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jpg


題解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兒童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此書取材典故廣泛,包括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內容相當豐富。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字經的編排採三字一句,二句一韻,便於兒童琅琅上口,兒童可以在押韻規律的朗讀中,無形將之背誦下來。因其文通俗、順口、易記等特點,使其與《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同為中國古代私塾的初級入門課本,合稱「三百千千」。

《三字經》作者一說是宋代人王應麟。康熙年間王相與清末學問家章太炎多認定作者是王應麟。一說是宋代人區適子。明末清初屈大均認為南宋區適子才是《三字經》的真正作者,入元抗節不仕,。此外,《粵大記》和明清兩代《順德縣志》也記載《 三字經》的作者是區適子。
另一說是明代人黎貞。

原典內容之外,後經章太炎等人多次增改,故三字經內容在「敘史」部份,也已包含元、明、清、民國時期。


三字經.png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脩齊,至平治。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五子者,有荀楊。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十七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碁。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彼雖幼,身己仕;爾幼學,勉而致;
有為者,亦若是。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三字經.png

三字經.png


註釋翻譯

(一)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才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


人之初初生,剛出生),性(性情,本性)(本來,原來)善;性相近,習(後天的習慣)相遠(相差太遠)
譯文:
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多。大家的本性都接近於善,只是由於後來所受環境、習慣的感染不同,才有了千差萬別。
◎《論語》:子曰:「性相近,習相遠。」
◎《孟子》首先提倡性善說。


(如果、假如)不教,性乃(就,於是)變化);教之道(道理、方法),貴(注重)(在於)(專心,專一)
譯文:

如果從小不加以教育,孩子善良的本性就會發生改變。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導孩子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
◎《荀子.勸學》主張學貴專。

(從前)孟母孟子的母親),擇(選擇)(鄰居)(相處、,居處);子(孟子)不學,斷機(織布機)(音ㄓㄨˋ,牽紗織布的梭子)
譯文:
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兒子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選擇鄰居而搬家。一次,兒子逃學回來,孟母氣憤地把織布機上的梭子折斷,以此告誡孟子學習不可半途而廢。

孟子姓孟名軻,字子輿,戰國時代鄒國人。相傳孟子早年喪父,其母為引導兒子學習,曾三次遷徙居處,最後在一 所學校旁定居下來。 

竇燕山,有義方(好方法);教五子,名(名譽、名聲)(都)(傳揚)
譯文:
竇燕山教育孩子有好的方法。他所教育的五個孩子,每個都學有所成,名揚四海。

◎竇燕山:五代後晉人,名禹鈞。傳說他教子有方,使五個兒子齊登科甲,有侍郎馮道(編按:安樂公)贈詩云「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

養不教(不加以教導),父之過(過錯);教不嚴,師(老師)之惰(怠惰,失職)
譯文:
生養子女卻不給予良好的教育,這是做父親的過錯。教育學生沒有嚴格的要求,這是做老師的失職。


(為人之子)不學,非所宜(應該,適當);幼不學,老何為(不能有作為)
譯文:
小孩子不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如果少年時不努力讀書學習,長大以後還能有什麼作為呢?


玉不琢(雕琢),不成器(器物);人不學,不知義(道義,道理)
譯文:
一塊沒有經過雕琢過的玉石,不能成為精美的玉器。一個人若不努力學習,就不會懂得知識和道理。

◎《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

(二)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舉出兩個例子說明。


為人子做為人的孩子或兒女),方(正當,正值)少時(小時侯);親親近)師友(良師益友),習(學習)禮儀。
譯文:

為人子弟,在年輕的時候,應當多多親近良師益友,從他們那裡學習為人處事的禮節。

(黃香)九齡(歲),能溫(暖,暖和)席;孝於親(父母),所當執(遵循,應該做的事)
譯文:

東漢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冬天用自己的身體來為父母溫暖枕席。孝敬父母,這是每個做兒女的應該做的事。
黃香,東漢時代的江夏(今湖北)人。傳說他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母。冬天用自己的身體暖和父母的被窩,夏天為父母扇涼枕席,是「二十四孝」中的一個孝子。


(孔融)四歲,能讓梨;弟悌,指尊重兄長)於長(兄長),宜(應)先知。
譯文:
孔融四歲就懂得讓梨,把大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兄長和友愛謙讓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孔融,
東漢時魯國(今山東))人,孔子的後代,三國時代儒家學派人物,建安七子之一。他四歲時同兄弟一起吃梨,他先拿小的,把大的讓給哥哥。後為北海太守,因反曹操而被殺害。

(為首,首要)孝弟,次(其次)見聞(學習看到或聽到的知識);知某數,識某文。
譯文:
兒童、少年的啟蒙教育,第一是讓他們知道孝順父母、敬愛尊重兄長的美德。其次才是要學習看到或聽到的知識。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脩齊,至平治。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五子者,有荀楊。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十七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碁。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彼雖幼,身己仕;爾幼學,勉而致;
有為者,亦若是。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三字經.jpg

 

 

 

 [三]

這部分介紹的是生活中的基本常識,有數字、四時、四方、五行、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而且簡單明了。

[原文]知某數,識某文①。一而十,十而百②。百而千,千而萬。

[注釋]①知:知道、了解。 某:指代人或事物。 數:數目。 文:文理。 ②一:數之始。 十:數之終。 而:到。

[譯文]此句承接上文,孝悌打好基礎,有堅實的品德做後盾,然後學知識,長進才華。並要懂得計算數目,認識文字,學習文理。「知某數」,講的是中國的 數字,中國的計數方式採用十進位,一到十看來簡單,但卻有無窮無盡的變化。數字從一開始,一到十就是基本數字,十個十就是一百,十個一百就是一千,十個一 千就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兒童時期,要從知數、識文開始,知數簡單,識文就比較複雜了。文字包括的內容很多,如文字、文學、歷史等,是難以窮其究竟的。 對於兒童要從他們可以接受的東西入手。某數是較簡單的,所以教育孩子先從識數開始。即使今天的教育,孩子在入學的時候,都是從阿拉伯數字開始的。為父母的 要先教他「知數」,父母是兒童最早的數學教師。


