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與無形的對立──《金閣寺》
1956年出版的《金閣寺》根據1950年的金閣寺放火事件改篇。三島由紀夫在事件發生後對事件做了大量調查,寫成這本經典。三島在敘事中運用了大量對立概念,探討很多人世上充滿矛盾、爭議的思想。
追求「美」的執著
生於和尚家庭的主角溝口,從小受父親灌輸「金閣寺是世間最美的」,令溝口對金閣寺充滿無限的幻想,金閣寺也成為了溝口內心永恆的「美」的象徵,同時間接令溝口對「美」有種完美主義般的執著。
完美與缺陷
「如果美的確在於那裡,那我這個存在,就是被排除於美之外」
偏偏,溝口患了口吃,而且四肢不健碩。天生的缺陷令他的存在本來就不完美,而且阻礙了他與外界溝通。因為口吃,溝口從小到大被人欺凌,而且家庭氣氛壓抑,他逐漸形成極度自卑的性格,思想扭曲。父親死時,溝口沒有一絲傷感;偶而作惡傷害別人的時候,他卻會產生快感。
溝口在父親帶領下第一次親眼望見金閣寺時,他絲毫沒有感到任何美的感覺,只覺平凡。後來,他的內心掙扎不斷發酵,最終令自己確信了從心確信眼前金閣寺的美,尤其是在夜晚時分的金閣。
黑暗與光明
父親臨死前帶溝口去見金閣寺住持,希望住持收溝口為徒。住持看好溝口,打算大力栽培他。最終溝口進門到金閣修行,住持成為了他的「老師」。
在金閣的生活中,溝口認識到聰明、善良的'鶴川,最重要的是鶴川沒有介意溝口的口吃自卑,也沒有因溝口受到寵愛而對他感到嫉妒。溝口認為如果自己是「底片」,鶴川就是「正片」。他自己代表黑暗,而鶴川代表的是光明。但他自知自己永遠都無法變成這種純潔的光明。最後鶴川因交通意外死去。
而在大學生活中,溝口則結識到患有嚴重足內翻的柏木── 一個自卑得變成狂妄自大的傢伙。壞事做盡,所有哄哄騙騙、狠心殘忍的事都做盡。當溝口初次與柏木對話時,柏木更直接點出溝口主動接觸他,是源於他認為「兩個殘廢的人」應該可以做朋友,更認為溝口只是自視過高,過分重視自己的口吃而已。無情卻坦蕩蕩的柏木點醒了溝口,使溝口決心走進黑暗。
慾望與無求
佛學本來是高求無慾無求的境界,但溝口的母親送他到金閣寺修行時,卻著他「必須讓自己最終成為金閣寺的住持」。同時間,他發現很多「得道高憎」,在年輕學佛的時期也曾經過著淫亂狂妄的生活。更甚的,是他偶然發現住持一直有召妓的習慣。慾望與無求除了是一種悖論(編按:悖論,哲學術語,亦稱為弔詭、佯謬或詭局,是指一種導致矛盾的命題),也是一種虛偽。
追求慾望絆腳石
決心墮落的溝口有幾次獲得與女人交合的機會。追求美的溝口抗拒不了女性軀體的美。尤其每次女人向他獻身出她們的乳房時,溝口便開始感嘆眼前所見的美,但每當溝口感受到美的時候,眼前美麗的東西就會變成金閣寺。或者是被「金閣寺」掃興,也可能是因為眼前的東西遠遠比不上金閣寺的「美」,每次再最後關頭,溝口就會不舉。「金閣寺」成為追求慾望的絆腳石。
有形與無形
完美從來不存在於有形的世界。要追求「完美」,只能在無形的世界中尋找。口吃的特質令溝口無法正常地與外界溝通,進而活在自己的幻想空間;自卑令溝口思想扭曲,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存在偏差。溝口在有形的世界中永遠無法成為完美,只能逕而在無形世界繼續追尋,令溝口在有形與無形的世界之間,繼續徘徊在自卑與自大之間。
「終極美麗」的金閣寺在現實中不存在,從溝口第一次親眼望見金閣時感到失望便能略知一二。那個代表美的金閣,由始至終只存在於溝口的幻想之中,屬於無形的世界。
溝口無意中發現,他曾經尊敬的「老師」金閣寺住持原來有召妓的習慣;在他眼中代表光明純潔的朋友鶴川,原來不是死於意外,而是因情所困自殺。完美的人在有形世界中,從不存在。
存在與毀滅
「從人類容易毀滅的身影中,反而浮現永生的幻影;從金閣的不壞之美,反而飄來毀滅的可能性。像人類這樣注定會死的生物是不可能根絕的,而金閣這樣不滅的東西反倒可以消滅。」
金閣代表美,人類代表邪惡。溝口表示燒掉金閣,能讓大家認清世上沒有「不滅」的東西,知道世上的黑暗、邪惡永遠無法消滅。此舉在於快刀斬亂麻,消除世上所有矛盾、對立的東西。
但也許更大的原因,溝口自己受夠了金閣寺的存在對他生活的影響。同時間,代表永恆和美的金閣的存在,意味著代表醜惡和有時限性的溝口本人永遠只能感到自卑。毀滅在有形世界的金閣,讓他的醜惡再沒有能比較的東西,使他不再自卑。
認知與行動
小說中反覆提到「南泉斬貓」的故事。在唐代時的南泉禪院,東西兩院的和尚爭奪著一隻美麗的貓,南泉和尚便抓起這隻貓,叫大家若能講出合乎佛道的理由便能救貓,否則則斬掉牠。大家啞口無言,南泉和尚便起刀斬貓。夜晚南泉和尚的愛徒趙州回到禪院,南泉和尚向他講述事件,趙州聽畢便把鞋放上頭頂,走出房間。南泉和尚慨嘆若果趙州當時在場的話,貓兒便不用死了。
柏木在得知溝口要燒掉金閣寺來改變世界時,講了一句:
「我想讓你知道,讓這世界變貌的是認知。其他東西都無法改變世界。唯有認知,能讓世界在不變的狀態下改變。能做出改變的不是行為。你喜歡的美,不覺得是在認知的保護下貪睡嗎?東西兩院的和尚為了保護屬於美的貓而爭吵。南泉是行動者,因此把貓斬了,趙州把鞋放到頭上,因為他深知美應該在人的認知保護下熟睡。」
在對「美」的探索以外,也許三島由紀夫寫《金閣寺》時,也想帶出當我們為了解決世間矛盾對立的這些妄念時,我們嘗試以行動毀滅現實的東西,以消滅妄念、紛爭的根源時,實情又是否一種本末倒置,而且徒勞無功的舉動?
三島由紀夫筆下的溝口就像一個精神狀況出問題的人,讀《金閣寺》的過程中遇到大量「我正在看什麼」的情況,卻依然令你目不轉睛地翻頁閱讀。因為三百頁的《金閣寺》蘊含了太多耐人尋味的悖論。
上圖:彭羅斯三角形
【文章出處】
《關於閱讀》
〈有形與無形的對立──《金閣寺》〉
(編按:錯別字與香港用語已予修改)
2021-12-12
網址:
https://medium.com/%E9%97%9C%E6%96%BC%E9%96%B1%E8%AE%80/%E6%9C%89%E5%BD%A2%E8%88%87%E7%84%A1%E5%BD%A2%E7%9A%84%E5%B0%8D%E7%AB%8B-%E9%87%91%E9%96%A3%E5%AF%BA-8f1dbbacfd85
作者:不詳(Funky Lily)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