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藏取經詩話.png
(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又名《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三藏取經記》、《大唐三藏取經記》,為一話本小說,作者不詳。所謂 「詩話」,不是現在人所說的詩歌批評理論,乃是有詩、有話;換句話說,也是注重「有詩為證」的一類小說的別名。本書內容寫「猴行者」助唐三藏取經的故事,猴行者為主要人物(孫悟空的原型),他為扶助三藏法師大顯神通;有深沙神(疑為沙僧原型);但無豬八戒。此書是較早的唐僧取經故事的話本,對後代寫西遊故事的文學作品影響頗大,略具明代小説《西遊記》的雛形,為《西遊記》的眾多來源之一。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話本在中國原已失傳,近代才在日本重新發現。此本舊藏日本京都高山寺,書有殘缺,1916年羅振玉曾據以影印,重新傳回中國,收入《古本小説集成》。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之事。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他行經高昌國時,當地居民推崇佛教,國王願封他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心志動搖,最後留在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出來向西逃去。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印度。他在印度學習了兩年多,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轟動一時。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共十九年,行程長達數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這部書主要講述玄奘西行路上所見各國的史地交通,沒有什麼故事。等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二郎神鎖齊大聖》、楊景賢《西遊記平話》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明代吳承恩正是在民間傳説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再創造,完成了《西遊記》這部文學鉅著。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七段,部分段落文字有殘缺。以下為本書上卷:

甘肅瓜州榆林窟第3窟.唐僧與猴行者.png
(圖片引自網路)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卷上

[缺原題]第一

[原文缺]

行程遇猴行者處第二

僧行六人,當日起行。

法師語曰:「今往西天,程途百萬,各人謹慎。」小師應諾。

行經一國已來,偶於一日午時,見一白衣秀才(編者註:此書中稱為猴行者,為後世《西遊記》孫悟空的前身,形象亦大不相同)從正東而來,便揖和尚:「萬福!萬福!和尚今往何處?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經否?」

法師合掌曰:「貧僧奉敕,為東土眾生,未有佛教,是取經也。」

秀才曰:「和尚生前兩回去取經,中路遭難,此回若去,千死萬死。」

法師云:「你如何得知?」

秀才曰:「我不是別人,我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我今來助和尚取經。此去百萬程途,經過三十六國,多有禍難之處。」

法師應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緣。東土眾生,獲大利益。當便改呼為猴行者。」

僧行七人,次日同行,左右伏事。

猴行者乃留詩曰:

百萬程途向那邊,今來佐助大師前。
一心祝願逢真教,同往西天雞足山。

三藏法師詩答曰:

此日前生有宿緣,今朝果遇大明賢。
前途若到妖魔處,望顯神通鎮佛前。

入大梵天王宮第三

法師行程湯水之次,問猴行者曰:「汝年幾歲?」

行者答曰:「九度見黃河清。」

法師不覺失笑,大生疑,遂曰:「汝年尚少,何得妄語?」

行者曰:「我年紀小,歷過世代萬千,知得法師前生兩回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害。法師曾知兩回死處無?」

師曰:「不知。」

行者曰:「和尚蓋緣當日,佛法未全,道緣未滿,致見如此。」

法師曰:「汝若是九度見黃河清,曾知天上地府事否?」

行者答曰:「何有不知?」

法師問曰:「天上今日有甚事?」

行者曰:「今日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水晶宮設齋。」

法師曰:「借汝威光,同往赴齋否?」

行者教令僧行閉目,行者作法。良久之間,纔始開眼,僧行七人,都在北方大梵天王宮了。且見香花千座,齋果萬種,鼓樂嘹亮,木魚高掛,五百羅漢,眉垂口伴,都會宮中諸佛演法。

