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硐.jpg
上圖:吳念真故鄉.瑞芳.侯硐

國寫練習:吳念真〈Be A Giver──感謝先生篇〉學生作品觀摩

〈Be A Giver──感謝先生篇〉選自吳念真為104人力銀行推廣「社會運動」所拍攝的一段廣告,以下文字改寫自該廣告的吳念真的旁白,閱讀後,回答以下二個問題:

吳念真.jpg
上圖:吳念真

條春伯大概是我這輩子到現在為止,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他的樣子非常優雅,村子裡面都很尊敬他,因為大概是村子裡面受過教育比較多的一個人。

當有人拜託條春伯寫信時,他會坐下來,從做工的衣服裡面抽出一支非常古典的派克鋼筆,寫完之後,他會唸給人家聽。我印象很深刻就是他會把這段唸成說「萬金吾兒:是父母無能,才讓你這麼年輕就去異鄉求生,讓你受苦受難。但是家裡最近有一點困難,小弟小妹要要註冊,你如果有錢多少寄一點回來,你在異鄉身體保重……」

「這樣寫對嗎」條春伯問。

剛剛講死囝仔、在外風騷、家裡的人都餓死、嚷嚷要去上吊的媽媽說:「對對對....真多謝....」

我們那個村子裡面因為是礦村,所以常常災變,一個小孩子必須在一個晚上裡面變成大人,所以恨多小孩子到外面工作。

隔壁阿姨有一個女孩子,她爸爸是在一個災變裡面死掉的,後來到十六七歲的時候就到酒家上班,來養活她們家四個弟弟跟她媽媽這樣。有一天她帶一個男的外省人回來,他覺得這個女孩很純樸,他這次來是希望她媽媽可以答應他,把這個女孩子贖身出來,把她娶了,可以讓她離開那個痛苦。

「阿秀啊!阿母知道妳很辛苦,但是你的小弟小妹還小,你可以讓阿母拜託一下嗎?再辛苦兩年好嗎?」

「卡早也有一個人要娶我,那時候妳也說再等兩年,現在又要等!是要等多久……」

那後來事情也不了了之,三四天後忽然有一封信來了。阿好嬸跟我講:「你幫我看一下這誰寄的……」

「是阿秀姐帶回來那個外省人寄的啦……他寫的字有點難認……」

我記得那是用一個類似公文的那種顏色的紙寫的,毛筆寫的行書,字很漂亮這樣。我看一看,行書對小孩子來講已經很草了,所以很多東西真的看不太懂。就好像說:招待啦、很好這樣、很感謝啦,然後後面就很長,我說不過裡面有一句……「虎再毒也不會吃自己的小孩啊!」

「啊....哇....女兒是我生的,我也是疼得要命,若不是家裡日子過不下去,我怎麼可能叫她去賺那種錢,現在讓一個外人寫信來糟蹋我……」

「欽仔還小,他就說他看不懂了,胡亂讀的啦,囝仔都半看半猜啦,等條春啊回來看清楚啦!」鄰居紛紛打圓場。

等條春伯回來,那封信他看了很久,他跟阿好嬸說的,前面跟我講的一樣,但後面他卻說,他知道她現在家裡有負擔,未來不知會怎樣,有沒有這個福氣跟這個女孩子在一起,他寧願等待……

然後倒楣的是我了。大人當然會講說「哎呀!小孩剛在學而已……」充滿安慰、但是有點責備。

我當然很生氣,因為我覺得我沒有看錯。所以那有幾天我幾乎都很沉默,那陣子我不肯再幫婆婆媽媽們寫信,也不肯幫村裡的大人們讀報紙。

有一天我下課,從山路上過來的時候,我不曉得條春伯故意在等我,還是正好經過那裏。他對我說:

「欽仔,其實那封信你沒看錯,我知道你覺得委屈,但是你唸完信,阿好嬸是什麼反應?去撞牆!是啊!話可以有兩種講法,讓人生氣悲傷去撞牆是一種,相同的意思,轉換個說法又是另外一種。阿秀和那個外省人,到最後是不是有緣作伙,我們誰也無法保證。不管如何,我們不是都應該要祝福他們嗎?所以,你不能把最後那最刺眼的字,唸給恁阿好嬸聽……以後看信你要注意,若遇到較刺眼的字,要用一個方式一個辦法把它轉過來。」

