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jpg

超渡古文(三):大同與小康

超渡古文的第三篇,終於要來超渡孔子囉。我們要看的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與小康〉。這篇乍看之下沒啥特別的,就是孔門一貫的「古代好棒棒,現代……啊不就好棒棒」的基調,但中間還是有些值得一談的部分,像是儒家為什麼需要一個架空的上古中國。

講白點,就是他們為什麼要幻想堯舜禹湯,還寫了一堆輕小說呢?這些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同人創作阿宅群體,又是如何走往超現實的路線?

有點怪的孔子

〈大同與小康〉是節選自《禮記.禮運》篇的頭幾段。後面不選,其實是因為太長了,年輕學子可能要看上一個月。但後面的部分我個人認為還蠻有學術旨趣的,談的是儒家對於「禮」概念發展脈絡的認知。他們認為「禮」源自於古人日常的食衣住行、生老病死等各方面的基本需求,在進一步擴張後有效穩定了社會結構。這是把自然現象串到人文社會,因此你要說他們是文組,我倒覺得他們比較像是那個時代的理組。

但因為這些部分被砍掉了,我們就跳過。〈大同與小康〉算是《禮記・禮運》這一大篇的導言,或序,或話頭,是孔子丟一段話出來,讓弟子來反問的。孔子很喜歡這一套問答教學,常先講點很玄的東西,大家當然都不懂,就會去追問,然後孔子就可以扯出一大篇。當然,這個教學方法也會出包,像碰到曾子這種蠢蛋,他就會「對對對對」(「唯」)然後問不出個屁問題,讓你很難堪。

不過因為砍掉了弟子反問與孔子補充說明的部分,那〈大同與小康〉還能夠看得懂嗎?我想至少國語文領域的學界先進認為是OK的,不然他們幹嘛先秦儒家就只選這一篇?(當然還有中國文化ㄐㄅ教材可補充啦。)

就先請大家看一下〈大同與小康〉的原文吧!(請參考國文學科中心網站)直接看譯文也沒關係,我想有點年紀的人,應該都背過這篇,但意思已經忘掉了。

原文可粗分三段,分別簡單摘要一下。第一段是孔子參加完年尾的大拜拜,出來就嘆氣。很會寫文章的子游問君子為何嘆氣,孔子於是承認自己就是嘆氣的君子,講了後兩段。

第二段是說,夏朝以前的賢王依大道施政,所以人人都是互惠利他主義者,而他們的社會就可以稱之為大同了。

第三段是說,夏商周以後的人都只重視自己親族,單純依禮義來治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是其中做得最好的,不過也就只能說是「小康」了。

好,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感想?你當然知道天下為公,但應該是因為「孫文有寫過」。那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什麼意思?

如果你有去查看白話譯文並思考其真義,我想這或許是你這輩子第一次如此認真看這篇文章了,因為小時候只是為了考試而看,長大後又對儒家有成見,就算看到相關段落,也不會認真思考。

若有認真讀這篇文章,我相信多數人會覺得怪怪的,因為這和你「印象中」的儒家不太一樣。你認為的儒家,應該就是很看重禮義,覺得堯舜禹湯好棒棒,然後就沒有了。

但在這邊的孔子做了個價值的區分。一邊是世襲之前,是大同世界,一邊是世襲之後,最多就是小康。孔子還是同樣主張古代好棒棒,但似乎和大多數人想的有點不一樣。

至少禹湯文武成周沒那麼棒了,而「禮」似乎變成了一種低標,或是無可奈何之下的解決方案;根本的問題是在於人的私心,社會成員不再以整體社會為思考,只想到他自己。看到這,似乎應該產生一種警覺,就是講話的人,真的是孔子嗎?

塞到孔子嘴裡的東西

現有〈大同與小康〉出自《禮記.禮運》,應是《小戴禮》中的版本,小戴是戴聖,大約是西元前一世紀的人物。他參考的版本是大戴(戴德)的版本,戴德又是參考劉向的,但他們也都是西元前一世紀的人物。

孔子講這話時,是西元前六世紀末或前五世紀初,因此大概會有400年左右的時間差。記下這段對話的呢,很有可能就是當事人子游,因為他本來就很會寫也愛寫。不過問題也就在於他很會寫,是文學科的第一名,在將孔子的口語轉為文字的時,可能把孔子的談話內容做了一些調整。

之後的400年,也可能在傳抄過程中持續進行編修,一直到戴聖的手中才出現穩定版本。所以呢?這代表孔子本人意見佔幾%?

