代精神。

杜麗娘的遭遇引起了眾多青年婦女的共鳴,無怪乎《牡丹亭》一齣,「家喻戶誦,幾令《西廂》減價」,隨之出現了俞二娘、商小玲、金鳳鈿、馮小青這樣的多情女子。杭州女伶商小玲,色藝雙全,名噪一時,最擅長演《牡丹亭》。她由於婚姻不能自主,又受湯顯祖戲劇的感染,有痛於杜麗娘的身世際遇,以致憂傷愁苦,抑鬱成疾。每扮杜麗娘,「真若身其事者,纏綿淒婉,淚痕盈目」。有一次,演到《尋夢》一折,當唱到「待打並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得個梅根相見」這幾句唱詞時,情發於中,不能自持,粉淚浸面,乃至撲地而死。揚州姑娘金鳳鈿一生把讀《牡丹亭》作為自己最大的嗜好,「讀而成癖」,「日夕把卷,吟玩不輟」。臨死前,交代家裡人將《牡丹亭》放在棺木裡為她殉葬。遭遇不幸的才女馮小青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發出呻吟的絕句:「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閒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是杜麗娘愛情追求的最好註腳。在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 裡,林黛玉偶然在悠揚的笛韻中聽到《牡丹亭‧驚夢》的名句,作為寶、黛愛情的催化劑,《牡丹亭》鼓舞了他們追求婚姻自由的勇氣。

.因襲和創新

以《牡丹亭》為代表的「臨川四夢」的成功之處,無疑在於湯顯祖掌握了他所處時代的新的思想武器,因而顯示了與前代文學不盡相同的嶄新的精神面貌。人們提到《牡丹亭》時,每每與元雜劇最傑出的作品王實甫的《西廂記》相提並論,《牡丹亭》對《西廂記》的思想與藝術的借鑒與承繼是顯而易見的。除《西廂記》外,元代後期雜劇代表作家鄭光祖的《倩女離魂》,也對《牡丹亭》的創作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明人王驥德《曲律》說《牡丹亭》的引子「時有最俏而最當行者」,乃是「從元人劇中打勘出來」,可謂至音。

另外,「臨川四夢」與小說的關係也極為密切。湯顯祖不僅借鑒了魏晉志怪、唐人傳奇和明代話本的精華,來充實自己的戲曲創作,而且點石成金,使「四夢」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

湯顯祖的偉大之處,是他對前代文學作品,既有因襲,更有創新和超越。《牡丹亭》主要依據明人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魏晉志怪《搜神後記》中的《李仲文女》、《馮孝將子》,《列異傳》中的《談生》;唐人傳奇溫庭筠的《華州參軍》,段成式《酉陽雜俎》中《鄭瓊羅》,裴鉶《傳奇》中的《薛昭》,《聞期錄》(撰人不詳)中的《畫工》,陳玄祐的《離魂記》等,都對《牡丹亭》的創作產生一定的影響。湯顯祖對魏晉隋唐小說是爛熟於心的,故寫作時能隨手拈來,不露痕迹,其作用已經遠遠超出傳統意義上的用典,而成為他獨特藝術創造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也均源於唐人小說。我們一一指出湯顯祖戲曲之所本,正說明湯顯祖的偉大。湯顯祖的才能正是在於因襲和創新──「化腐朽為神奇」。自然,前人的作品並不都是「腐朽」,但「神奇」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也。


牡丹亭.png
上圖:牡丹亭(劇照)


【文章出處】
《湯顯祖與臨川四夢》
湯顯祖與臨川四夢.牡丹亭
網址:

https://chiculture.org.hk/
https://hk.chiculture.net/30012/index.html
作者:鄒自振
【作者簡介】
鄒自振,1949年生,中國福建福州人,閩江學院中文系教授,《閩江學院學報》副主編。中國紅樓夢學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戲劇家協會理事、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福建省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從事文史教學與研究工作30年,出版個人學術專著《紅樓夢發凡》、《湯顯祖綜論》、《湯顯祖》、《湯顯祖與玉茗四夢》、《邯鄲記評注》、《牡丹亭注評》、《臨川才子論集》、《閩劇史話》(主編)等8部,發表論文200餘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