 
[原文]三才者,天地人①。三光者,日月星②。

[注釋]①三才:指天才、地才、人才。出自《易經》。②三光:指日光、月光、星光。

[譯文]宇宙有三才,就是天、地、人。天上有三光,就是日、月、星。天地人包含一切,囊括宇宙萬物、芸芸眾生。天、地、人之所以為三才,因為:天,指 萬物賴以生存的空間,浩渺蒼穹,運轉不息,四季交替,風霜雨雪應時而生;地,是萬物藉以生存的地理條件,人類的一切物質供給都取於「大地」。大地用它的胸 懷和滋養孕育著人類和其它生靈;人,有浩大的能力,是萬物之靈。人憑藉卓越的創造力,把大地耕耘得繁榮興盛。三光的日、月、星,是人類最初的光明來源,是 宇宙大自然中三個偉大的力量。三者光輝燦爛,給大地上的一切生命送來光明與溫暖,促使萬物生息循環,永駐生機。

 [原文]三綱者,君臣義①。父子親,夫婦順②。

[注釋]①三綱:綱,指綱領,法則。「三綱」一詞出自班固著《白虎通義》,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義:法度。 ②親:父子之間慈孝相親。 順:和順,和睦。


 
[譯文]三綱是指君臣之間有忠愛之義,父子之間要慈孝相親,夫妻之間要和睦相處。

古代封建社會有「三綱五常」的社會原則,其「三綱」要求臣服從君,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子服從父,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妻服從夫,丈夫對妻子擁有支配權。但是,今天的社會,再也不是封建專制社會了,三綱自然就不復存在了。

[原文]曰春夏,曰秋冬①。此四時,運不窮②。

[注釋]①曰:稱為,叫做的意思。 ②時:指季節。 運:運行、運轉。 不窮:沒有盡頭。指春去夏來,秋去東來,無窮無盡。

[譯文]一年之中有四個季節,叫春、夏、秋、冬,這是四時(季)。四時循環交替,運行不止,永無盡頭。

[原文]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①。

[注釋]①方:方向、方位。 中:指南北西東四個方向的聚合點。

[譯文]南、北、西、東是四面的方位,這四個方位對應存在,是與中央點相對應而確立的。

[原文]曰水火,木金土①。此五行,本乎數②。

[注釋]①水火,木金土:古人所說的五行。五行學說的核心就是「相生」「相勝」。相生,指五行相互促進。相勝,指五行相互排斥。 ②本:根本,本源。 數:運數,天理。 本乎數,古人認為五行相生相勝,來源於運數。這一觀點具有自發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古代天文、歷數、醫學等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譯文]水火木金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即人們常說的五行。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代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原文]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曰黃道,日所躔(音纏),曰赤道,當中權。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 大海。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 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醫卜相,皆方技,星堪輿,小道泥。地所生, 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註:《三字經》早期文本沒有這一段,可能是章太炎增補的。)

[原文]曰仁義,禮智信①。此五常,不容紊②。

[注釋]①仁:指愛心等善良品德。 義:做應當做的事。 禮:指

人事禮節。 智:同知,指有才識而明道理。 信:指誠實,信用。

②常:天道之常。 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五種基本德性。 紊:紛亂。

[譯文]仁愛、公正、禮貌、明智、守信,叫做五常。是做人的準則。這五條準則要努力去實行,不容許出現紊亂。

[原文]稻粱菽,麥黍稷①,此六穀,人所食②。

[注釋]①稻:稻子。 粱:穀子,小米。 菽:豆類的總稱。 麥:麥子。 黍:黍子,

玉米,玉蜀黍,去殼後叫黃米。 稷:高粱。 ②谷:穀物的統稱,俗稱糧食。 食:吃的糧食。

[譯文]稻子、穀子、豆類、麥子、黃米、高粱叫做六穀。這六種糧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

[原文]馬牛羊,雞犬豕①。此六畜,人所飼②。

[注釋]①馬牛羊,屬上珍三品。雞犬豕屬下珍三品。豕(因市)即豬。②畜:即牲畜,人類飼養的禽獸總稱。 飼:飼養。

[譯文]馬、牛、羊、雞、狗、豬這六種動物叫六畜,是人類所飼養的用來吃肉和供使用的禽獸。

[原文]曰喜怒,曰哀懼①。愛惡欲,七情具②。

[注釋]①喜:高興。 怒:生氣。 哀:憂傷。 懼:害怕。 ②愛:傾慕,喜歡。 惡(音悟):憎惡,討厭。 欲:慾念、嗜好。 七情:人的七種感情。 具:具備。

[譯文]高興、生氣、憂傷、害怕、傾慕、憎惡、嗜好,是人生來就具備的七種感情。

[原文]青赤黃,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識。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宮商角,及徵(音直)羽,此五音,耳所取。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葉。(註:《三字經》早期文本沒有這一段,可能是章太炎增補的。)

[原文]匏土革,木石金,與絲竹,乃八音①。

[注釋]①匏(音袍):一種植物,類似葫蘆,稱為匏瓜,古代常用它做樂器。 土:陶土、瓦器。 革:皮革,指鼓。 木:指木製樂器。石:指玉石之類做的樂器。 金:指銅鑼、銅鼓等金屬做的樂器。 絲:指絲弦樂器。 竹:指蕭笛之類管樂器。

