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學」字隸書(乙瑛碑)
《禮記.學記》是世界第一部教育學專著
《學記》內容概說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它從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至師生關係、教師問題等方面,做了比較系統而精闢的概括和理論上的闡述。其中很多東西,不僅是教育史上的首創,而且經過兩千多年教育實踐的檢驗,即使放在現代教學理論的範疇中,也仍然閃爍著生命的火花。
〈學記〉的成書年代大約為公元前四世紀至三世紀,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學記〉全文共20節(也有劃分為19節的),1229個字(四庫本為1233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內容相當豐富、精闢、深刻,是我國先秦時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概括和總結。
〈學記〉主要論述了教育作用與目的、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的原則、方法,以及教師問題等有關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問題:
一、教育作用與目的
〈學記〉繼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貫思想,把教育作為實施政治,進行社會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學記〉一開篇就用格言式的優美語言,論述了教育的作用與目的。它說:「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意思是說,自古以來,凡是有作為的統治者(王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僅僅依靠發布政令、求賢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編按:《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統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會秩序,形成良風美俗,從而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須發展社會教化,通過社會教育手段,提高全體國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自覺來實現(編按:《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另外,人雖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經過努力學習,就無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王者」的法令。這就像一塊美玉一樣,質地雖美,但不經過仔細地雕琢,就不能成為美器,古代的帝王深諳此理,他們在建設國家,統治人民的過程中,始終高度重視發展教育,使其優先發展。
〈學記〉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語言,闡發了教育在移風易俗和建國君民中的作用,強調了教育為社會政治服務的目的,從而把教育與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密切相聯,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上圖:台南孔廟
二、教育制度與學校管理
〈學記〉在強調教育的作用,闡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時,規劃了學校教育制度,並提出了學校管理的具體措施。
關於學校教育制度,〈學記〉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規劃了教育體系。它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家、黨、術、國是從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區劃。〈學記〉的作者提議,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機構中建立不同等級的學校,在中央建立國立大學和小學以形成縱橫交錯的教育網絡,塾、庠、序、學就是設在家、黨、術、國的學校。這一提議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體制的形成影響極大,漢代以後,逐漸形成了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並立的教育體制。其次,提出了確立學年編制的設想。〈學記〉的作者主要談到了大學的修業年限和時間安排。他把大學的教育劃分為「小成」和「大成」兩個階段。「小成」階段學習年限為七年,「大成」階段為二年,這是古代學校教育中確立年級制的萌芽。
關於學校管理的具體措施,〈學記〉首先特別重視大學的入學教育和對學生日常行為的管理。它說:「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諦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養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學記〉把入學教育做為大學教育的開始,要求在開學這一天,王子率領文武百官親臨學宮,參加開學典禮,用新鮮的蔬菜、水果等祭祀先聖先師,以表示尊師重道之意。
開學典禮結束後,新生入學後首先學習的內容是《詩經.小雅》中的三首詩,即〈鹿鳴〉、〈四牡〉和〈皇皇者華〉,這是三首君臣宴樂的詩,入學教育學習它們是為了告訴學生,大學教育是培養政府官員的,上了大學就是「官其始也」,就等於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就要思考今後如何才能做一名忠於君王、勤政愛民的好官。入學教育結束之後,日常的教學工作也必須嚴格進行。上課的時候,學生只有聽到鼓聲才能打開書篋,把書取出來,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待學業的嚴肅認真的態度。教師上課之前應準備好懲罰學生的教鞭(即「夏楚」),目的是嚴肅課堂紀律,使學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廢了學業。
天子委派的政府官員或天子本人不到夏季大祭完畢,不要到學校裡來視察和考核學生的學業成績,以使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志趣從容地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發現問題,進行正確引導,但不要指手劃腳說得太多,為的是能給學生獨立思考的餘地,讓學生充分體會學習的樂趣,培養強烈的求知慾和自學能力。年幼的學生要注意多聽少問,依循由淺及深的學習順序,做到「學不躐等」,這是大學進行日常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規程和具體行為指南,明確、具體、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其中規定的天子視學制度被繼承下來,成為中國封建教育制度的優良傳統。
