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龍椅.jpg
上圖:紫禁城太和殿皇帝寶座

原君

(一)第一段:最初君主制度為什麼會產生?

有生(生民、人類)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有人)興之,有公害而莫或(有人)除之。
譯文:
自有人類以來,人各自擁有私產,各自享有利益,天下有公眾的利益,卻沒有人去興辦它,有公眾的禍害,卻沒有人去除掉它。
說明:
◎黃宗羲承認儒家荀子的「性惡」理論,認為
【人性本來就是自私的】,只關心個人的利害。
◎群體的「公利公害」與個人的「私利私害」,兩者雖然有可能目標一致(如:自己想賺錢,公司也想賺錢),但通常是【彼此有所衝突】(如:自己想休假加薪,公司不希望休假加薪)。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於天下之人。夫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處,此指處在那個位置上)也。
譯文:
這時有一個人挺身而出,他不以自己的利益為利益,而要讓天下人蒙受利益;不以自己的禍害為禍害,而要讓天下人解除禍害。這個人的辛勤勞苦,必定是天下人的千萬倍。要付出千萬倍的辛勤勞苦,而自己又不享受利益,這必定不是天下人的常情所願意擔任的。
說明:

◎君主產生的客觀因素(客觀環境的需要),是【需要有一個人(領導者),來解決群體與個人利害衝突的問題,做別人不想做的事】,為眾人興利,為眾人除害。也就是說,君主制度產生的最初原因,是為了要解決人人各重私人利害的現象。
◎君主產生的主觀條件(自我的意願),是有人願意「不以一己之利(害)為利(害)」,不顧慮個人利害,為眾人來服務,也就是說,君主必須有超越常人的認知與修養,能置群體(公)於一己(私)之上,且接受(不管甘願或不甘願)此職務派遣。
◎黃宗羲在承認荀子性惡論(人性自私)的立場之外,
【也同意確實有少數人能超越原有人性,願意放下個人利害為人服務】,這個人「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頗有墨子救世之風範。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衡量之後而不願意當君主的人),許由(古代隱士,傳說堯要將天下讓給他,他拒而不受,逃往箕山下隱居)、務光(古代隱士,傳說商湯伐夏桀成功之後,要將天下讓給他,他以此為恥,負石投水而死)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堯、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豈古之人有所異哉?好逸惡勞,亦猶(好像)(音ㄈㄨˊ,助詞)人之情(心理)也。
譯文:
所以古人對於君主的職位,衡量之後而不願意當君主的人,像許由、務光等人就是;當了君主而又去位的,像唐堯、虞舜等人就是;起初不想當君主,而最後卻不能去位的,像大禹就是。難道古人有什麼不同嗎?喜愛安逸,厭惡辛勞,這也像普通人的心理一樣。
說明:

◎上古帝王(包含帝王資格候選人)的反應三種,分別是:「量而不欲入者」(聰明不碰的人);「入而又去之者」(先試看看,見苗頭不對快閃的人);「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既然當了,只好倒楣認命,一路做下去的人),可知原本領導者這個工作,就是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因為它是「違反人性」的工作,沒人永遠做下去,就算永遠一直做下去,也是出於甩不開的無奈,這就是人性。
◎這三種人都沒有把人民當作壓榨的提款機,因此
與後世的專制帝王並不一樣。文中「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可以舉大禹為例,因為大禹自古被視為聖王,並無專制權力慾,但後世代代世襲的專制帝王並不屬於這一類人。
◎就人類歷史發展而言,黃宗羲接受荀子的人性主張及墨子的救世主張,但因為他支持「君主」的必要性,因此不應該說他認可道家的主張,他並不支持許由、務光這一類不參與公共事務的隱士心態,只是額外提到而已。
◎如此的「屎缺」沒人要接,所以非有大德大才大願大格局之人,不足以擔當此位