[譯文]用匏瓜、陶土、皮革、木材、玉石、金屬、絲弦、竹管等八種材料製成的八種樂器,稱為八音。

[原文]九族者,序宗親。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曾玄①。

[注釋]①九族:由自己往上推四代,為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再由自己往下推四代,是兒子、孫子、曾孫、玄孫,連同自己共為九代。 序:排列的先後順序。 宗親:同一宗族的親屬。 身:自身,自己。 曾:曾(音增,不讀層)孫,孫子的兒子。 玄:玄孫,孫子的孫子。

[譯文]九族指的是同一宗族的人,依照輩分排列的長幼順序。從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到自己。再由自己到兒子,兒子到孫子,再到曾孫、玄孫。

[原文]五倫者,始夫婦,父子先,君臣後,次兄弟,及朋友,當順敘,勿違負。有叔伯,有舅甥,婿婦翁,三黨名。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父子 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註:《三字經》早期文本沒有這一段,可能是章太炎增補的。 此外,這裡 列舉的「十義」,也略有不同。據《禮記?禮運》篇載,十義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四]

這部分介紹的是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序,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諸子的著作。

[原文]凡訓蒙,須講究①。詳訓詁,明句讀②。

[注釋]①訓蒙:即啟蒙,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 講:講解。 究:考究。 ②訓詁:用當代話解釋古書中詞句的意義。 句讀:古代稱文辭停頓的地方為句或讀。

[譯文]教導剛入學的兒童,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原文]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唯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有古文,大小篆,棣草繼,不可亂。若廣學,俱其繁,但略說,能知原。(註:《三字經》早期文本沒有這一段。)

[原文]為學者,必有初①。《小學》終,至「四書」②。

[注釋]①學者:學習的人。 初:開始,開端。 ②《小學》:一本古代兒童教育課本,宋人朱熹、劉子澄所編,通過講灑掃、應對、進退之類的儀節,向兒童灌輸孔孟之道。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譯文]作為一個讀書求學的人,必須有個良好的開端。先把《小學》讀完,再學習《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

[原文]論語者,二十篇①,群弟子,記善言②。

[注釋]①《論語》:論是議論,語是答語。此書是孔子在魯國與弟子論學、論治、論禮、論樂的書,分為20篇,共15917個字。 群弟子:指孔子的學生們。 善言:有教育意義的言論。

[譯文]《論語》這部書共分為20篇,是孔子的弟子和他們的再傳弟子們記錄下來的孔子一生有教育意義的言論。

[原文]孟子者,七篇止①。講道德,說仁義②。

[注釋]①孟子:孟軻。作《孟子》七篇。 ②講:講述。 說:宣傳,談論。

[譯文]《孟子》這部書是孟軻寫的,共七篇,內容是有關講述道德、宣傳仁義等優良品行的言論。

[原文]作《中庸》,子思筆①。中不偏,庸不易②。

[注釋]①《中庸》:書名,子思著。 子思:孔子之孫,孔鯉之子。學於曾子,作《中庸》一書,授予孟子。該書共33篇,總計3568個字。 筆:書寫、創作。 ②中:不偏不倚。 偏:偏差。 庸:平常,指中和常行之道。 易:改變。

[譯文]《中庸》這本書的作者是子思,「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原文]作《大學》,乃曾子①。自修齊,至平治②。

[注釋]①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曾子曾受業於孔子,作《大學》一書,俱述孔子之言,共分10章,3綱領、8條目,共計1753個字。三綱領是: 在明德,在親民,在於至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②修齊:修身、齊家。 治平:治國、平天下。

[譯文]《大學》這本書的作者是曾子。《大學》主要講述從提高自身修養、管理家庭到治理國家、平定天下的方法。

 [原文]孝經通,四書熟①。如六經,始可讀②。詩書易,禮春秋③,樂經亡,余可求④。

[注釋]①《孝經》:儒家十三經之一,為孔門後學的著作,是孔子給弟子講孝道的言論。 ②六經,即:《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和《樂經》六部經書的總稱。 ③詩、書、易、禮、春秋:指上句說的六經。其中《禮記》分為《周禮》和《戴禮》。④亡:亡佚、失傳。 余:其它。 求:尋找。

[譯文]《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再讀熟四書,才可以讀像六經這樣比較深奧的書。《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和《樂經》號稱六經,其中《樂經》已失傳,其餘的都保存至今。

[原文]有連山,有歸藏①。有周易,三易祥②。

[注釋]①連山:書名,又叫《連山易》,相傳是伏羲氏作。 歸藏:書名,又叫《歸藏易》,相傳是黃帝作。 ②周易:書名,又稱《易經》,相傳是文王、周公、孔子作。 三易:以上三部書的合稱。

[譯文]《連山》、《歸臧》和《周易》,這三部書合稱三易,是一部用「卦」的形式、以陰陽概念來說明宇宙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的書,它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故後人廣為研究,影響深遠。

[原文]有典謨,有訓誥①。有誓命,書之奧②。

[注釋]①典:記載帝王立國的原則,叫做典。 謨訓誥:帝王告誡的言辭。 ②誓:出師告誡將士的言辭。 命:君主所發布的命令。書:指尚書。 奧:深奧。

[譯文]《尚書》上所記載的,都是虞、夏、商、周四代的政論。一篇名為典,是帝王立國的原則。一篇名為謨,是大臣治國的策略。一篇名為訓,是大臣對君 主的訓誨,如伊訓。一篇名為誥,是國君的通告。一篇名為誓,是出兵的文告。一篇名為命,是國君的命令。書中 言論道理很深奧。

[原文]有國風,有雅頌①。號四詩,當諷誦②。

[注釋]①國:諸侯所封之國。 風:民間歌謠。 雅:正樂之歌。其中「雅」又分為「大雅」和「小雅」。 頌:宗廟祭祖之樂歌。 ②四詩:《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 當:應當。 諷誦:背誦熟讀。

