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藏取經詩話.png
上圖: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圖片引自網路,經過後製處理)


題解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又名《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三藏取經記》、《大唐三藏取經記》,為一話本小說,作者不詳。所謂 「詩話」,不是現在人所說的詩歌批評理論,乃是有詩、有話;換句話說,也是注重「有詩為證」的一類小說的別名。本書內容寫「猴行者」助唐三藏取經的故事,猴行者為主要人物(孫悟空的原型),他為扶助三藏法師大顯神通;有深沙神(疑為沙僧原型);但無豬八戒。此書是較早的唐僧取經故事的話本,對後代寫西遊故事的文學作品影響頗大,略具明代小説《西遊記》的雛形,為《西遊記》的眾多來源之一。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話本在中國原已失傳,近代才在日本重新發現。此本舊藏日本京都高山寺,書有殘缺,1916年羅振玉曾據以影印,重新傳回中國,收入《古本小説集成》。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之事。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他行經高昌國時,當地居民推崇佛教,國王願封他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心志動搖,最後留在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出來向西逃去。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印度。他在印度學習了兩年多,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轟動一時。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共十九年,行程長達數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這部書主要講述玄奘西行路上所見各國的史地交通,沒有什麼故事。等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二郎神鎖齊大聖》、楊景賢《西遊記平話》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明代吳承恩正是在民間傳説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再創造,完成了《西遊記》這部文學鉅著。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七段,部分段落文字有殘缺。以下為本書中卷:

泉州開元寺西塔猴行者浮雕.png
上圖:福建泉州開元寺西塔猴行者浮雕(圖片引自網路)


(接前回

延伸閱讀:
西遊記的前身----《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上卷)(原文)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卷中

入九龍池處第七

行次前過九龍池。猴行者曰:「我師看此,是九條馗頭鼉龍,常會作孽,損人性命。我師不用匆匆。」

忽見波瀾渺渺,白浪茫茫,千里烏江,萬重黑浪。只見馗龍哮吼,火鬣毫光,喊動前來,被猴行者隱形帽化作遮天陣,缽盂盛卻萬里之水,金鐶錫杖化作一條鐵龍。無日無夜,二邊相鬥。被猴行者騎定馗龍,要抽背脊筋一條,與我法師結條子。九龍咸伏,被抽背脊筋了;更被脊鐵棒八百下。「從今日去,善眼相看。若更準前,盡皆除滅!」困龍半死,隱跡藏形。

猴行者拘得背筋,結條子與法師繫腰。法師繫系,行步如飛,跳廻有難之處。蓋龍脊筋極有神通,變現無窮。三藏後廻東土,其條化上天宮。今僧家所傳,乃水錦絳也。

法師德行不可思議,乃成詩曰:

(下缺)

[原題缺]第八

[前文缺]

一物否?答曰:「不識。」

深沙云:「項下是和尚兩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

和尚曰:「你最無知。此回若不改過,教你一門滅絕!」

深沙合掌謝恩,伏蒙慈照。深沙當時哮吼,教和尚莫驚,只見紅塵隱隱,白雪紛紛。

良久,一時三五道火裂,深沙袞袞,雷聲喊喊。遙望一道金橋,兩邊銀線,盡是深沙神,身長三丈,將兩手托定。師行七人,便從金橋上過。過了,深沙神合掌相送。

法師曰:「謝汝心力。我廻東土,奉答前恩。從今去,更莫作罪。」兩岸骨肉,合掌頂禮,唱喏連聲。

深沙前來解吟詩曰:

一墮深沙五百春,渾家眷屬受災殃。
金橋手托從師過,乞薦幽神化卻身。

法師詩曰:

兩度曾遭汝吃來,更將枯骨問元才。
而今赦汝殘生去,東土專心次第排。

猴行者詩曰:

謝汝回心意不偏,金橋銀線步平安。
回歸東土修功德,薦拔深沙向佛前。

入鬼子母國處第九

登途行數十里,人煙寂寂,旅店稀稀。又過一山,山嶺崔嵬,人行不到,鴉鳥不飛,未知此中是何所在。行次欲近官道,道中更無人行。又行百里之中,全無人煙店舍。入到國中,見一所荒寺,寺內亦無僧行。

