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課綱調整的論戰,重點都在「文言文比例是否應該調降」,目前仍未能凝聚一個共識。在這樣的僵局中,不妨觀摩一下其他國家的國語教科書,或許能讓台灣的國文課本找到自身的定位。
在東亞,會學習「文言文」的,其實不只台灣與中國大陸,日本的高中生同樣要接受「漢文」教育,包括了中國與日本的文言作品。為此,筆者特別訪問一位東京大學的畢業生倉澤正樹先生,向他請教了日本國語教科書的編輯方式與教學目標。
日本國語教科書版本眾多,讀者可自行點閱日本教科書協會公布的各個教科書版本。版本雖多,但都編有漢文、古典日文、現代文課本。倉澤先生指出,常見的版本為三省堂、明治書院與筑摩書房,當然其他版本也有人使用。
日本高中生讀那麼多漢文,不會碰到「去中國化」的問題嗎?
倉澤先生表示,日本非常重視漢文,漢文課本的選文內容包含了《史記》、《論語》、《孟子》、《老子》、《莊子》、《世說新語》、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等,甚至還有朱熹等思想家們簡短的傳記,而且是依據日本江戶時代知識分子的學術思想觀點來選文的。
在江戶時代,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甚深,文人書寫仍使用漢文;到了明治時代,日本才開始發展出自己的主體意識,也出現了日本的白話文運動,欲擺脫漢文桎梏,同時讓更多的庶民接受教育。換言之,江戶到明治之際是日本漢文的轉變期。然而,日本並沒有否認中國文言文對漢文的影響。現代教科書依據江戶時代的學術思想觀點來選文,如何選文、以及選了哪些文章,正是日本對自身文化的表態。
日本選文重視自身文化的主體性,其古典文學課本亦是明顯的例子,日本古典文學是從平安時代開始講起,因為平安時代之前,日本完全模仿中國文化,到了平安時代才逐漸發展出「和文」,也就是日本的本土文學。
此外,綜觀日本漢文教科書的目錄,可以發現選文與台灣差不多,遮掉封面,可能還會讓人以為是台灣的國文教科書。三省堂平成30年度版本古典B漢文編的學習指導要領多次表示要「深入理解我國文化的特質,以及我國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關係」,明治書院平成30年度版本精選古典B漢文編的編修基本方針指出「提高漢文和古文的閱讀能力,守護我國的傳統與文化」等等。這些編輯方針都顯示,日本在選擇中國文言文進入課本時,仍然保有自己的主體意識。
那麼,日本國語課本是否曾面臨去中國化的問題呢?倉澤先生指出,日本人非常清楚中國文化自古以來便是自身固有傳統文化的重要積累,不在意也不否認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他們接受、梳理、融合中國文化之後,將之轉化為日本的文化資產,進而發展出自身的主體文化,所以國語課本即使選了那麼多文言文,也沒有面臨去中國化的爭議。
筆者認為,日本編輯國語課本的態度值得借鑒。或許我們可將台灣置於東亞漢文化圈的觀點來思考,不需否認也不用迴避,中國文化就是台灣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就政治來說,日本與中國、台灣與中國,都是各自獨立的政體;但就文化而言,日本受中國深度影響,台灣又何嘗不是?重點在於,台灣應思考如何選擇、以及選擇哪些文言文進入國文課本,才有可能合理反映出台灣社會的文化主體性。
日本學生怎麼看古典文?
倉澤先生表示,日本人覺得漢文很難,因此學生討厭學習漢文是很正常的事。就整個高中三年的古典文學份量來說(包含中國的漢文、日本的漢文、還有以平假名書寫的日本古典文學),中國的漢文約佔60%,日本古典文學約佔40%,漢文課本所收錄的,絕大部分是中國的漢文,日本人寫的漢文極少,依倉澤先生的求學經驗,老師教的也幾乎都是中國的漢文,一個學期大概教3、4篇而已。但老師會把文章講解得非常仔細,主要讓學生了解整篇的主題和內容,深入分析字義和文法,教學目標就是希望學生有能力讀懂漢文。
日本國語課本選了那麼多漢文,不可能全部教完,其中也有讓學校老師選擇教學的空間,給予一定程度的自由。坊間也有補習班開設漢文課讓學生補習,就像台灣學生補國文一樣。
在考試方面,大學入學考試所考的文章,都是沒有選進課本裡的漢文,幾乎大部分學生都沒讀過,這樣考試才公平;但試題會提供字詞注釋,以便學生能讀懂文章,如此才能真正測出學生的閱讀能力。讓我們看一下2013年至2016年的日本大學入學考試的國語試題,漢文試題多半是冷僻的文章:
年度 |
大問 |
出題分野 |
設問数 |
マーク数 |
配点 |
2016 |
第一問 |
評論:土井隆義『キャラ化する/される子どもたち』 |
6 |
11 |
50 |
第2問 |
小説:佐多稲子 「三等車」 |
6 |
9 |
50 |
|
第3問 |
古文:『今昔物語集』 |
6 |
8 |
50 |
|
第4問 |
漢文:盧文弨『抱経堂文集』 |
7 |
8 |
50 |
|
2015 |
第一問 |
評論:佐々木敦『未知との遭遇』 |
6 |
11 |
50 |
第2問 |
小説:小池昌代「石を愛でる人」 |
6 |
9 |
50 |
|
第3問 |
古文:『夢の通ひ路物語』 |
6 |