[譯文]《詩經》分為《國風》、《大雅》、《小雅》、《頌》四個部分,合稱為四詩。(詩經中的詩內容豐富,感情深切)是我們應當誦讀吟詠的。

[原文]周禮者,箸六官①。儀禮者,十七篇②。

[注釋]①周禮:書名,周公著。 箸:同著,制定的意思。 六官:《周禮》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 寇》、《冬官司空》六部分管理國家政務,相當於後來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這六部分即是周代的政治制度。 ②儀禮:書名,周公著。

[譯文]《周禮》中記載著當時六官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儀禮》中禮儀大綱分為八種,共十七篇。

[原文]大小戴,注禮記①。述聖言,禮樂備②。

[注釋]①大戴是指戴德,小戴是指戴聖,戴聖是戴德的侄子,他們都是漢代大儒。 註:注釋。 禮記:書名,西漢時在孔丘故居的牆壁中發現古文《禮記》 二百零四篇。戴德刪為八十五篇,稱《大禮戴》,他的侄子戴聖又刪為四十九篇,稱《小禮戴》,即《禮記》。 ②述:記述。 聖言:聖人的言論。 備:齊全, 完備。

[譯文]戴德和戴聖都曾彙編《禮記》並作注釋,記述了聖人的言論,完備地記錄下了上古的禮樂制度。

[原文]詩既亡,春秋作①。寓褒貶,別善惡②。

[注釋]①詩:《詩經》。 既:已經。 亡:衰敗,冷落。 春秋:書名。相傳是孔子根據魯國史書編訂而成。 ②寓;寓含。 褒:表揚。 貶:批評。 別:辨別,區分。

[譯文]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跟著被冷落。孔子作了《春秋》, 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善惡行為的認識辨別。

[原文]三傳者,有公羊①。有左氏,有穀梁②。

[注釋]①傳:給經典書籍作注釋的著作叫傳。 公羊:即公羊高,魯國(今山東)人,作《春秋傳》一冊,稱為《公羊傳》。 ②左氏:即左丘明,作《春秋傳》一冊,稱為《左傳》。 轂梁:即轂梁赤,作《春秋傳》一冊,稱為《轂梁傳》。

[譯文]公羊高著的《公羊傳》,左丘明著的《左傳》和轂梁赤著的《轂梁傳》,合稱為三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原文]經既明,方讀子①。撮其要,記其事②。

[注釋]①經:聖人的著作稱經,這裡指儒家經典。 方:才。 子:指子書,我國古代圖書按經、史、子、集分為四類。凡能自成一家的著作叫子書。 ②撮:選取挑選。 要:要點。 記:記住、牢記。

[譯文]經書全部讀熟了,才可以讀諸子百家的書。子書種類篇幅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選取重要的部分來讀,記住其中每件事的前因後果。

[原文]五子者,有荀揚①。文中子,及老莊②。

[注釋]①荀:即荀子。荀子名卿,楚蘭陵人,作《荀子》上下篇。楊:即楊雄,漢代成都人,作《大玄經》、《法言》二書。 ②文中子:姓王名通,隋朝龍 門人,作《元經》、《中說》二書。 老子:姓李名耳,周初亳邑人,作《道德經》。 莊子:名周,楚蒙城人,作《南華經》。

[譯文]諸子百家中的五子指荀子、楊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五]

這部分講述的是從伏羲、神農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面貌盡在其中。

[原文]經子通,讀諸史①。考世系,知終始②。

[注釋]①經:儒家經典。 子:諸子百家的著作。 諸史:各種史書。 ②世系:帝王、貴族世代相承的系統。 終始:王朝興亡的始末。

[譯文]通曉經書和子書後,再讀各種史書。從中考究各朝代相承的系統,了解歷史興衰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在讀史中吸取教訓)。

[原文]自羲農,至皇帝①。號三皇,居上世②。

[注釋]①羲:伏羲,也作伏犧,風姓,號太昊。相傳是他始畫八卦,造琴瑟,教嫁娶,作書契代結繩,造網罟教佃漁。 農:神農,姜姓,號炎帝,其興貨 利,制耒耜,嘗百草,作醫書,制五穀。 黃帝:姓姬名軒轅,其作甲子,造律呂、貨幣、舟車、宮室等。 ②居:居住,生活。 上世:上古時代。伏羲、神農時代,傳說為公元前26世紀以前的時代,故稱上古時代。

[譯文]從伏羲、神農,到軒轅,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他們是遠古時代的名君。(另一種傳說:軒轅、顓

頊[音專須]、帝嚳[音哭]、堯、舜為五帝時代,他們在公元前26—前22世紀。)

[原文]唐有虞,號二帝①。相揖遜,稱盛世②。

[注釋]①唐:即唐堯,又稱「帝堯」。 虞:即虞舜,又稱「帝舜」。二帝:指堯舜二帝。 ②揖遜:即謙讓。

[譯文]唐堯、虞舜二帝先後興起,堯把帝位傳給了德才兼備的舜,在兩位君主的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原文]夏有禹,商有湯①。周文武,稱三王②。

[注釋]①夏:國號。 禹:姓姒(音四),受虞舜禪位當了君王,國號為夏,歷史上稱為夏禹王。 商:國號。 湯:姓子,推翻夏朝當了君王,歷史上稱商湯王。 ②周武王:文王姓姬名昌,武王是文王的兒子,名發,推翻了商朝當了君王,追尊其父為周文王。

[譯文]夏代(約公元前2070--前1600年)的開國君主是禹,商代(約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約公元前1046—前256年)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有德有才的君主被後世稱為「三王」。

