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記山水,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袁中郎。
──張岱.跋寓山注二則
題解
柳宗元謫居永州(湖南永州,地近湖南、廣東、廣西交界處)期間,雖然擔任司馬之職,但因有罪在身,不負責實際工作,因此日與山水為伍,寫下許多山水遊記。永州在唐代為蠻荒偏僻之地,但風景極為秀麗,他在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合稱永州八記,晚明散文家張岱曾稱揚:「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袁中郎。」後世推為山水遊記名作。
永州八記前四篇作於唐憲宗元和四年(西元八○九),後四篇作於元和七年。八記的構思巧妙,既各自成篇,又前後相連,清朝常安古文披金卷十四云:「(永州八記)脈絡相通,若斷若續,合讀之,更見其妙。」古人亦有將永州八記比為山水畫,八篇合看像是一幅山水長卷,分看則像八面折疊的山水屏風。
上圖:柳宗元
(一)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余為僇人(罪人),居是(此)州,恆(始終)惴慄(不安)。其隟(閒暇)也,則施施(慢慢走)而行,漫漫(無目標)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走到盡頭)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撥開)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互相)枕(以頭倚靠)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到),夢亦同趣(到)。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都是我已遊覽、已擁有的),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譯文:
自從我被貶謫成罪人以後,居住在永州,心中常憂懼不安。閒暇的時候,就慢慢行走,隨意到各地去遊賞。每天和朋友爬上高山,穿入密林,走到曲折的溪流盡頭,只要有幽深的泉水和奇特的岩石,不論多遠沒有不去遊覽的。到那地方就把草撥開坐下來,倒盡壺裡的酒喝到醉,醉了就互相倚靠在他人身上而睡,睡著了就做起夢來。心裡想到哪裡,夢中也會到了那裡。睡醒了就起身,起身後就回家。自以為永州境內有特殊形態的山水,都是我遊歷過的,從來不曾發覺西山景觀的奇特。
說明:
作者被貶永州,常憂懼不安,因此寄情山水,無處不到,但未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指著)異(覺得奇異)之。遂命僕(僕人)過湘江,緣(沿著)染溪,斫(砍)榛莽(雜草),焚茅茷(雜草),窮(登上盡頭)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輕鬆自在閒坐)而遨,則(於是)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座席)之下。
譯文: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為坐在法華寺的西亭,遠望西山,才指著它覺得非常驚異。就叫僕人一起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雜亂叢生的草木,焚燒茂密的野草,一直到山頂才停止。大家攀援著爬上山,伸開兩腿,隨意坐在地上,遊目四望,凡是附近幾州的土地,都在我們的坐席下面。
說明:
描寫發現西山的因緣和率眾開路登臨的情形。
其高下之勢,岈然(隆起貌)洼然(低窪貌),若垤(小丘)若穴(小洞)。尺寸千里(千里之外景物,都濃縮在眼前),攢(聚集)蹙(收縮)累積,莫得遯隱(隱藏,此二句比喻所有景物都無法逃離視野)。縈青(青山)繚白(白雲),外與天際(相接),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小山丘)為類(同類)。悠悠乎(久遠貌)與灝氣(大自然)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廣闊貌)與造物者(大自然)遊,而不知其所窮。
譯文:
往下看去,那高低不平的地勢,有的隆起像土堆,有的深陷像洞穴,那千里遠的景物都收縮聚集在尺寸之間,無法逃離視野。青山、白雲繚繞四周,與天相接連,從四面望去有如一體。然後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一般土丘並不一樣。西山的久遠與天地大氣同生,而不知始於何時;西山的廣闊與天地自然同在,而看不到盡頭。
說明:
描寫西山覽勝之樂,悟得西山之特出,不同於培塿。
引觴(酒杯)滿酌(倒酒),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渾然忘我),與萬化冥合(天人合一)。然後知吾嚮(從前)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紀念)。是歲,元和四年也。
譯文:
舉起酒杯,斟滿了酒,一直喝到醉倒,不知道太陽已經下山了。昏暗的暮色從遠處籠罩過來,直到什麼也看不見,還是不想回去。這時心神凝聚安定,形體毫無拘束,進入忘我的境界,彷彿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時候,才知道我以前不曾真正的遊賞,真正的遊賞是從這一次開始的,所以寫了這篇文章來記載。這年是元和四年。
說明:
極言宴遊之樂,認為西山之遊才是遊覽山水的真正開始,亦是作記的緣由。