多年之後,我再回顧這樣的一個狀況的時候,忽然間在我心裡面的知識份子的形象,不是那些有豐富學識的偉大「學問家」,而是這個「人」── 一個活生生有溫度的「人」。他把知識拿來當作奉獻,然後,他也希望這個責任有人傳承。他不把我當成小孩,那一刻他好像把我當成大人。

每一個世代都有每一個世代苦難,當然每一個世代都有都有每一個世代特別的風景。其實台灣現在最重要的是在尋找一個可以共同尊敬的人,一個可以共同相信的事。如果沒有條春伯,我大概人生要到很後面,才會遇到一個真正的啟蒙者,他告訴我,你有能力的話,你應該替旁邊的人做些什麼。這一代的人應該跟年輕人一起學習去面對新的一種可能,彼此理解,而不是老是要抱怨,讓知識不光是用來謀取利益,知識是可以用來奉獻的,知識是可以用來幫助別人的。               


(改寫自吳念真〈Be A Giver──感謝先生篇〉旁白)


金瓜石.jpg
上圖:瑞芳.金瓜石

問題一:請根據文中的線索,以大約150字來說明吳念真當時村裡的環境(人事物)狀況。

範文一:許立為


吳念真住在一個破漏的礦村裡,村中的大人大多都沒機會受到教育,很多小孩被迫在還未成熟的年紀時,就要出外工作賺錢,替家裡分擔家計,甚至還有未成年的女生,要去賣淫養活家中的弟弟妹妹,村中多數人都過著貧苦的生活。(老師講評:這篇最能完整描述村裡的普遍狀況,這是在測試同學的「社會情況」的觀察力,而不是在說明這一個「故事情節」。)

範文二:林心羚

村裡的人大多都不識字,條春伯是在那之中少數看得懂字的人,教育不普及,大部分的居民都生活貧困,以阿秀的例子來看,年紀輕輕就要到酒家上班,貼補家用。因為未受教育,村民說話的內容都比較直接,例如「死囝仔」、「在外風騷」、「家裡的人都餓死」等。他們的工作都偏向勞力取向,環境比較單純。(老師講評:本篇以講話方式具體說明村民教育程度不高。另外請同學注意,大家無須太詳細描述故事細節(如條春伯、阿秀這些特例),故事情節可完全不提,或只要點到為止即可,重點在描述村裡的普遍出現的狀況。)

範文三:許芳靜

這個年代的人生活普遍困苦,科技也沒很發達,正因為錢不十分好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電器在那時也不普及,大多使用書信來傳達。而受過較好教育的人也會比較有社會地位一些。(老師講評:只有這篇有觀察到社會階級(地位)的問題,以及經濟限制下為何透過書信溝通的原因。)


九份.jpg
上圖:瑞芳.九份

問題二:根據本文的主旨,自訂一個作文題目,完成一篇首尾俱足的文章。

全班每人自訂題目如下:

(老師講評:自訂題目是本篇說明上的規定,當然會列入評分依據,大家可以比較看看哪個題目最能脫穎而出,最與眾不同。沒寫題目或的沒完成的作品題目就不列出。另外,說明上有規定「根據本文的主旨」,條春伯這個人不是主旨,吳念真很感謝他也不是本文的主旨,本文的主旨是條春伯做了什麼事、傳達了什麼價值信念,所以自訂題目寫大家所感謝的某個對象,其實都是「自己個人的經驗」,而不是「本文的主旨」,所以是偏題了。)
柏融:文字
立為:知識的力量
志鵬:無私的奉獻
志文:生活大小事
心羚:什麼是知識?
莉蓁:奉獻
以薰:最重要的人
翊庭:感謝母親
在慈:講話的藝術
芮瑤:影響人一生的......
宥憓:感謝您,爸爸
韵婷:知識的意義
慈靜:話中有話
棋方:用來奉獻的知識
家儀:感謝身邊的人
章棠:智慧的傳承
閔浩:溫度
鼎諺:說話的藝術
瑋杙:知識的傳承
懷元:無私
睿成:感謝的心
俞平:知識的價值
郁瑛:擁有文字的溫度
方欣:生命中的貴人
佳庭:沒有到有的謝謝
俐迎:說話的藝術
慧慈:奉獻的知識
憶瑄:我想感謝的人
凱甄:影響一生最大的人
芹瑄:感性
翔禎:感謝我那最愛的人
瑋芩:說話的藝術
靜宜:成長
芳靜:奉獻
俞彣:重要的人
鈺婷:觀後感想
宛蓁:人生中的啟蒙者
涵萱:感謝