偶然一陣凡人氣,大梵天王問曰:「今日因何有凡人俗氣?」

尊者答曰:「今日下界,大唐國內,有僧玄奘,僧行七人,赴水晶齋,是致有俗人氣。」

當時天王與羅漢曰:「此人三生出世,佛教俱全。」便請下界法師玄奘陞座講經,請上水晶座。法師上之不得。

羅漢曰:「凡俗肉身,上之不得,請上沉香座。」一上便得。

羅漢問曰:「今日謝師入宮,師善講經否?」

玄奘曰:「是經講得,無經不講。」

羅漢曰:「會講《法華經》否?」

玄奘:「此是小事。」

當時五百尊者、大梵王,一千餘人,咸集聽經。玄奘一氣講說,如瓶注水,大開玄妙,眾皆稱讚不可思議,齋罷辭行。

羅漢曰:「師曾兩回往西天取經,為佛法未全,嘗被深沙神作孽,損害性命。今日幸赴此宮,可近前告知天王,乞示佛法前去,免得多難。」

法師與猴行者,近前咨告請法。天王賜得隱形帽一事、金鐶錫杖一條、缽盂一只。三件齊全領訖。

法師告謝已了,回頭問猴行者曰:「如何得下人間?」

行者曰:「未言下地。」

法師且更咨問天王:「前程有魔難處,如何救用?」

法師再近前告問。天王曰:「有難之處,遙指天宮,大叫『天王』一聲,當有救用。」法師領旨,遂乃拜辭。

猴行者與師同辭五百羅漢、合會真人。是時,尊者一時送出,咸願法師取經早回。

尊者合掌,頌曰:

水晶齋罷早回還,展臂從風去不難。
要識弟兄生五百,昔曾行腳到人間。

法師詩曰:

東土眾生少佛因,一心迎請不逡巡。
天宮授賜三般法,前路摧魔作善珍。

入香山寺第四

迤邐登程,遇一座山,名號「香山」,是千手千眼菩薩之地,又是文殊菩薩修行之所。舉頭見一寺額,號「香山之寺」。

法師與猴行者,不免進上寺門歇息。見門下左右金剛,精神猛烈,氣象生獰,古貌楞層,威風凜冽。法師一見,遍體汗流,寒毛卓豎。

猴行者曰:「請我師入寺內巡賞一回。」

遂與行者同入殿內。寺中都無一人。只見古殿巍峨,芳草連綿,清風颯颯。

法師思惟:「此中得恁寂寞?」

猴行者知師意思,乃云:「我師莫訝,西路寂寥,此中別是一天。前去路途,盡是虎狼虵兔之處,逢人不語,萬種恓惶。此去人煙,都是邪法。」

法師聞語,冷笑低頭,看遍周回,相邀便出。

前行百里,猴行者曰:「我師前去,地名蛇子國。」

且見大,交雜無數,攘亂紛紛。大頭高丈六,小頭高八尺,怒眼如燈,張牙如劍,氣吐火光。法師一見,退步驚惶。

猴行者曰:「我師不用驚惶。國名子,有此眾,雖大小差殊,且緣皆有佛性,逢人不傷,見物不害。」

法師曰:「若然如此,皆賴小師威力,進步前行。」

大小兒見法師七人前來,其蛇盡皆避路,閉目低頭,人過一無所傷。又行四十餘里,盡是鄉。

猴行者曰:「我師明日又過獅子林及樹人國。」

法師曰:「未言別事,且得平安過了。」七人停息,一時汗流如雨。

法師乃留詩曰:

行過蛇鄉數十里,清朝寂寞號香山。
前程更有多魔難,只為眾生覓佛緣。

過獅子林及樹人國第五

早起,七人約行十里。猴行者啟:「我師,前去即是獅子林。」

說由未了,便到獅子林。只見麒麟迅速,獅子崢嶸,擺尾搖頭,出林迎接;口銜香花,皆來供養。法師合掌向前,獅子舉頭送出。五十餘里,盡是麒麟。次行又到荒野之所,法師回謝獅王迎送。

猴行者曰:「我師前去,又是樹人國。」

入到國中,盡是千年枯樹,萬載石頭;松栢如龍,頑石似虎。又見山中有一村寺,並無僧行。只見林雞似鳳,山犬如龍;門外有兩道金橋,橋下盡是金線水。又睹紅日西斜,都無旅店。

