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png
(圖片引自網路)


名作重讀:如何解讀〈荷塘月色〉的主題

〈荷塘月色〉的主題歷來有多種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淒涼的心境;有人認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現作者愁悶的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閒適的心情;有人認為它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之情;有人認為是表現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等等。應該說,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又意猶未盡。在筆者看來,從荷與月意象的傳統象徵意義出發來解釋〈荷塘月色〉的主題,當不失為一種恰當的角度。

大家知道,朱自清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在父親的教導下,就受過極其嚴格的國學教育;成年以後,在創作之餘,朱自清一邊教書,一邊研究國學,他的《經典常談》被公認為是國學方面的重量級著作。因此,在〈荷塘月色〉中融入荷與月在古典詩文中的常用的象徵意義,對朱自清而言,當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從荷與月意象的傳統意義上看〈荷塘月色〉的主題,愚以為,〈荷塘月色〉的主題就是表達作者渴望超脫現實世界,對寧靜、純潔、美好的精神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對自由、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荷與月意象在古詩文中的傳統的象徵意義上來理解。


在中國古詩文中,荷花既是美麗女子、美滿愛情的象徵,又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行的象徵。如下邊兩首詩:

採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白蓮 陸龜蒙

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
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


第一首詩以荷花來刻畫出少女美麗的形象,人面荷花,渾然一體,少女的容貌姿態如同荷花般鮮艷,紅潤,亭亭玉立。第二首詩詠白蓮 ,內容有所寄託,詩人描寫白蓮花含著怨恨在不知不覺中謝落,暗喻潔身自好的人。他既寫出了荷花的清潔高雅,潔白無瑕,不同凡響,也隱喻著詩人的高潔淡泊之志。

月亮通常是高潔和思鄉懷人的象徵。前者如王維的〈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借月亮營造了一幅清幽絕俗、空明澄靜的畫面,很好的表達了詩人超塵脫俗的人生追求。後者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把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借月亮形象的表達了出來。

由此可見,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通過對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的描寫,通過對梁元帝〈採蓮賦〉和南朝樂府詩〈西洲曲〉裡的詩句的引用,所表達的不正是對寧靜、純潔、美好的精神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對自由、幸福、美滿的現實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嗎?

那麼,作者為什麼要在這篇散文裡抒發這麼種一情感呢?這裡既有時代的原因,也有作者家庭方面的原因。

作者的這篇散文寫於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的時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鬥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編者註:四一二事件,國民政府稱為東南清黨,中國共產黨稱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是中國國民黨「清黨」第一期中的標誌性事件。1927年4月12日,蔣中正領導中國國民黨右派黨員,在上海青幫的幫助下,解除工人糾察隊武裝。此後大規模逮捕、處決中國共產黨黨員和部分國民黨左派,並取締蘇聯顧問)之後,他從鬥爭的「十字街頭」消失,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了。他毫不掩飾地表白這種思想的變化:「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願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在這三條路裡(原編者註:指政治上的左中右三條路),我將選擇哪一條呢?……我既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以姑作安心地過日子……我終於在國學裡找著了一個題目。」(《哪裡走》)「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一封信〉)上述的這些內容可說是對〈荷塘月色〉一文中「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的最好詮釋。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原因,作者才想起往日走過的荷塘,才想去荷塘解解悶、散散心,才想著超脫這矛盾紛呈的現實世界,去尋求一份寧靜、一份潔淨,去追求一份自由、一份幸福!

研究〈荷塘月色〉的主題,朱自清當時的家庭情況也是一個不容我們忽視的問題。

在這個方面有兩點值得我們關注:一是朱自清當時的家庭經濟狀況,一是朱自清和父親之間的矛盾。

朱自清的第一個妻子叫武鍾謙,是一個典型的賢妻良母型的家庭婦女。她為朱自清育有三兒三女。在朱自清寫作〈荷塘月色〉前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一家六口人的吃穿用度都落在朱自清一個人的肩上,其生活拮据可想而知。用朱自清的第二位夫人陳竹隱在〈憶佩弦〉一文中的話說「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望我生活」,朱自清的經濟壓力於此可見一斑。

關於朱自清父子之間的矛盾,關坤英在《朱自清評傳》中的記述更為具體,並有史料依據:


根據已得到的材料,我們已經知道朱自清從大學畢業後不久,一直到寫〈背影〉時的1925年,他和父親有過一段感情的摩擦,父子之間的矛盾有時是很激烈的。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親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斷了經濟來源,從此生計日艱,進而債台高築。1920年,他從北大畢業,理所當然,他要負擔家庭的經濟,但是承擔多少,承擔有沒有限度,他個人有沒有獨立支配經濟的自由。在這些問題上他和父親發生了一次一次齟齬。1921年暑假,他回到揚州八中任教務主任,父親憑藉與校長的私交,讓校長將兒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裡,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領。這種專制式的家長統治激怒了朱自清。一個月後他憤然離去,到外地執教。父子從此失和,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兒,在杭州組織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動緩解和父親的矛盾,帶著妻兒回揚州,但父親先是不准他進家門,後則不予理睬。過了幾天沒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後父子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這就是〈毀滅〉中所說的「敗家的兇殘」、「骨肉間的仇恨」。1923年暑假雖又回家一次,但與父親的關係仍未好轉。

這段話不僅使我們看到了朱自清父子之間激烈的矛盾,而且有助於我們理解父子矛盾的根源。表面看,父子衝突是經濟原因造成的;而實質上是自由和專制的思想鬥爭造成的。經濟衝突只不過是形式上的顯現罷了。實際內容是一個要遵循傳統文化的禮制,維護對兒子的支配權;一個要向傳統文化挑戰,追求自由獨立。因此,父親的封建家長制的壟斷與兒子張揚個性的追求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且不說後來父親不讓兒子進家門的冷酷,只就他通過與校長的私交而支取兒子全部薪金這一做法本身來說,就是對兒子的極大不尊重,是對人格尊嚴的侮辱。這在一般人都是不能忍受的,更何況受過「五四」精神洗禮的朱自清呢?

那麼,朱自清和他父親之間的這種矛盾在他寫作〈荷塘月色〉的時候解決了嗎?答案是否定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弟弟朱國華在〈朱自清與〈背影〉〉一文中相關內容得到證明。原文中有這麼一段:


一九二八年,我家已搬至揚州東關街仁豐里一所簡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書本,不敢怠慢,一口氣奔上二樓父親臥室,讓他老人家先睹為快。父親已行動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從這段文字上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朱自清寫作〈荷塘月色〉時,父子之間的矛盾並未得到緩解,而這一點對於生性孝順的朱自清來說,無疑是非常痛苦的。而這種痛苦應該也是造成朱自清「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荷塘月色〉的主題就是表達作者渴望超脫現實世界,對寧靜、純潔、美好的精神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對自由、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作者之所以要抒發這麼一種感情,既有時代的原因,也有個人家庭方面的原因。


荷花.png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每日頭條》
名作重讀:如何解讀《荷塘月色》的主題
2019-03-18
網址: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rjgklav.html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