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樹.png



題解
 
本詩選自《紫荊賦》,是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時所作。作者於松下打坐的情境中進行思辨,體悟一種不受外物干擾,自在自得的生命境界。
 
詩中透過「我」與「古松」兩種視角的轉換,描寫詩人在松下打坐時,意識到自己仍是「有我」的狀態,還沒真正到達「無我」的境界,並藉古松之口,自嘲對人世虛名的在意,最終體認唯有放下有形、無形的執著,才能真正「無我」。

此詩由自覺「無我」→驚覺「有我」→希望(或悟得)「無我」,同時也遙相呼應道家「有與無相互辯證」的思維和語境,產生古今生命的對話,可說是實踐他「縱的繼承」理論之佳篇。


松樹.jpg


松下有人
 
松下才坐了半下午
自覺萬般已忘機
一聲長嘯吐出去
卻被對山的石壁
隱隱反彈了過來
 
──可驚這迴聲啊,聽
 
就是一百年後
世人耳中的我麼?
何以又像是預言
竟傳到自己的耳邊?
 
料古松在笑了:
既然一心要面壁
就應該背對著虛空
連同身後的虛名

【作品出處】
《紫荊賦》
松下有人
作者:余光中
【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福建泉州永春人,生於中國江蘇南京,時為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自稱「茱萸的孩子」。來台後,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與覃子豪等人共同創立臺灣藍星詩社,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其次為詩,並有評論、翻譯,著作等身,暮年仍創作不輟,有多首膾炙人口的現代詩傳世,知名度與影響力甚大,梁實秋稱其「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為兩岸三地文學界巨擘。曾於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淡江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後接任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政治立場傾向藍營,在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中引起若干爭議。


黃山迎客松.png
上圖:黃山迎客松


註釋解析

(一)敘述詩人於松下打坐時,自以為「無我」:【自覺「無我」】

 
松下才坐了半下午
譯文:
(我)在松樹下打坐了半個下午,

◎呼應詩題,點出人、事、時、地。「松下」點出地點,「下午」點出時間,「坐」點出事件。
 
自覺萬般(各式各樣)已忘機(不存心機,淡泊無爭)
譯文:
自以為早已與世無爭,對各種事物已經不存機心,

◎本句為打坐時興發的感思。「自覺」有「自以為」之意詩的一開始,詩人自覺「淡泊名利」,認為自己在歷經世事後已經能夠忘機,對一切都能淡然面對。
◎「萬般」例句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
◎《莊子.天地》:「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譯文:胸中有了機謀巧辯的心思,就會破壞本然純白的天性;破壞了本然純白的天性,就會心神不安定。)」因此道家推崇忘機之境,尋求清淨淡泊。

 
一聲長嘯(音ㄒㄧㄠˋ,長聲吟嘯)吐出去
譯文:
一個長長的嘯聲,從我口中吐了出去,

「長嘯」象徵詩人曾參與過的事及所歷經的路。
古人常以「長嘯」述志或抒發自己的悲憤,或藉由長嘯抒發沒有知音的孤獨。如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譯文:我獨自坐在幽靜的竹林裡,一邊彈琴,一邊發出悠長的吟嘯。沒有人知道我就在這片竹林的深處,只有明月前來陪伴我,照亮我的身旁。)」
 
卻被對山的石壁
譯文:
卻被對面的山壁

 
隱隱(不清楚、不明顯的樣子)反彈了過來
譯文:
隱隱約約地反彈了回來

◎反彈的聲音,一可指聲波受山壁阻礙而反彈的物理現象,一可指世人給予詩人的評價
◎在長聲吟嘯後,聲音卻被山壁反彈回來。象徵做過的事、走過的路,這些都被世人看在眼底、記在心裡,並化為評價回應給詩人,即詩中提到的「迴聲」
◎透過「長嘯」遭山壁反彈,帶出以下詩人從自以為「無我」到驚覺其實「有我」。

(二)詩人從迴聲中發現自己依然「有我」:【驚覺「有我」】
 
──可驚這迴聲啊,聽
譯文:
聽!這回音多麼可驚!