[原文]夏傳子,家天下①。四百載,遷夏社②。

[注釋]①家天下:堯舜二帝不傳子而傳賢,帝王禪讓制,天下為公。夏禹王不傳賢而傳子,實行世襲制,以天下為自家。從夏禹王到夏朝滅亡,經歷17主,共400餘年。 ②載:年。 遷:遷移。 社:社稷,即國家政權。

[譯文]從夏禹王開始,將君位傳給兒子,從此天下被一家統治。夏朝延續了四百多年後被湯滅亡。

[原文]湯伐夏,國號商①。六百載,至紂亡②。

[注釋]①湯:成湯王,商朝的開國君主。 夏:夏桀王,夏朝末代

君主。 ②紂:殷紂王,商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商朝分前後兩個時期,共經歷了30主(公元前1600—前1300年為前期,歷19主;公元前1300—前1046年為後期,歷11主),共640餘年。

[譯文]湯王討伐夏桀,滅亡了夏朝,建立商朝。商朝經歷了600多年,到商紂王就滅亡了。

[原文]周武王,始誅紂①。八百載,最長久②。

[注釋]①周武王:姓姬名發,文王之子。 誅:誅殺。 ②八百載:周朝自公元前約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共約八百年。

[譯文]周武王起兵公元前1046年滅掉商朝,誅殺紂王,建立周朝。[周朝從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建都鎬京(今西安),史稱西周。從公元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今洛陽西),到公元前被秦所滅,史稱東周。] 周朝前後延續約800年,統治最長久。

[原文]周共和,始紀年。歷宣幽,始東遷。

[譯文]西周晚期公元前841年,都城的人起義,周厲王逃出,即由共伯和執掌王事,達14年,歷史上號稱共和,將這一年稱共和元年,中國古代的歷史紀 年也就從這一年開始。(按:這裡說的「共和元年」中國歷史紀年開始,指的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前的歷史記載。但是,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 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後,中國的歷史的紀年即從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西周共和以後,經歷了厲王、宣王兩代國王后, 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從鎬京向東遷都到洛陽,歷史進入東周。

[原文]周轍東,王綱墜①。稱干戈,尚遊說②。始春秋,終戰國③。五霸強,七雄出④。

[注釋]①轍:車輪輾後的痕跡。 周轍東:周平王向東遷都到洛陽。 王綱:朝廷的綱紀、法度。 墜:衰落。王綱墜,指奴隸制度的崩潰。 ②尚:崇尚。 遊說:勸說各國諸侯推行自己的主張。 ③春秋: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 戰國: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為止。 ④五霸:指春秋時的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七雄:指戰國時的秦、楚、齊、燕、韓、趙、魏。

[譯文]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後,東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越來越弱。各個諸侯國之間時常相互攻伐,政客們也紛紛向掌權者遊說自己的政治主張。東周分為 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春秋時期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五霸逞強。戰國時代則有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爭雄。

[原文]嬴秦氏,始兼併①。傳二世,楚漢爭②。

[注釋]①嬴秦氏:姓嬴,名政。嬴政兼併六國,自稱秦始皇。②傳:傳承。 二世:名胡亥,秦始皇的兒子。 楚:楚霸王,姓項,字羽,自號西楚霸王。 漢:漢高祖,名邦。 爭:爭奪(天下)。

[譯文]秦王嬴政吞併六國統一天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秦朝傳到二世胡亥(前209—前207年)的時候,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後形成了楚漢相爭的局面。

[原文]高祖興,漢業建①。至孝平,王莽篡②。

[注釋]①高祖:即漢高祖劉邦。因起兵響應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後與項羽領導的農民軍同為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推翻秦朝統治。經過楚漢相爭,戰勝項羽,於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漢王朝。 興:興起。 業:基業。 ②孝平:孝平帝劉衎。 王莽:漢元帝王姓皇后之侄,官至大司馬, 於公元8年殺害了漢平帝,自立為皇帝,取代漢朝,改國號為「新」,建都長安(「新」政權於公元23年被綠林農民起義軍所滅)。 篡;篡奪。

[譯文]漢高祖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基業。漢朝的皇位傳延了兩百多年,到了漢平帝時,皇位被王莽篡奪,西漢結束。王莽篡位後,天下又隨之大亂。

[原文]光武興,為東漢①。四百年,終於獻②。

[注釋]①光武;光武帝,姓劉,名秀,字文叔,劉邦的第九世孫。東漢:光武中興之後史稱東漢,亦稱後漢。這以前(包括「新」)史稱西漢,亦稱前漢。 ②獻;漢獻帝,名協,漢朝最後一位皇帝。獻帝時,曹操入朝,自擅漢權。殺死了皇后及皇子,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帝為山陽公,至此東漢滅亡。

[譯文]漢光武帝消滅王莽,中興漢室,建立東漢。漢朝歷經400餘年,到漢獻帝時滅亡。

[原文]蜀魏吳,爭漢鼎①。號三國,迄兩晉②。

[注釋]①魏:魏主曹丕,曹操的兒子,其篡奪漢獻帝帝位,國號為魏。 蜀: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吳:孫權的國號。 鼎:古代大型三足銅器。相傳夏禹收聚天下之金,鑄成九鼎,後稱之為傳國重器,象徵著皇位。 ②迄:完結,終止。 兩晉:東晉和西晉。

[譯文]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爭奪漢朝的天下,這個時代稱為三國時代。司馬炎滅三國而建晉朝。晉朝分為西晉(公元265—317年)和東晉(公元317—420年)兩個時期。

 [原文]宋齊繼,梁陳承①。為南朝,都金陵②。

[注釋]①南朝: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到公元589年隋朝統一,我國歷史上形成南北對峙局面,史稱南北朝。南朝即指這一時期相繼在建康(今南京)建都 的宋(420-479)、齊(479-502)、梁(502-557)、陳(557-589)四個朝代。 ②金陵:即建康,今南京。

