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示意圖
題解
本詩〈小站之站──有贈〉,作者鄭愁予,寫於1957年,描寫夜央之時,兩列車相遇於一小站,車窗兩兩相對,偶而有人辨認出車窗外的另一個車窗裡,竟是久違的童侶。當詩人將這一不早一分、不晚一秒、不前一步、不後一尺,恰恰在久遠而開曠的時空中,故人重逢之驚喜,在這風雨隔絕的十二月,臘末的夜寒深重中,「小站之站」就成為剎那之時、咫尺之地的生命悲喜的象徵,〈小站之站.有贈〉也就瀰漫出濃重的生命無常之感。
想像示意圖
小站之站
兩列車相遇於一小站,是夜央後四時
兩列車的兩列小窗有許多是對著的
偶有人落下百葉扉,辨不出這是哪一個所在
這是一個小站……
會不會有兩個人同落小窗相對
啊,竟是久違的童侶
在同向黎明而反向的路上碰到了
但是,風雨隔絕的十二月,臘末的夜寒深重
而且,這年代一如旅人的夢是無驚喜的
【文章出處】
〈小站之站〉
作者:鄭愁予
【作者簡介】
鄭愁予(1933年12月4日-),本名鄭文韜,祖籍直隸寧河,出生於山東濟南,為鄭成功十一代後裔,台灣現代詩詩人。紀弦創立現代詩社,鄭愁予為發起人之一。鄭愁予生於軍人家庭,幼年歷經戰亂,隨父親四處遷徙。少年時來臺,落腳新竹。省立行政專科學校(今臺北大學)畢業後,曾任職基隆港務局。後應邀赴美入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研究,獲藝術碩士學位,先後任教於愛荷華大學、耶魯大學等校。現已退休,並返臺定居,任教於金門大學、東華大學等校,致力於推廣文學。鄭愁予十四歲開始寫詩,十六歲出版第一本詩集。他的詩歌風格可略分為前後期,前期擅長抒情詩,融古典於現代,筆觸輕靈柔美而情懷浪漫,在現代派中獨樹一幟;後期生命體悟更為深刻,風格轉為沉靜、冷肅,感性與知性兼具。曾獲國家文藝獎。著有詩集夢土上、寂寞的人坐著看花、鄭愁予詩集等。其詩作名句廣為流傳,也被改編為樂曲傳唱。
想像示意圖
賞析
這是台灣詩人鄭愁予的一首《小站之站──有贈》(1957年),描寫夜央後,「兩列車相遇於一小站」,車窗兩兩相對,偶而有人「落下百葉扉」,辨認車窗外所在,「會不會有兩個人同落小窗相對/啊,竟是久違的童侶/在同向黎明而反向的路上碰到了」。詩中「童侶」一詞發表時為「同志」,這一稱呼隱約可見那個年代意識形態的滲透。然而,當詩人將這一不早一分、不晚一秒、不前一步、不後一尺,恰恰在久遠而開曠的時空中,「同落小窗相對」的故人重逢之驚喜,消解於「風雨隔絕的十二月,臘末的夜寒深重」之中時,「小站之站」就成為了剎那之時、咫尺之地的生命悲喜的象徵,《小站之站》也就瀰漫出濃重的生命無常感。
這個冬夜的小站,在荒山野嶺之地,灰濛濛的顏色,清凜凜的夜寒,好像整個天地風雨之中都掛著龐大的落寞,落寞是歲月的飄忽和時間的流淌。久違暌隔的童侶,會不會意外地相逢又失散,在同向黎明而反向的火車上?當車窗兩兩相對,倆人相對如夢寐(編按:杜甫詩〈羌村〉: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今夕復何夕,共此小站台(編按:化引自杜甫詩〈贈衛八處士〉)?他們的內心將如何的暗涌,如何的激盪,詩人一個字沒有寫,反而是以一種人生極為複雜沉痛的感慨,如懸崖勒馬、一韁帶住,結束了前面那些浪漫如夢的描寫──「這年代一如旅人的夢是無驚喜的」。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也許命運會給我們一個驚喜,也許這樣的驚喜並不會到來。當時海峽隔絕,冷戰年代投下的陰影是顯在的,但詩由此寫出的,卻是生命的一種本原狀態。戰爭烽火,所愛流離,總有些人昔日一別,誰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見了呢?有些情感和心理,沉甸甸地壓在心頭,無邊無際無著落,這就是世事茫茫,人世滄桑,一如窗外「風雨隔絕的十二月,臘末的夜寒深重」。
這首詩中有歷史離散的深刻內涵,更有人類命運的「寫真」。一分一秒的流逝,可以改變太多太多,擦肩而過的回頭相望,卻被列車反向急駛的長長距離所阻擋。年少時的純愛與友情,隨著時間蒼穹的變幻,無奈地化作了咫尺天涯。別以為很多東西是永恆的。其實,很多東西就是剎那的。命運並不總是慈悲,大多數時候她都冷冽地伺守一旁,看著你在蛛網般的迷路裡兜兜轉轉找不到出口,在南轅北轍的歧路上懵懵懂懂地擦肩而過。
我們用心跳的天平,稱量度過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秒。總有這麼一秒,我們會驟然看見,裹挾著一切而去的,巨大的流逝與無常。
【文章出處】
《每日頭條》
〈小站之站的重逢〉
網址:
https://kknews.cc/zh-tw/news/4kg4b42.html
作者:黎荔
【作者簡介】
黎荔,女,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碩士,北京大學文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人文學院副院長。中國現當代文學、當代西方文藝理論、藝術美學、中外藝術史、視覺素養與媒介素養、文化產業、創意策劃。
想像示意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