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洛陽永寧寺,相隔一千五百年的兩場大火
早上在微博刷到巴黎聖母院大火的消息,在所有的惋惜之中,間有人提到約一千五百年前的洛陽永寧寺大火,一是巴黎,一是洛陽,俱是古都;一是聖母院,一是永寧寺,俱是宗教建築──兩場大火,看來真的有很多相似之處,只不過後者的知名度難與前者相比。
詳細記錄永寧寺和永寧寺大火的,是那場火災十三年之後成書的《洛陽伽藍記》。鮮卑人所建立的北魏王朝的事蹟,大體被記載於「二十四史」中的《魏書》和《北史》裡面,但真正偉大的還是這本以北魏都城洛陽中的佛塔寺院為內容的《洛陽伽藍記》,那裡面濃縮了一個朝代從文化到政治的盛衰歷程,是一本浸滿了惋惜傷感的著作。
不能不提的是,方文山為周杰倫寫的《煙灰易冷》歌詞,裡面有「浮圖塔、斷了幾層、斷了誰的魂」、「而青史、豈能不真、魏書洛陽城」,雖然提到了《魏書》,但實際所參考的卻是《洛陽伽藍記》,據說那首歌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伽藍雨」。
北魏洛陽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上可追溯到周朝的「成周」王城,此後被東漢、曹魏、西晉定為國都,最終被愛慕漢族文化的年輕鮮卑族皇帝拓跋宏(編按:北魏孝文帝,出身五胡之鮮卑族,以致力於胡漢融合的漢化政策聞名)所繼承,他以哄騙的手段,帶領不願棄土遠行的群臣從位於山西北部的平城來到靠近南朝的洛陽,從此定都於此,隨後為自己改名為「元宏」。今天歷史學、考古學所說的「漢魏洛陽故城」中的「魏」,即是他的北魏。
洛陽城中的永寧寺,建於元宏死後的第十七年,那位年輕的皇帝在位二十九年,只活了三十三歲,算下來他在洛陽的歲月總計只有五年,這五年的時間明顯來不及讓他留下太多痕跡。
上圖:煙花易冷
下令建造永寧寺的人是元宏的兒媳,當時她的丈夫也已經去世,這位還未步入中年的寡婦姓胡,她在以「太后」的名義主宰王朝最高權位的同時,又以掌權者的某種顯而易見的任性、或者某種不能外露的畏懼,在皇宮的西南面建造起宏偉的永寧寺,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座九層巨塔。
和大多數中國古代建築一樣,永寧寺塔也是木製結構。《洛陽伽藍記》作者楊衒之善於用乍看誇張的筆法,準確傳遞他筆下對象的規模。他在自己著作第一卷裡寫道,京城中永寧寺塔之高,讓它在距離京城百里外的地方都能被看到。今人推測,若按此書所寫的數字,這座巨塔的高度,大約是一百四十米左右,大約與胡夫金字塔等高,是現存木塔中最高的山西應縣木塔高度的兩倍多。
據說最初為它打下地基之時,曾經在極深的位置發現三十軀金像,如今看來,這大概是一種目的明顯的欺騙伎倆,但這樣的靈異「發現」,卻在當時助長了中年胡太后對於投資建造永寧寺塔事業的過度「任性」。
現在來看,永寧寺塔最為引人注目的還是它上面的金鈴,整座塔上下共有一百二十個金鈴,最大的有「石甕子」那麼大。漫長而多風的夜晚,這些金鈴會鏗鏘鳴響,十幾里外都能聽得到。
想像示意圖
永寧寺塔完工之時,胡太后和他的兒子即當時的皇帝元詡一起登上寶塔,從上面往下看,北面的皇宮就像在手掌之中,整個洛陽城則微小如庭院。楊衒之與一位高官友人也曾有幸登塔,塔之高,讓他感覺「下臨雲雨」,令他印象深刻。在讚頌永寧寺塔的人裡面,最著名的是來自西域的高僧菩提達摩,這位僧人是少林寺和禪宗的祖師。他見到永寧寺塔時說,自己一百五十年來漫遊世界,走遍各國,但如此「精麗」的寺院,卻是第一次見到。
據信,皇帝元詡是被自己母親以及她的男寵們所毒殺,隨後,胡太后倉促地將一個小女孩兒立為皇帝,那時寺院寶塔才剛剛建成十年多。
此後,討伐胡太后的聲浪與王朝邊緣當時此起彼伏的叛亂糾纏在一起,於是北魏王朝與塔上的金鈴一起,風雨飄搖。
在元詡死去的同一年,胡太后被一支以反抗她的名義來奪權的軍隊扔進黃河。被殺之前,自知大勢已去的胡太后還曾經有過一段通過剃髮為尼、躲進寺院的手段來試圖保住自己性命的經歷,可惜寺院的庇護效果令人失望。
胡太后死去六年後,洛陽永寧寺發生大火。當時的皇帝元脩不顧早春的寒冷,登上凌雲台,遠望大火,並派宗室、高官率羽林軍救火,但終歸失敗,救火的軍人只能垂淚而去。大火是從永寧寺塔的第八層開始燃起,起火時間很有可能是在凌晨。當時全城百姓冒著陰冷的雨夾雪天氣,出門看這火災,悲哀鋪滿全城,有三名僧人赴火為此寺此塔殉葬。
永寧寺大火一共燒了三個月。
火災三個月後,有人從沿海區域來,說他們那裡很多人見到永寧寺塔出現在海上,直到大霧將它掩沒──這說法中的現象倘若不是編造,那應該就是海市蜃樓了。又過了五個月,北魏新皇帝元善見被從洛陽裹挾到鄴城,北魏王朝終結。
延伸閱讀:
一部以都市史隱喻北魏興亡錄的美學巨著 ----《洛陽伽藍記》導讀
想像示意圖
【文章出處】
《知乎》
〈巴黎聖母院,洛陽永寧寺,相隔一千五百年的兩場大火〉
2019-04-16
網址: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602597
作者:不詳
- Nov 29 Fri 2019 13:50
巴黎聖母院,洛陽永寧寺,相隔一千五百年的兩場大火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