再次,〈學記〉的作者提倡大學必須建立嚴格的成績考核制度,平時的小考要經常進行,大的成績考核要每隔一年進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須有明確的標準。〈學記〉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意思是,大學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學,大的成績考核每隔一年進行一次:第一年考察學生「離經辨志」,即給經書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學習志趣;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業樂群」;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夠做到「博習親師」;第七年考察其「論學取友」的能力,符合標準的,叫「小成」;再過二年即九年考察學生能否做到「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即對知識能融匯貫通,其思想和行為皆能堅實不移,符合標準的就叫「大成」。
由此可見,〈學記〉的作者所提倡確立的成績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漸進,智德並重的特點,反映了中國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傳統。
三、教育原則與方法
〈學記〉的作者總結先秦以來教育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從指出問題為切入點,提出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和應該採用的方法。
首先,他指出當時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他說:「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其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
所謂「呻其佔畢」就是教師只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而不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多其訊言」就是只煩瑣地提問,一味地教訓、灌輸,而不注意學生主動精神的培養;「及其數進而不顧其安」的意思就是在教學過程,教師只顧趕速度,搶時間而不考慮學生接受能力;「使人不由其誠」的意思是教學只從教育者的願望出發,而不考慮學生的內心需要;「教人不盡其材」是指教師不考慮學生在個性及才能上的差異,教學一刀切,沒有因材施教。這幾大弊端對教學工作的危害極大,它導致學生討厭學習和怨恨教師,把學習當成是痛苦的事情,而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這樣雖然表面上看學生是每天都在學習,但卻在學業上沒有獲得實質性的進步,即使勉強結束了學業,也會很快遺忘掉。
為了糾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記〉論述了「教之所由興」和「教之所由廢」的道理,提出了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與方法:「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預;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餋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遜,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預」就是預防為主的原則。〈學記〉提倡「禁於未發」,即當學生的壞思想、壞毛病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把它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實踐證明改造舊的要比塑造新的艱難得多,正如〈學記〉所言,「發然後禁,則餕格而不勝」,所以無論是文化知識的教學,還是道德品質的養成,都應堅持預防為主,塑造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這確實是經驗之談。
「時」,就是「當其可」,是及時施教的原則。〈學記〉要求教學必須把握住恰當的時機,及時施教。具體包括二層含義:一是青少年要適時入學,在最佳的學習年齡入學讀書,莫失良機;二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住施教的關鍵時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當學生對知識有強烈渴求的時候,給予及時點化。否則,錯過了學習的最佳年齡,錯過了形成某種心理品質的關鍵期,「勤苦而難成」。
「孫」就是「不凌節而施」,即循序漸進的原則。〈學記〉強調「學不躐等」,其主要意思包括:一、必須考慮學生認識活動的順序,即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二是遵循科學知識內部的邏輯系統進行教學,否則「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摩」就是「相觀而善」的原則。〈學記〉強調師友之間的切磋琢磨,互相取長補短,在集體的研討、爭鳴、競爭中藉助集體的力量共同進步。否則,如果一個人孤獨地學習,脫離集體環境拒絕學友的幫助而閉門造車,必然造成「孤陋而寡聞」的窘態。但是,擇友又必須要慎重,如果與不三不四的人結交,不僅不能達到「相觀而善」的目的,反而還會違背師長的教誨,甚至荒廢了學業,正所謂「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
〈學記〉對中國教育史,也是對世界教育史的最大貢獻還在於它首次提出了長善救失、臧息相輔的教學原則,繼承和發展了孔子以來倡導的啟發誘導,即善喻的教學原則。
1.長善救失原則
〈學記〉說:「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在四個方面的缺點或失誤,或貪多嚼不爛;或知識面太窄,片面專精;或避重就輕;或淺嘗輒止,畏難而退。這四種缺點是由於學生學習時的心理狀態不同所造成的,即「心之莫同也」。做為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了解不同學生之間的心理差異,做揚長避短,補偏救弊的工作,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
2.臧息相輔原則
〈學記〉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於處理好正課學習與業餘愛好之間的關係,使正課學習有主攻方向,業餘愛好廣泛多樣,而且使業餘愛好有助於正課的學習。〈學記〉說:「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學記〉指出,業餘愛好,即「居學」可以輔助正課學習,因為如果課外不彈奏各種樂器,課內就不能熟練地學習琴瑟;課外不學習歌詠,不吟詠雜詩,課內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詩經》;課外不練習洒掃應對進退這些雜事,課內就不能很好地學習禮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課堂學習與業餘愛好之間的關係,使正課學習,即「藏」有主攻方向,學有所成(修);業餘愛好,即「息」活潑多樣,饒有興致,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張弛有節、嚴肅活潑的愉快過程。