帝堯.jpg
上圖:堯帝
帝舜.png
上圖:舜帝

(二)第二段:後世君主制度的變質

後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
譯文:
後代當君主的人卻不是這樣了,他們認為天下利害的大權都由自己決定,我把天下的利益全都歸於自己,把天下的禍害全都歸給別人,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了。
說明:
◎筆鋒一轉,從上古時代的理想政治,轉向後世的現實政治,這個制度慢慢產生了質變。黃宗羲所言「後之人君」的問題,就在於後世國君掌權後的心態偏差。
◎「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點出後世的領導人
【將「權」從原本的「為眾人服務」轉為「由我決定資源的分配」】,「權皆出於我」意指所有的資源分配權,都由我來決定。
◎權力,就是政治的核心內容。什麼是權力?今日的政治學認為,權力就是
【決定資源如何分配的實力】。有權力代表一種「能決定事務」的實力,而自己不被別人所決定。人事權、財政權、軍權、決策權……凡涉及資源之取得與分配運用的,無一不是權力。因此,如何正確看待權力、規範權力(取得與使用),是今日政治學裡非常重要的課題。
◎然而,黃宗羲的論述也僅止於此了,對於如何規範權力,黃宗羲
【僅簡單提出「認清職分」(領導人要好好認清自己職責所在)】的見解,卻【沒有提出權力如何分立、制衡】,事實上這是不足的,傳統中國也從來沒有一個思想家真正完成。人類的歷史證明,只有透過制度來分權、制衡,是目前最好的處理權力方式,而三權分立的學說,由英法美各民主先進國家建立的學說及制度,這完全是來自西方的產物。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
譯文:
讓天下的人不敢擁有自己的財物,不敢自己享受,卻將自己的大私利當作天下的大公益。剛開始還覺得慚愧,時間久了也就心安了,將天下看作是最大的產業,把它傳給子孫,使他們繼承享用無窮。

說明:
◎「不敢」二字,點出人們
表面上不敢自私,然而骨子裡的人性依然自私的徹底】,這埋下了「上下交相賊」、「陽奉陰違」的問題,表面上是一套,心裡想的又是一套。進一步說,「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問題更是嚴重,因為這【混淆了價值認知,以「大公」名義包裝「大私」的本質,變成沒有是非,「是」只是「非」的表象或軀殼,久而久之,【培養社會普遍的「虛矯」風氣:表面上講的是一套規範,實際運作的卻是另一套「潛規則」這就是中國會的常態。
◎「始而慚焉」,說明君主一開始對「濫權」未嘗沒有道德上的羞羞感;但是「久而安焉」,說明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君主已經對自己言行的「不對」感到麻木,甚至【視為理所當然】
◎這是國君的道德卑劣所致嗎?不是的!俗話說,
【權力是一種春藥,用久了會上癮(捨不得放下)】。這個問題出在體制內【沒有提出國君節制權力的設計,從人性的角度看,人面對誘惑享受要不墮落沈淪,何其困難!任何人【只要長期擁有絕對的權力,結局就是絕對的腐這不管對好人、壞人、平凡人都是如此。
◎黃宗羲主張
【人君要違背人性來為人民服務,又沒有提出一套對權力加以制衡的制度設計,他的呼籲注定要走向不能成功,這不但是黃宗羲個人思考的限制,也是所有傳統思想的不足。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一書曾提出:西方重視個人主義,加上受到西伯來文化影響而有「原罪」(人類始祖亞當有罪)的傳統,因此對人性採取不信任態度,對擁有權力的政治人物更是不信任,因此發展出民主投票制度、權力必須切割以制衡、政黨必須輪替以防腐的學說,這有別於東方受儒家學說影響下的重視群體優於個人、敬老尊賢、人性本善、期待內聖外王、仁政人治的不同政治發展。


漢高帝所謂「某(自稱之詞,我)業所就(所成就的產業),孰(哪個,誰)與仲(二哥)」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
譯文:
正如漢高祖所說:「我所成就的產業,和二哥比起來哪個多呢?」他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覺已經流露在所說的話裡頭了。