九份.jpg
上圖:瑞芳.九份

範文一:鄭慈靜(題目:話中有話)

在感謝先生篇的當中,條春伯教導了吳念真,讀書信時,遇到刺眼的字,就要用另一種方式轉換過來,在條春伯的話中,吳念真感受他比自己當成大人看待,也給予了真正的知識不在課本中,而在外面的意寓,在一句話中,賦予了它的價值,也改變了他。

在我考試失利之際,母親安慰我,並且說:「下次再加油。」我在感謝與道歉的情感不斷猶豫,我們都曾經期望過,在我失落之時,她應該也有著與我相同的感傷,而她卻是以笑容鼓勵我,令我不禁感激。

母親的教誨述說著,她對我的包容以及希冀,話的解讀來自於自我,它可以在一文不值與無價之寶中流動,話語就如同一本畫冊,畫作的好與壞,端看自己如何去描繪。


老師修改後:

在感謝先生篇的當中,條春伯教導了吳念真,讀書信時遇到刺眼的字,就要用另一種方式轉換過來,在條春伯的話中,吳念真感受他比自己當成大人看待,也給予了真正的知識不在課本中,而是實現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在一句話中,賦予了它的價值,也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像條春伯那樣影響吳念真的啟蒙者,那就是我的母親。(加上這一段,才更適合承上啟下。)

每當遇到挫折之際,母親安慰我,並且說:「別難過,失敗很正常,挫折是化了妝的祝福,這是上天賜給你成長最珍貴的禮物。」我在感謝與道歉的情感不斷猶豫,我們都曾經期望過,在我失落之時,她的內心應該也有著與我相同的感傷,而她卻是以笑容鼓勵我,陪伴著我擦去淚水,接納所有挫敗的洗鍊,用樂觀堅定的心重新站起,令我不感激。

母親的教誨述說著,她對我的包容以及希冀,話的解讀來自於自我,它可以在一文不值與無價之寶中流動(「流動」二字用得很傳神),話語就如同一本畫冊,畫作的好與壞,端看自己如何去描繪。

範文二:林心羚(題目:什麼是知識?)


「知識不光是用來謀取利益,知識是可以用來奉獻的。」這句話使我感觸很深,打破我對它既有的一定認知,那究竟什麼是「知識」?

從我們制式的教育,自幼年時期開始,接受著規畫好的「知識」,來做為賺取考試分數的工具,一切皆以「自己」為首要目的,成年時可能就隨之將其忘得一乾二淨,但讀完本文後,我了解到,知識是用來給予他人助益的,因為我們擁有「能力」,才能夠幫助需要的人,也正因為有能力,才更需要奉獻給社會。

知識是什麼?它可以是冰冷的工具,也可以是雙無形且溫暖的手,它是什麼?由你決定。


老師修改後:

「知識不光是用來謀取利益,知識是可以用來奉獻的。」這句話使我感觸很深,打破我對它既有的認知,讓我重新省思知識的意義。那究竟什麼是「知識」?

我們從幼年時期開始,接受著規畫好的制式教育,讓「知識」做為賺取考試分數的工具,一切皆以「自己」為首要目的。只將知識作為眼前的階段性目標,成年時可能就隨之將其忘得一乾二淨。但讀完本文後,我了解到,知識除了世俗認知的功用外,還可以用來給予他人助益,因為我們擁有「能力」,才能夠幫助需要的人,也正因為有能力,才更需要奉獻給社會。

知識是什麼?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知識就是力量」。它可以是冰冷的工具,但如今我認為,知識也可以是雙無形且溫暖的手,它是什麼?由你決定。


吳念真.jpg
上圖:吳念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