正巧孔子在《禮記・禮運》的後半部分也提到類似的文本流變狀況。他說自己想瞭解夏和商的禮,就去看他們的後裔封國,卻看不太出個鳥,只是得到了一些文字殘篇,於是勉勉強強將就一下。

我認為《禮記.禮運》應該沒那麼慘。雖然文字部分可能有相當程度的潤飾,但孔子在這篇裡提到的概念,基本上都可以和《論語》接的起來。像是「禮」來自於人的自然需求,以及相對肯定堯舜。

不過在《論語》中,孔子並沒有直接言明「大道」的概念,也沒有明確區分「禪讓諸王」與「家天下諸王」間的價值差異。更重要的是,《論語》裡面沒有「大同」與「小康」的概念。

於此不妨細究孔子的「道」。雖然子貢有說過「天道」(「大道」是直到孟子才提出),意味著孔子可能有在講這個概念,但孔子本人談「道」的時候,多半較接近一般行為道德規範,並沒有太多類似「大道」的意涵。子貢也說孔子的天道概念是讀書讀不出來的,而其他弟子談到類似的概念時,也通常是在孔子身故之後。

因此我要提出一個假說。如果將《論語》當成最接近孔子本人意見的文本,那麼孔子本人可能沒真正釐清過他的「大道」(如果他有講過大道的話)。這個概念應該是透過弟子的討論而慢慢發展健全的。像大同與小康,也可能是發展出來的,因為《論語》講到「同」的時候,並不是大同那樣的意思,《論語》也並未提到價值標準的「康」。

那《禮記.禮運》的想法,是之後400年間發展出來的嗎?如果是,這不就和我四段之前的主張有所矛盾呢?

我認為就合理的學術理論演化來說,《論語》沒有相關概念,不代表孔子一定沒有相關概念,而《論語》和《禮記.禮運》也沒有本質的矛盾,就是後者比前者多了一些東西,這些東西當然有可能是孔子講的,也可能是弟子加的,但並不是亂加,仍可視為是「正常長大的痕跡」。

「他們」(這些《禮記.禮運》的歷代編修者)應該還是塞了一些東西到孔子的嘴巴中,但並非完全跳 tone,還是在孔子的大方向裡,或說是他的價值觀可以容受。孔子的理論當然可以「長」往許多不同的方向,但這票後學把他的理論導引至「這個」〈大同與小康〉的方向。

許多當代批評者認為孔子對上古時代有種過度美化的幻覺,把自己的政治理論體系架構在不切實際,甚至不可能為真的原始人烏托邦,但其實把「這個」全賴在孔子頭上也不盡合理,若這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是儒家的成人童話(或同人小說),那也不會是孔子一個人寫的,而是一票同理念的阿宅經過長時間的二三四五六創所創出來的架空世界。

這些阿宅可能寫到最後,還真有點相信這些上古故事,但也可能只是當作某種神話式的寓言,就如道家的後學不太可能盡信那些莊子寓言,卻仍清楚其寓意何在。
那這些同人小說的重點在哪呢?

最早的倫理學

我認為這裡頭放了一些最早的倫理學嘗試。西方哲學研究者常批評中國沒有真正的哲學,因為中國並沒有西式的哲學方法,因此當然也就不會有(西方所認定的)「哲學」,頂多就是一些「思想」。但這些人往往也沒多認真讀過中國哲學(或「思想」)的相關文本。

我認為在許多地方都可以挖出各思想家(歷代編修註釋者)對文本所進行的哲學努力,他們沒有西方哲學的概念,但做的事卻有點類似。像是《禮記・禮運》中的〈大同與小康〉,可能是就這樣的嘗試。

怎麼說呢?

孔子本人的理論的確沒有(那種西方哲學的)系統。他以「仁」貫穿所有德行主張,但這一切是怎麼組織起來的,他講得不太清楚。孟子可說是最早將孔子理論系統化的人,但他系統化後的東西,有一種孟味,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荀子就不太喜歡,他自建了另一套系統。

不只這兩位在建系統,許多當時的儒學家也在寫自己的「作業系統」,他們不是像ios和安卓那樣涇渭分明、分頭演化,可能也是參考來參考去。《禮記.禮運》大概就是子游這一系演化下來的,但也不專屬於這一系,甚至成為某種主流共識。

這裡可以切去談一下孟子。孟子提到堯舜的次數比孔子多,他口中堯舜的「性能」也比孔子(《論語》)口中的「堯舜」要好上許多,不只是具備德行,腦子也清楚,會看狀況來找人、用人,福國利民。

但《禮記.禮運》中的堯舜時代,突然等級上升成所有社群成員都受到領袖的感召,而變成社群主義式的「公民」,能跳出家庭血緣進行廣泛社會分工與互惠合作,甚至還出現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