說明:
◎漢高祖劉邦的「至性流露」,讓我們看到一個人從沒有權力到掌握絕對權力之後,變化速度之快,赤裸裸的【權力的傲慢嘴臉。

劉邦.png
上圖: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jpeg
上圖:漢高祖劉邦(劇照)

(三)第三段:後世的君主反而成為天下的大害

此無他,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譯文:
這沒有其他原因,古人將天下百姓當作主人,而將君主當作賓客,大凡君主終其一生所謀劃的,都是為了天下百姓。現在將君主當作主人,將天下百姓當作賓客,大凡天下之所以沒有一處能夠安寧的,都是因為君主的緣故。

說明:
黃宗羲提出如今「君主」這個工作【早已喪失其理想性】,君主私先於公的表現,早已讓原先產生君主的美意【主客易位、本末倒置】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屠殺)天下之肝腦(借指生命),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博得、換取)我一人之產業,曾(音ㄗㄥ,竟然)不慘然(不以為苛刻殘忍),曰:「我固為子孫創業也。」其既得之也,敲剝(敲榨剝削)天下之骨髓(喻指財產),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紅利)(利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譯文:
所以在他還沒有得到天下的時候,屠殺傷害人民的生命,讓天下百姓的子女分離四散,用來換取我一個人的產業,竟然不以為苛刻殘忍,還說:「我本來就是為子孫創業的。」當他得到天下之後,就敲榨剝削人民的財產,使天下百姓的子女流離失所,以供奉我一人的荒淫享樂,把它當作理所當然,說:「這些都是我產業的紅利與利息。」那麼作為天下最大的禍害,就只是君主罷了!

說明:
◎黃宗羲從「未得之」與「既得之」兩個情況著筆,描寫國君在前後兩種情況下共同的自私心態。
◎君主者種自私心態真正可怕的,不只是「屠毒肝腦、離散子女、敲剝骨髓」的作為,而是【曾不慘然(冷酷無情沒有人性)】的反應。
◎這種冷酷無情的反應,源自【將天下(特別是人民)「物化」(把「人」看成是「物」),視之為私人產業】的想法:人民既然已不具備做為一個「人」的資格,則處置由我,有何不可?黃宗羲所謂的「視為當然」,其背後正是以這樣的想法為基礎。

向使(假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嗚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
譯文:
假使沒有君主,人人都各自能夠擁有私產,人人都各自能夠享有私利。唉!難道設立君主的道理本來就是這樣的嗎?

說明:
◎「向使」(假如)二字,說明了這段敘述只是假設的情況;但這段內容黃宗羲發牢騷的成分居多,以理論理,黃宗羲這樣講是沒道理的。
◎為什麼沒道理呢?所謂「無君」,指的是否定「君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因為君主擴權、濫權,傷害了人民「自私自利」的本性與需求,所以「理論上」只要廢除君主制度,則人民就能夠回到「各得自私自利」的理想狀態。但是黃宗羲這是
【以「取消問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實務面上根本不可行】。如前文所述,黃宗羲論述君主制度之所以出現,是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的客觀現實需求在,君主制度是解決「公利公害」問題的方法之一,君主制度廢除,該問題依然存在,人類文明只會回到「各私其利、各私其害」的狀態,不會自動倒退回「沒有公利公害」的發展狀態。
◎因此我們可以說,這段論述與黃宗羲自己的論點是有衝突的。若不視之為發牢騷、情緒話,那麼黃宗羲這篇文章就會有論點上的矛盾。


孟子.png
上圖:孟子
采薇圖.png
上圖:伯夷與叔齊(采薇圖)
明太祖.jpg
上圖:明太祖朱元璋

(四)第四段:黃宗羲反對小儒,而是宣揚民本思想,支持孟子君主不合適就以造反來替換

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讎(同「仇」),名之為獨夫(一夫,指眾叛親離的暴君),固其所也。
譯文:
古代天下人民愛戴他們的君主,把他比作父親,把他看作上天,實在不算過分;現在天下的人民怨恨他們的君主,將他看作像仇敵一樣,稱他為「眾叛親離的暴君」,本來就是他應得的結果。
說明:
◎民眾對「古之人君」與「後之人君」有愛戴與敵視之別,是有道理的,因為前者愛民,後者欺民。

