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綠豆糕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大家多半都知道《雅量》的哏,也能夠在別人提到的時候接上兩句——但《雅量》並不能交給學生該學的雅量,它所能帶給學生的負面影響恐怕比正面啟發還要多。但這篇文章卻顯現了台灣國文課本編選的問題:有些不合時宜的東西,早該淘汰掉了。
《雅量》教不會我們需要的雅量──從《雅量》看早該更新的國文課本
就在這兩天,某一出版社將作家宋晶宜的散文結集成冊,其中一本就定名為《雅量》。
現今 50 歲以下的台灣人,對於《雅量》這篇文章想必不會陌生,因為它已經連續入選各版本的國中國文課本 2、30 年了。這篇文章慎而重之地,以一種頗為愚蠢的方式來描述一件單薄無聊的道理,雖然文章本身很差,卻差得很有喜感,因此深植於好幾代台灣人的記憶裡。
只要提起「綠豆糕」、「棋盤」、「稿紙」這幾個關鍵字,大部分的人都能很順地接出「大食客」或「哄堂大笑」之類的哏。
這樣的跨世代默契,雖然有時候還蠻溫馨的,但其實反映了國文課本編選上的重大問題。理論上,國文課本應該提供的是水準較高,值得學生學習的「範文」;或至少具有某種特質,適合該一年段心理狀態的文本。
《雅量》之選入課本,很顯然不是因為前者,因為不管是在文學讀者、還是在學術研究裡,宋晶宜的作品都很顯然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其文字粗淺平板,沒有藝術價值也沒有任何思想性和議題性可言,就像是從「作文大全」裡面抄出來的幼稚文字。而從課本長年將它放在國中第一冊的前幾課來看,編者的著眼點可能是後者:他們認為,有必要在學生進入另外一個學習階段時,教導他們「雅量」的重要。
這想法或許立意良善,但睽諸《雅量》原文,它所能帶給學生的負面影響恐怕比正面啟發還要多。跳過前面難笑的笑話,我們可以倒過來看,文章的最後一句是:「為了減少摩擦,增進和諧,我們必須努力培養雅量。」這思路,是來自中國傳統的「以和為貴」──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和稀泥」或「鄉愿」──不是公民社會應該培養的「那種雅量」。
我們更需要培養的,不是不提出批評、害怕摩擦、追求和諧的「雅量」,而是讓學生知道,公民社會的意見是多元的,本來就會有批評、有摩擦、不和諧,我們真正需要的「雅量」是面對批評、處理摩擦、接受不和諧,而不是要求大家把個人意見藏起來。
而在國文課本當中,選入了主張「你聽你的鳥鳴,他看他的日出,彼此都會有等量的美的感受」的《雅量》,也簡直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樣的論調,是美學上的「相對主義」,認為「美感是很主觀的,無法比較出優劣」。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如果真是如此,則憑什麼去說一篇文章比另外一篇文章,在文學上更有價值?我們若能接受宋晶宜的論點,則隨時可以問:為什麼課本選的是李白、蘇東坡、余光中,而不是選任意一名學生的文章呢?反正「彼此都會有等量的美的感受」啊。
這也就難怪許多學生看不起國文科了,因為這一學科初次在他人生中亮相,就給了他「鄉愿」和「標準不一」的混亂訊號呀。國文課本裡面的現代文學比例已經夠少了,也是時候參考比較新的文學研究成果,把一些過時的文章清理掉了吧。
【文章出處】
〈國文課本(沒)對我們做了什麼〉
(轉載自:《蘋果日報論壇》,原標題為〈朱宥勳:《雅量》教不會我們需要的雅量〉)
2016-09-07
網址:
file:///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E3%80%8A%E9%9B%85%E9%87%8F%E3%80%8B%E6%95%99%E4%B8%8D%E6%9C%83%E6%88%91%E5%80%91%E9%9C%80%E8%A6%81%E7%9A%84%E9%9B%85%E9%87%8F%20(1).pdf
作者:朱宥勳
【作者簡介】
朱宥勳(1988年1月4日-),臺灣桃園人,小說家、文化評論者、專欄作家,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學士(主修社會學、歷史)、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等。曾任《建中青年》主編。2010年起開始出版小說集《誤遞》與《堊觀》,2011年與黃崇凱合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目前任月刊《秘密讀者》的編輯委員。
上圖:西洋棋
附錄:雅量
朋友買了一件衣料,綠色的底子帶白色方格,當她拿給我們看時,一位對圍棋十分感與趣的同學說:
「啊,好像棋盤似的。」
「我看倒有點像稿紙。」我說。
「真像一塊塊綠豆糕。」一位外號叫「大食客」的同學緊接著說。
我們不禁哄堂大笑,同樣的一件衣料,每個人卻有不同的感覺。那位朋友連忙把衣料用紙包好,她覺得衣料就是衣料,不是棋盤,也不是稿紙,更不是綠豆糕。
人人的欣賞觀點不盡相同,那是和個人的性格與生活環境有關。
如果經常逛布店的話,便會發現很少有一匹布沒有人選購過;換句話說,任何質地或花色的衣料,都有人欣賞它。一位鞋店的老闆曾指著櫥窗裡一雙式樣毫不漂亮的鞋子說:「無論怎麼難看的樣子,還是有人喜歡,所以不怕賣不出去。」
就以「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也許我們看某人不順眼,但是在他的男友和女友心中,往往認為他如「天仙」或「白馬王子」般地完美無缺。
人總會去尋求自己喜歡的事物,每個人的看法或觀點不同,並沒有什麼關係,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有彼此容忍和尊重對方的看法與觀點的雅量。
如果他能從這扇門望見日出的美景,你又何必要他走向那扇窗去聆聽鳥鳴呢?你聽你的鳥鳴,他看他的日出,彼此都會有等量的美的感受。人與人偶有摩擦,往往都是由於缺乏那分雅量的緣故;因此,為了減少摩擦,增進和諧,我們必須努力培養雅量。
【文章出處】
《雅量》
〈雅量〉
作者:宋晶宜
【作者簡介】
宋晶宜(1948年-),台灣女性記者、編輯、作家,籍貫天津市,出生於臺北,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中學時期開始寫作投稿,作品以散文與報導文學為主,文筆清新自然。曾任大華晚報、民生報、聯合報記者,民生報總編輯,後擔任美國舊金山世界日報社社長。其創作的散文〈雅量〉,為臺灣著名散文,曾收入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一年級國文課本第一課。〈雅量〉中一段對話,將一塊布料比喻「棋盤、稿紙、綠豆糕」常被琅琅上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