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文全文甚長,本段節選自《孟子.公孫丑上》。
本段討論伊尹、伯夷、孔子三種處世態度,最後孟子以孔子為依歸。類似討論也散見在《孟子》〈公孫丑〉另一章以及〈萬章〉、〈告子〉各篇。
原文無標題,標題為編者所加。
上圖:伊尹
孟子 評伊尹、伯夷、孔子
曰:「伯夷、伊尹何如?」
孟子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文章出處】
《孟子》
〈公孫丑上〉
原作者:孟軻
上圖:伯夷、叔齊(采薇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章句翻譯
曰:「伯夷、伊尹何如?」
譯文:
(公孫丑問:)「伯夷、叔齊這二個人怎麼樣?」
孟子曰:「不同道。
譯文:
孟子說:「他們和我的處世態度不同。
非其君(不是他喜歡的國君)不事(事奉),非其民(不是他喜歡的人民)不使(管理),治(天下太平)則進,亂則退,伯夷也。
譯文:
不是與他的理想相合的國君絕不事奉,不是他喜歡的百姓就不管理,天下有道政治上軌道,就出來做官服務;天下混亂無道,就辭官隱居,這是伯夷的處世作風。
◎伯夷「治則進,亂則退」類似於〈漁父〉中的漁父,將「外在條件」(君、民)與「主體意願」(我)相連結。
何事(事奉)非(不是)君?何使(管理)非(不是)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
譯文:
哪一個事奉的不是國君(沒有什麼不可以事奉的國君),哪一個管理的不是人民(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使用的人民);天下有道政治上軌道,固然出來做官,天下混亂無道,也要出來做官發揮長才服務,這是伊尹的處世作風。
◎伊尹「治則進,亂亦進」類似於〈漁父〉中的屈原,將「外在條件」(君、民)與「主體意願」(我)脫鉤。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久留)則久,可以速(速去)則速,孔子也。
譯文:
該做官時就做官,該隱居時就隱居,該久留就久留,該速去就速去;這是孔子的處世作風。
◎孔子以「義」為依歸,強調人之主體決定性。
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然而)所願,則學孔子也。」
譯文:
這三個人都是古之聖人,我還未能學到他們的行事,可是我心裡所嚮往的,倒是想向孔子學習啊!」
上圖:孔子
附錄一: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是故諸侯雖友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附錄二:孟子.萬章下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附錄三: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汙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上圖:孟子
- Jan 08 Wed 2020 08:24
三種處世態度----孟子.公孫丑上:評伊尹、伯夷、孔子(全文翻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