3.啟發誘導,即善喻原則
〈學記〉繼承孔子啟發誘導的教學思想,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雙邊共同活動的過程,這是從教必須遵循的指導性原則。所以〈學記〉說:「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意思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啟發誘導。引導學生卻不要硬牽著他們的鼻子走,這樣才能使師生之間和悅相親;對學生嚴格要求,但卻不要壓抑其個性與需求,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到學習雖有壓力,但卻容易達到目標,不至於「苦其難而不知其益」;引導學生打開思路,但不要急於提供現成的答案,才能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了「和易以思」,就算是善喻了。這是〈學記〉對孔子啟發誘導教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四、教師與學生
〈學記〉繼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視教師問題的光榮傳統,認為教學成敗的關鍵在教師。有了好的教師,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學的內容體系可以獲得調整,不明確的教育目標可以被明確,被突出出來。所以教師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
關於教師的作用。〈學記〉用「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來形象地說明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由於人才的成長離不開教師,社會的進步亦離不開教師,所以〈學記〉提出了尊師的主張。
關於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學記〉提出教師的主要職責是「長善救失」,它說:「教也者,長其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師的責任是重大的,全社會都應尊重教師:「三王四代唯其師」,這就必然對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應該具備「為長」、「為君」的素質。〈學記〉說:「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具體談到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質和道德覺悟,因為「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
二是要有廣博的知識。「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只靠事先備好的課,然後照本宣科,背誦現成的答案,是當不好老師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有廣博的知識基礎,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專業知識,做到博大精深,能夠隨時回答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三是要懂得教育規律。知道「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的道理,「然後可以為人師也」;要靈活地運用教育原則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做到「博喻」,即善於啟發教學,〈學記〉說:「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既了解所傳授知識的重點、難點,又洞悉學生資質方面的差異,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是一個合格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
四是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說,教師在講解問題的時候,應該做到語言簡明而透徹、精微而穩妥,舉例不多但卻具有典型性,能夠充分地說明問題。關於教師如何進行自我提高的問題,〈學記〉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學相長」的命題。〈學記〉說:「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教學相長」的本意是指教師自身的學習是一種學習,他教導別人的教育實踐也是一種學習。由於這兩種學習活動的相互推動,才使得教師不斷進步,因此,〈學記〉提倡教師一方面必須向書本學習,只有學習才能發現自己在知識積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斷進步,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自己還有給學生講不明白的問題,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強不息,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教學相長」本意是指教師自身要不斷地向書本學習和向教育實踐學習,但後來也將其引申為師生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彼此激勵的辯證統一關係。無論是本義,還是引申義,提出「教學相長」的光輝命題都是〈學記〉對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貢獻。
〈學記〉歷史地位
〈學記〉是研究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寶貴資料。書中在總結先秦儒家教學經驗基礎上提出的教學原理,教學原則與方法,以及尊師重道的思想,對中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國也是世界珍貴的教育遺產之一。〈學記〉是以〈大學〉為其政治基礎,以〈中庸〉為其哲學基礎的。
〈學記〉全文雖然只有1229個字(四庫本為1233字),但卻對我國先秦時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經驗,做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它不僅對中國古代教育史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我們認真地研究、借鑑。
【文章出處】
《每日頭條》
〈《禮記.學記》是世界第一部教育學專著〉
(編按:標點斷句略作調整)
2018-03-15
網址: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868aeo4.html
作者:不詳
- Jun 05 Fri 2020 07:54
《禮記.學記》是世界第一部教育學專著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