而小儒規規焉(見識短淺的樣子),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事奉國君是人臣的責任,天地雖大,無處可以逃避),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而妄傳伯夷、叔齊(伯夷、叔齊為商末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後,兄弟互讓君位而逃離國家。周武王伐紂,兩人曾攔馬勸阻,認為臣不能伐君。商亡之後,兩人恥食周粟,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終於餓死)無稽(無從查考)之事,使兆(眾多)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比喻沒有價值的東西)。豈天地之大,於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譯文:
但小儒見識短淺,認為事奉國君是人臣的責任,天地雖大,無處可以逃避,甚至連夏桀、商紂那樣殘暴,竟還說商湯、周武王不應殺他們,而胡亂流傳伯夷、叔齊那種無從查考的事情,使得眾多的人民百姓被毀殺的血肉之軀,竟然跟腐爛的老鼠沒什麼兩樣。難道天地這麼的大,在眾多的人民百姓中,卻只偏愛君主的一人一姓嗎?

說明:
◎這裡黃宗羲提出一種有知識的權貴階級(依附權貴裙帶關係者、共同利益結構者)──小儒(出自論語:儒有君子儒小人儒之別),小儒是無條件絕對支持君權的儒者
◎君主專制影響所及,便是【被統治的人民不再具有「人」的意義,人僅剩下「可利用資源」的物質存在意義】;一旦不具利用價值,棄之無足可惜。這樣的觀點,從「使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的陳述來看,黃宗羲對此是深惡痛絕的,因為「腐鼠」比「物質」的地位更卑賤

是故武王,聖人也,孟子之言,聖人之言也。
譯文:
所以伐紂的武王,是個聖人,孟子強調民權、貶抑君權的言論,是聖人的言論。

說明:
◎黃宗羲【聲援、肯定孟子及商湯、武王】,認為無道之君主理當被武力推翻,是繼承孟子「民貴君輕」、肯定「湯武革命」的思想,黃宗羲【肯定湯、武「弔民伐罪」革命行動的正當性】,及【孟子視專制無道的君主為「獨夫」而可以隨時推翻】的見解。

後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虛幻的說詞),禁人之窺伺(覬覦)者,皆不便(利)於其言,至廢孟子而不立(下詔廢止孟子配祀孔廟,亦即撤去孔廟中孟子的牌位),非導源於小儒乎?
譯文:
後代的君主,想要拿像父親、像上天一般虛幻的說詞,禁止別人窺伺君位,都認為孟子的言論對自己不利,甚至廢止孟子配祀孔廟,這難道不是見識短淺的小儒所引起的嗎?

說明:
◎黃宗羲
批判反對「小儒」他認為「小儒負責提供君主專制獨裁的理論依據」(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為根據,小儒不但歪曲「湯武革命」的真正意義,也編造「伯夷叔齊叩馬而諫」的故事來捍衛君主權位的神聖性、不可挑戰性。這反應的是君主專制並非由君主一人可獨自為惡,專制君主需要「幫手」來協助他滿足私慾,如果沒有這些幫凶(小儒),君主一人是無法興風作浪,而【小儒就是這些「合理化」君主專制為惡的幫兇】
◎「不便(利)於其言」,道出後世之君的私心,這是就普遍情況來說;「廢孟子而不立」,則是舉明太祖朱元璋之特例為證,來說明人君之私心在行為面上,可以極端到把歷史中公認的「大賢」(當時孟子尚未是「亞聖」)踢出孔廟,這是對傳統文化價值的公然施暴!是政治凌駕於文化歷史之上由此可見,沒有節制的君權一旦為惡,絕對是沒有極限。
◎黃宗羲將本朝開國之君明太祖的惡行書寫於此,可見他對權力欲省思之透徹;然而,段末卻又將這些問題歸咎於小儒,似乎也在為統治者推卸一部分責任。