想像示意圖(王屋山)
(二)鈷鉧潭記
鈷鉧潭(因鈷鉧潭形狀像熨斗,故名。鈷鉧,音ㄍㄨˇ ㄇㄨˇ,溫器的熨斗)在西山西,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扺山石,屈折東流。其顛委(波頭曲折)勢峻(水勢湍急),盪擊益暴,齧(侵蝕)其涯,故旁廣而中深,畢至石乃止。流沫成輪,然後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畝餘,有樹環焉,有泉懸焉。
譯文:
鈷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其開始大概是冉水從南邊奔流下來,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東流去;其頭尾水勢湍急,更加激盪,侵蝕岸崖,所以邊緣廣闊而中部水深,最後遇有石頭停下來;水流形成的漩渦像車輪翻滾以後,慢慢流去。清澈而平靜的水面有十餘畝大。四周樹木環繞,上有泉水流下。
說明:
從「鈷鉧潭在西山西」至「有泉懸焉」,寫出鈷鉧潭命名的原因,以及描繪鈷鉧潭周圍有群樹環繞、有瀑布垂懸而下。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音ㄑㄧˋ,多次)遊也,一旦款門(敲門)來告曰:「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既芟(音ㄕㄢ,除草)山而更居,願以潭上田,貿財以緩禍。」予樂而如其言。則崇其臺,延其檻,行其泉於高者而墜之潭,有聲潀(音ㄓㄨㄥ,淙淙水流聲)然。尤與中秋觀月為宜,於以見天之高、氣之迥。
譯文:
山上有居住的人,因我多次來遊玩,剛一敲門就來告訴我:「我因為官租私債越欠越多,因此想在山上鋤草開荒,並願意賣掉我潭上的田,暫時舒緩解我的欠債」。 我很高興答應了他的話。之後就加高台面,延伸欄杆,疏導高處的泉水使其墜落入潭中,發出了悅耳的聲音。特別是到了中秋時節賞月更為合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視野更加遼遠。
說明:
從「其上有居者」到「非茲潭也歟」,寫柳宗元購買潭上田的經過,以及如何修建這塊土地,修成之後,往往流連忘返。
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
譯文:
是什麼讓我更喜歡住在這野曠而忘掉故土,莫非是因為這鈷鉧潭嗎?
說明:
文末以「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的反詰語氣,暗示自己的不平之氣。
想像示意圖(九寨溝)
(三)鈷鉧潭西小丘記
得西山後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順水勢設障孔以捕魚的裝置)。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音ㄧㄢˇ ㄐㄧㄢˇ,形容岩石危怪的樣子),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嶔然(石勢高聳的樣子。嶔,音ㄑㄧㄣ)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
譯文:
發現西山美景後的第八天,我們沿著山口朝西北方向走了二百步,又發現了鈷鉧潭。潭的西邊大約二十五步,在流急水深的地方,有一道截魚的石堰。石堰上方有一座小丘,長著竹子和樹木。丘上的石頭或突起高挺,或仰臥盤曲,爭奇鬥怪,多得幾乎數不清。那些高高聳起,重疊堆聚而向下的石頭,好像牛馬俯身在溪旁飲水一樣;那些像獸角排列而直往上衝的石頭,好像登山的熊羆在爭先恐後。
說明:
從「得西山後八日」到「若熊羆之登於山」,寫丘上石頭之奇狀。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問其價,曰:「止四百。」予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遊,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剷刈(音一ˋ,割)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雲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遊,舉熙熙然(快樂的樣子)迴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音ㄓˋㄣ,靠著)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音ㄧㄥˊ,水流聲)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音ㄗㄚ,滿)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譯文:
土丘很小,不到一畝,幾乎可以用籠子把它全部裝下。打聽小丘的主人是誰,當地人說:「這是唐家廢棄的土地,想賣卻賣不掉。」再問它的價錢,回答說:「只要四百文錢。」我很喜愛這座小丘,就把它買下來。當時李深源、元克己和我一道來遊玩,都很高興,認為出乎意料之外。接著大家就輪流拿著工具,剷除雜草,砍去雜樹,燃起大火燒燬它們。於是美好的樹木、漂亮的竹子、奇異的石頭,都顯現出來了。從小丘中向四周眺望,山的高聳,雲的飄浮,溪水的奔流,鳥獸的遨遊,全都和樂地在這山丘下面,運用巧慧,呈獻技藝。在這裡躺臥一會兒,那麼,清涼的景色映進了眼簾,瀯瀯的水聲傳進了耳朵,悠遠空靈的境界和我的精神相感通,深沉靜謐的氣氛和我的心靈相結合。不到十天,就發現了兩處景色奇麗的地方,即使是古代愛探幽尋勝的人,恐怕也做不到吧!