[譯文]晉朝遷往南方不久衰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國都定在金陵。

[原文]北元魏,分東西①。宇文周,與高齊②。

[注釋]①北:北朝。 元魏:北魏道武帝,姓拓跋,名珪。至孝文帝時,因為仰慕中國文化,改姓元,因此稱元魏。 分東西: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兩個政權。東魏建都洛陽,西魏建都長安。 ②宇文周:北周閔帝宇文覺。 高齊:北齊文宣帝高洋。

[譯文]與南朝同時並存的統治北方的王朝稱北朝。自北魏始,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後來,西魏為北周宇文泰所代,東魏被北齊高洋所代。

[原文]迨至隋,一土宇①。不再傳,失統緒②。

[注釋]①怠:及,到了。 隋:隋文帝,姓楊名堅。 一:統一。土宇:天下。 ②再傳:指第三代。 統緒:世系,皇位的傳承。

[譯文]隋文帝楊堅再次統一天下,於公元581年建立隋朝,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但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荒淫無道,隋朝只傳了一代,至公元618年便很快滅亡了。

[原文]唐高祖,起義師①。除隋亂,創國基②。二十傳,三百載③。梁滅之,國乃改④。

[注釋]①唐高祖:李淵,字叔德。西涼公李昞之子。李淵曾在隋朝作官,立大功,進爵唐王。 起:起兵。 義師:伸張正義的軍隊。②創:開創。 國基: 建立國家的基礎。 ③二十傳:唐朝共傳了20代。 三百載:唐朝自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歷時近三百年。④梁:後梁太祖,姓朱,名溫,曾在唐昭宗時 做官,封梁王。他廢除昭宗而篡奪天下,改國號為梁。

[譯文]唐高祖李淵,發起「仁義」之師,清除了各路的反隋大軍,消除了隋末的動亂,開創唐王朝的基業。唐王朝共傳了二十代,歷時近三百年,後被梁所滅,才又改換了朝代。

[原文]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①。

[注釋]①五代:唐朝以後,在中國北方大部地區先後建立政權的有梁(907-923)、唐(923-936)、晉(936-946)、漢 (947-950)、周(951-960)五個朝代,稱為後五代。(在這同一時期,在南方和山西地區先後建立了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 蜀、南平、北漢等政權,史稱十國。)

[譯文]後梁、後唐、後晉,及後漢、後周五個朝代更替,歷史上稱為五代。這五個朝代的興衰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然而,五代都是短命王朝,因都是軍閥建立,以武力建國,成的快,敗的也迅,得之容易,失之也易。

[原文]炎宋興,受周禪①。十八傳,南北混②。

[注釋]①炎宋:宋朝。據儒家五行學說,宋太祖趙匡胤是以火德而稱王的,故稱宋朝為火宋,又稱炎宋。 禪:禪讓。 ②十八傳:南宋從太祖趙匡胤到趙 昺,共傳了十八代帝王。 南北: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混:合計,指南宋和北宋合計十八世。

[譯文]宋太祖趙匡胤興起,接受後周皇帝的禪讓而建立宋朝。宋朝傳了十八代,是北宋、南宋合在一起算的。宋朝時期,雖然在宋太祖與宋太宗的努力下,消除了兩百多年的封建割據,但邊境少數民族政權興起,南北混戰,中國依然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度。

[原文]遼與金,皆稱帝①。元滅金,絕宋世②。蒞中國,兼戎狄③。九十年,國祚廢④。

[注釋]①遼:公元916年北方契丹族耶律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公元 927年,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 金:公元1115年,遼東女貞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國號金。 ②元:元朝,蒙古族政權。遼被金滅,金被蒙古滅亡,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絕:斷絕。 ③蒞:臨,到。 中國:中原地區。 戎狄:古時稱西方民族為戎,稱北方民族為狄。 ④九十年:元朝自1279年到1368年共九十年。祚:皇位,帝位。 廢:廢掉。

[譯文]北方的少數民族遼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國家,自稱皇帝,最後蒙古人滅亡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新統一了中國。元朝統一了中原,並且兼併了邊疆的少數民族。然而它只維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原文]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①。迨成祖,遷燕京,十七世,至崇禎②。

[注釋]①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朱元璋滅元朝建立大明帝國,他自己當了皇帝,年號洪武,國都在金陵(今南京)。 ②怠:待到。 成祖:明成祖朱棣(音地),朱元璋第四子。 燕京:今北京。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由南京遷都北京。 十七世: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到思宗朱由檢,共歷十七帝。 崇禎: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的年號。

[譯文]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推翻了元朝的統治,統一全國,建立大明王朝。他自己當上了皇帝,史稱太祖,年號洪武,定都南京。明成祖即位後遷都北京。明朝共經歷了十七個皇帝,到崇禎皇帝為止時明朝滅亡。

 [原文]權閹肆,寇如林①。至闖王,神器焚②。清太祖,膺景命③。靖四方,克大定④。

[注釋]①閹:太監。權閹:指掌了大權的宦官。 肆:為所欲為。 寇:污稱農民起義軍。 ②闖王:即明末農民起義的傑出領袖李自成,號稱李闖王,他領導的規模最大的一支起義軍,於1644年攻克北京,逼死崇禎,明朝滅亡。但李自成的政權只不過是曇花一現。 神器:這裡比喻明朝政權。 焚:焚燒,毀壞。 ③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王朝第一個皇帝。1616年建立後金。 膺:承受,接受。 景命:即天命。④靖:平定。

[譯文]宦官肆意專權,為所欲為,農民反抗運動,風起雲湧,遍及各地。義軍首領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清太祖努爾哈赤自稱接受天命,入主中原,平定了各地「流寇」,統一了中國。