8 |
50 |
|
第4問 |
漢文:程敏政『篁墩文集』 |
7 |
9 |
50 |
|
2014 |
第一問 |
評論:斎藤希史『漢文脈と近代日本』 |
6 |
11 |
50 |
第2問 |
小説:岡本かの子「快走」 |
6 |
9 |
50 |
|
第3問 |
古文:『源氏物語』(夕霧の巻) |
6 |
8 |
50 |
|
第4問 |
漢文:陸樹声『陸文定公集』 |
7 |
8 |
50 |
|
2013 |
第一問 |
評論:小林秀雄「鐔」 |
6 |
11 |
50 |
第2問 |
小説:牧野信一「地球儀」 |
6 |
9 |
50 |
|
第3問 |
古文:『松陰中納言物語』 |
6 |
8 |
50 |
|
第4問 |
漢文:張耒『張耒集』 |
8 |
9 |
50 |
再更早幾年的漢文試題,也可供參照:
以筑摩書房的平成30年度現代文B版本為例,其選文的文體分成評論、小說、詩歌、實用文章(應用文),主題除了常見的美學、科學論、藝術論、言語論、歷史論、文學論,還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媒體論、身體論、環境論、貨幣論、建築論、生命倫理、人文主義、文化人類學等等。又以三省堂出版平成30年度現代文B版本的學習目標為例,最相葉月〈文系と理系に壁はあるか〉(文科與理科是否壁壘分明?)這篇文章的學習目標就指出「透過探討文科與理科是否隔閡的問題,思考科學與人類活動之關係」。這些都是難以在台灣的白話文選文裡看到的主題。又如夏目漱石的《心》這篇小說,學習目標指出「根據小說敘述讀懂一個人的心情,並以豐富的想像力讀出近代小說世界的趣味」,這樣的訓練在日本同樣重要。
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大學入學考試所考的漢文都相當冷門,以學術觀點來說,這些都不是經典文章,非專門研究此領域的學者大概都不曾讀過。試題的形式為選擇題(請參閱2016年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國語科,盧文弨《抱經堂文集》試題),主要考字詞解釋、文法等等,具有標準答案,此為選擇題考試的不可避免之惡,但有些獨立招生的名校會加考小論文,測試學生的論述能力。
日本老師如何教現代日文寫作?
最後,還有一個更令人關注的問題──日本老師如何教「現代文」(相當於我們的白話文)?
倉澤先生表示,現代文的課文主要有兩個分類,一是「評論」,佔60%,二是「小說」佔30~40%,另外有少數的「隨筆」,也就是當代抒情類的散文,佔10~20%。
「評論」類的選文內容主要是針對現代社會的評論文章,涵蓋政治、經濟、性別、科學、藝術等各種面向,老師教導學生如何分析文章,理解作者如何展開論述,目標是教會學生真正讀懂文章,進而應用在小論文的寫作。小論文寫作有三個要點:簡約自己的意見,遵守字數;思考如何開展自己的意見,例如綜觀全局、正反立論;以及最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在考試方面,題目同樣會給你一篇評論,也有注釋,學生讀了文章後,選出正確答案。因此老師教「評論」文時,會告訴學生這篇文章的主題與意義到底是什麼,可說是標準答案(這又是選擇題考試的必要之惡),此時學生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見,而是要先讀懂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麼,唯有在小論文這個科目,學生才能寫出自己的意見。
「小說」類課文選擇的是文學意味濃厚的明治時代小說,如夏目漱石和谷崎潤一郎的作品,學習目標強調要從小說名作中讀懂小說的主題,學習小說的內涵,考試內容是考小說主題、小說人物的情感與心理狀態等等。「隨筆」類主要是抒情散文,選文較少,內容多半是作者自己的感觸,著重情感抒發的文章。有趣的一點是,日本國語課本不重視現代詩,而是重視近體詩。
培養學生更實用的能力
瀏覽了日本現代文課本的目錄與學習目標後,筆者其實驚艷於日本選文的格局。日本選文相當重視人文主義,強調人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連結,期望學生能透過文學閱讀,體貼他人的情感,緊密地融入當代社會;反觀台灣的白話選文,不僅與當代社會脫節,且只以文體區分,零零落落地參雜在文言課文之間,未能有系統地以主題分類或貫串。加上教學現場多半不重視白話文,許多老師往往輕易帶過,或者只教枝微末節的字義和修辭,導致學生難以在白話文裡學到完整的論述能力,對當代社會的各種議題也認識不深。
當然,台灣不必完全依照別人的路走,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與其在文白比例僵持不下,我們或許更該反思:在國文教育上,台灣如何建立起自己的主體意識?如何與難以切割的文化傳統並存?又如何培養學生有用的表述能力?在此謹憑藉自己對社會的關懷,對國文課本的改革提出一點個人意見,供大家參考討論。
---天下雜誌獨立評論 2017-08-30 作者為政大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