崇禎.jpeg
上圖:明朝末代崇禎皇帝(劇照)
崇禎.jpg
上圖:崇禎皇帝上吊於煤山(劇照)

(五)第五段:引用歷史教訓,說明因私廢公的皇權必不長久

雖然,使後之為君者,果能保此產業,傳之無窮,亦無怪乎其私之也。既以產業視之,人之欲得產業,誰不如我?攝(捆緊)緘縢(音ㄐㄧㄢ ㄊㄥˊ,繩索),固扃鐍(扃,音ㄐㄩㄥ,門窗箱櫃上的開關。鐍,音ㄐㄩㄝˊ,鎖),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遠者數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潰,在其子孫矣!
譯文:
即使這樣,假使後代當君主的人,果真能夠保住這個產業,無窮盡地傳下去,也就不奇怪他將天下看成是私有的了。既然他把天下看成是產業,那別人想要獲得這個產業,誰不跟我一樣呢?於是就像用繩索將箱子捆緊,並牢牢上鎖一樣來鞏固自己的利益( 比喻帝王嚴密護衛其政權),然而一個人的智慧力量,無法勝過天下無數想要得到它的人。因此長遠的能傳幾代,近的就在自己身上喪失了,他們血肉崩潰的慘事,就落在子孫身上了!

說明:
◎因為人性自私,所以有人君「果能保此產業,傳之無窮」的假定;但這個假定,卻與普遍所有人的自私人性本質相衝突。這個衝突的關鍵,就在人同此心四字,因為君主想私佔獨有權力、揮霍權力,同樣的,別人也同樣想私佔獨有權力、揮霍權力。
◎因為人同此心,所以得到政權的國君並不會有安全感,【政治人物沒有安全感,就會想盡各種辦法鞏固政權,〈大同與小康〉一文中,「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便是「天下為家」後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的思考設計,黃宗羲「攝緘縢,固局鐍」之喻也是如此,【只是這種「用心防範」往往是徒勞無功的】
◎誘惑越大,自私本性的抗拒能力越差,統治者所有的努力,並不能阻擋其他對「大位」有覬覦之心者;「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點出了統治者大權在握所面臨的困境:面對群臣,既需重用他們,又需猜疑防備他們。


昔人「願世世無生帝王家」(希望永遠不要再出生在帝王之家。南朝宋順帝被蕭道成逼迫而讓位,押解出宮時哭著說:「願後身世世勿復生天王家。」),而毅宗(明朝崇禎皇帝,李自成破北京時,自縊殉國。初諡思宗,後改毅宗)之語公主,亦曰:「若何為生我家!」(你為什麼出生在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創業時,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廢然(灰心失望的樣子)摧沮(受挫而沮喪。沮,音ㄐㄩˇ者乎!
譯文:
從前南朝宋順帝「希望永遠不要再出生在帝王之家」,而明朝崇禎皇帝也對長平公主說:「妳為什麼要生在我家!」這是多麼痛心的話啊!回想他們祖先創業的時候,那種欲得天下的雄心,還有不灰心沮喪的嗎?
說明:
◎《明史‧公主列傳》記載:當李自成攻陷明朝都城北京時,崇禎皇帝逃入壽寧宮,十六歲的長平公主拉著皇帝衣服啼哭,崇禎嘆息說:「汝何故生我家!」揮劍欲殺長平公主,結果砍斷她的左臂,之後又砍死昭仁公主於昭仁殿,後崇禎皇帝自縊殉國。手刃愛女以保皇室尊嚴,崇禎皇帝的內心無疑是悲痛的,但形勢至此,崇禎也回天乏術。亡國之君「廢然摧沮」的心情,可說是千古同心!