又見街市數人,問云:「此是何處?」其人不言不語,更無應對。法師一見如此,轉是恓惶。

七人遂乃止宿此中。來日天曉,有錢又無米糴;問人,人又不應。逡巡投一國,入其殿宇,只見三歲孩兒無千無萬。國王一見法師七人,甚是信善,滿國焚香,都來恭敬。

王問:「和尚欲往何所?」

法師答曰:「為東土眾生,入於竺國,請取經教。」

國王聞語,合掌虔誠。遂惠白米一碩,珠珍一斗、金錢二千、彩帛二束,以贈路中食用。又設齋供一筵,極是善美。僧行七人,深謝國王恩念,多感再三。

國王曰:「曾識此國否?」

法師答:「不識。」

國王曰:「此去西天不遠。」

法師又問:「臣啟大王:此中人民得恁地性硬,街市往來,叫也不應。又無大人,都是三歲孩兒。何故孩兒無數,卻無父母?」

國王大笑曰:「和尚向西來,豈不見人說,有鬼子母國?」

法師聞語,心如半醉:「然我七人,只是對鬼說話?」

國王曰:「前程安穩,回日祗備茶湯。」

法師七人大生慚愧,臨行乃留詩曰:

誰知國是鬼祖母,正當飢困得齋餐。
更蒙珠米充盤費,願取經回報答恩。

鬼子母贈詩云:

稀疏旅店路蹊蹺,借問行人不應招。
西國竺天看便到,身心常把水清澆。
早起晚眠勤念佛,晨昏禱祝備香燒。
取經回日須過此,頂敬祗迎住數朝。

經過女人國處第十

僧行前去,沐浴慇勤。店舍稀疏,荒郊止宿,雖有虎狼蟲獸,見人全不傷殘。

次入一國,都無一人,只見荒屋漏落,薗籬破碎。前行,漸有數人耕田,布種五穀。

法師曰:「此中似有州縣,又少人民,且得見三、五農夫之面。」

耕夫一見,個個眉開。法師乃成詩曰:

荒州荒縣無人住,僧行朝朝宿野盤。
今日農夫逢見面,師僧方得少開顏。

猴行者詩曰:

休言荒國無人住,荒縣荒州誰肯耕?
人力種田師不識,此君住處是西城。
早來此地權耕作,夜宿天宮歇洞庭。
舉步登途休眷戀,免煩東土望回程。

舉步如飛,前遇一溪,洪水茫茫。法師煩惱。

猴行者曰:「但請前行,自有方便。」

行者大叫「天王」一聲,溪水斷流,洪浪乾絕。師行過了,合掌擎拳。此是宿緣,天宮助力。

次行又過一荒州,行數十里,憩歇一村。

法師曰:「前去都無人煙,不知是何處所?」

行者曰:「前去借問,休勞嘆息。」

又行百里之外,見有一國,人煙濟楚,買賣駢𩥄。入到國內,見門上一牌云:「女人之國」。僧行遂謁見女王。

女王問曰:「和尚因何到此國?」

法師答言:「奉唐帝敕命,為東土眾生,往西天取經,作大福田。」

女王合掌,遂設齋供。僧行赴齋,都吃不得。

女王曰:「何不吃齋?」

僧行起身唱喏曰:「蒙王賜齋,蓋為砂多,不通吃食。」

女王曰:「啟和尚知悉:此國之中,全無五穀,只是東土佛寺人家,及國內設齋之時,出生盡於地上等處收得,所以砂多。和尚回歸東土之日,望垂方便。」

法師起身,乃留詩曰:

女王專意設清齋,蓋為砂多不納懷。
竺國取經歸到日,教令東士置生臺。

女王見詩,遂詔法師一行,入內宮看賞。僧行入內,見香花滿座,七寶層層;兩行盡是女人,年方二八,美貌輕盈,星眼柳眉,朱唇榴齒,桃臉蟬髮,衣服光鮮,語話柔和,世間無此。

一見僧行入來,滿面含笑,低眉促黛,近前相揖:「起咨和尚:此是女人之國,都無丈夫。今日得睹僧行一來,奉為此中,起造寺院,請師七人,就此住持。且緣合國女人,早起晚來,入寺燒香,聞經聽法,種植善根;又且得見丈夫,夙世因緣。不知和尚,意旨如何?」

法師曰:「我為東土眾生,又怎得此中住院?」

女王曰:「和尚師兄,豈不聞古人說:『人過一生,不過兩世。』便只住此中,為我作個國主,也甚好一段風流事!」

和尚再三不肯,遂乃辭行。兩伴女人,淚珠流臉,眉黛愁生,乃相謂言:「此去何時再睹丈夫之面?」

女王遂取夜明珠五顆、白馬一疋,贈與和尚前去使用。僧行合掌稱謝,乃留詩曰:

願王存善好修持,幻化浮生得幾時?
一念凡心如不悟,千生萬劫落阿鼻。
休喏綠𬴮桃紅臉,莫戀輕盈與翠眉。
大限到來無處避,髑髏何處問因衣?