[原文]廿一史,全在茲①。載治亂,知興衰②。

[注釋]①廿:二十。 廿一史:指《史記》、《漢書》、 《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唐 書》、《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為廿一史。後加上《新唐書》、《新五代史》、《明史》為二十四史。這些都是所謂正史。 ②載:記載。 治:安定,太平。 亂:戰亂,混亂。

[譯文]二十一史全在這裡了,它記載了各朝各代治亂之跡,從中可以了解各代王朝興衰的原因。

[原文]讀史者,考實錄①。通古今,若親目②。

[注釋]①實錄:編年體的一種體裁,古代繼位之君命史官為死去的國君所編寫的編年體大事記。 通;通曉,了解。 若:好像。 親目:親眼看見。

[譯文]讀史書的人,還應查考歷代實錄,通曉古今發生的事件,就好像親眼所見一樣。

 

[六]

這部分內容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才能有基礎,長大才能有所作為。

[原文]口而誦,心而惟①。朝於斯,夕於斯②。

[注釋]①誦:背誦,熟讀成誦。 惟:思考。 ②斯:此,如此。朝、夕:早晨、晚上。

[譯文]這裡接著前段「若親目」之後,指讀書的人在讀書時,要作到口裡吟誦,心裡思考,早晚心思都用到學習上面,才能真正學好。

[原文]昔仲尼,師項橐①。古聖賢,尚勤學。

[注釋]①仲尼: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他68歲時,刪《詩》、《書》,贊《周易》,定《禮》、《樂》,修《春秋》,被尊為「至聖先師孔子」。 項橐(音托):傳說是春秋時的神童,七歲時回答過孔子的問話,十一歲就死了,被稱小兒神。

[譯文]從前孔子,以七歲的項橐為老師。古代的聖賢,尚且如此勤學好問,普通人更應發奮努力。

[原文]趙中令,讀魯論①。彼既仕,學且勤②。

[注釋]①趙中令:姓趙名普,字則平,宋初的大官,官銜為中書令,相當於丞相。 魯論:《論語》中的一部分。相傳,趙普曾說他以半部《論語》輔佐宋太祖趙匡胤定天下,半部《論語》輔佐宋太宗趙光義達到太平。 ②彼:他。 仕:做官。

[譯文]宋朝的趙普,官已經做到了中書令了,還天天手不釋捲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做了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

[原文]披蒲編,削竹簡①。彼無書,且知勉②。

[注釋]①蒲:草,又叫菖蒲,蒲編是用草蒲編織的蓆子。 竹簡:竹子削成的薄片,用來寫字。 ②彼:他們,此處指漢時的路溫舒和公孫弘,因家貧無錢買紙,就將蒲草編成席片,來抄讀《尚書》和抄讀《春秋》的故事。

[譯文]漢代的路溫舒把書抄在蒲蓆上學習,公孫弘把書抄在竹簡上學習。他們沒錢買書,但還能如此勤奮努力學習。

[原文]頭懸樑,錐刺股①。彼不教,自勤苦。

[注釋]①頭懸樑:傳說漢朝人孫敬,讀書至深夜,用繩子把頭髮系在屋樑上,以防止打瞌睡。 錐刺股:戰國時蘇秦,勤讀兵法之書,每當夜深昏昏欲睡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使自己清醒後再讀。此二人後來都官到卿相。

[譯文] 漢代孫敬讀書至深夜,為防瞌睡將頭髮懸於樑上;戰國蘇秦讀書睏倦時用錐子刺大腿,痛醒時再繼續讀書。這兩人都不用別人督促,自己就能勤奮刻苦學習。

[原文]如囊螢,如映雪①。家雖貧,學不輟②。

[注釋]①囊螢:《晉書?車胤傳》記,車胤喜歡讀書,家貧沒錢買油點燈,他就用紗囊(袋)裝著螢火蟲,來取光讀書。 ②映雪:指晉代孫康家貧,晚上在屋外借雪光讀書的故事。

[譯文] 晉代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布袋裡照明讀書;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借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家裡雖然貧困,卻能堅持學習,最後成就不凡。

[原文]如負薪,如掛角①。身雖勞,猶苦卓②。

[注釋]①負薪:背柴。西漢朱買臣家貧,好讀書,在挑柴回家途中,一邊走,一邊讀書。此處連同以上舉的幾個人,後來都做了大官。

掛角:指隋朝李密,替人牧牛,把書掛在牛角上,一邊放牛,一邊讀書。 ②卓:卓絕,超然。

[譯文]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為生,他把書掛在柴擔的一頭,邊走邊看;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邊放牛邊讀書。他們在艱苦的環境裡仍然堅持讀書,成就不凡。

 [原文]蘇老泉,二十七①。始發奮,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②。爾小生,宜早思③。

[注釋]①蘇老泉:即蘇洵(蘇軾之父)四川眉州人。年幼不曾苦讀,到了二十七歲才發憤讀書,後來成了著名的文學家。他有兩個兒子,次子蘇轍,字子由;長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後來為翰林學士,世稱「三蘇」。 ②彼:他,代指蘇洵。 既:已經。 猶:還。悔:後悔。 ③爾:你,你們。 小生:小孩子,年輕人。 宜:應該。早思:早一些考慮。

[譯文]宋代蘇洵小時候不喜歡讀書,到了二十七歲,才開始發憤讀書,後來成了大學問家。當他年紀已大時,才後悔當初沒好好讀書。像你們小孩子,更應把握大好時光,發奮讀書,才不至於將來後悔。

[原文]若梁灝,八十二①。對大廷,魁多士②。彼既成,眾稱異③。爾小生,宜立志④。

[注釋]①若:如,像。 梁灝:北宋人,屢次參加科舉考試都不能錄取,苦讀至八十二歲(這裡有誤。據《辭海》稱,梁灝實際上四十一歲就死了),才考中 狀元。 ②廷:朝廷。 魁:為首的,第一。 士:士子,指參加科舉考試的人。 ③彼:他,代指梁灝。 既:已經: 成:學業上有成就。 稱:稱讚。 異: 奇異,與眾不同。 ④爾:你們。 宜:應該。

