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通史.jpg

史學 vs.文學:連橫《臺灣通史》透視

一、導言:《臺灣通史》是第一部臺灣通史嗎?

連橫(1878-1936)所著《臺灣通史》完稿於1918年,出版於1920年,當時備受矚目,日本官員、學者紛紛寫序,如下村宏、尾崎秀真等。中國在戰後出版了多種版本,不少官員、學者亦寫序讚揚,並賦予濃厚的政治意義,即發揚中國民族精神等,影響甚大,不少人受其啟發而注意臺灣歷史。然而,《臺灣通史》是第一部臺灣通史嗎?以下先引其自序看。


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而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臺、鳳、彰、淡諸志,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

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運會之趨,莫可阻遏。於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軍之役,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草澤群雄,後先崛起,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續以建省之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而臺灣氣象一新矣。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杌,語多可採。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修之尤難,何也?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重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則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而有所不可。  然及今為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橫不敏,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圖附焉。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臺灣文獻於是乎在。    

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  烏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佞之幟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由上可見,連橫自許《臺灣通史》是第一部通史著作,甚至自認是臺灣第一位歷史家。此說可信嗎?可說是,也可說不是。

以出版時間論,美國記者J. W. Davidson之Formosa, Past and Present,出版於1903年,可說是第一部臺灣通史。然因是英文作品,至戰後方翻譯成中文,才漸被重視。

 至於中文著作,清末有《臺灣通志》,1895年完成十之六、七。換言之,《臺灣通志》乃一為完成之未定稿。


因此,連橫《臺灣通史》雖非第一部臺灣通史,確可說是中文中的第一部,而且就內容、體例、篇幅而言,均是空前的。

《臺灣通史》迄今已出了十幾個版本,堪稱罕見,討論論連橫的作品更是汗牛充棟。目前最重要的著作有三種:鄭喜夫,《連雅堂先生年譜》、Shu-hui Wu, Lien Heng(1878-1936)、鄧孔昭,《臺灣通史辨誤》。然而,學術界對《臺灣通史》之評價不一,為甚麼?今日就就嘗試對連橫撰寫的《臺灣通史》做一點解析,並賦予應有的歷史地位。


二、《臺灣通史》作者連橫簡史


連橫,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出生於清光緒四年(1878﹚,深受儒家教育之薰陶,漢族意識強烈。但光緒二十一年(1895),17歲時,日本領臺,大部分人生在殖民統治下度過。此種歷史經驗深深影響其人生觀、為學態度,而具體表現在《臺灣通史》一書中。

(一)連橫家庭背景

連橫祖籍漳州府龍溪縣,開臺祖連興位約於1700年遷臺,住府城寧南坊馬兵營。父得政,字永昌,少貧業賈,弱冠後通諸書,先為人會計,後經商創業,家境日裕。

連橫家境不錯,有機會受教育。他少受庭訓,長而好學,秉性聰穎,過眼成誦。年十三時,就傅讀書,父購臺灣府誌給他,說:『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他讀後,卻「頗病其疏」,因此發誓述作,冀補舊志之缺。這是他日後撰寫《臺灣通史》的最早淵源。

(二)殖民統治下之臺灣

甲午中日戰役,清師敗績,光緒二十一年(1895)訂馬關條約,割臺灣以和。他蒐集臺灣民主國文告,後竟成臺灣通史中珍貴史料。

連橫一生最主要的職業應是報業,當記者、作家,甚至辦報。1899年,臺南臺澎日報創刊,他出任漢文部主筆。1900年,臺澎日報與新聞臺灣合併為臺南新報,他續任漢文部主筆。1902年,廈門主鷺江報筆政。不久返台,與胡殿鵬入臺南新報當記者。

1905年日俄戰時,憤清政之不修,攜眷赴廈門,與蔡佩香合辦福建日日新聞,任主筆,鼓吹排滿。1906年,嗣以清廷忌先生之言論,飭吏向駐廈日本領事館抗議,遂遭封閉。先生不得已又攜眷歸臺,復主臺南新報漢文部。

1908年,移居臺中,入臺灣新聞漢文部,臺灣通史亦經始於此時。

1912年,赴大陸遊歷,先上海,再南京、蘇州等。1913年,至滿州奉天,參觀清故宮之藏書,得以閱讀平定臺灣紀略等書。1914年,自吉林歸北京。清史館開設,館長趙爾巽聘為名譽協修,得以閱讀臺灣相關檔案、書刊,尤其是臺灣建省檔案。冬返台,再入臺南新報。歸臺後,即孜孜矻矻,潛心述作,主要為臺灣通史。

 1918年,完成臺灣通史,1920年刊行,日本朝野頗為重視,日人官員、學者亦作序讚揚,如尾崎秀真。但中國僅唯章太炎先生以為民族精神之所附,謂為必傳之作。


三、《臺灣通史》的體例(寫法)


《臺灣通史》之體例乃中國正史之修正版,分紀、志、傳、表有傳承,亦有創意。

紀:分開闢、建國、經營、獨立(過渡)。

志:分疆域、職官等十六卷。

傳:分八卷,介紹不同類型之歷史人物。

表:乃紀、志之參考資料,主要為統計表。

曰:仿效司馬遷,有「連橫曰」之歷史評論,基本上可說是一體系完整之傳統中國式史書。亦可說是encyclopedia式之史書。與傳統史書仍有相異與創新處。

(一)地方志而稱通史:不以帝王而以歷史時期述介。

(二)有創新者:如工藝志、拓殖烈傳。

(三)表:尚稱周到,尤其是統計表。


四、《臺灣通史》的史學價值

第一本中文臺灣通史著作。

發掘史料。
採訪耆老、探勘史蹟。
自身體驗。
提出史觀。

出版後,頗受重視,他也被視為臺灣史專家,經常演講或發表文章。1927年章炳麟作序稱:

「余始至臺灣,求遺民舊德者,千萬不可得一、二。今觀雅堂之有作也,庶幾其人歟!」

戰後,中國更是全力宣揚,從重慶到上海,再到臺灣,一再出版,版本之多,甚為罕見。


五、《臺灣通史》之不足或缺失

(一)主要批評者

1925年,黃玉齋(漢人)出版《臺灣革命史》,指出三缺點:欠考證功夫;涉外關係往往有誤;只至清代。

1944年年,周蔭堂《臺灣郡縣建置志》批:「…曰通史,以臺灣之史為國別史,既昧事實,又舛體制。

楊雲萍教授在臺大歷史系任教臺灣史課時亦批評稱,考證仍有不足,甚至抄錯文獻等問題。


近年有廈門大學鄧孔昭教授之《臺灣通史辨誤》,指出不少年代與史實之錯誤。他另有一篇〈連橫與《臺灣通史》〉,綜合評估,在論其優點外,指出幾項缺點:

(一)有些篇目詳略處理不當,引文過長,

(二)隨意改寫引文,

(三)體例問題,

(四)史實方面的錯誤。


鄧教授的功夫值得讚佩,所評大多可以接受。唯必須考慮當時的時空環境與新舊史學之差異,不全是連橫之失。如「引文過長」與「改寫引文」乃傳統史著之作法。

此外,亦有評論錯者,如林爽文事件中之「丁台莊」,無誤,卻評應為「平台莊」。又如有關林文明正法事件。又,有一些應該是排版校對之失誤,此原本即難免,不算是錯誤。


六、連橫為何如此撰寫《臺灣通史》?

以現代史學方法看,《臺灣通史》之缺失或不同處可歸納為:

(一)、撰寫方式:以拼合史料方式呈現,有的照抄,有的略微改寫,但未註明出處。

(二)、段落不明:抄拼史料,因未分段,易生混淆。如 引一長文中本身亦有引述之文字,例如:(編按:以下闕文)

(三)有抄錯的,有的予以增刪改寫而傷害史實者。例如:(編按:以下闕文)

(四)有杜撰者:如朱一貴之「布告」文甚為優美,卻是連氏想像之代作。

(五)有介紹不足者:如「虞衡志」中,有些動植物只列名稱,未說明。

(六)過度渲染臺灣人的漢族意識:如吳球等。


清末臺灣儒化士人之漢族意識vs. 日本國家意識(modern colonialism)

連橫為撰寫《臺灣通史》是有強烈的史觀,即: 發揚漢人民族主義、證明呈現臺灣人之文化素養、對抗日人之歧視。此可由《臺灣通史》自序可看出。

「洪維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烏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佞之幟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連橫對朱一貴評價極高,亦是基於漢族意識。他說:

「…藍鼎元從軍,著平臺紀略,其言多有可採;而曰:『臺人平居好亂,既平復起』,此則誣衊臺人也。吾聞延平郡王入臺之後,深慮部曲之忘宗國也,自倡天地會而為之首,其義以光復為歸。延平既沒,會章猶存。數傳之後,遍及南北,且橫渡大陸,浸淫於禹域人心,今之閩粵尤昌大焉。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唯王在天之靈, 實式憑之。然則臺灣之人固當以王之心為心也。 顧吾觀舊志,每衊延平大義,而以一貴為盜賊者矣。」


同樣,他也以漢族意識對抗日本殖民統治,如編纂《臺灣詩乘》,弘揚漢文化,《臺灣語典》強調台語之文雅、古典性,即由此而起。

七、如何讀《臺灣通史》:文學性

(一)文學性之史書

連橫亦是漢學素養極高之詩人與文學家,故《臺灣通史》文字甚典雅優美。此兼有優點與缺點。優點:文辭優美,可做為文學作品欣賞。缺點:以文害意。杜撰史實。

(二)版本: 原版與鉛字版

最佳方式是以台銀鉛字版閱讀,有疑問時特別是引用為學術論文註腳時,應以原版確認。


八、結論

連橫是臺灣近代史上之奇才,作品量大而多元,乃臺灣人之驕傲文化、學術史上的意義:初生嬰兒代表新生命之誕生,雖不完美,但刺激學習、效法之心。

在當時史料欠缺,以個人之力量蒐集如此豐富之史料,值得欽佩、學習。

在文教條件不理想的時代,憑個人之努力,完成此一劃時代之史學巨著,堪稱學者典範,刺激後學迎頭趕上之精神。

《臺灣通史》文辭典雅、精鍊,亦是一古典文學之範本。

自連橫《臺灣通史》出版後,大幅提高臺灣人的自尊與自信。原本大陸華人視臺灣為文化落後之地之偏見,逐漸改觀,不再有人說「臺灣蟳,無膏」。

【文章出處】
〈史學 vs.文學:連橫《臺灣通史》透視〉(PPT檔)
網址:

http://web.it.nctu.edu.tw/~newrrp/1011/0926.pdf
(編按:少數誤植字已作更正)
文:黃富三
【作者簡介】
黃富三,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英國劍橋大學碩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主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史、世界通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