說明:
從「丘之小不能一畝」到「或未能至焉」記述買丘和朋友同遊之樂。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夫漁夫,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於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譯文:
唉!以小邱這樣美好的景致,如果把它搬到京師附近的灃、鎬、鄠、杜等地方,那麼那些愛好遊賞的達官富豪,一定爭著去買,即使每天加價千金也還不能買到。如今被拋棄在這永州,連來往路過的農夫、漁夫都看不起它。價錢只不過四百文錢,卻一連好幾年賣不出去。惟獨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很高興得到它,這難道真有所謂的際遇運氣嗎?我把這篇記寫在石頭上,用來慶賀這座小山丘碰上了好運!
說明:
從「噫」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抒寫遭受貶謫的感歎。文中藉連農夫漁父都鄙視的小丘比喻自己,抒寫懷才不遇、受到鄙棄的感慨。
想像示意圖
(四)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音ㄎㄢ,高低不平的山巖)、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一片竹林,聽到有流水聲,那清脆的聲音如環佩叮咚,心裏不禁暗暗高興。在竹叢中砍出一條通道,鑽過去俯身見有一個小潭,潭水非常清澈。小潭由整塊的巨石作底,近岸邊石底上卷露出水面,形成一處處突出水面的高低、島嶼、高岩、巨石。小潭四周綠樹翠藤,交織攀纏如網,參差懸垂,搖曳多姿。
說明:
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到「參差披拂」,寫沿小丘西行所見景致。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呆呆不動的樣子。佁,音ㄧˇ)不動;俶爾(忽然;俶,音ㄔㄨˋ)遠逝,往來翕忽(快速的樣子;翕,音ㄒㄧˋ),似與游者相樂。
譯文:
潭裏大約有一百多條魚,都好象懸空而遊毫無依託似的。陽光一直照到水底,那魚的影子點點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一動也不動;忽然尾巴一扭遊到遠處,往來倏忽,好像在和遊人取樂。
說明:
從「潭中魚可百許頭」到「似與游者相樂」,寫潭魚優遊自得之狀。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交錯。差,音ㄘ),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譯文:
向小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時隱時現。溪岸像狗牙一樣參差不齊,不知它的源頭在哪裏。 坐在潭邊,四面竹樹環繞,靜寂無人,令我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悲愴幽絕。因為這裏的環境過於 不能停留太久,於是寫下這篇文章就離去 。
說明:
從「潭西南而望」到「乃記之而去」,寫坐潭眺望,心生淒寒,故不敢久居於此。從文中窺見柳宗元貶居生活中孤淒悲涼的心境。
同遊者:吳武陵、龔右、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與我一起游覽的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堂弟宗玄。跟著一同來的,是兩個姓崔的年輕人,名叫恕己和奉壹。
想像示意圖
(五)袁家渴記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鈷鉧潭。由溪口而西陸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陽巖東南,水行至蕪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麗奇處也。
譯文:
沿冉溪向西南方,行走水路十里遠,山水風景可以入眼的有五處,風景最勝的莫如鈷鉧潭;從溪口向西,取道陸路而行,風景較佳的有八、九處,風景最秀麗的是西山;從朝陽岩向東南,行走水路到蕪江,風景可觀的有三處,風景最動人的是袁家渴;他們都是永州美麗奇異的地方。
說明:
從「由冉溪西南」到「皆永中幽麗奇處也」,由鈷鉧潭、西山美景的陪襯,帶出袁家渴之美。
楚、越之間方言,謂水之反流(迴流)者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與南館高嶂合,下與百家瀨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淺渚,間厠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水湍急處如同沸騰的白水)。舟行若窮,忽又無際。
譯文:
楚、越兩地之間的方言,水的支流叫做「渴」(讀「褐」音)。渴的上游與南館的聳立的高山會合,下游與「百家瀨」匯合。其中島嶼(江河裡邊的島嶼)、小溪、清潭、小洲,交錯夾雜,蜿蜒曲折。水流平靜的地方呈深黑色,急流的地方像沸騰一樣冒著白沫。船似乎走到了盡頭,忽然河水又寬廣無邊了。
說明:
從「楚、越之間方言」到「忽又無際」,寫袁家渴的地理位置及溪流之貌。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巖洞,其下多白礫(音ㄌㄧˋ,小石頭)。其樹多楓、柟、石楠、楩、櫧、樟、柚,草則蘭芷。又有異卉,類合歡而蔓生,轇轕(音ㄐㄧㄠ ㄍㄜˊ,交纏糾結貌)水石。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葧香氣,衝濤旋瀨(音ㄌㄞˋ,沙或石上淺而急的流水),退貯谿谷,搖颺葳蕤(音ㄨㄟ ㄖㄨㄟˊ,草木茂盛貌),與時推移。其大都如此。余無以窮其狀。
譯文:
有座小山從水中冒出來。山上都是好看的石頭,上面長著一片綠色的草叢,四時都很濃密茂盛。山旁有許多岩洞,山下有許多白色的碎石;上山的樹木多是楓樹、楠樹、石楠、楩樹、櫧樹、樟樹、柚樹;小草則多是充滿香氣的蘭草、芷草,又有許多奇異的花卉,類似合歡但是長出許多莖蔓,纏繞著水中石頭。 每當有山風從四周山上呼嘯而下,撼動大樹樹葉紛落,小草東倒西歪,繽紛絢麗,香氣濃郁;波濤湍急處,漩渦滴溜溜打轉,從溪谷流進流出,根據時間變換,或蕭條或茂盛。風景大致如此,我很難用筆墨確切描述形容。
說明:
從「有小山出水中」到「余無以窮其狀」,寫袁家渴周遭山水之美,以及山風吹動時,草木所呈現的動態之美。
永之人未嘗遊焉,余得之,不敢專也,出而傳於世。其地世主袁氏,故以名焉。
譯文:
永州當地人士足跡未曾到此一遊,我無意中覓得此一風景勝地,不敢獨享,歸來後撰寫遊記以流傳於世間。這裡世代的土地主人姓袁,所以我叫它「袁家渴」。
說明:
末段補述要將袁家渴之美傳於世的想法,並說明命名「袁家渴」的原因。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六)石渠記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蘚環周。又折西行,旁陷巖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鰷魚。又北曲行紆餘,睨若無窮,然卒入於渴。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從「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到「其聽始遠」,寫渠上有橋,橋下泉聲忽大忽小;石渠流經大石之下,然後墮入小小深潭,潭水清澈,有很多鰷魚;水繼續往北流至袁家渴,水道旁有很多詭石怪木,花竹美特,風拂山谷,與人寧靜致遠之感。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從「予從州牧得之」到「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寫柳宗元用心整理石渠,並特別將它記錄在石渠北邊,希望喜好遊歷的人很容易找到它。
◎一個「惜」字, 有藉景抒己懷才不遇之意。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於是始窮也。
◎末段補述發現石渠的時間、經過。
延伸閱讀:
被遺棄埋沒的山水----柳宗元:小石城山記(翻譯+解析)
【文章出處】
《柳河東集》
〈石渠記〉
原作者:柳宗元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七)石澗記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亙石為底,達於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筵席,若陷閫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龍麟之石,均蔭其上。
◎從「石渠之事既窮」到「響若操琴」,寫石澗的水勢大石渠三倍,澗中石頭形狀各異,有的像床、有的像門堂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擺滿菜餚、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從「揭跣而往」到「均蔭其上」,寫整理石澗周遭環境的經過與所見石、木之美。
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意之日,與石渠同。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後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後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末以「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表明自己是真正喜愛、陶醉於石澗美境中;然語氣之中充滿著難言之怨,因是遭貶,才能整天沉浸山水之中、遊賞石澗之美了。
延伸閱讀:
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柳宗元:石澗記(原文+翻譯)
【文章出處】
《柳河東集》
〈石澗記〉
原作者:柳宗元
想像示意圖(九寨溝)(圖片引自網路)
(八)小石城山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踰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設施也。
◎先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繼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
◎作者透過詳細描繪小石城山的形狀、布局,讚嘆此處山石樹木的疏密,彷彿有高明者有意設計布置。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於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第二段由自然景觀轉入關於造物主之有無的議題,藉此批判天命論以發洩貶謫心情。
◎作者對造物主提出天命的質疑,感嘆造物主似有不公,使自然界之美善被埋沒拋棄,其中也隱含個人橫受壓抑的憤懣不平。
◎本段承續前段,由自然景觀繼而帶來聯想和思索。作者指出像小石城山這樣美好的自然景觀,卻被埋沒於荒僻之鄉,引發對美的事物被壓抑、遭遺棄的鬱憤之情,藉以抒發賢才遭貶逐的天涯淪落之感。
延伸閱讀:
被遺棄埋沒的山水----柳宗元:小石城山記(翻譯+解析)
【文章出處】
《古文觀止》
(轉引自《柳河東集》)
〈小石城山記〉
原作者:柳宗元
想像示意圖(九寨溝)(圖片引自網路)
- Dec 10 Mon 2018 12:00
△自我投射的山水長卷----柳宗元〈永州八記〉(全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