[譯文]北宋有個叫梁灝的人,年紀八十二歲,在朝廷對答策問,成為考生中的魁首。他成功以後,大家都驚異。你們後生小子,應當早日立志,努力用功。

[原文]瑩八歲,能詠詩①。泌七歲,能賦棋②。彼穎悟,人稱奇③。爾幼學,當效之④。

[注釋]①瑩:北齊祖瑩,字元珍。年幼好讀書,日夜勤讀,時人稱為小聖童,八歲就能詠詩成章,後任秘書監著作郎 。 ②泌:唐朝李泌,七歲能作棋賦,後歷任四朝宰相,為社稷重臣。 賦棋:以下棋為題作詩。 ③彼:他們,代指祖瑩和李泌。 穎:聰穎。 悟:領會,領悟。 ④效:效仿。 之:代指他們。

[譯文]北齊人祖瑩八歲時就能有節奏地誦讀詩文。唐朝人李泌七歲時就能以下棋為題作詩。他們二人聰慧絕頂,在當時很令人們感到驚奇。現在你們正是求學的時候,應該效仿他們,努力用功讀書。

[原文]蔡文姬,能辨琴①。謝道韞,能詠吟②。彼女子,且聰敏③。爾男子,當自警④。

[注釋]①蔡文姬:名琰,是後漢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通音律。傳說蔡邕因犯罪被判處死刑,死前在家彈琴,蔡文姬就從他的琴聲中知道他將有死難臨頭。她 還以琴音作《胡笳十八拍》。 ②謝道韞:晉朝宰相謝安的侄女。心靈聰慧,極好讀書,小時就能吟詩作對,曾吟出描繪大雪猶如「柳絮因風起」的詩句。 ③彼: 她們,代指蔡、謝。 敏:有智慧,反應迅速。 ④警:警覺,警醒。

[譯文]東漢蔡文姬博學通音律,東晉謝道韞聰慧能詠詩。二人都是女子,尚且如此聰明,你們這些男子,更應當自我警醒,充實自己。

[原文]唐劉宴,方七歲①。舉神童,作正字②。彼雖幼,身已仕③。爾幼學,勉而致④。

[注釋]①劉晏:唐朝人,傳說自幼熟讀經書,七歲時唐明皇舉他為神童,授翰林院正字。 ②正字:官職名,負責刊正文字。 ③彼:他,代指劉晏。 任:做官。 ④勉:勉力。 致:到達,得到。

[譯文]唐朝劉晏,年方七歲,被皇帝舉為神童,作了正字官。他年齡雖小,已經當官。他年少讀書,努力就可做到。你們作為年幼的學生,應當努力勤學達到這樣的目標。

[原文]犬守夜,雞司晨①,苟不學,曷為人②?

[注釋]①守夜:在晚上守衛門戶。 司晨:早上鳴叫報曉。 ②苟:假如。 曷(因河):何,怎麼。

[譯文]狗知道夜間替人守衛門戶,公雞知道每天早晨鳴叫報曉。人如果不能用心學習,還有什麼資格稱為人呢?

[原文]蠶吐絲,蜂釀蜜①。人不學,不如物②。

[注釋]①釀:釀造。 ②物:代指蠶、蜜蜂等動物。

[譯文]蠶吐絲可以供人們做衣服,蜜蜂釀蜜可以供人們食用,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不能憑藉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那就連動物都不如了。

 [原文]幼兒學,壯而行①。上致君,下澤民②。揚名聲,顯父母③。光於前,裕於後④。

[注釋]①壯:指壯年,習慣上指三四十歲的時期。 ②致:報效。 澤:恩澤,澤被。 民:百姓。 澤民:對老百姓施恩澤。 ③揚:顯揚,傳播。 顯:顯耀。 ④光:光彩。 前:前輩祖先。 裕:富裕。

[譯文]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能夠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有所作為後,就能使自己名聲遠揚,顯耀父母,光宗耀祖,使後代富裕。

[原文]人遺子,金滿籯①。我教子,惟一經②。

[注釋]①遺:遺留,留給。 籯(音營):竹籠,竹子編的箱子。

②經:經書的總稱。漢代儒家韋賢,官做到丞相。他竭力教子讀經,結果四個兒子中,有三個做了大官。當時就流傳有「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的說法。

[譯文]人們往往留給子孫後代的是滿箱金銀,我教育子孫的,只有一部經書而已。

[原文]勤有功,戲無益①。戒之哉,宜勉力②。

[注釋] ①勤:勤奮,刻苦。 功;成就。 戲:遊戲玩樂。 益:好處。 「勤有功,戲無益」,意思是做人、做事應當勤勞。所謂「天道酬勤」,就是說只要勤勤懇懇地工作,就能產生功效,收到好的效果。「業精於勤,荒於嬉」,嬉戲 遊玩沒有任何益處。少年貪玩是天性,但正是因為貪玩的欲望不能控制,才致使一生碌碌無為,但凡有作為的人,都是一生勤勉之人。 ②戒:防備,警惕。 哉:語氣助詞,表示感嘆。 宜:應當。 「戒之哉,宜勉力」,意思是對嬉戲之事要懂得節制。「勉力」的意思是努力盡力。這裡是勸告幼兒、少年要戒除貪玩棄學、遊戲過度的錯誤做法,並且要勤勉努力 地去學習和工作,不懈怠才會學有所成。

[譯文]反覆講了許多道理,只是想告訴孩子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穫,只顧玩樂,浪費了大好時光是一定要後悔的。我們要時刻勉勵提醒自己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