◎以「破折號」作為轉折,承接前三句,作為承先啟後的轉折,以「聽」字下接後四句,開展驚訝後的自我叩問,使詩人從驚覺「有我」。
「破折號」的線段模擬長嘯被山壁反彈,使迴聲時間拉長

「聽」字是詩人自我思辨的起點

(三)詩人因驚覺依然「有我」而展開自我叩問。
 
就是一百年後
世人耳中的我麼?

譯文:
難道,這就是一百年之後,
世人口耳中所說的「我」嗎?
◎以疑問來反思迴聲的來歷,迴聲從何而來?仍來自於自己所出
 
何以又像是預言
竟傳到自己的耳邊?

譯文:
為何又像是個預言,竟然傳回到自己的耳邊?

◎以連續兩個疑問,反思迴聲的來歷,並對自己活著時與死後的名聲產生憂慮。

◎「預言」一詞,疊合在世時聽聞的褒貶、正面負面的評價,以及死後的歷史定位。
◎表達詩人一方面既在乎當代的聲名,一方面又擔憂現在的褒貶,預告著百年後的評價。

詩人驚聞迴聲後展開自我叩問,發現自己仍然「有我」,仍在乎世人對「我」的評價。

(四)詩人從自嘲中領悟「無我」的道理:【希望「無我」】
 
(猜測、估量)古松在笑了:
譯文:
料想古松在笑我了:

轉換視角,以「古松」為敘述主體,藉古松對自己的嘲笑,感嘆自身仍執著於虛名。
◎敘述視角由詩人自身轉換成古松,以古松之笑,點破前段的叩問,代表詩人的頓悟。
◎古松象徵詩人從「有我」走入「無我」的契機,也是詩人自身理想的投射。

「料」字在本詩中有承先啟後的效果,並隱含計算、清點之意。一方面猜度古松正在嘲笑自身的執念,一方面清點自己過去如何執著於外物,進而產生末三句的領悟。
 
既然一心要面壁(對著牆壁,此指不理不睬、不介意的態度。面,向著、對著)
譯文:
既然你一心想要
面壁求道,
◎達摩,即菩提達摩,天竺人,南朝宋時將禪學思想引入中國。相傳篤信佛法的梁武帝曾問達摩:自己為佛教建寺抄經,是否有莫大功德?達摩不以為然,雙方不歡而散。之後,達摩決定北行,來到江邊時卻沒有船可搭,便將一根蘆葦放到江面,踩著蘆葦渡江。最後達摩大師抵達嵩山少林寺,面對牆壁默坐靜修,面壁九年。

 
就應該背對著虛空(空無所有,放下一切)
譯文:
你就應該背對著虛空,

◎詩人透過「自嘲」進入「自解」,最終悟得放下執著才能達到「無我」。
 
連同(加上)身後的虛名
譯文:
(放下山壁,也)一同(放下)身後的虛名。

◎最後四行,詩人運用轉化中的擬人法,假借古松對他的嘲笑,感嘆自己還無法掙脫執著,這是詩人的自嘲與自解,也是「興情」之後的「悟理」。
◎在自嘲中詩人了解到,想不受外物干擾、體悟生命自然之理,就必須放下虛名,更無須在乎死後世人的評論,只有無為不執著,才能達到無我的境界。

◎本詩透過自我叩問與聆聽,興發生命情思。詩人從自以為「無我」,到發現自己仍是「有我」,最後悟得「無我」,以三個階段展現面對「自我」的思想歷程
◎整首詩從「無我」到「有我」,最後希望回歸「無我」,清楚呈現詩人內在的思辨歷程,充滿道家「有無辯證」的機趣,也激發讀者思考執與不執的生命意義。此詩將古典思想巧妙融入現代詩裡,恰恰體現余光中「縱的繼承」的理念

◎蘇軾.定風波: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靜聽松風.jpg
上圖:南宋.馬麟.靜聽松風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