猴行者曰:「但請前行,自然不用憂慮。」

又行五、六十里,有一小屋,七人遂止宿於此。

次早起來,七人嗟嘆:「夜來此處甚是蹊蹺!」遂令行者前去買菜做飯。

主人曰:「此中人會妖法,宜早回來。」法師由尚未信。小行者去買菜,至午不回。

法師曰:「煩惱我心!小行者出去買菜,一午不見回來,莫是被此中人妖法定也?」

猴行者曰:「待我自去尋看如何?」

法師曰:「甚好,甚好!」

猴行者一去數里借問,見有一人家,魚舟繫樹,門掛蓑衣。然小行者被他作法,變作一個驢兒,吊在廳前。驢兒見猴行者來,非常叫噉。

猴行者便問主人:「我小行者買菜,從何去也?」

主人曰:「今早有小行者到此,被我變作驢兒,見在此中。」

猴行者當下怒發,卻將主人家新婦,年方二八,美貌過人,行動輕盈,西施難比。被猴行者作法,化此新婦作一束青草,放在驢子口伴。

主人曰:「我新婦何處去也?」

猴行者曰:「驢子口邊青草一束,便是你家新婦。」

主人曰:「然你也會邪法?我將為無人會使此法。今告師兄,放還我家新婦。」

猴行者曰:「你且放還我小行者。」

主人噀水一口,驢子便成行者。猴行者噀水一口,青草化成新婦。

猴行者曰:「我即今有僧行七人,從此經過,不得妄有妖法。如敢故使妖術,須教你一門刲草除根!」

主人近前拜謝:「豈敢有違。」戰戰兢兢,乃成詩謝曰:

行者今朝到此時,偶將妖法變驢兒。
從今拱手阿羅漢,免使家門禍及之。

猴行者乃留詩云:

莫將妖法亂施呈,我見黃河九度清。
相次我師經此過,好將誠意至祗迎。

過長坑大蛇嶺處第六

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法師當把金鐶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毫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

次入大蛇嶺,目見大蛇如龍,亦無傷人之性。

又過火類坳,坳下下望,見坳上有一具枯骨,長四十餘里。

法師問猴行者曰:「山頭白色枯骨一具如雪。」

猴行者曰:「此是明皇太子換骨之處。」法師聞語,合掌頂禮而行。

又忽遇一道野火連天,大生煙焰,行去不得。遂將缽盂一照,叫「天王」一聲,當下火滅,七人便過此坳。

欲經一半,猴行者曰:「我師曾知此嶺有白虎精否?常作妖魅妖怪,以至吃人。」

師曰:「不知。」

良久,只見嶺後雲愁霧慘,雨細交霏;雲霧之中,有一白衣婦人,身掛白羅衣,腰繫白羅裙,手把白牡丹花一朵,面似白蓮,十指如玉。睹此妖姿,遂生疑悟。

猴行者曰:「我師不用前去,定是妖精。待我向前向他姓字。」

猴行者一見,高聲便喝:「汝是何方妖怪,甚處精靈?久為妖魅,何不速歸洞府?若是妖精,急便隱藏形跡;若是人間閨閤,立便通姓道名。更若躊躇不言,杵滅微塵粉碎!」

白衣婦人見行者語言正惡,徐步向前,微微含笑,問:「師僧一行,往之何處?」

猴行者曰:「不要問我行途,只為東土眾生。想汝是火類坳頭白虎精,必定是也!」

婦人聞語,張口大叫一聲,忽然面皮裂皺,露爪張牙,擺尾搖頭,身長丈五。定醒之中,滿山都是白虎。被猴行者將金鐶杖變作一個夜叉,頭點天,腳踏地,手把降魔杵,身如藍靛青,髮似硃砂,口吐百丈火光。當時,白虎精哮吼,近前相敵,被猴行者戰退。

半時,遂問虎精:「甘伏未伏!」

虎精曰:「未伏!」

猴行者曰:「汝若未伏,看你肚中有一個老獼猴!」

虎精聞說,當下未伏。一叫獼猴,獼猴在白虎精肚內應。遂教虎精開口,吐出一個獼猴,頓在面前,身長丈二,兩眼火光。

白虎精又云:「我未伏!」

猴行者曰:「汝肚內更有一個!」再令開口,又吐出一個,頓在面前。

白虎精又曰:「未伏!」

猴行者曰:「你肚中無千無萬個老獼猴,今日吐至來日,今月吐至後月,今年吐至來年,今生吐至來生,也不盡。」

白虎精聞語,心生忿怒。被猴行者化一團大石,在肚內漸漸會大。教虎精吐出,開口吐之不得;只見肚皮裂破,七孔流血。喝起夜叉,渾門大殺,虎精大小,粉骨塵碎,絕滅除蹤。

僧行收法,歇息一時,欲進前程,乃留詩曰:

火類坳頭白火精,渾群除滅永安寧。
此時行者神通顯,保全僧行過大坑。
 
(文未完,待續)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png
(圖片引自網路)



【作品出處】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卷上
原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