如果說孔子是推崇上古君主的德行與德政,孟子則開始在故事中放入一些社會結構或制度的理念,之後的儒者則把這個故事發展到脫離現實,變成一種能做為政治目標的烏托邦。表面上是歷史(證據),實際上是未來(目標)。

我認為這些比孔子多出來的部分,很明顯是種「終極關懷」,他們自己也清楚很難有說服力,所以透過孔子的口說出來,賦予這目標某種天啟效力或神性。儒家到了這種程度,至少在這個範圍中,已算是發展出某種崇拜上古先王的社會神學,成為一種宗教。

離開這種超越或終極目標,他們的現實目標,則是在自私自利的現實世界中尋找安身立命之處,用的方法呢,還是孔子所依靠的「禮」。禮在此時只剩下節制社會成員,維持社會運作的功能,除此之外,不敢多想。

有終極目標,有考量到現實情境,也有短期解決方案,這就可算是結構粗具的政治倫理學系統。以近代倫理學標準來看,這套系統當然有問題(下面會講),不過如果你考慮到秦漢的社會情境與同時代的思想水準,這樣的互惠利他系統已經算是不錯了。

系統的困境

許多人沒注意到的是,在中華帝國各朝代中,在大多數地區的大多數時間中,「法」的系統一直難以有效運作,這和帝國科層系統不太穩定有關。但「禮」卻一直存在於以血源為核心的宗族體系中,維持了社會的基本運作。

不過經過千百年的演變,「禮」在實務上出現相當嚴重的劣化,而在啟蒙運動進入華人社會後快速崩解,但《禮記.禮運》作者們設想的那個次佳解決方案(用以對抗利己主義的方案),的確是有在「用」,也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那最佳解決方案呢?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天下為公呢?這個體系的致命之處,在於需要領導者的智慧與德行。這是種類似於柏拉圖的「哲王」體系,本身就存在難解的邏輯問題:

誰來挑選哲學家之王?有智慧和德行的人?那是誰?為什麼現任的君王願意讓位給他?那就把王子教成哲學家?那誰來教?有智慧和德行的人?剛剛不就在問那是誰啦?剛好就是你?憑什麼確定你的那套智慧與德行,真的就是最佳的智慧與德行?有實務驗證過嗎?三皇五帝?你怎麼知道三皇五帝的那套就是你的這套?我認識的三皇五帝好像和你認識的不一樣哦?

所以,這體系是靠信仰的。此外,這個體系也有外推的問題。就算真找到一個美麗與智慧與德行兼具的君王,這人真能「造成」風行草偃的德行推廣效果嗎?他就算用了很多美麗與智慧與德行兼具的人才,最佳結果可能也只是「高施政滿意度」,並無法讓所有國民都變成一樣美麗與智慧與德行兼具的好人,也就無法真正建構互惠利他的理想國。天下為公,可不是只有領導者在為公,而是天下所有人都為公。

所以雖然這是個最早期的倫理學嘗試,卻依然是個不夠成熟的、失敗的嘗試。它比孔子的原始版本要前進了許多步,但離成功還遠得很。不過,如果你對他的批評,只是停留在儒家對遠古世界的幻想與禮教吃人的後話,那你就小看了這批秦漢阿宅的影響力。他們最後成功的讓現實的君王依照他們的輕小說來操作國家,就算是阿宅,他們也算是阿宅之中的霸主。

所以這篇應不應該讀呢?我認為高中生的確可以讀,不過必須先知道幾件事:作者講的歷史是假的,其解決方案今日派也不上用場;但這些阿宅並沒有惡意,他們真心喜歡自己的作品,然後努力的推銷。這種熱血,的確值得被老人天天否定而自信心不足的年輕朋友學習。

衝呀!宅宅!就讓你的同人誌,成為兩千年後的課文吧!!!


【文章出處】
《方格子(VOCUS)》(渣誌:一人雜誌社)
〈超渡古文(三):大同與小康〉
2018-04-14
網址:

https://vocus.cc/zha_magazine/5ad17685fd89780001e2becf
文/人渣文本(周偉航)
【作者簡介】
周偉航,筆名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專長為價值論、運動倫理學、流行文化研究,以及宗教經驗分析等沒什麼相關的學門。幼時想當言情小說家,如今在各大學兼課當流浪教師,將來計劃開深夜食堂。 最新出版《人渣文本的政治倫理學》、《人渣文本:給「露出世代」的特急件》,並著有《大學生不要當的28種人:寫給每個人的性格補強計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