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路.jpg
(圖片引自網路)


不要讀人文學科,好嗎?

近日看到大學各學群的缺額,人文學科雖然不是最首當其衝者(依照統計,從比例上來看,分發入學今年管理學群缺額1273人最多,其次為財經學群763人、外語學群703人),但也明顯受到不小的影響。我想起之前曾經寫過一篇〈不要讀人文學科,好嗎?〉,收錄在我的《閱讀寫作公開課》( 印刻文學,2023)一書。茲節錄其中重點,跟大家分享。 

其實,在台灣不只讀人文,舉凡社會、藝術、體育、音樂等等,除了主力發展的醫藥、科技之外,出路其實都不怎麼好。當然,最主要的重災區確實集中在文史哲身上。 

就一個文科畢業的博士來說,我很清楚,人文學科在我們社會的不受重視,其實是全面性的。當初高中選擇念社會組時,就被旁人認為是因為數理能力不好,才做了次等的選擇。更別說上了大學、唸了中文系後,簡直就成了哲學系以外的校園邊緣人。班上的女孩子雖多,可大多跟工科的男生在一起,因為在她們眼中:「系上的男生多半將來沒有前途,不列入考慮!」 

實際上,一個文科博士的養成,既要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可畢業後卻又往往四處碰壁,只能靠著零散的兼課度日。我自己在2007年畢業後也是先後丟了三十多箱的履歷,面試十一次,最後才找到一個專任教職。現在的高教環境,又比當時更加惡劣。我常在思考,如果當時找不到研究或教學的工作,除了去兼課或打工外,還真的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我覺得癥結點就在於,臺灣社會的氛圍與產業的結構性問題,讓人文學科的畢業生,若沒有在人文薰陶的過程中也學會一技之長,畢業後很快就會面臨艱困的求職問題。就算沒有變得窮苦潦倒,也一直很難有真正的「錢途」。 

那麼,有沒有得以逃脫這個魔咒的例子? 

有,確實也有能夠突破圍困,專一或多角化經營的佼佼者,但那畢竟是少數。這也是為何,這幾年來許多人文學科,要不斷往「應用」或「實用」的道路去走。因為,當越來越多滿懷熱血的學科畢業生,畢業後都處於四處碰壁、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況,那麼很現實的,願意再進來這個領域的人就會變少(就像有一陣子重症醫學專科很不容易招到新學生)。 

再加上洶湧而來的少子化影響,接下來恐怕會有不少人文社會科系(包含其他偏向理論的科系),從研究所到大學部都會面臨招生不足,乃至於停招、倒系的困境。 

人文藝術學科所面臨的這個魔咒,不是現在才有,也不是只有臺灣正在經歷。只是當下看到的求職局勢,確實嚴酷的讓身為人文學科的老師,都很疑惑該不該鼓勵學生往這個方向走。 

以我自己所讀的中文系為例,在現代社會的高度轉變下,不只大眾有許多質疑,讀中文系的人也必須一再自證,自己能為這個社會或在職涯上,做出什麼樣的貢獻? 

傳統文史哲的教育,重視的是沉浸式的學習,透過對經典大量且反覆的吟詠與理解,最終能夠有所透徹領悟與陶冶心性。在個人有所提昇的同時,也才能進一步的「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一段學習歷程,絕非兩三天可以成就,「十年寒窗苦讀」對文史哲領域的人來說,經常是「a piece of cake」(編者註:一塊蛋糕,形容非常簡單容易)。這個過程不但漫長且需要絕對的專注,因此像《儒林外史》裡中舉後瘋癲的范進,被當成十足的「米蟲」,也是相當無奈之事。 

或許,中文人可以搬出的,是曹丕《典論.論文》的那套經典說法:「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我用符合現代潮流的話來翻譯,意思就是:我們讀中文系的人,搞得可是攸關國家社稷的大事。有朝一日,一旦寫出真正的好文,一定可以轉貼分享破萬,徹底改變這個世界,讓自己一戰成名、留芳百世。 

在傳統中文教育的底醞裡頭,文學確實是拿來「用」的,也都是有實際社會影響力的。問題只在於:懂不懂用?如何創造出符應於現在或前瞻性的用法? 

長遠來看,在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我們的確需要更多人文的創新與內容,但是現階段的台灣,這些相關產業與社會的接受度,既有其先天上的侷限,也還處於嗷嗷待哺的景況中。此外,即便大家可以理解基礎培養的重要性,但整個社會的氛圍,都是希望能夠「一日速成」、「現學現賣」,自然很難耐住性子等待開花結果。 

所以,雖然大學不該只是職業訓練所,我們還是得讓學生瞭解到,將來職場可能面臨的洶湧;同時也要鞭策他們,在熱烈接受人文薰陶的同時,也得好好思考將來之計。在這裡,我也奉勸人文相關領域的學生,在擁有「職人之心」的同時,也得要練就自己的「職人之藝」。基本的生活與生計問題解決了,也才能更踏實的追尋自己的夢想;否則,再多的理想都只是空談。


岔路.jpeg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臉書.文科教授的跨域國文學習筆記

不要讀人文學科,好嗎?
2017-12-30
網址:

https://m.facebook.com/photo/?fbid=685785600264868&set=a.455685466608217
作者:王文仁
【作者簡介】
王文仁,筆名王厚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專任教授,「創世紀詩社」詩人。曾獲東海文學獎、南瀛文學獎、府城文學獎等。著有新詩集《搭訕主義》、《隔夜有雨》、《讀後:王厚森「論詩詩」集》,學術論著《現代與後現代的游移者:林燿德詩論》、《想像、凝視與追尋:1960世代臺灣詩人研究集》等。有《臉書》網頁:文科教授的跨域國文學習筆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