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jpg
(圖片引自網路)


高中國文課本選文怎麼選?

有名家(編者註:指楊照)說文白比是假議題,因為只要能多閱讀,國文程度自然會變好,根本無須在意文白比例;也有人說國文課本選文是黨國時代就完成的,不能符合現代潮流。         

針對第一點,雖然是正確的,但是以目前高中生的情況,是不可能多閱讀的。私立高中有些甚至要上第九節及假日輔導課,公立高中生上完八節課後還要去補習三小時,自然組學生普遍要補三到四科,既沒時間也沒胃口讀課外書,於是薄薄的高中國文六冊八十幾篇選文,就成為其最後的人文教育。         

至於第二點,其實十多年前開放教科書版本以來,選文邏輯受到考試及市場主導,更甚於黨國思維。以考試來說,大考中心的命題原則如下:

1.教材選文按選錄版本之多寡分 A、B、C 三類,並訂定命題取材比例上限,以符合公平原則。

2. A 類為四至五家版本之共同選文,B 類為二至三家版本之共同選文,C 類為一家版本之選文。

3. C 類試題之總占分比例,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題之 10%為原則;B 類試題之總占分比例,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題之 40%為原則;A 類試題不受上述比例之限制。

4. 學測之命題取材,以各版本教材一至五冊為依據(106年以前的學測只考前四冊);指考之命題取材,以各版本教材一至六冊為依據。         

而部訂古文三十篇是各版本必定會選的A類選文,佔分比也最高,106年以前的學測甚至會據此出一題18分的作文題。所以補教名師在大考前都會叮嚀考生「熟讀A類選文」,各版本也會將三十篇盡量擠在前四冊。       

至於白話選文,雖然一開始各版本選文不同,但所選作家和選文也有漸漸趨同的趨勢(現代小說尤其明顯)。比如張愛玲,龍騰版、三民版選〈金鎖記〉,是她很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也許不太好教,或學生反應不好,而其他三家版本都選她的散文〈天才夢〉和〈愛〉,學生接受度更高,我教起來也是這樣,於是〈金鎖記〉就不是A類選文了。各版本因為希望多選A、B類選文,或大家都選的作家,市佔率會比較高,所以白話選家和選文會漸漸趨同,這是文學史理念跟教學現實的折衝,也是考試和市場的主導。於是許多選文常常不是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自己也常常很怨嘆這一點。         
王德威在〈典律的生成──小說爾雅三十年〉中曾提到:「典律總以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面貌出現,但只要仔細觀察,不難看出典律『著毋庸議』的法則下,太多由歷史左右的誘因。這至少包括了文學社團訴諸典律的權威性、典律透過教育、文宣管道所產生的普及或制約力量、文學批評界執行典律的意願及能力、創作者的自覺,以及出版、傳銷者對典律『象徵資本』的運轉。至於部分環境中政教機構介入的事實,無非更折射典律權力運作之一端。」         

經典的形成往往有諸多因素,而教科書必然是將作品典律化的一環,是以當前的文白爭議,除了統獨之爭、以及認為選文不符合現代潮流,更有希望將本土作品典律化的企圖,當然有這樣的企圖也沒什麼問題,只是希望能考慮一下作品的技巧及思想是不是經得起反覆咀嚼、實務上好不好教、以及學生的接受度。       

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老話一句:要不斷跟家長溝通。如果有心想教改或改變課綱,一定要持續跟家長宣導,然後小規模試辦,成熟後再擴行到全國,教改才有可能成功。


高中國文.jpg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臉書》
【投書】國文課本選文,只是各方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
2017-09-09
網址:

https://m.facebook.com/ytp.twins/posts/708729605984894/
作者:楊子霈
【作者簡介】
楊子霈,台灣高雄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高雄女中國文教師,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短篇小說及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高雄青年文學獎等獎項,著有散文集《母親進行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