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中國文課本選文裡頭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的爭議持續延燒。從國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背後隱藏著更重要的前提:課本的基本角色與功能是什麼?我們期待怎樣的國文課本?
課本是課程內涵的容器。教師透過課本教材作為媒介,將學科知識、能力及素養傳遞給學生,並且落實更高層次的教育理念。當課程綱要與課程發展隨著時代不斷向前,課本教材的編輯思維與取材卻沒有同步調整,這是難以理解的事。
筆者的觀點是:如果課本教材不變,則帶動不了評量改變(台灣倡言的「考試引導教學」是遺害無窮的觀念與作法),也無法落實新的課程綱要與新式課程發展。這是真實而迫切的國語文教育問題。
一本國文課本可以怎麼編?
日前,臉書朋友熱心分享了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的高中國文課本目錄,很有參考價值。對比之下,台灣幾十年來的高中國文教材雖然隨著政治環境與課綱修訂而調整,但改易處只是選文的增刪,在整體的編輯思維與單課之中的編排格局仍是如出一轍。
所謂的「一綱多本」政策,已經上路約莫20年了,但「版本開放」並沒有讓教科書真正百花齊放。當時希望透過市場競爭以提高教科書品質,並且提供師生多元教材選擇的良善初衷仍未實現。
就這份馬華課本目錄加以觀察,可以清楚看出背後的學科知識內涵與課程結構。以下稍加分析,並與台灣普通高中國文課本略作比較,希望能夠引發關心本國語文教育的朋友們對於教材有更豐富的想像。(必須先說明,本文只著眼在「國民教育高中國語文課本的內容與編排」方面,不涉及授課時數、教學方式、評量實施等層面。)
一、涵蓋聽、說、讀、寫的全方位能力
這套課本希望涵蓋「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因此除了範文選讀之外,每冊課本另立「寫作訓練」與「聽說訓練」為專門單元。
台灣國語文課綱數十年來也都期待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基本能力,但是課本從來只有範文選讀。從課綱到課本的這層落差,應該是期待老師在教學中融入聽、說、寫的訓練,或者根本就預設了教學中聽、說、讀、寫不可分割。筆者可以同意那樣的預設與期待。但是教材中如果提供了基本的方向與具體的素材,是否就能提供學生更好的學習鷹架,也會更方便(並且某種程度的規範)老師有系統地進行聽、說與寫作教學?學生普遍缺乏語言表達訓練與「不知道作文怎麼寫」的情況,是否會有基本改善的可能?
二、主題式的寫作訓練,多樣發展表達能力
每冊的「寫作訓練」有各自的訓練主題。從「如何寫好一篇作文」、「如何寫好一首詩」、「文章本天成」、「材料作文」、「小說創作」到「議論文」。台灣的寫作教學,除了「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白話意譯:莫名其妙)的「作文」之外,其實老師們提煉出來很多精彩紛呈的創意寫作教學,足以在提升寫作能力的同時開闊學生的視野,絕不遜色。但無論是「作文」教學或者各種形態的寫作,大抵是點綴在範文教學中,或者作為教學單元的延伸活動,沒有明確的系統。這樣不見得錯誤。但辛苦教了、改了這麼多習作之後,教師還是感嘆學生語文表達能力低落,而作文補習班要排隊領號碼牌搶位置。這樣是大家樂見的嗎?問題出在哪裡呢?
三、由淺入深的系統設計
每冊的「聽說訓練」有系統性的設計,由淺入深。從「簡述與複述」、「發問與答問」、「交談與討論」、「演說」、「訪談」到「辯論」。這方面是台灣的語文教學最迫切需要加強的部分。如果我們希望學生具備在不同真實情境中使用語言溝通達意的能力、希望培育出課綱中強調的具備「自主學習」與「獨立思考」能力的公民,我們就應該教。
許多高中選修課程已經往這個方向走,符應社會與學生的需求。但在必修課程規劃中如果缺乏規範性的要求與訓練,國文課程中「重文輕語」的嚴重傾斜將難以改變。國民教育的基礎目標在培養適應社會的公民,而每個時代對「公民」的期待不同,敏銳而為學生著想的老師早就跟進了,但更多老師缺乏課本教材的支持與引導。
四、提供選文脈絡,避免割裂式的呈現
每冊選文依照主題編排,主題下方標註單元學習的範疇或方向。主題編排是費心而且無法盡善盡美的作法,但是整體而言能表現出該學科的知識結構,局部觀之也提供了選文教學重點的學習脈絡。以這份目錄來看,背後的分類原則至少包含四個向度:文體、寫作手法、作品內涵與文學流變。
這樣的編排自然有可以商量計較的地方,但是相較於台灣選文編排的「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白話意譯:看不出編選脈絡與學科知識系統)與「變化倏忽,不可久視」(白話意譯:難以深入主題獲得整體性的學習),已經很可觀了。其實台灣課本的單冊課次編排也不是沒有邏輯,只是那既非從學科知識結構也非從學習者素養導向著手,而是考量的授課節數與考試進度。這是考試引導教學的悲哀。
五、將文學與文化知識另以系統呈現
每冊有「語文知識」單元,涵蓋語言應用、漢語知識、古典文學常識、當代文學史與馬華文學史等方面。這是在範文選讀與主題分類之外,將一些應當具備的語文、文學與文化知識系統陳述。
台灣的課綱也有指示這些教學內涵,但這些教學內涵不在課本的編輯體例中佔有一席之地,可能是期待教師隨著範文教學進行補充延伸。長期以來這麼做的結果就是「範文」承載了過量的教學內涵,無法區分出教學內涵中的「能力/素養」與「知識」,也無法在根本上廓清課綱中分列出來的「語文」、「文學」與「文化」三項不同學習向度。最後又因為選擇題評量的便宜行事,使得教學重點不當地傾向字詞辨識、翻譯、修辭、背景知識、文學知識,流於瑣碎。這種情況再加上範文之間缺乏前後聯繫的脈絡,使得學科知識體系更形割裂。這不是文言文或白話文的區分所導致的問題,雖然表現在文言文範文教學中異常明顯。
台灣的老師與學生,值得更好的課本
透過以上簡單的分析、比較與說明,希望能指出台灣國文課本可以再進步之處。理想的課本應該要協助教學與評量的定向與便利,但現在台灣的情況是教學與評量被課本限制,失能的課本孳生出害人不淺的考卷講義參考書,綁架了大多數的人。老師一方面要應付課本和考試,一方面又要努力彌補其缺陷,所做不見得盡如人意,但其實也是制度中的受害者。他們需要批評與敦促,也需要體恤與鼓勵。
我不認為有「最理想的課本」存在,卻相信台灣的老師與學生都值得「更好的課本」。看看別人怎麼做,對於自己的想像力是有幫助的。台灣現在的高中國文老師沒有像許多人根據自身經驗所描述的那樣不堪,教學能力、學術能力與教材創新研發的能力都在前進。也足以跳脫「文言文照本宣科」或「白話文自己讀」的小格局。其實只要政府規劃的「前瞻計畫」拿出零頭來,就可以支援一部更好的國文課本,從研究、編輯到實踐、修正一路完成。
但,與其期待不如自己去做。但,老師被失能的教材牽制,學生被失能的測驗綁架,我們能做什麼?
(作者為現職高中國文教師。本文原發表於作者臉書,經作者稍事修潤後轉載。)
---天下雜誌獨立評論 2017-08-29 吳昌証
- Nov 29 Wed 2017 16:08
吳昌政:期待更好的高中國文課本----從馬華獨中的課本目錄談起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