◎沒有千秋萬世的權威,也沒有永遠安穩不被挑戰的權力。權力的取得既來之以殘酷,權力的喪失亦將去之以殘酷,只是對象更換而已。可惜的是,【掌權者一旦沈迷在權力的滋味中,就會忘記了歷代王朝興衰的殘酷教訓】,前一個朝代末代皇帝的悲慘命運,並不能提醒下一個朝代開國之君對權力的反省與節制。


晚清變局.jpg
上圖:清代道光皇帝
末代皇帝.jpg
上圖:清代末代皇帝溥儀(劇照)

(六)第六段:道德呼籲君主應明白其職責本分,避免悲劇重演

是故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唐、虞之世,人人能讓,許由、務光非絕塵(飛快奔馳,足不沾塵土,比喻超絕而不可及)也;不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市井(市集,指民眾聚集的地方)之間,人人可欲,許由、務光所以曠(空、絕)後世而不聞也。
譯文:
因此明白當君主的職責本分,那麼就如唐堯、虞舜時代,人人都能推讓君位,許由、務光也不是超絕而不可及的人;不明瞭當君主的職責本分,那麼就連市集裡面,人人都想得到君位,這就是為什麼像許由、務光這樣的人後世再也聽不到了。

說明:
◎結論的部分,黃宗羲回到認識「君之職分」的核心論點,強調為人君者必須體悟到設立君主的原因,是在於為人民解決利害問題,這樣才可能扮演好君主的角色。

然君之職分難明,以俄頃(短暫時間)淫樂,不(不值得)(換取)無窮之悲,雖愚者亦明之矣!
譯文:
雖然君主的職責本分難以明瞭,但是用短暫的荒淫享樂,不值得換取無窮的悲哀,即使愚蠢的人也能明白這個道理啊!

說明:
◎結論的其次,黃宗羲認為若國君無法認清「君之職分」,最起碼從自私自利角度看,從歷史認識中,國君也要學會「控制權力慾」、「善用權力」甚至是「適時的放下權力」,不要貪圖沉迷於短暫的享樂,有這樣的自覺及真正實踐,才不會遺禍子孫,換來後代去承擔自己所種下無盡的禍根。
◎顯然,這仍是回到傳統儒家那一套的
【良知
道德訴求上,因為只能祈禱統治者是否有這一顆良心以及足夠的遠見智慧,肯願意學習對權力放手,但學與不學,仍得靠君主自己的一念之間,如前文所述,這也是傳統中國政治學【一直未能走出「人治」色彩】而走回到專制君權的老路,未能學習西方「將權力分割」、「互相監督制衡」、「透過選舉輪替不合適政府」的不足之處所在。


鎖鑰.jpg
上圖:古代上鎖的聚寶盒

課後問題:

(一)

1.黃宗羲〈原君〉(以下簡稱本文)主旨在反省什麼?
2.本文對人性的看法如何?作者認為人性是否有違反(超越)的可能?
3.作者認為君主制度需要維持還是廢除?為什麼?
4.上古時代的君主(或有資格擔任君主者的人)對權力有哪幾種態度?
5.君主的職分是什麼?

(二)

6.後世君主與上古君主的態度有何不同?
7.「不敢自私」與「不自私」二者有何不同?
8.為什麼說「權力是一種春藥」?

(三)

9.本文談後世君主「主客易位」、「本末倒置」的「主」、「本」、「客」、「末」是什麼?
10.專制君主最可怕的心態是什麼?
11.本文認為專制君主的作惡,有極限或盡頭嗎?
12.後世君主成為天下禍害根源,作者提出假設取消君主制度,你對這種說法有何看法?

(四)

13.本文提出的「小儒」是什麼?
14.本文對「小儒」的看法如何?
15.本文對孟子、湯武的看法如何?
16.本文對明太祖將孔廟廢除孟子配祀有何看法?
17.「小儒」和「專制君主」的關係為何?

(五)

18.為什麼專制君主想緊緊抓住權力?
19.本文認為「君權」能透過各種防範來防止有心人搶奪侵占嗎?
20.本文一共提到那些歷史上的帝王?
21.本文出現的人物中,支持君權的有誰?支持民本的有誰?

(六)

22.本文對於君主專制濫權提出的解決之道是什麼?
23.本文這種解決之道,關鍵在訴諸什麼?
24.本文對「權力」的解決之道最大問題是什麼?
25.本文政治理論與西方政治理論有何異同?


君臨天下.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