女王與女眾,香花送師行出城,詩曰:

此中別是一家仙,送汝前程往竺天。
要識女王姓名字,便是文殊及普賢。

入王母池之處第十一

登途行數百里,法師嗟嘆。猴行者曰:「我師且行,前去五十里地,乃是西王母池。」

法師曰:「汝曾到否?」

行者曰:「我八百歲時,到此中偷桃吃了;至今二萬七千歲,不曾來也。」

法師曰:「願今日蟠桃結實,可偷三、五個吃?」

猴行者曰:「我因八百歲時,偷吃十顆,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配在花果山紫雲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

法師曰:「此行者亦是大羅神仙。元初說他九度見黃河清,我將謂他妄語;今見他說小年曾來此處偷桃,乃是真言。」

前去之間,忽見石壁高芩萬丈;又見一石盤,闊四五里地;又有兩池,方廣數十里,瀰瀰萬丈,鴉鳥不飛。七人才坐,正歇之次,舉頭遙望萬丈石壁之中,有數株桃樹,森森聳翠,上接青天,枝葉茂濃,下浸池水。」

法師曰:「此莫是蟠桃樹?」

行者曰:「輕輕小話,不要高聲!此是西王母池。我小年曾此作賊了,至今猶怕。」

法師曰:「何不去偷一顆?」

猴行者曰:「此桃種一根,千年始生,三千年方見一花,萬年結一子,子萬年始熟。若人吃一顆,享年三千歲。」

師曰:「不怪汝壽高!」

猴行者曰:「樹上今有十餘顆,為地神專在彼此守定,無路可去偷取。」

師曰:「你神通廣大,去必無妨。」

說由未了,攧下三顆蟠桃,入池中去。

師甚敬惶,問:「此落者是何物?」

答曰:「師不要敬,此是蟠桃正熱,攧下水中也。」

師曰:「可去尋取來吃。」

猴行者即將金鐶杖向盤石上敲三下,乃見一個孩兒,面帶青色,爪似鷹鷂,開口露牙,從池中出。

行者問:「汝年幾多?」

孩曰:「三千歲。」

行者曰:「我不用你。」

又敲五下,見一孩兒,面如滿月,身掛繡纓。

行者曰:「汝年多少?」

答曰:「五千歲。」

行者曰:「不用你。」

又敲數下,偶然一孩兒出來。問曰:「你年多少?」

答曰:「七千歲。」

行者放下金鐶杖,叫取孩兒入手中,問:「和尚,你吃否?」

和尚聞語,心敬便走。被行者手中旋數下,孩兒化成一枝乳棗,當時吞入口中。後歸東土唐朝,遂吐出於西川。至今此地中生人參是也。

空中見有一人,遂吟詩曰:

花菓山中一子方,小年曾此作場乖。
而今耳熱空中見,前次偷桃客又來。

入沉香國處第十二

師行前邁,忽見一處,有牌額云:「沉香國」。只見沉香樹木,列占萬里,大小數圍,老株高侵雲漢。「想我唐土,必無此林。」乃留詩曰:

國號沉香不養人,高低聳翠列千尋。
前行又到波羅國,專往西天取佛經。

入波羅國處第十三

入到波羅國內,別是一座天宮。美女雍容,人家髣髴;大孩兒鬧攘攘,小孩兒袞毬嬉。獅子共龍吟,佛嵓與虎嘯。

見此一國瑞氣,景象異常,乃成贊曰:

波羅別是一仙宮,美女人家景象中。
大孩兒,小孩兒(編者註:此處疑似文字短缺),辛苦西天心自知。
東土眾生多感激,三年不見淚雙垂。
大明皇(編者註:此處疑似文字短缺),玄奘取經壯大唐。
程途百萬窮天日,迎請玄微請法王。

(文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西遊記的前身----《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下卷)(原文)


唐僧取經.png
(圖片引自網路)


【作品出處】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卷中
原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